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中国古典园林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山水情怀有哪些特征 读书分享:《中国古典园林史》

读书分享:《中国古典园林史》

2023-10-23 14: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5.北方五个少数民族先后建立十六国政权。其中鲜卑族拓拔部的北魏势力最强大,于公元386年统一整个黄河流域,是为北朝,从此形成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北魏之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随后又分别为北齐、北周所取代。

6.公元589年,隋文帝灭北周和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历时369年的分裂时期,中国恢复大一统局面。

社会背景

1.阶级矛盾尖锐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和庶族之间矛盾异常尖锐。

2.经济上民生凋敝持续战乱导致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人口锐减,农田荒芜,生产停滞。维系封建大帝国的地主小农经济基础薄弱。庄园经济继续发展,导致豪门大族日益强大而转化为门阀士族。

意识形态背景

1.突破儒家思想的桎梏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异常活跃,本土道教和外来佛教得到发展,突破了儒家思想的桎梏。

2.消极情绪与及时行乐思想盛行贪婪奢侈。西晋朝廷上下敛聚财富、荒淫奢靡成风。玩世不恭。知识分子的玩世不恭缘于对政治的厌恶和对现实的不满。在具体行动上,饮酒、服食、狂狷。在思想作风上,寄情山水、崇尚隐逸,这就是所谓“魏晋风流”。

3.玄学盛行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盛行于士人中的显学,老庄、佛学与儒学相结合而形成玄学。玄学家重“清谈”,处处体现出超然物外的洒脱思想。审美观念的转变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作为一种无限广阔的景观被利用而纳入于人的居处环境,自然美与生活美相结合而向着环境美转化。这是人类审美观念的一个伟大转变。人们一方面通过寄情山水的实践活动取得与大自然的自我谐调,并对之倾诉纯真的感情;另一方面又结合理论的探讨去深化对自然美的认识,去发掘、感知自然风景构成的内在规律。山水风景的大开发和山水艺术的大兴盛标志着人们对大自然风景的审美观念进入到高级的阶段而成熟起来。人们对自然美的鉴赏遂取代了过去对自然所持的神秘、功利和伦理的态度而成为后此的传统美学思想的核心山水文学。

第一,早期的玄言诗很快式微,建安时代的诗歌中描写山水风景的越来越多。

第二,南北朝时期山水诗文大量涌现,出现了大量以山水风景为题材进行创作的诗人如谢灵运、陶渊明、谢胱、何逊等。

第三,在诗作中结合游历神仙境界的想象来抒发脱离尘俗的情怀,即“游仙诗”。山水画山水已经摆脱作为人物画的背景的状态,开始出现独立的山水画。山水画的成长意味着绘画艺术从“成人伦、助教化”的手段向着自由创作的转化,也标志着文人参与绘画的开始。

物质、技术背景

1.建筑技术方面:木结构的梁架、斗棋已趋于完备。木结构建筑已完全取代两汉的夯土台榭建筑,不仅有单层的,还有多层的,大量木塔的建造显示了木结构技术所达到的水准。砖结构在汉代多用于地下墓室,到此时已大规模地运用到地面上,砖塔是砖结构技术进步的标志。石工的技术,到南北朝时期无论大规模的石窟开凿上或者细部的装饰纹样的精雕细琢上,也都达到很高的水准。

2.树木花卉方面观赏植物栽培普遍。

第二节 皇家园林

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相继建立的大小政权都在各自的首都进行宫苑建置。其中建都比较集中的几个城市有关皇家园林的文献记载也较多:北方为邺城、洛阳,南方为建康。这三个地方的皇家园林大抵都经历了若干朝代的踵事增华,规划设计上达到了这一时期的最高水平,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一、邺城

发展历程 始筑于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时,其后是战国时期魏国的边疆镇邑。曹魏时,形成了以邺城为中心的水运网络。此时邺地已盛产稻谷,经以后历朝的经营而成为北方的稻米之乡。东魏扩建南邺城于曹魏邺城之南。新的南邺城约为旧城的两倍大,东、西城墙各四门,南城墙三门。宫城居中靠北,位于城市的中轴线上,呈前宫后苑的格局。

