中华传统图案及其寓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图案美学 中华传统图案及其寓意

中华传统图案及其寓意

2024-01-27 22: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三只羊

解题:羊、古同祥字,寓吉祥。三羊喻「三阳」。三阳,卦爻之初九、九二、九三,阳气盛极而阴衰微也。开泰,泰卦名;乾上坤下,天地交而万物通。开泰即启开的意思,预示要交好运。「三阳开泰」图案,寓意祛尽邪佞,吉祥好运接踵而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的观念意识和审美情趣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与之相生相伴的各种艺术形式也都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3.象驮宝瓶

解题:太平,谓时世安宁和平。《汉书·王莽传上》:「天下太平,五谷成熟。」温庭筠《长安春晚》诗:「四方无事太平年。」又指连年丰收。《汉书·食货志上》:「进业曰登,再登曰平……三登曰太平。」象,哺乳动物。体高约三米,鼻长筒形,能蜷曲。门齿发达。象寿命极长,可达二百余年,被人看作瑞兽。象也喻好景象。宝瓶,传说观世音的净水瓶,亦叫观音瓶,内盛圣水,滴洒能得祥瑞。「太平有象」也叫「太平景象」、「喜象升平。」形容河清海晏、民康物阜。

4.爆竹、民间玩具,鱼或儿童抱鲤鱼

解题:用爆竹,民间玩具等寓意年节的到来。「鱼」与「余」同音,比喻生活富裕,到年节之时,家境殷实。这表达了古代人们追求年年幸福富裕生活的良好愿望。在中国,无论城乡,把这愿望形之于图画的习惯,至今未颓。过新年的时候,家家挂一张儿童抱鲤鱼的年画,既表达欢庆之情,又图来年吉利。

殷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真正意义上的吉祥图案在阶级社会中得以产生。因为在阶级社会,人们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这工艺水平的突飞猛进,丰富的思想内容得以通过客观形式表现出来。

5.一个盒子里飞出五只蝙蝠,或画和合两仙嬉戏蝙蝠

解题:和仙、合仙,是指高僧寒山和拾得。寒山,一称寒山子,唐代僧人,相传他居丰县(今浙江天台)寒岩,喜吟诗饮酒,与天台国清寺僧人拾得为好友。清雍正十一年,寒山,拾得被封为和圣与合圣,世人称「和合二仙」或「和合二圣」。「盒」与「合」、「和」同音,喻「和合」。旧时民间嫁娶,喜挂和合像,取「和谐好合」之意,以图婚姻美满。

6.喜蛛从上垂落而下

解题:喜蛛,一种长脚的小蜘蛛。《初学记》卷四引《荆楚岁时记》,「七夕,妇人……陈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子网於瓜上,则以为得。」陆玑《诗疏》载,「〔喜子〕一名长脚,荆州河内人谓之喜母,此虫来著人衣,当有亲客至,有喜也」。人们把喜蛛喻吉光。喜蛛落下象徵「喜从天降」。

在宋元时期,吉祥图案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彩画、陶瓷、刺绣、织物、漆器上,此时的吉祥图案进入了发展的高度普及期,甚至到了“图必吉祥”的地步。

7.鸡立于石上

解题:室,房屋、房间、内室。《诗·小雅·斯乾》:「筑室百堵,西南其户。」亦指家资。《国语·楚语上》:「施二师而分其室。」又指妻室。《礼记·曲礼上》:「三十曰壮,有室。」「石」,谐音「室」也。「鸡」、「吉」谐音。「室上大吉」,寓意合府安康,生活富裕,大吉大利。

8 .金鱼数尾

解题:金鱼,亦称「金鲫鱼」。鲤科。由鲫鱼演化而成的观赏鱼类。种类甚多。鱼的形象作装饰纹样,早已见于原始社会的彩陶盆上。商周时的玉佩、青铜器上亦多有鱼形。鱼与「余」同音,隐喻富裕、有余。年画多喜这个题材。「金玉满堂」,言财富极多。《老子》:「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亦用以称誉才学过人。《世说新语·赏誉》:「王长史谓林公:『真长可谓金玉满堂』。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的疏与密,动与静、虚与实、藏与露、黑与白的辩证法即是阴阳五行思想在构图中的应用。源于五行学说的红、黄、蓝、黑、白被古人视为吉利祥瑞的“正色”。它是我国传统艺术用色的基本准则,积淀着深厚历史文化精髓的五行色彩的综合使用,便成为华夏民族审美的最高标准。

9.五只蝙蝠围绕篆书寿字或桃

解题:《书·洪范》云:「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纹命。」攸好德,意思是所好者德;考纹命即指善终不横夭。「五福捧寿」寓意多福多寿。还有以万字和蝙蝠组成图案叫「福寿万代」。

10.喜鹊、莲、芦

解题:「连科」见「一路连科」题解。「喜得连科」祝贺连连取得应试好成绩。

中国人逢遇喜庆吉祥,偏好讨个“口彩”。这其中就应用了汉语的一个重要特征:汉字有许多读音相同,字义相异的现象。利用汉语言的谐音可以作为某种吉祥寓意的表达,这在吉祥图案中的运用十分普遍。例如,一只鹌鹑与九片落叶组成“安居乐业”(鹌居落叶);鱼谐音“余”,馨谐音“庆”梅谐音“眉”、喜鹊代“喜”花生代“生”等等。以上各例,就可分别组成“吉庆有余”“喜上眉梢”,“早生贵子”(枣,花生,桂园,莲子)等吉祥图案。

