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丨从基本概念到“一带一路”,一文了解中亚五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哈边境地形图片 海外丨从基本概念到“一带一路”,一文了解中亚五国

海外丨从基本概念到“一带一路”,一文了解中亚五国

2024-06-03 02: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以下文章来源于察哈尔学会 ,作者于洪君

察哈尔学会

察哈尔学会是中国非官方的外交与国际关系智库,于2009年10月由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韩方明博士创办,以“前瞻性、影响力、合作共进”为宗旨,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独立思想库。

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谈到,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

这条古今中外尽人皆知的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见证了古代中国与中亚“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辉煌景象,谱写了人类历史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共同发展的绚丽篇章。

有关中亚的基本概念与常识

“中亚”这个概念最早是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提出来的,范围大致包括现在的蒙古国、中国的内蒙古和新疆,还包括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伊朗等国部分地区,当然也包括今天我们所说的中亚五国,即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

冷战结束后,“中亚”成了一个独特的地缘政治概念,指的就是1991年苏联解体后获得独立的上述五个“斯坦”。该地区北接俄罗斯,东邻中国,南邻阿富汗和伊朗,西隔里海与高加索地区的阿塞拜疆相望。其中,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三国与中国拥有30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其中最长的是中哈边界,绵亘1700多公里。

中亚地区历史上就是连接东西方、沟通南北方的重要通道,深受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斯拉夫文明、以伊朗为代表的波斯文明、以土耳其为代表的突厥文明的广泛影响。由于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与阿富汗拥有漫长的共同边界,并且拥有跨界民族和千丝万缕的历史联系,阿富汗形势发展对中亚影响相当大。当年苏联出兵阿富汗,苏军指挥部就设在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塔什干。

中亚五国国土总面积为400万平方公里。其中哈萨克斯坦拥有270万多平方公里,面积最大。土库曼斯坦49万平方公里,乌兹别克斯坦44万平方公里,吉尔吉斯斯坦19万多一点。面积最小的塔吉克斯坦,只有14万平方公里。1991年中亚五国独立时,该地区生活着100多个民族,人口总量为5100万。除哈萨克斯坦外,其他几个中亚国家的生育率较高。据估计,到本世纪中叶,中亚人口总数将超过1亿。

中亚地区的突出特点是沙漠广褒,绿洲不多。虽然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大部分处于崇山峻岭之中,境内水源丰富,冰川总面积多达1.1万平方公里,拥有许多高山河流和湖泊,但该地区总体上说降水量很少,气候干旱炎热,气温变化剧烈。两条最大河流锡尔河和阿姆河,没有进入大海就消失在茫茫沙海中。由于中亚国家深处内陆,需要借助邻国才能进入海洋。其中,乌兹别克斯坦属于双内陆国,只有经过哈中两国,或者经过哈俄两国,才能通过海洋,走向世界。

由于历史原因,中亚各国均为多民族国家。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维吾尔、普什图、塔塔尔、帕米尔、波斯等许多民族,多少世纪以来就与中亚土著居民一道在这里共同生活。清朝末年,中国西北地区大批回民因战乱而移居中亚,作为一个新的民族即东干族,定居在这里。上世纪30年代,苏联为应对即将发生的战争,大规模移民,将大批朝鲜人、德意志人、鞑靼人、车臣人、印古什人强迁到这里。60年代,苏联政府动员各地青年到中亚开垦处女地,阿塞拜疆人、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立陶宛人、爱沙尼亚人、拉脱维亚人等,纷纷来到中亚。

中亚地区五大主体民族均信奉伊斯兰教,绝大多数属于逊尼派中的哈尼非派。也有少数人属于沙斐派,他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带有鲜明的伊斯兰文化烙印。苏联瓦解后,伊斯兰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进一步增大。

