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曙光《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四个阶段和特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分为哪几个历史阶段 王曙光《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四个阶段和特征》

王曙光《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四个阶段和特征》

2023-12-14 07: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王曙光《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四个阶段和特征》

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四个阶段和特征

王曙光

经过原始农业之后,中国农业文明进入了传统农业时期,包含着四个主要的阶段[1]。虞、夏、商、西周、春秋是第一阶段,是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过渡的时期,也是精耕细作农业体系的萌芽期。第二阶段,战国、秦、汉、南北朝,是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全面大发展时期,也是北方旱农精耕细作技术体系形成和成熟期。第三阶段,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我国传统农业在更大范围内获得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形成和成熟期。第五阶段,明、清(鸦片战争前),是精耕细作农业继续发展时期,土地利用率达到传统农业最高水平。

(一)第一阶段:虞、夏、商、西周、春秋

在这一阶段,我国政治经济中心在黄河流域。在北方,我国的农业以沟洫农业为标志,由于北方气候的原因,防旱保墒是农业技术的中心。这一时期耕锄农业以耒耜的使用为特色,同时使用青铜农具(铜锡合金)。此时田野农业开始。沟洫和道路形成井田制,对于这种井田制的存在,很多历史学家有争议,我认为,井田制应该是存在的,它既代表着传统农业发展的早期原始公社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也代表着一种耕作形式,即沟洫农业的一种表现。井田制在战国后消失,后来孟子大量提倡井田制,直到明清时期,还有人提倡这种制度。此时畎亩是农田的基本形式,采取比较先进的条播制(相对于欧洲的撒播制),以休闲制代替抛荒制。在这一时期,耦耕制出现了,这也是农村公社原始互助习俗之固化。在我国传统农业发展的第一时期,采用“耒耜-沟洫-井田”三位一体的耕作制度,开始广泛种植五谷(粟(稷)、菽、黍、麦、稻),最早养蚕缫丝(传说由黄帝元妃嫘祖发明),而且有专门掌管畜牧的官员,叫虞衡。这一时期是我国精耕细作农业的萌芽期。

(二)第二阶段:战国、秦、汉、南北朝

这一时期是我国精耕细作农业开始走向成熟,我国农业技术达到一定的高度,远远领先于当时世界其他国家。春秋战国时期可锻铸铁,早于欧洲2000年。铁农具的使用是革命性的。三人二牛耦犁开始出现。此时井田制崩坏,土地地主所有制出现。生产工具有很大的创新,耙、耱(用于平整土地,替代木质耰)、耧车出现,早于欧洲条播机1700年。颺扇(风车)早于欧洲1400多年。灌溉用具翻车、加工用具水碓也出现了,这些机械都是十分精致的,显示出我国先民的极高智慧。这一时期,我国大规模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也开始兴建,其中有代表性的有战国漳水十二渠(西门豹兴建)和关中的郑国渠,到了汉代,水利建设尤其广泛。低畦农田代替畎亩。精耕细作技术开始形成。连种制代替休闲制。采用轮作倒茬的耕作技术,形成耕、耙、耢、压、锄结合的耕作体系。施肥改土经验也开始丰富起来。这一时期,豆类、油料、蔗糖、园圃等发展迅速,又从西域引入葡萄和柰(绵苹果),蚕桑业比较发达。此时一个比较大的变化是,以前是华夷杂处,在战国之前,中原人民与北方少数民族没有明显的居住界限,北方少数民族经常通过战争等方式进入到中原地区,农区和牧区的分化不明显,但是到了秦朝,开始实现农牧分区,农业区和牧业区明显地分开了,这种农牧分区的格局一直持续到现在。

(三)第三阶段:隋、唐、五代、宋、辽、金、元

在这一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中心逐渐从北向南转变,出现农业优势的南北易位。在战国时期,南北差距还是很大的,发展阶段不在一个层次上。在汉代,南方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10%,而且大部分地区农业技术落后,很多南方地区还处在火耕水耨阶段,其生产技术与北方有很大差距。但是到了南朝时期,江南开发速度开始加快,由于战乱的原因,北方的耕作技术和文化大量进入南方,南方一些重镇,如会稽、建康、丹阳、长兴等,农业发展较快。到了唐初,南方的稻米开始运至北方。到了北宋时期,南方人口占全国69%,经济重心南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标志着南北农业优势的易位,宋代以后,南方的文化业比北方发达,你看看宋代的著名的文人和官员,大部分都是南方的,比如唐宋八大家。在唐代,出现当时最先进的曲辕犁,欧洲18世纪才出现。也出现了用于灌溉的高转筒车、脚踏翻车,传统农具发展到了巅峰,农业技术发展也到了巅峰时期。此时,水田耕作体系形成,南方开始大面积“围水梯山”、“争寸夺尺”,营造畬田、梯田,以应对人口的不断增长。这一时期,是我国精耕细作技术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的时期,南方的崛起对我国的文化和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展开全文

