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种金银钱币是钱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价值连城你难以想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古钱币博物馆官网 这两种金银钱币是钱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价值连城你难以想象

这两种金银钱币是钱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价值连城你难以想象

2022-11-23 18: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有人说:“要了解一座城市,就必须先去了解当地的博物馆”。倘若我们去参观博物馆,那么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自然不容错过。今天我们介绍的是:中国钱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中国钱币博物馆成立于1992年,是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直属的国家级钱币专业博物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交民巷17号院。中国钱币博物馆收藏有古今中外钱币及与钱币有关的其它文物约30余万件。按古钱币、金银币、纸币、少数民族钱币、外国钱币、钱范及与钱币有关的文物等六大类别整理、收藏和保管。

镇馆之宝

马蹄金

西汉

重量265.2克,长65.1毫米,宽49.7毫米

马蹄金是西汉珍贵的贵金属称量货币。其底面呈圆形,内凹,中空,状如马蹄,一般重250g左右,相当于汉代的一斤。

马蹄金由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协祥瑞而制。这种货币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仍然需要称量,所以还是属于称量货币的一种。汉代马蹄金大多用作帝王赏赐、馈赠以及大宗交易使用,相关史料也记载较多。

截至目前为止,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并没有完全对外公开,但文物部门已经将古墓中出土的文物照片公布,已清理出土文物几万余件,但这几万多件文物不包括10余吨铜钱。要说墓中最吸引人的文物并不是出土的青铜器,而是出土失传的古籍以及“马蹄金”。

马蹄金是西汉时期的称量货币,流传下来的几乎没有,我国目前现存的基本都是出土自汉代的大墓。海昏侯墓在7年的考古挖掘中,共出土了48块西汉马蹄金。这些马蹄金一被挖掘出土就立马运往博物馆保存,防止因为意外原因导致文物丢失或者损坏。很多人会有这么一个想法“这个古墓中出土的48块马蹄金值多少钱呢”但也有国人表示“文物是国家历史、文化的象征,不可用金钱衡量,是历史遗留的无价之宝”。

有人称这48块马蹄金价值至少500万,其计算方法就是将马蹄金“论斤卖”,一件马蹄金重达270克,以黄金市场的价格计算,这48块西汉马蹄金价值500万左右。但这绝对是错误的,因为忽略了马蹄金的历史价值以及文物价值,这时候考古家称“这48块马蹄金按市场价值,至少可以卖5亿元”。

“承安宝货”银锭

金代

重量40.2克,长43.2毫米,束腰宽20毫米,最大蜂窝直径9.3毫米

“承安宝货”银锭

《金史・食货志》中记载,金承安二年(1197年),金朝曾经发行过一种“承安宝货”银币,可只使用了三年就被废止了。

因为存世量极为稀少,也没有实物传世,所以人们不能确定它形制上到底是方孔圆钱?还是束腰银锭?这个谜团一直困惑着我国货币界的专家学者。

然而没想到的是,这个谜团竟被一个农村老汉破解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还要从37年前说起。

37年前的一天,也就是1985年,黑龙江阿城县的一个老汉,正在田间挖土豆,无意间挖出一个“金属块”,上面还刻有文字,老汉一看四下无人,便把它揣进兜里,悄悄带回了家。

回去后,老汉把“金属块”清洗了一番,瞬间露出了它的真实面目,只见“金属块”呈香皂大小,像是一块银制品,正面刻有文字,背面凹凸不平,看样子有不少年份了。

老汉看了半天,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来。不过,凭直觉,他觉得这个东西不一般,或许还是件宝物。为了弄清楚银块的真实身份,老汉在朋友的建议下,联系上了当地的文物部门,希望他们来鉴定一下。

文物部门的几位专家接到消息,立马去到老汉家中,当他们看到老汉手中的银块后,一下就认出那是古代的一种货币,叫银铤,和我们常见的银锭具备一样的功能,只是外形不一样。

专家们看到银铤上刻的文字后,更是大吃一惊。因为上面赫然刻着古籍中记载的“承安,宝货,一两半”几个大字,看到这几个字,专家瞬间不淡定了,立马拿着银铤翻来覆去地看。

过了好一会儿,才满意地点了点头,并确认那就是十分罕见、甚至将近失传的金朝货币――承安宝货银铤,价值不可估量,由于是非常珍贵的文物,便当场征收了。

原来,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金朝曾经铸造过一种叫“承安宝货”的银铤,可仅仅使用了三年,在1200年就被废止了,所以留存在世上的极少。

而这个“承安宝货”银铤也是我国历史上,自汉武帝以来第一次正式以银为法定货币,在此之前,各朝各代都是使用铜币,秦统一六国之后,也曾经明确规定白银只能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由于“承安宝货”银铤铸量稀少,流通时间短,也没有实物传世,故而后人一直不能确定它的形制上,到底是方孔圆钱?还是束腰银锭?这也成了我国古代货币史上一直存在的一个谜团。

直到1981年,这个谜团才逐渐被解开。1981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黑龙江分行在清理库房时,首次发现了4件錾刻有“承安宝货”字样的束腰形银铤,其形状、尺寸、重量、面值都完全一样。

这次发现,直接震动了我国货币研究界,因为在此之前,人们只是在史书中读到过有关“承安宝货”的文字记载,并没有人见过实物。

《金史・食货志》中记载“旧例银每铤五十两其直百贯,民间或有截凿之者,其价亦随低昂,遂改铸‘承安宝货’一两至十两五等,每两折钱两贯。”

大致意思是,金代旧有的银两,都是50两的,值钱一百贯,民间使用时常常要切成小块,才方便使用,后来朝廷干脆就重新铸造了“承安宝货”银铤,有1两至10两共5种面额,每两折钱两贯。

这一发现,让很多专家确定“承安宝货”的形制就是束腰银锭,而不是方孔圆钱。

但由于这四枚“承安宝货”银铤来源不清,且四枚的面值又都是一两半,于是仍旧还有不少专家学者对它的真实性提出怀疑。

直到1985年,黑龙江阿城县的一个老汉,在田间无意中挖到了一枚“承安宝货”银铤,也就是本文开头的那一幕,才再次确定了“承安宝货”的形制就是束腰银锭。

“承安宝货”银铤的发现意义非凡,它使长期困扰在我货币史上有关承安宝货的谜团,迎刃而解。同时,也对研究金朝的经济、货币、民生,以及我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史和流通史,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承安宝货”银铤被收藏在中国钱币博物馆中,由于其存世量极为稀少,所以弥足珍贵。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