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概况及农业发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古代裤子发展史历程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概况及农业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概况及农业发展

2024-06-03 02: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6)隋的统一,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但由于隋炀帝滥用民力,迫使大量农民离开土地,阶级矛盾激化,使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唐初,接受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全面发展,国力强盛。那时,对外交往频繁,政治、经济制度影响到国外,唐都长安成为亚洲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唐朝中期以后,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唐朝实行两税法,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作为征税的主要标准,改变了以往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7)五代十国时期,黄河流域受到藩镇割据和五代各朝长期混战的严重破坏,直到周世宗改革后,经济才有所恢复。而同期南方经济有较大的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南方相对稳定,北方农民的南迁和割据政权注重发展经济。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农业、手工业发展引人注目,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南宋时,江南农业生产超过北方,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许多方面如水稻和棉花的种植、棉纺织技术、航海造船、对外贸易等成就就非北方所能及。两宋时期,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元朝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棉花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棉纺织技术进一步推广,海运和漕运的开辟保证了南粮北调,大都成为闻名世界的大都市,对外贸易空前发达。但元朝末年,政治黑暗,经济崩溃,导致元末农民起义。

(8)明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积极恢复和发展经济。到明朝中期,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都超过了前代的水平,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投入市场,出现了一批具有专业职能的工商业城市,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在商品经济空前活跃的基础上,江南地区如苏、杭等地个别生产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这种萌芽虽然弱小,但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内部的新现象。明朝后期,政治腐败、土地集中、赋税沉重,社会生产遭到破坏,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而实行的一条鞭法因大地主的反对而被迫废止。明末农民战争中提出的“均田免粮”的口号,直接触及到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清初,奖励垦荒,实行“摊丁入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得到了缓慢发展,但腐朽的封建制度已经成为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严重障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居主导地位。

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原因

1、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社会经济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个经济部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和推动。首先是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发展起来。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商业和对外贸易得到发展,而城市、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商品经济繁荣时期和商品经济繁荣的地方,货币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并缓慢发展。

在古代经济的发展中,虽然正常的经济发展秩序多次被战乱和社会动荡所打断,但发展是主要的。特别是战国、两汉、三国、南朝、隋唐、两宋、元朝和明清等朝代的初年,经济发展尤为突出。究其原因可大体分为如下几点:①新制度的确立;②国家统一安定局面的出现;③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奖励措施);④民族融合的加强;⑤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农作物的推广;⑥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上述因素中,对某一朝代来讲,可能有两种或更多种起着作用,要根据某一朝代的实际而定。如西汉经济的发展,就是②③⑤⑥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古代国家所确定和推行的对于社会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政策措施

中国古代国家所确定和推行的对于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政策措施,主要有:①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政策。②抑制兼并,保护小农经济的政策。③官营工商业的政策。④对外贸易政策。⑤救荒政策。⑥平抑物价政策。⑦增殖人口和扩大劳动劳动力生产政策。⑧推广科学技术政策。⑨重农抑商政策。上述各项政策在内容上多有交错,又各有相对独立的内涵。在其实施时间上,有的延续时间较长,有的则主要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存在。

中国古代史经济史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农业是主要的经济部门。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长期领先世界,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繁荣昌盛的主要原因。

一、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一)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力包括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劳动者和劳动对象四大要素。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主要表现在前三个方面:

1、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工具经过了由石器、铜器到铁器的发展历程,其间,各个朝代都重视对农具的创制和改进

社会形态 历史时期 主要工具及其作用影响 奴隶社会 商周时期 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的青铜农具 西周时期 开始使用铁器 春秋时期 铁农具开始出现 封建社会 战国时期 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 春秋战国时期 中原已经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三国曹魏时期 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农业灌溉;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 唐朝时期 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江东地区出现了便于水田耕作的曲辕犁

注意: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改进主要发生在唐朝之前,之后,长时间生产工具水平停留在唐朝的水平上。

2、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灌溉技术、耕作和管理技术上

① 在灌溉技术上,各朝代都非常重视水利灌溉工程的兴修。这些水利灌溉工程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详细内容见后)

② 在耕作和管理技术上,不断发展进步

历史时期 技术成就 商周时期 人们已经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春秋战国时期 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魏晋南北朝时期 西北嘉峪关都已经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深耕细作、积粪肥田,后来还传到南方 隋唐时期 圩田更加普遍,进一步开发了土地资源

3、农业劳动力的迁移。劳动力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开始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在带去劳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农业的开发。劳动力的南迁是南方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4、劳动对象的扩大,主要包括大量土地的开垦,土地面积的增加,农作物品种的增多和传播等。

(1)农作物的发展

历史时期 主要作物的发展和传播 商周时期 后来习称的“五谷”此时都已经种植,甲骨文和《诗经》中都有记载 隋唐时期 江南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面积大幅度提高;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 北宋时期 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江淮地区,经济作物推广种植,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的加强 元朝时期 农作物增多,棉花种植遍及南方 明清时期 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明代由国外引进高产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1、土地利用的发展

历史时期 土地利用情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 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到岭南和闽江流域,江南土地大量开垦 隋唐时期 由于围湖造田(圩田)和放火烧山,使得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的开发。但是对自然平衡有所影响 明清时期 推广种植国外引进的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不适宜生产稻麦的贫瘠土地得到利用