(四)第四阶段:明、清

在明清两朝,我国人口增长迅猛,在人口膨胀压力下,传统农业继续发展。宋代人口过一亿,明代盛期1.2亿,康熙朝9000万,乾隆朝末年达到3亿,鸦片战争前达到4亿。人口多了,形成几方面的影响。一是耕地变少了,于是就要不断开辟新的土地。明清耕地面积大幅增加,宋代耕地面积5.6亿亩,明代7.84亿亩,清代至11-12亿亩。耕地面积的增加,主要靠烧荒造田、毁林造田、围海造田,实际上对自然环境必定造成一定的损害。但是由于人口激增,生齿日繁,以环境为代价换取土地,是没有办法的事。第二个影响是必须引进新的作物,所以在明清时期,为了供给这么多人吃饭,不得不从海外引进很多农作物,比如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烟草、芒果、菠萝、番木瓜、番荔枝、西洋苹果、西洋梨等。其中玉米、甘薯和马铃薯的引进,对中国人应对人口膨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三种东西,即玉米、土豆、地瓜,南方和北方的大部分地区都可以种,而且气候适应性很强,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当时中国人食物的不足,同时也支撑着人口的更大规模的上升。第三个影响就是农业技术的发展开始缓慢下来。人口和技术,实际上是相互替代的关系。人口多了,劳动力很丰裕,就不需要更好更高的农业技术,因为好的农业技术的目的,就是要节约劳动力。如果劳动力十分丰裕,较高的农业技术就成为不必要的了。所以在这一时期,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非常缓慢,很多农耕技术都退步了,甚至比元代都不如,很多农具(灌溉用具等),都荒废不用了,以人力来替代。在这一时期,堤塘综合利用的立体农业开始形成,成为世界立体农业的先驱。这一阶段,我国精耕细作农业继续发展,土地利用率达到最高水平,但农业技术停滞不前。

三、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

如果总结一下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我想主要有四个。

第一,多元发展、并行不悖。北方的黄河流域跟南方的长江流域的农业文化既互相交汇,又在一定历史时期并行发展。南方的长江流域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开始就有非常成熟的稻作文化和高度的文明。

第二,农耕文化对于游牧文化的同化能力非常强。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居住区的占领,直到清代都是如此,但是最终的结果都是农耕文化实现了对游牧文化的同化,实现了文化的融合。中国文化是一个多元的文化,其中游牧民族的文化对我国多元文化的形成也有重大的影响,我们不可忽视。我考察天水时,就发现天水这个地方就是一个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融的典型代表。天水是游牧文化跟农耕文化经常碰撞的地方,北方的少数民族,包括戎、狄、羌、女真、回、土蕃族,这些少数民族在天水有大量的活动,不同文化不断的交融,形成了中国独有特色的农业文明。

第三,中国北方的旱作文化跟南方的水田文化是交融的。中国不同方位的农业文明是不一样的,西部是麦作文化,小麦是从西域传过来的,中原本土原来没有小麦,你看“麦”的甲骨文,上面是来,下面是夕,说明麦是一个外来的物种。北方是游牧文化,草原文化。黄河流域是粟作文化,南方是稻作文化,这些文化是互相交融的。

第四,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善于吸收外来的农业文化,具有开阔的海纳百川的胸襟。中国是八大农业物种起源国之一,中国原生的农业物种大概占全世界的20%,全世界一共有大概666种原生的物种,中国大概有136种。同时,中国又是引进外来物种最多的,比如说小麦、高粱、玉米、番薯、马铃薯、番茄、棉花、花生、芝麻、苹果,这些都是从域外引进的。玉米、马铃薯、番薯,是从拉丁美洲引进的,基本在明朝之后引进的。看得出来,中国的古代农业文明特别善于包容,很开放,这是我们的一个优点。美国人类学家安德森(E.N.Anderson)曾经说:“如果不是由于西方农民和食品购买者根深蒂固的保守观念,我们所输入的,或许还要多上几百种。对比之下,中国人(一向被认为是盲目地固守传统)却几乎借取了一切能够种在自己国土的西方植物”[2]。

[1]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李根蟠:《农业科技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2]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03-104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