城市布局 结构严整,以宫城(北宫)为全盘规划的中心。宫城的大朝文昌殿建置在全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中轴线的南段建衙署。利用东西干道划分全城为南北两大区,南区为居住坊里,北区为宫禁及权贵府邸。城市功能分区明确,寓有严谨的封建礼制秩序,也利于宫禁的防卫。穿城而过的漳河,供应居住坊里的生活用水,长明沟引漳河之水穿过城北,解决宫苑的用水问题。水路联结漳、洹、淇水以及黄河的利漕渠、白沟,邺城的西郊一带渠道纵横,交通方便,农业发达。

代表园林

御苑“铜雀园”御苑“铜雀园”又名“铜爵园”,毗邻于宫城之西。铜雀园紧邻官城,已略具“大内御苑”的性质,是一座兼有军事坞堡功能的皇家园林。园内修筑铜雀、金虎、冰井三台。

铜雀台居中,高十丈,上建殿宇百余间。铜雀台的北面是冰井台,高八丈,上建殿宇一百四十间;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专为存储冰块、粮食、食盐、煤炭等物资,实具战备意义。南为金虎台,高八丈,上建殿宇一百零九间。

“玄武苑”位于邺城北郊,是离宫别馆,也是训练水军的基地,

“华林园””位于邺城北面,是新建诸御苑中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华林园内开凿大池“天泉池”,引漳水作为水源,再与宫城的御沟联通成完整的水系。

“桑梓苑”规模较小,专门种植桑树。

“龙腾苑”公元357年,鲜卑族人慕容儁建立的前燕政权把国都由蓟迁邺。后燕慕容熙继位当国(公元401~407年),兴建御苑“龙腾苑”。

“仙都苑”公元571年,北齐后主高纬于邺城之西郊兴建仙都苑。它比以往的邺城诸苑规模更大,内容更丰富。仙都苑不仅规模宏大,总体布局之象征五岳、四海、四渎乃是继秦汉仙苑式皇家园林之后的象征手法的发展。苑内的各种建筑物形象也相当丰富,如村肆、厅堂、城池等。在皇家园林的历史上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意义。

二、洛阳

洛阳为曹操时期都城,之后魏文帝也定都洛阳,继续在东汉的旧址上修复和新建宫苑、城池。到魏明帝时,洛阳开始大规模的宫苑建设,其中包括著名的芳林园。司马氏篡魏,建立西晋王朝,仍以洛阳为首都,城市、宫苑多沿曹魏旧制,新的建树不多。西晋洛阳宫苑一仍曹魏之旧,主要的御苑仍为华林园。此外,还有春王园、洪德苑、灵昆苑、平乐苑、合利池、天泉池、潆汜池、东宫池等,规模都不太大。

魏明帝参照邺城的宫城规制,以太极殿与尚书台骈列为外朝,其北为内廷,再北为御苑“芳林园"。这一皇都模式不仅为西晋、东晋所继承,两百多年后北魏重建洛阳所遵循的大体也是这个模式。单一的宫城正门前形成一条直达南城门的御街一一一铜驼街,重要的衙署府邸均分布于街的两侧。御街与其后的宫、苑构成城市的中轴线,开创了我国皇都规划的新格局。结合城内的宫苑建设,对洛阳的水系又作了一次全面的整治;并在城的西北角增建金镛城,以加强宫城的防卫能力,保障皇居的安全。

北魏洛阳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功能分区较之汉、魏时期更为明确,规划格局更趋完备。内城即魏晋洛阳城址,在其中央的南半部纵贯着一条南北向的主要干道一一铜驼大街,大街以北为政府机构所在的衙署区,衙署以北为宫城(包括外朝和内廷),其后为御苑华林园,已邻近于内城北墙了。干道一一衙署一一宫城一一御苑自南而北构成城市的中轴线,这条中轴线是皇居之所在,政治活动的中心。它利用建筑群的布局和建筑体型的变化形成一个具有强烈节奏感的完整的空间序列,以此来突出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的象征。大内御苑毗邻于宫城之北,既便于帝王游赏,也具有军事防卫上“退足以守”的用意。这个城市的完全成熟了的中轴线规划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的基础,确立了此后的皇都格局的模式。

