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炸了!他从故宫收集384种中国颜色,惊艳全世界:东方审美太高级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传统色RGB 美炸了!他从故宫收集384种中国颜色,惊艳全世界:东方审美太高级了

美炸了!他从故宫收集384种中国颜色,惊艳全世界:东方审美太高级了

2023-03-26 22: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2月上旬,PANTONE色彩研究公布了2022年度流行色为长春花蓝,引起全世界网友的热议。

从2020年的经典蓝、2021年的明亮黄与极致灰,再到2022年的长春花蓝...

很长一段时间,美国的PANTONE色卡是大家最为认可的色彩标准语言。

中国传统色 虽然丰富雅致,可惜在当今时尚和设计界的 存在感并不高。

Pantone,中译名为彩通,俗称潘通。

然而前段时间,一支有关中国传统颜色的视频火上了B站热榜,200多万网友看完无不惊叹:

“太美了!中国传统色美炸了!”

“光是(颜色)名字就超美了,中国美学牛X!”

动图源B站@匠人集

这之后,中国传统色便成了红极一时的话题...

被称为“世界五大宫之首”的故宫,朱墙黛瓦、美轮美奂;

图源微博@故宫博物馆

我国各朝各代的服饰,华美绚丽,展现着不同时代的风尚;

色泽鲜艳的瓷器,更是成了中国在海外的代名词,折服了无数外国人。

清乾隆时期 各种釉彩大瓶 图源《国家宝藏》

这几年的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服道饰、场景的配色之高级,也受无数人称赞。

图源《长安十二时辰》

图源《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可大多数人在赞叹配色之美的同时,却对 中国传统色不怎么了解。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图源@《国家宝藏》

“颜色”一词最早指人的容颜面色,直到唐朝,才被视为色彩的统称。

纪录片《敦煌画派》里说过,色彩被中国人赋予了明确的象征意义,富有象征性的五色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绘画的色彩观。

这里说的五色体系,指的就是古代的 正色。

清乾隆甜白番莲纹碗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馆藏——甜白色

图源微博@动脉影

五正色与五行体系相呼应;

以 白色、青色、黑色、赤(红)色、黄色 作为金、木、水、火、土的色彩象征,同时又代表着不同的方位、季节。

五行与五色

五种正色相生相克,俩俩之间杂糅和冲撞,就出现了 间色。

像绀色、缥色(淡青)、紫色、流黄色(褐黄)等各种各样的间色,构成了我们五彩缤纷的世界。

明代暗花纱缀绣仙鹤方补袍 孔子博物馆藏——品蓝色

图源微博@动脉影

历朝历代,无数喜欢观察生活的古人,给鲜艳纷繁的颜色赋予了浪漫雅致的名字:

例如沧浪,取自春天初生竹子的青绿色,多指大江大河的颜色;

沧浪 图片源《中国传统色:色彩通识100讲》

暮山紫 则出自于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烟光凝而暮山紫”,指的是诗人在夕阳山前,看到山雾缭绕与夕阳余晖交映,山透出薄紫色。

暮山紫 图片源《中国传统色:色彩通识100讲》

到了后来,“同色异名”、“近色多名”的现象越来越常见。

光是青色,在不同的古籍文献中记载的名字就多达几十甚至上百种。

清乾隆影青玲珑碗 首都博物馆藏——影青色

图源微博@动脉影

这导致很多中国传统色都让人无法根据它的名字,对比它的色值具体是怎样。

延续了千年的东方高级审美渐渐没落,就在这时,有两个人坐不住了。

2018年,郭浩因为工作关系去日本出差。

在东京台场附近的一所公立中小学里,他惊讶地发现, 日本人用 大块的传统色涂抹走廊墙壁 ,旁边还 标注着日本传统色的色名和典故 。

他当时就陷入了沉思: 天天耳濡目染,孩子们怎么会不热爱他们的传统审美体系。

回国后,有一个现象级古装剧刷屏。

当时网络上很多人在讨论剧中的场景、服饰搭配时,都在 夸赞“莫兰迪色”的美, 少有人联想到中国传统色 。

清乾隆天青釉六方瓶 首都博物馆——天青色

图源微博@动脉影

郭浩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参与文创项目《故宫大婚》时,他注意到故宫文创没有能指导项目的 VI(视觉色彩识别)手册, 终于忍不住跟合作了十几年伙伴 李健明 说:

“我们为什么不能把故宫自己的色彩整理一下呢?”

