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传统莲花图案纹样有哪些特点 赏析

赏析

2024-05-11 16: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龙图案在构造特色上区分为:状如行走的行龙;云气环绕的云龙;腾空而起的飞龙;盘成圆形的团龙;头部呈正面的祥龙;头部呈侧面的望龙;头在上尾在下的称升龙;尾在上头在下的为降龙。

凤纹

凤象征吉祥的神,古籍对凤鸟有各种描述,如“龙文虎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等等。凤纹亦称凤鸟纹,包括凤纹及各种鸟纹,是古老的汉族传统装饰纹样之一。凤纹在青铜器中是最为美丽的纹饰,它由原始彩陶上的玄鸟演变而来的,西周基本形象是雉,早期凤纹有别于鸟纹最主要的特征是有上扬飞舞的羽翼。

麒麟纹

麒麟,亦作“骐辚”,古人把雄性称麒,雌性称麟。麒麟是古代传说中象征吉祥到来的动物,一般作鹿状、独角,全身有鳞甲,尾象牛尾。在中国传统民俗礼仪中,麒麟被制成各种饰物和摆件用于佩戴和安置家中,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

蝙蝠纹

在中国汉族传统的装饰艺术中,蝙蝠的形象被当作幸福的象征,习俗运用“蝠”、“福”字的谐音,并将蝙蝠的飞临,结合成“进福”的寓意。蝙蝠纹样变化相当丰富,有倒挂蝙蝠、双蝠、四蝠捧福禄寿、五蝠等,通常所言的五福分别为:一日寿、二日富、三日康宁、四日修好德、五日考终命。也有将蝙蝠与云纹组合在一起,名日“宏福齐天”;蝙蝠、寿山石加上如意或灵芝,名日“平安如意”;福寿如意纹,织金“寿”字下部两个如意云托,托下是一倒飞的蝙蝠;万寿福禄纹,将鹿巧妙地画成团形,北负如意灵芝捧寿字,寿字间饰展翅飞翔的蝙蝠,构图十分简洁大方。

窃曲纹

西周中期以后,传统的鸟纹、龙纹逐渐抽象化,形成一种新的主导性的纹饰,即窃曲纹,并成为周代一种重要装饰纹样。其名称是据《吕氏春秋》:“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窃曲纹的基本特征是一个横置的S形,正符合于“上下皆曲”的特点,是一种适应装饰部位要求而变形的动物纹样。周代打破了商代以来,以直线为主的装饰特点,也打破了对称格式,一般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形图案,中间常填以目形纹,但又未完全摆脱直线的雏形,因而形成直中有圆、圆中有方的特点。

莲花纹

莲花纹是中国古代汉族传统纹饰之一。佛教将莲花视为圣洁、吉祥的象征,南北朝至唐代,莲花纹常作为瓷器的主题纹饰,碗、盏、钵、盘的外壁或内划复线仰莲,有的盘心还饰蓬莱纹,酷似盛开的莲花。北朝时期的莲花图案以写实造型为主,多选取正面俯视的角度来表现,中心为圆盘状的莲蓬,莲瓣向四周均匀的呈多层放射状排列。这种图案发展演化到隋唐时期,造型更加饱满。宋代开始,变莲花纹为辅助纹饰,元至清代,莲花纹的变化较多,有缠枝莲、把莲等,并常于动物纹样组合在一起,如:莲池水禽、莲池游鱼等。

牡丹纹

牡丹纹是一种典型的汉族瓷器装饰纹样或织锦纹样。自唐代以来,牡丹颇受世人喜爱,被视为繁荣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征。宋时被称为“富贵之花”。故成为瓷器上的流行装饰。元、明、清三代牡丹纹久盛不衰,多用作主纹,装饰在瓶、碗、盘、罐等器皿的主要部位。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瓷器上的牡丹纹更丰富多彩,有折枝牡丹、缠枝牡丹等。牡丹纹的表现技法有刻花、印花、绘画等;形式有独枝、交枝、折枝、串枝、缠枝等。构图方式有适合式、对称式、均衡式等。

忍冬纹

忍冬为一种蔓生植物,俗呼“金银花”、“金银藤”,通称卷草,其花长瓣垂须,黄白相半,因名金银花。忍冬凌冬不凋,是古代寓意纹样,因它越冬而不死,所 以被大量运用在佛教上,比作人的灵魂不灭、轮回永生,以后又广泛用于绘画和雕刻等艺术品的装饰上。东汉末期开始出现,南北朝时最流行,此时忍冬纹较为清瘦 和程式化,一般为三叶片和多叶片,但是其变化是多种多样的,到唐代演化成复杂的卷草,近代称香草。

宝相花

宝相花又称宝仙花、宝莲花,吉祥三宝之一,也是汉族传统吉祥纹样之一,盛行于中国隋唐时期。相传它是一种寓有“宝”、“仙”之意的装饰图案,在金银器、敦煌图案、石刻、织物、刺绣等各方面,常见有宝相花纹样。宝相花是从自然形象中概括了花朵、花苞、叶片的完美变形,经过艺术加工组合而成的图案纹样。纹饰一般以某种花卉(如牡丹、莲花)为主体,中间镶嵌着形状不同、大小粗细有别的其它花叶,尤其在花芯和花瓣基部,用圆珠作规则排列,像闪闪发光的宝珠,加以多层次退晕色,显得富丽、珍贵,故名“宝相花”。

(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如有转载,仅限文化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