内城以外为外郭城,构成宫城、内城、外城三套城垣的形制。外城大部分为居民坊里。

北魏洛阳完全恢复了魏、晋时的城市供水设施而且更加完善,水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因此,内城清流潆回,绿阴夹道,外城河渠通畅,环境十分优美。水渠不仅接济宫廷苑囿,并且引流人私宅、寺观,为造园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代表园林

大内御苑“华林园”大内御苑“华林园”位于台城北部,与宫城及其前的御街共同形成干道——宫城——御苑的城市中轴线的规划序列。华林园始建于吴,历经东晋、宋、齐、梁、陈的不断经营,是南方的一座重要的、与南朝历史相始终的皇家园林。梁代是华林园的鼎盛时期。“芳乐苑”南齐东昏侯时所建。东昏侯于台城阅武堂旧址兴建芳乐苑,苑内穷奇极丽,多种树木,芳乐苑内也建有仿市井的街道店肆。

“乐游苑”乐游苑位于覆舟山之南麓,又名:北苑,始建于刘宋。乐游苑是南朝的一处重要的“行宫御苑”,举凡皇帝与臣下禊饮、重九登高、射礼、阅武等活动乃至接见外国使臣都在这里进行。苑的规模虽然不大,由于选址和建筑营构得宜,无论园内之景以及园外借景均能收到很好的观赏效果。

三、建康

城市概况建康即今南京,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建都之地,除西晋灭吴至东晋立国的37年以及梁元帝迁都江陵3年之外,作为首都共历时320年。

东汉末,军阀混战、群雄割据,吴郡的地方割据势力孙氏逐渐强大,孙权称帝,建立吴国,与魏、蜀成三国鼎峙之局面。吴都建业,西晋时改名建康。建康濒临长江天险,与上游的荆楚地区交通往来方便,与下游的吴越地区也有便捷的联系;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地形十分险要。具备优越的经济上和军事上的地位。

建业城周长二十里一十九步,城内的太初宫为孙策的将军府改建而成。太初宫之西建西苑,又称西池,即太子的园林。与城市建设和宫殿建设的同时,也修整河道和供水设施,先后开凿青溪(东渠)、潮沟、运渎、秦淮河,改善了城市的供水和水运,建业城遂日益繁荣。出城之南至秦淮河上的朱雀航(航即浮桥),官府衙署鳞次栉比,居民宅室延绵迤西直至长江岸,大体上奠定了此后建康城的总体格局。

东晋立国之初,修复健康城,并建造健康宫,也就是“台城”。城北为人工开凿的湖泊玄武湖,此湖于南朝建康之宫苑建设至关重要。

主要代表园林

大内御苑“华林园”位于台城北部,与宫城及其前的御街共同形成干道——宫城——御苑的城市中轴线的规划序列。华林园始建于吴,历经东晋、宋、齐、梁、陈的不断经营,是南方的一座重要的、与南朝历史相始终的皇家园林。梁代是华林园的鼎盛时期。

刘宋文帝时,按照将作大匠张永的规划而大加扩建,保留景阳山、天渊池、流杯渠等山水地貌并整理水系。利用玄武湖的水位高差流人台城南部的宫城之中,绕经太极殿及其他诸殿,由东西掖门之下注人宫城的南护城河。

华林园之水引人台城南部的宫城,为宫殿建筑群的园林化创设了优越条件台城的宫殿,多为三殿一组,或一殿两阁,或三阁相连的对称布置,其间泉流环绕,杂植奇树花药,并以廊庑阁道相连,具有浓郁的园林气氛。