图为郭浩先生

在郭浩看来,整理中国传统色绝不仅仅是一个颜色命名的工作。

如果把中国美学比喻成一栋大厦,色彩就是它的基石。

宋~明 钧窑月白釉尊 上海博物馆藏——月白色

图源微博@动脉影

它们遗落在古籍的书海里,有说法却没有谱系,导致传承起来太困难。

他和李健明一拍即合,决定干脆就从整理故宫文物的色彩开始,为中国传统色梳理出一个谱系。

清雍正 胭脂紫釉菊瓣盘(局部) 故宫博物馆藏—— 胭脂紫色

想法很简单,但做起来远比预想中的还要难。

为了考据中国传统色名,郭浩前后翻阅了 400多本文献古籍 ,又翻看了近半吨重的故宫图册。

郭浩的古诗文功底很好,看古籍也算是如鱼得水。

他时常感慨:“色彩真的是一个很巧妙的传统文化切入点,因为每一个传统色的名字,都隐含着几千年来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

中国人最好的东西,都藏在我们的历史里,它们代表着我们独有的东方之美。 ”

清雍正美人行乐图轴(局部) 故宫博物馆藏——翠蓝色&银红色

图源微博@动脉影

搜寻上百本古旧书籍的过程,费时又费力。

整理古籍的工作还涉及到日本文献有关中国传统色的资料,所幸有不少国内学者都很热心帮他。

但 古籍记载只限于文字描绘, 如何通过文字准确还原对应的颜色色值,是个很大的问题。

例如“雨过天青”、“东方既白”等颜色,来自于天地万物,又或是诗人的想象。

东方既白 图片源《中国传统色:色彩通识100讲》

这些饱含意境的色彩, 想要复原它们,难上加难;

他和李健明只能先考证文字,然后根据文字的描绘去寻找物象做参考;

北宋汝窑天青釉圆洗 故宫博物馆藏——天缥色

图源微博@动脉影

经反复考证,再搜寻大量的图片或是实地探访, 力求还原。

就像玄色和纁色,是古代两个地位很高的颜色,它们代表着天地,皇帝祭祀大多穿上玄下纁,以此表达对天地的敬畏。

玄天 图片源《中国传统色:色彩通识100讲》

一般的图册认为,玄色和纁色即黑色和橘红色,亦或是黑色和土黄色。

但郭浩根据古籍得出的结论:

玄是黎明的太阳跃出地平线前的天色,纁是黄昏时的太阳落下地平线时的天色 ,而非单纯说天和地的颜色。

也就是说,玄色和纁色其实是黎明和黄昏时地平线的天色,一个黑里透点红,一个红里透点黄。

纁 黄 图片源《中国传统色:色彩通识100讲》

他通过观察,也找了很多黎明和黄昏的照片,最终才设定了合乎古籍记载的玄、纁二色色值。

中国传统色的色彩深浅顺序也分的很清楚,最有名的就是记载中的 “三入为纁,五入为緅,七入为缁。”

对于这种层次分明的色彩,郭浩和李健明就按照古法还原染色工艺过程,再分别进行色值设定。

两年时间,郭浩和李健明从故宫文物和上百本古籍中,一共归纳出 384种中国传统色的色名。

然后以24节气、72物候为线把它们串联起来,从十几万件故宫馆藏文物里挑选了96件应时应色的文物,来印证这些雅致生动的中国传统色存在的痕迹。

最终,把它们整理了成一本书—— 《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 。

刚开始,郭浩对《中国传统色》的销量不报什么希望。

“其实这本书是被定位为 ‘冷门’读物 的,我们都觉得首印能卖完就很不错了。”