(二)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生产关系的调整。包括土地政策和赋役制度的调整

首先,土地政策的调整。要掌握调整的整体趋势和动机是:缓和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在土地问题上的矛盾,逐渐满足农民对一部分土地的所有权或经营权,借以调动农民生产和对土地投资的积极性,增加政府和农民的收入。以北魏的均田制为标志,各朝代开始重视满足农民对土地占有和使用的愿望,使农民获得一部分土地,实现了农民和土地的结合,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其次,赋役制度的调整。整体趋势是:简便征收手续和名目,逐渐废除了丁税、杂税和户税,突出田亩税;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从秦汉时期的编户制度,到北魏的均田制、隋唐的租庸调制、两税法和明清的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地丁银”,逐渐废除了人头税,简化了征收的名目和手续,将税收逐渐摊入田亩中依据田亩数进行征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松弛了他们对政府的人身依附关系,调动了他们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货币地租的出现和人口的自由流动,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一、影响农业发展的其他因素。

首先,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在战乱年代里,农业发展必然受到影响和破坏;相反,在政治稳定时期,农业发展就非常迅速。

其次,统治者的重视。农业发展离不开统治者的重视。中国古代有很多明君均实行过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等积极的政策,这些措施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3、西汉: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士兵复员,免除若干年徭役;战争期间逃往的人回家,恢复原有田宅;把因饥饿卖生为奴的人释放为平民;减轻田租,十五税一。文帝、景帝减轻田租,三十税一,甚至十多年不收田租,鼓励农耕。

4、东汉:刘秀以“柔道”治天下:九次下达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减轻赋税,把田租从十税一恢复到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

5、北朝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

6、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7、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政府积极推广占城稻,促进南北农作物交流。

8、元初:元世祖对农业十分重视,中央设立负责农业和水利的机构大司农司,向全国颁发《农桑辑要》一书,指导农业生产。

9、清初:鼓励垦荒;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等制度。

二、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表现

1、农业生产工具的创造和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和兴修水利;农业品种的引进和推广等,既是农业发展的原因,也是农业发展的表现

2、土地开发的情况。在古代,土地被开垦的面积越多,农业生产越发展。一种情况是战乱使大量土地荒芜,王朝建立之初,往往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另一种情况是开垦未曾开发过的土地,如六朝时期,江南土地大量开垦

3、社会人口的增值。人口大量增殖是农业发展的一个标志。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农民负担的减轻,人们的生存问题得到解决以后,必然会出现人口的急剧增加,并且,户口隐瞒现象也会有所改变

4、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区域化。农业生产商品化和区域化是由于土地开发,产量提高,有利于腾出土地种植经济作物的结果,因此也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清朝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面积扩大,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代表了清朝前期农业生产高度发达的水平

三、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影响

1、对手工业和商业的影响。农业生产的水平的提高,物品丰富,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并为手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市场和劳动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农业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2、对稳定社会秩序的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稳定富足,农民与土地的紧密结合,必然会稳定社会秩序,避免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无农不稳”即是这个道理。农业和政治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3、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农业的发展会促使社会风气的改观和人们信仰的进步。同时如果盲目过度开垦将造成环境的破坏,如隋唐时期由于围湖造田和大量开垦山地,使自然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清朝更为严重。因此,要协调农业发展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对文化的影响。农业的发展会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

5、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农业的发展会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奠定物质基础

四、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

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与此同时,国家在经济政策上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即保证经济政策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

1、古代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原因

因为农业的发展:(1)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其规律为:农业发展→立民之欲→安定民生→稳固统治;或者:农业发展→治民→治国。(2)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3)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4)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2、古代管理农业的机构

中国古代国家十分重视对农业的管理,历代设立了一系列管理农业的机构:如秦九卿中的“治粟内史”(掌管农政财物、租税、赋税、财政收入和支出)、“少府”(主管皇室财政);西汉改秦“治粟内史”为“大司农”,东汉及其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沿设大司农(或改称司农寺)、“少府”等。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户部即类似于今天的财政部和农业部,以后历经宋、元、明、清,户部一直作为管理财政和农政的重要机构而存留,其中元世祖还设立负责水利和农业的大司农司。

3、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上的主要特色

古代王朝十分重视科技兴农,如西汉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行“代田法”;东汉时推行“区田法”,从而基本解决了旱作地区农业生产中的春旱多风与春种的矛盾。我国很早就开辟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扩大耕地面积这样两条发展农业的途径。在此基础上,人们有开辟了以复种技术争取全年总产量增加的第三条途径。

4、重农抑商政策的概念和推行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封建经济的特点是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所以历封建政府在经济上采取得具体政策尽管不尽相同,但最基本的政策都是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代,最早由李悝在魏国的改革内容中有所体现,随后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将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并以此作为大力推行农战方针的基本内容付诸实施。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将其作为治国的典范。

5、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

其原因有:①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②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水保证财政收入;③有利于社会安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④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又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⑤商品交换不发达,拥有货币、店铺和作坊不如经营土地使生活有保障;⑥从根本上来讲,它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必然产物。

6、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1)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经济。

(2)目的: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3)作用:①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的地主政权,起了积极作用,从根本上重视农业的思想是正确地。如,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积极推行农战方针,采用各种手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但到了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明朝中后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在这种形势下,统治者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抑和束缚资本主义发展,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农业也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水平之上,同时抑商的结果迫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

五、中国古代对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著作

著作 朝代 作者 主要内容 地位和意义 《齐民要术》 北朝 贾思勰 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 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农政全书》 明朝 徐光启 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书中还将他和西方传教士合译的《泰西水法》一书内容引入,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中的总结性著作

附: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规律性原因)

原因 表现 前提条件 国家统一稳定、政治清明、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根本原因 国内外各族、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 政策原因 朝代初年,统治阶级吸取前代灭亡教训,调整生产关系,客观促进经济发展 科技原因 生产工具、技术的改进提高,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等 承继原因 前代的基础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