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农集团简介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2023-11-28 14: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农业大学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通专平衡、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宽厚的人文与自然科学基础、突出的多学科交叉思维、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富有创新精神与能力、厚植“三农”情怀、具有开阔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在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支持下,学校牵头成立全国新农科建设中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农林教育分会,引领推动高等农林教育改革与创新。学校大力推进专业认证工作,牵头制定普通高等学校农林类专业认证标准。农学专业率先通过国家农科专业(第三级)认证;植物保护、园艺专业率先通过中俄联合认证;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校拥有1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2名全国杰出教学奖获得者、3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和52名北京市教学名师,5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0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和5个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本科教育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5项,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37项、二等奖86项。学校积极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36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占校内可参评专业的90%。2个专业入选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学校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全国首创生物育种科学、农业智能装备工程、兽医公共卫生等本科专业。成立未来技术学院,实施生物科学、生物育种“强基计划”,实施本研衔接培养模式。学校拥有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生物学和化学2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2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建成4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门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27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自“十一五”以来,学校139项教材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项、先进集体1项,获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25项。积极探索新型基层教学组织模式,入选7项国家级、3项北京市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项目。学校注重通识教育发展,汇聚院士及校内外名师教学团队,开设《大国三农》在线课、《沟通与写作》特色课和五大模块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想象力,涵养品性、塑造价值,养成跨学科思维。学校注重劳动教育,强化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了“知识、认知、实践、文化”四位一体的耕读教育体系,将耕读教育有机融入劳动教育中。学校强化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拥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和6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构建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开展高水平的研究性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五年来,在各类创新项目支持下,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EI论文150篇,参与申请获批专利122项、软件著作权112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4107项。30多支学生创业团队获得北京市优秀大学生创业团队。学校研究生教育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工作主线,持续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高水平研究生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持续推进《中国农业大学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12358行动方案》,着力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前沿人才独立自主培养及高水平行业领军人才创新引领培养。学校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增长,2023年录取硕士研究生3766人,博士研究生1226人,预计2024年研究生招生规模将突破5000人。持续推进国家急需紧缺人才培养改革专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中化集团、华润集团、保利集团、大北农集团、中国农发集团、中国融通等多家大型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增设学科交叉人才培养专项,积极探索跨学科、跨门类、跨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建成了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截至2023年8月,累计建有校级混合课程、全英文课程、案例课程、课程思政、前沿交叉课程等特色课程共520门;研究生教材建设取得新进展,24部研究生教材入选十四五规划以来国家级规划教材。专业学位研究生全部实现专项制招生和培养,2023年全校共设置15个大类、62个专项,“实践-理论-实践”的三段式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强化实践基地建设,建有国家级基地3个、研究生实践基地共319个(其中重点建设校级优秀基地26个)、研究生公共教学开放实验平台重点建设项目7个。推进专业学位双导师制,聘请兼职第二导师1144人。强化案例教学,20个案例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案例库,李小云教授《小农的韧性:个性、社会与国家交织的建构性特征——云南省勐腊县河边村疫情下的生计》入选2022年十大示范“案例研究”成果,12个项目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主题案例建设项目,2项成果收录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精品案例课堂”,100个案例入选校级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科教融合、产教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我校研究生教育成果获“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获“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成果奖”13项。2022年,研究生在各类竞赛中斩获佳绩:国家级特等奖6项、一等奖15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5项。省部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27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22项。我校创设的科技小院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上升为国家行动,202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我校科技小院同学们回信,高度肯定了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模式,58个科技小院入选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办公厅联合支持建设清单。学校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学位论文的质量不断提高。自开展“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以来,学校共有42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或提名,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列,共有24篇博士学位论文获评“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或提名。2022年,共有7篇博士学位论文获评“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获提名。学校自2003年以来,累计评选出“校级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440篇,其中2023年评选出30篇。部分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已成为学校学术骨干。开设“学位+”项目、研究生自主创新研究基金项目,组织好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搭建平台。学校已培养了13万余名合格的毕业生,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2023年,学校普通全日制本科毕业生3225人,第二学士学位毕业生276人,硕士毕业生2918人,博士毕业生931人。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