各国独立后政治体制与政局走势截然不同

中亚五国独立之初,政权仍旧掌握在原苏联时期产生的领导人手中,但很快建立起西方式的或者有别于前苏联的议会民主。除土库曼斯坦外,其他4国均实行了不同形式的多党制,其中最冒进的,是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独立前后过快地实行政治多元化、意识形态多样化和多党制,很快引发大规模内战,导致数十万人牺牲和难以估量的财产损失。内战结束后,原塔吉克斯坦共产党领导人纳比耶夫抑郁而终。集体农庄主席出身的拉赫蒙,作为各方共同接受的人物,当选为最高苏维埃主席,成为国家元首。后来塔吉克斯坦实行总统制,拉赫蒙当选总统,并且多次连选连任,执政至今。前不久,拉赫蒙再一次以很高的支持率当选总统,成为世界上执政时间最长的领导人之一。

吉尔吉斯斯坦独立前夕即已政党林立,派系丛生。据2014年统计,吉尔吉斯斯坦正式登记的政党,竟有140余个。2017年10月,社会民主党候选人、前总统阿坦巴耶夫的政治挚友、身为总理的热恩别科夫以微弱多数当选新一届总统。此人当选后强势反腐,涉嫌腐败但图谋反抗的前任总统阿坦巴耶夫被送进监狱。2020年,该国举行议会选举,反对派不满选举结果,将抗议活动搞成大规模骚乱,政府大楼被攻陷,议长、总理、总统全部辞职。混乱中选出的新议长上任当天即告辞职。正在监狱服刑的帕扎罗夫被解救出来,成为代总理和代总统。同时被解救出狱的还有前总统阿坦巴耶夫,但他很快又被重新逮捕入狱。

在哈萨克斯坦,开国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最初不担任政党职务,而是通过多次修宪,长期担任国家元首,并且获得了开国元首终身不可侵犯的宪法保障。后来,哈萨克斯坦在两院制议会框架外又成立了人民大会,作为支持总统长期执政的新型民意代表机构,同时在允许成立反对党的条件下,建立了全面支持总统的新政党“祖国之光”党。2005年,纳扎尔巴耶夫以该党主席身份参加总统大选,该党实际上成为哈萨克斯坦执政党。两年前,德高望重的纳扎尔巴耶夫突然辞职,但开国总统身份行使宪法赋予的特别权力。议长托卡耶夫先为代总统,随后成为民选总统。从法律上说,哈国实现了国家最高权力的和平移交,但也有人认为,哈事实上形成了两个权力中心,实行的是双元首制。

乌兹别克斯坦的卡里莫夫和土库曼斯坦的尼亚佐夫,也都是原苏联共产党在当地的最高领导人。独立后,他们成了本国总统,同时担任政府首脑。最初,他们两人还分别担任了原苏共党组织改组后的新政党乌兹别克斯坦人民民主党、土库曼斯坦民主党领导人。但没过几年,卡里莫夫辞去了人民民主党主席职务,先是在可控多党制条件下以无党派身份出现,后来主要依靠新建立的自由民主党。2017年8月他病世后,原总理米尔济约耶夫当选为国家总统。乌兹别克斯坦进入米尔济约耶夫时代。

在土库曼斯坦,尼亚佐夫总统领导着唯一政党民主党,后来又主导建立了第二个政党即农业党,但两党的作用和影响都很有限。尼亚佐夫病亡后,他的保健医生、时任副总理兼卫生部长的别尔德穆哈梅多夫,接任了总统职务。别尔德穆哈梅多夫继承了尼亚佐夫的模式执政,权力巨大,强势与威望比尼亚佐夫有过之而无不及。

各国经济潜能不同 对华经贸关系差别甚大

中亚各国自然秉赋和资源状况不尽相同,经济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差异甚大。

哈国目前人口1850万,可谓幅员辽阔,资源丰富。1991-2019年间实际GDP的年均增速为2.78%,但2000-2019年平均增速为6.47%。2019年人均名义GDP为9683美元,是中亚地区经济状况最好的国家。