“芳乐苑”南齐东昏侯时所建。东昏侯于台城阅武堂旧址兴建芳乐苑,苑内穷奇极丽,多种树木,芳乐苑内也建有仿市井的街道店肆。

“乐游苑”乐游苑位于覆舟山之南麓,又名:北苑,始建于刘宋。乐游苑是南朝的一处重要的“行宫御苑”,举凡皇帝与臣下禊饮、重九登高、射礼、阅武等活动乃至接见外国使臣都在这里进行。苑的规模虽然不大,由于选址和建筑营构得宜,无论园内之景以及园外借景均能收到很好的观赏效果。

“芳林苑”位于燕雀湖东侧,为齐高帝旧宅。植物配置精妙,珍奇果木繁多。

综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家园林的特点

1.园林的整体规模较小,未有生产、经济运作方面的记载,但其规划设计则更趋于精密细致。

(1)筑山理水的技艺达到一定水准。

(2)理水与园林小品的雕刻物相结合,创造各种特殊的水景。

(3)植物配置、动物的放逐和圈养占着一定的比重。

(4)建筑的内容多样、形象丰富,楼、阁、观、佛寺、道观、亭等建筑物都有所运用。

2.由山、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的综合而成的景观,其重点已从摹拟神仙境界转化为世俗题材的创作,但老庄、仙界的玄虚之景仍然与人间的现实之景形成分庭抗礼的局面。

3.皇家园林开始受到民间的私家园林的影响宫廷造园已自觉地取法于民间。民间的游憩活动也被引进宫廷,“曲水流觞”便是其中之一。曹魏时,民间的“修禊”引入宫廷,洛阳芳林园内最早出现举行修禊活动的人工建置。

4.以筑山、理水构成地貌基础的人工园林造景,已经较多地运用一些写意的手法,把秦汉以来的着重写实的创作方法转化为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5.皇家园林的称谓,除沿袭上代的“宫”、“苑”之外,称之为“园”的也比较多。

第三节 私家园林

兴起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寄情山水、雅好自然成为社会风尚。官僚士大夫纷纷造园,门阀世族的名流、文人也非常重视园居生活,有权势的庄园主亦竞相效尤,私家园林便应运而兴盛起来。这时期的私家园林有建在城市里面或城近郊的城市型私园一一宅园、游憩园,也有建在郊外的庄园、别墅。由于园主人的身份、素养、趣味不同,官僚、贵戚的园林在内容和格调上与文、名士的并不完全一样。而北方和南方的园林,也多少反映出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园林分类

一、建在城市里面或城近郊的城市型私园——宅园、游憩园

北方的城市型私家园林

1.北魏首都洛阳诸园

第一,大量的私家园林散布在居住坊里。

第二,外城西部的寿丘里,位于退酤以西、张方沟以东,南临洛水,北达邙山,这是王公贵戚邸宅和园林集中的地区,民间称之为王子坊,园、宅尤其华丽考究。

第三,佛寺大多数均为“舍宅为寺”。

第四,园与宅是分开而又毗邻着的,也就是“宅园”。

第五,城市私家园林不仅是游赏的场所,甚至作为斗富的手段。

2张伦宅园

第一,以大假山景阳山作为园林的主景,把天然山岳形象的主要特征比较精练而集中地表现出来。

第二,助于“小中见大”的规划设计,惟其小而又全面地体现大自然山水景观。

第三,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不能再运用汉代私园的大幅度排比铺陈的单纯写实摹拟的方法,而从写实过渡到写意与写实相结合。这是造园艺术的创作方法的一个飞跃。