但没想到,这本书推出以后,上市仅仅7周就加印了6次,《欧洲时报》更是整版报道这本书。

一时之间, 中国传统色成了焦点;

沧浪、窃蓝、松石、暮山紫、海天霞、东方既白...这些凝练了自然意境之美的中国传统色, 又重新流行了起来。

窃蓝 图片源《中国传统色:色彩通识100讲》

清乾隆景德镇窑松石绿釉菊瓣盖碗 上海博物馆藏——松石色

图源微博@动脉影

就连业内人士看完也称赞: “中国的色彩美终于有了样本。”

虽然反响已经超乎他们的意料,可郭浩觉得,这还远远不够。

他又开始更深入地研究传统色的标准化色谱,最近也有了 新成果 。

为了增强书的实用性,384种传统色还标注了CMYK和RGB色值

“这本书只是做了第一步的工作,真正的色谱形成,绝非一本出版物就能形成规范。

但愿未来大家也能一起参与进来, 让真正的中国传统色色谱在约定俗成中形成。 ”

在复原颜色的过程中,郭浩发现中国和日本的色彩美学 同源异流 。

古代是中国传到日本,两者交流密切,色彩也有不尽相同的地方。

明龙泉窑梅子青釉玉壶春瓶 首都博物馆——梅子青色

图源微博@动脉影

可日本行业公认的传统色色谱,有专门的机构做研究和推广,再加上和服的传承,让传统色经久不衰。

他以往觉得,我们在重视本土传统色体系话语权这方面,没他们做得好。

但现在,中国传统色的谱系化迈出了第一步, 郭浩对传统色的未来很有信心。

在整理收录中国传统色的过程中,他从山西大学的侯立睿博士那儿,得到了日本江户时代学者杉原直养的手抄本《彩雅》影印版。

这是日本人在160年前编写的 中国古色谱。

《彩雅》 杉原直养著

现藏于日本国立国会図書館

《彩雅》收词覆盖甚广,虽然内容简陋,但这是一本日本人系统传承中国传统色的存世证明。

通过日本学者的《彩雅》, 郭浩仿佛看到了160年前日本人对中国传统色的热爱。

清雍正 霁红釉胆式瓶——霁红色

图源微博@动脉影

清乾隆窑变釉双耳壶(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凝夜紫色

图源微博@动脉影

现在国际上流行的潘通色卡、莫兰迪色,很受设计师和网友的喜欢;

但中国传统色的色彩审美同样高级,而且经过上千年历史的传承,也更有故事性。

在郭浩看来,384种中国色彩,完全可以展现东方之美的独特魅力。

清乾隆 芙蓉石蟠螭耳盖炉 南京博物馆——芙蓉色

图源微博@动脉影

央视纪录片《布衣中国》里,设计师楚艳发布的一场时装展上,就使用了植物染色工艺,展现各种朴素自然的渐变传统色。

从山水墨色到汝窑柔和的淡青色,冷艳的翠玉再到温暖红茶的透亮汤色,都透出东方的哲学意境和时尚味道。

图源《布衣中国》

正如郭浩所说,“西方的潘通色卡是工业化、标准化的时代产物,而个性化、审美化的中国传统色,也许会在当下和未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国家宝藏》第一季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小IN记忆犹新:

很多人都说我们华夏民族没有信仰,可其实我们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历史。

清 剔红海水龙纹冠架 故宫博物馆藏——朱砂色

图源微博@动脉影

也许看到“窃蓝”、“天水碧”、“海天霞”、“月白”这些颜色名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并不觉得多美。

但当你了解它背后的故事,一定会感慨古人创造出的审美体系多高级,惊叹我们血脉里流淌的民族文化基因有多牛。

图源《国家宝藏》 冯海涛复原千里江山图上色过程

我们总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悠久灿烂,但它们总得有人去守护和传承。

我们曾不重视的文化,被别的国家视为珍宝。

现在,是该拾起它们了。

看完高级的中国传统色,你心动了吗?

项目统筹 :贤贤、子威

责任编辑:蜜糖

采访/撰文:七七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