乌兹别克斯坦自称“四金之国”,盛产黄金、白金(棉花)、乌金(石油)和蓝金(天然气)。其黄金储量世界第四,皮棉出口世界第二,棉籽产量世界第五,天然气年开采量世界第八。但乌国石油产量自2000年起开始下降,多年间产量维持在550—600万吨,无法满足需求。2017年9月,乌兹别克斯坦新宣布取消实施多年的外汇管制,2018年初又降低税赋,减少纳税群体,对外招商引资力度也在加大。世界银行《2018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乌国在全球189个经济体中排第74位,是营商环境改善最显著的十个国家之一。

土库曼斯坦天然气储量世界第五位,是能源立国的典型,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天然气开采和出口。2017年时,该国经济增速超过6.4%,据称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货币汇率稳定,居民工资、退休金、补助金、奖学金等实现了及时足额发放。但也有消息说,土库曼斯坦经济形势其实没有那么乐观,国家财政状况尤其严峻。该国以“永远中立”为立国之本,但“永久中立”被搞成了“封闭建国”,对外开放程度很低,因而被称为“中亚的朝鲜”。在这个任何报纸杂志和印刷品都不得携带入境的国家,有人因在机场拍照而被关进小黑屋,也有人因拍摄街头景观而遭士兵呵斥。外界对其真实经济情况,知之不多。

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均为山地国家,最丰富的资源是水利,但因资金匮乏、技术落后和邻国反对,至今没有充分开发。这两个国家经济体量很小,长期处于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列,经济和民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救助。

由于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中亚国家对外经济联系与务实合作质量偏低。俄罗斯、中国、德国、日本、韩国、土耳其、伊朗等国是中亚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最主要贸易伙伴是中俄两国。2013年,中哈两国贸易额达286亿美元,中国成为哈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对哈投资2012年为260亿美元,是哈第三大外资来源国。但是,到了2015年,中国退为哈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哈贸易额降为105.67亿美元。2016年,中哈贸易额仅为78.8亿美元。双方确定的2015年400亿美元贸易额的目标未能实现。

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贸易额也呈大起大落之势。2013年,中乌贸易额为45.32亿美元,同比增长57.6%,形势喜人。但此后持续下降趋势,2016年只有36亿美元。双方也没有实现2017年两国贸易额50亿美元的增长目标。

土库曼斯坦多年来一直向中国出售天然气,最多时达年输气500多亿立米,两国贸易额最高时达95亿美元,土方顺差达60多亿。中国连续多年成为土第一大贸易伙伴。

吉尔吉斯斯坦经济状况不佳,中吉两国经贸关系大起大落。2012年时,中吉贸易额曾达51.6亿美元,中国连续多年成为吉第二大贸易伙伴。但到2015年末,中吉贸易额萎缩到43亿美元,2016年竟不到15.5亿美元。但中国仍为吉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国。中国与塔吉克斯坦的贸易额更少,到2016年时也只有17.56亿美元。但中国是塔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投资来源国。

近几年,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额一直徘徊在300亿美元左右,远低于2013年500亿美元的最高水平。今年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经贸额还会进一步下降。相互投资也不会有新的增长。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现状与前景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出访哈萨克斯坦,提出了中国与中亚各国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不久后,他访问印度尼西亚,又提出了与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议。“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共同发展、合作发展、互利发展、联动发展的时代潮流,符合中方与各方的共同需要。