南方的城市型私家园林

特点

第一,同北方一样,多为贵戚、官僚所经营。

第二,为满足奢侈的生活享受,也为争奇斗富,很讲究山池楼阁的华丽格调,刻意追求一种近乎绮靡的园林景观。

主要园林

第一,“玄圃”。南齐武帝之长子文惠太子在建康台城开拓私园“玄圃”,到了梁代,玄圃又在南齐的基础上踵事增华,成为南朝的一座著名的私家园林。

第二,“湘东苑”。湘东王萧绎在其封地首邑江陵的子城中建“湘东苑”,这是南朝著名的私家园林。此园的建筑形象相当多样化。

城市型私家园林总体特点

1.大多数都追求华丽的园林景观,还讲究声色娱乐之享受,显示其偏于绮靡的格调,但亦不乏有天然清纯的立意者。

2.设计精致化的趋向

第一,筑山的运作比较多样而自如。除土山之外,耐人玩味的叠石为山也较上代普遍,开始出现单块美石的特置。

第二,园林理水的技巧比较成熟,因而园内的水体多样纷呈,丰富的水景在园中占着重要位置。

第三,园林植物的品类繁多,专门用作观赏的花木也不少,而且能够与山、水配合作为分隔园林空间的手段。

第四,园林建筑则力求与自然环境相谐调,而构成因地制宜的景观。

第五,还有一些细致的建筑手法,如收摄园外“借景”以沟通室内室外的空间,透过窗牖的“框景”等等。

3.规模小型化的趋向

城市私园相对于汉代而言,大多数均趋向于小型化。所谓小,非仅仅指其规模而言,更在于其小而精的布局以及某些小中见大的迹象萌芽。相应地,造园的创作方法,也不得不从单纯写实到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过渡。

二、建在郊外的庄园、别墅

1.庄园

东汉发展起来的庄园经济,到魏、晋时已经完全成熟。庄园规模有的极宏大,也有小型的。它们一般包含四部分内容:

第一,庄园主家族的居住聚落;

第二,农业耕作的田园;

第三,副业生产的场地和设施;

第四,庄客、部曲的住地。

特点

第一,把普遍流行于知识界的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融糅于庄园生产、生活的功能规划之中;

第二,在承袭东汉传统的基础上,更讲究“相地卜宅”,延纳大自然山水风景之美,通过园林化的手法来创造一种自然与人文相互交融、亲和的人居环境——“天人谐和”的人居环境。

代表庄园

第一,金谷园。金谷园为西晋大官僚石崇经营的庄园,其目的主要在于满足其游宴生活之需要以及退休后安享山林之乐趣、兼作吟咏服食的场所。

第二,潘岳庄园。潘岳庄园大体上与金谷园的规模和性质相似,均属于生产性的经济实体的范畴。

第三,文人陶潜(渊明)所经营的的小型庄园。

2.别墅占领、开辟山泽

不仅能垦殖农田,且能获得平原地区庄园所没有的山泽之利。故无论北方士族或者当地士族都向山林川泽进军,形成许多结合于山泽占领而有山、有水的庄园,时称“别墅”、“墅”、“山墅”。文人官僚退隐结束之后大多选择经营别墅。文人、名士们所“经始”的别墅,并不太讲究甚至鄙夷官僚、贵戚的城市私园的馆阁华丽、格调绮靡的富贵气,而是更多地体现超然尘外的隐逸心态,更着重于突出“带长阜、倚茂林”的天然清纯之美。

3. 庄园、别墅的影响

第一,庄园、别墅是生产组织、经济实体,但其天人谐和的人居环境,及其所具有的天然清纯之美,则又赋予以园林的性格。园林化的庄园、别墅代表着南朝的私家造园活动的一股潮流,开启了后世别墅园林之先河。由此,“别墅”一词便由原来生产组织、经济实体的概念,转化为园林的概念。

第二,庄园、别墅以及它们所呈现的山居风光和田园风光,经过文人的诗文吟咏,逐渐在文人圈子里培育出一种包含着隐逸情调的美学趣味。这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促成了唐宋及以后田园诗画、山居诗画的大发展。诗画艺术的这类创作,又反过来影响及于园林。

第四节 寺观园林

随着佛教、道教兴盛,作为宗教建筑的佛寺、道观大量出现,由城市及其近郊而遍及于远离城市的山野地带;随着佛教的儒学化,佛寺建筑的古印度原型亦逐渐被汉化。道观是供奉道教神仙偶像、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道士集体居住、修持的地方。道教在中国本土成长,从一开始便以汉地木构建筑的面貌出现,逐渐形成比较定型的建筑模式。