11.蝙蝠、桂花

解题:桂花的桂与「贵」同音,喻意「贵子」。旧时代,人们认为添子是「福」。生下男孩,邻里、亲朋都往祝贺,「福增贵子」,便是此种用意的吉祥图。

12.一龟一鹤

解题:龟,《龟经》载:「龟一千二百岁,可卜天地终结。」鹤,仙鹤(见「一琴一鹤」题解)。相传龟鹤皆有千年寿,这里喻长寿。《抱朴子·对俗》:「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导)引以增年。」郭璞《游仙诗》:「借问蜉蝣辈,宁知龟鹤年!」「龟鹤齐龄」寓意高寿。

人们依据各种标准,将其分出不同的类别体系,其中较为普遍的分类标准有:依据吉祥图案的应用载体,可将其分为建筑装饰图案(如石刻、砖印及木结构上的彩画等)家具装饰、印染织绣图案、瓷器图案、漆器图案、彩陶图案等。依据吉祥图案的题材可分为人物类、祥禽瑞兽类、植物类、文字类、几何纹、器物组合类等。

13.梅花、竹、绶带鸟

解题:齐眉,《后汉书·梁鸿传》:「〔鸿〕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案」,有脚的托盘。「眉」与「梅」同音。世称夫妇相敬谓「举案齐眉」。「齐眉祝寿」,比喻夫妻互敬互爱,健康长寿。

14.鸳鸯、莲花、莲实

解题:鸳鸯,水鸟名,羽毛颜色美丽,形状象凫,但比凫小。雄的翼上有扇状饰羽。雌雄常在一起。旧时文艺作品中常用来比喻夫妻恩爱。《禽经》载:鸳鸯,朝倚而暮偶,爱其类。据说鸳鸯成对游弋,夜晚雌雄翼掩合颈相交,若其偶失,永不再配。莲实,莲子,喻连生贵子。「鸳鸯贵子」寓意夫妻恩爱,同偕到老。

有很多吉祥图案是综合运用了象征手法的艺术成果。综合手法的最大特点是可以赋予图案更丰富的含义,使作品成熟丰满。

15.两条龙、龙珠等。

解题:龙,《说文》十一:「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钜,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珠,指夜明珠、珍珠。《述异记》卷上:「凡珠有龙珠,龙所吐者……。」传说龙能降雨。民间遇旱年常拜祭龙王祈雨。后演成「耍龙灯」的民俗活动,「二龙戏珠」即由「耍龙灯」演变来的,有庆丰年,祈吉祥之意

16.龙凤呈祥

解题:龙凤都是传说想象中的生物。不仅形象生动、优美,而且赋予许多神奇的色彩。龙能降雨祈丰收,又象征皇权。凤凰风姿绰约高贵,牵涉许多传说,在人们心目中成为吉祥幸福的化身。龙凤又用来形容有才能的人。《南史·王僧虔传》:「于时王家门中,优者龙凤,劣者虎豹。」「龙凤呈祥」图案象征高贵、华丽、祥瑞、喜庆。

夫妻关系乃维系封建社会秩序的“五伦”关系之一。《孟子·滕文公上》所说的“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即是“五伦”关系的道德准则。而民间“吉祥图案”所表现的“吉祥寓意”,更多的则是夫妻恩爱、“并蒂同心”、“同谐到老”的题材

17.獾、喜鹊

解题:獾,哺乳动物,又称猪獾。头尖、吻长,体毛灰色。「獾」与「欢」同音。用獾和喜鹊组成图案喻「欢天喜地」,这是一个喜庆词,形容有非常高兴的事情。

18.牡丹、猫、蝴蝶

解题:耄耋,长寿老人。「耄耋」与「猫、蝶」谐音、同音。「富贵耄耋」寓意长寿、健康、富有。

综观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发展史,其源于原始人文、始于商周,高速发展于宋元,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在各个时期吉祥图案都有其相对的局限性,但其发展的脚步始终未曾停歇。直至今日,传统吉祥图案仍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19.鹭、莲花、芦苇

解题:鹭,水鸟名,翼大尾短,颈、腿长,活动于江湖边或水田沼泽。常见有白鹭、苍鹭等。「鹭」与「路」同音。「莲」与「连」同音。芦苇之「芦」与「路」谐间。芦苇生长,常是棵棵连成一片,故谐音「连科」取意。旧时科举考试,连续考中谓之「连科」。鹭与荷花,芦苇组成的图称「一路连科」,寓意应试求连、捷,仕途顺遂。又以一只鹭与蝙蝠、寿星组成的图案叫「一路福星」,祝愿远行的人此去幸运。

20.牡丹、白头翁

解题:白头翁、鸟名。头部的毛黑白相间,老鸟头部的毛变成白色。民间常用来比喻夫妻和睦,「白头偕老」。「白头富贵」指夫妻和谐,生活美满,两相厮守到老。

中国文化在思想观念上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从孔子“仁者爱人”的重视人的思想到老庄“道法自然”的力主人们在自然、恬淡、无为之中回归自然的思想,为“天人合一”的理论形成奠定了基础。外在的自然事物现象与主体的情感互相渗透、融合,物我主客完美合一是艺术设计的最高境界。总而言之,“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设计和应用有着广泛的影响,其吉祥寓意及其审美蕴涵也极其丰富、广泛,几乎涉及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上面所列举的几个方面仅仅是举其具有代表性的荦荦大端而已,藉此可见一斑。

【版权说明】图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书画︱国学︱收藏︱赏读︱

《翰墨青岛》编辑部

邮箱:[email protected]

电话:18561783776

字画销售 承接画展 策划宣传 装裱修复

——您的艺术品投资专家

关注翰墨青岛,与您一路同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