“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亚国家受到普遍欢迎,首先在于中国与中亚各国早已建立起平等相待、求真务实、互利共赢的友好合作关系。哈萨克斯坦的纳扎尔巴耶夫是世界上来华次数最多的外国领导人,有时正式访问,有时私人休假。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前夕,他在境外为中国传递圣火,一时传为佳话。习近平主席与纳扎尔巴耶夫总统的私人关系非常融洽,两人举行的各种会晤多达20余次。设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的上合组织地区反恐机构,在共同打击“三股势力”,为增进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政治互信与安全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与中国山水相连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国,中哈两国经济合作方式逐步优化并有许多创新。在已经开通7个陆路口岸,已经实现铁路、公路、航线、油气管道、通信网络立体对接的基础上,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2012年正式投入运营。这是我国西部最大的陆路口岸和新型跨境经贸合作区之一。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一期工程随后也投产运营,哈萨克斯坦获得了经过中国直到太平洋的出海口,同时也开创出欧亚大陆海陆联运合作新模式。穿越中国、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的“中国西部—西欧”交通走廊建设,成就显著。双方在传统能源、 新能源、高科技、农业等领域的合作取得新突破。目前,哈国约有近千家中资企业和中哈合资企业,包括中石油、中石化等国有大企业。这些企业为当地创造了数万个就业岗位。2014年两国达成产能合作共识,签署总额达140亿美元的30多个合作协议。此后,双方又签署了在基础设施、石化产品加工、有色金属、汽车等领域进行产能合作的30多份文件,项目总金额超过200亿美元。

乌兹别克斯坦也非常重视对华关系。首任总统卡里莫夫出访独联体以外的第一个国家就是中国。后来,他又多次访华,并在新世纪初作出乌国参加“上海五国”的重大决策,为“上海五国”升格为“上合组织”做出重要贡献。2014年8月,中乌两国就共建平等互利、安危与共、合作共赢的战略伙伴关系达成共识。两年后,双方签署中乌国际道路运输协定。这对拓展我国与非接壤国在国际道路运输领域的合作,对于推动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5月,米尔济约耶夫总统访华并参加“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中国也是他作为总统出访的独联体以外的第一个国家。米尔济约耶夫向习近平表示,中国是乌的伟大邻邦,乌方致力于巩固和发展乌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密切两国高层交往,加强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框架下的协调配合,并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深化经贸、投资、产能、基础设施、水利等领域合作以及地方、人文交流。两国签署合作文件105份,协议总额近230亿美元。

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因本国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滞后,更加热心于“一带一路”合作。2014年5月,吉国总统曾对中方明确表示,吉方愿意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以促进两国的经贸往来、互联互通和人文交流。此后,中吉两国开始商谈“吉—中天然气管线”、吉国“北—南”公路建设、比什凯克热电站及炼油厂建设等重大项目。塔吉克斯坦同其他中亚国家一样,一开始就加入了中国主导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而后,双方签署了关于加强基础设施领域合作的协议,决定以“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政府引导、商业运作”为原则,开展铁路、公路、电力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

土库曼斯坦因奉行永久“中立政策”,没有参加上海合作组织,但与中国务实合作并不落后。2009年开通的起始于土库曼斯坦,经由乌哈两国抵达中国的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树立了中国与土乌哈三国多边合作互联互通的成功范例。由于这条管道,中土双方成为重要能源合作伙伴。两国贸易额从建交初期的450万美元上升到目前的100多亿美元。中方“一带一路”倡议与土方“复兴古丝绸之路”倡议相结合,双方在铁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设备、市政建设、农业技术等非资源领域合作,取得显著成效。近几年来,双方在天然气价格与供应量问题上出现分歧,合作出现变数。

总而言之,中国与中亚国家各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在不断巩固和发展,经济贸易的务实合作在持续推进。但中国与中国各国的关系发展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不可能没有困难和问题,不可能没有风险和挑战。毕竟各国发展战略不同,对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的不同,对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的理解不同。破坏地区和平发展的“三股势力”,干扰各方互利合作的域外因素,包括新冠疫情之类的非传统安全问题,还会长期存在。友好合作的民意基础,还有待进一步夯实。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准备。

(作者为察哈尔学会首席研究员、中国前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 于洪君)

来源丨察哈尔学会

责编丨曹家宁 监制丨李申

投稿/纠错:[email protected]

加入我们:[email protected]

本文版权归“中国一带一路网”所有

转载请留言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海外丨从基本概念到“一带一路”,一文了解中亚五国》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