随着寺、观的大量兴建,相应出现了寺观园林。寺观园林并不直接表现宗教意味和显示宗教特点,而是更多地追求人间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

寺观园林的三种情况:

1.毗邻于寺观而单独建置的园林,犹如宅园之于邸宅。南北朝的佛教徒盛行“舍宅为寺”的风气,贵族官僚们往往把自己的邸宅捐献出来作为佛寺。

2.寺、观内部各殿堂庭院的绿化或园林化。

3.郊野地带的寺、观外围的园林化环境。

城市的寺观园林城市的寺观园林多属上文所说的第一、二两种情况。城市的寺、观不仅是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居民公共活动的中心。代表有北朝洛阳的佛寺园林、南朝城市的寺观园林)。

郊野的寺观园林

一部分类似世俗的庄园,或者以寺观地主的身份占领山泽建立别墅,进行农、副业生产的经济运作。另一部分则单独建置,一般依靠社会上的经常布施供养,或者从各自拥有的田园和生产基地分离开来,类似后期的世俗别墅。在选择建筑基址方面对自然风景条件的要求严格,往往成为开发风景的主要手段。

在荒无人烟的山野地带营建寺观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

1.靠近水源以便获得生活用水;

2.靠近树林以便采薪;

3.地势向阳背风,易于排洪,小气候良好。寺观的选址与风景的建设相结合,意味着宗教的出世感情与世俗的审美要求相结合;既显示佛国仙界的氛围,也像世俗的庄园、别墅一样,呈现为天人谐和的人居环境。

4.形成以寺观为中心的风景名胜区,其中尤以山岳型的“名山风景区”为多,如著名的茅山、庐山。

第五节 其他园林

非主流的园林类型开始见于文献记载。如文人名流聚会的新亭、兰亭等近郊的风景游览地,已具有公共园林的性质。亭在汉代是驿站建筑,到两晋时期演变为一种风格建筑,又逐渐转化为公共园林的代称。《兰亭集序》中的兰亭是首次见于文献记载的公共园林。

第六节 小结

1.与生成期相比,园林规模由大入小,园林造景由过多的神异色彩转化为浓郁的自然气氛,创作方法由写实趋向于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2.由再现自然进而至于表现自然,由单纯地摹仿自然山水进而至于适当地加以概括、提炼,但始终保持着“有若自然”的基调。

3.建筑作为一个造园要素,与其他的自然诸要素取得了较为密切的谐调、融糅关系。

4.园林的规划设计由前此的粗放转变为较细致的、更自觉的经营,造园活动完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

5.开始形成皇家、私家、寺观三大类型并行发展的局面和略具雏形的园林体系。它上承秦汉余绪,把园林发展推向转折的阶段,导入升华的境界,成为此后全面兴盛的伏脉。中国的风景式园林,正是沿着这个脉络进入隋、唐的全盛期。

皇家园林的特征

1.皇家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基本上消失或者仅保留其象征性的意义,生产和经济运作则已很少存在,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甚至惟一的功能。

2.两个类别之一的“宫”已具有“大内御苑”的性质,纳入都城的总体规划之中。

3.大内御苑居于都城中轴线的结束部位,这个中轴线的空间序列构成了都城中心区的基本模式。

私家园林的特征

1.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集中地反映了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成就。

2.城市私园多为官僚、贵族所经营,代表一种华靡的风格和争奇斗富的倾向。

3.庄园、别墅随着庄园经济的成熟而得到很大发展。

(1)它们作为生产组织、经济实体同时也是文人名流和隐士们“归田园居”、“山居”的精神庇托。

(2)它们作为后世别墅园的先型,代表一种天然清纯的风格。其所含蕴的隐遣隋调、表现的山居和田园风光,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的私家园林特别是文人园林的创作。

寺观园林的特征

1.一开始便向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

2.郊野寺观尤其注重外围的园林化环境,对于各地风景名胜区的开发起到主导性作用。

END

编辑发布 : 陈 君 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