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信银行研究报告 新零售战略清晰,基本面改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信银行的发展愿景 2022年中信银行研究报告 新零售战略清晰,基本面改善

2022年中信银行研究报告 新零售战略清晰,基本面改善

2023-12-14 06: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中信银行战略升级,基本面改善,有望推动价值重估

三个“三年规划”,中信银行零售转型由沉淀期逐步迈入释放期。2015-2017年,中信银行基于自身禀赋,着力打造以公司银行为主体、零售银行和金融市场为两翼的业务结构,零售业务自此开启二次转型。2018-2020年,业务定位由“一体两翼”逐步向“三驾齐驱”转变,零售转型全面加速并深化。2021年,新三年规划确定“三驾齐驱”的业务定位,提出打造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三大核心能力。“新零售”战略亮相,以财富管理为牵引,最终打造客户首选的财富管理银行。新三年规划开局之年,中信银行零售业务跑出加速度,零售营收、中收在全行占比均超过4成,依托对公业务和综合金融优势,财富管理势头强劲,财富私行客户快速增长,AUM规模保持同业领先。未来,零售业务将作为中信银行的第一战略,并计划在2-3年内实现营收占比超过50%,总体规模和经营能力要争取进入股份制银行第一梯队。

“新零售”提出之际,中信银行资产质量“去包袱”也取得了靓丽的成绩,2021年不良贷款实现近11年以来的首次额率“双降”。过去中信银行大额风险暴露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这两大行业贷款集中度过高,在经济增速换挡及去杠杆背景下往往风险易发。对此,中信银行着力优化信贷结构,两大行业贷款占比、不良率均大幅压降,信贷资源逐步向其他低风险行业、零售业务倾斜。此外,持续完善风控体系,对存量问题资产保持逐年提升的处置力度,对新增资产风险“严防死守”,不良认定加速、不良处置加大、不良生成放缓,资产质量持续改善。

2021年,中信银行ROE小幅回升,非息和拨备是主要贡献,息差跟随行业趋势下降,但负债成本管控成效显著。往后看,预计随着“新零售”战略推进,信贷结构向零售倾斜,“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价值循环链高效运转,资产质量继续改善,息差、非息和信用成本对业绩贡献度提升,未来ROE、ROA有望继续稳步回升。2021年拟分红比例高达28.08%,连续三年提升,处于上市银行领先水平。发展战略路线清晰,资产质量拐点已现,基本面有望持续改善。高分红,低估值,当前配置价值提升。(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二、“新零售”亮相,中信银行财富管理站C位

中信银行“新零售”是以财富管理为牵引,更加突出客户导向和价值导向,深化“三全五主”的服务理念,以“四环两翼”为发展路径,打造客户首选的财富管理银行。

“三全五主”,即坚持“全客户服务、全产品供给、全渠道触达”的服务定位,深化“主结算、主投资、主融资、主服务、主活动”的客户关系,更好地为客户创造价值。因此,“新零售”的能力体系应该是系统性的升级,而非简单的改造,“全功能”需要各项业务的全面融合发展,而不是零售孤军奋战。

“四环两翼”,即围绕客户价值,以“板块融合、全行联动、集团协同、外部联结”为“四环”,以“数字化、生态化”为“两翼”来构建“新零售”的能力,践行和落实“三全五主”服务理念。

新零售是一个体,财富管理是一个核;新零售是路,财富管理是在上面跑的车。“三全五主、四环两翼”的最终落脚点是打造“客户首选财富管理主办行”,以财富管理为支点,实现零售撑杆跳。

(一)板块融合:新设财富管理部,资源配置向零售倾斜

2021年,中信银行对零售业务板块在总行层面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新设财富管理部,将原零售银行部、数字金融部的部分团队和职能并入,原零售银行部更名为零售金融部(消费者权益保护办公室),调整后的零售业务板块由零售金融部、个人信贷部、信用卡中心、财富管理部和私人银行部构成。此次调整的目的是从客户视角出发,打破原来产品、渠道、客户分裂的“竖井式”的部门组织逻辑,重构客户服务能力,更好地推动板块上下融合,发挥一体化经营优势,以客户和市场导向提升银行服务的敏捷性和快速反应能力。财富管理部被定位为零售客户经营的核心部门,财富管理在“新零售”中的重要地位再次得以印证。

除了新设财富管理部,还加大了一线理财经理等战略资源的配置。根据方行长在2021年业绩发布会上答记者问,2021年仅支行理财经理就增加了671人,总规模达到5,000人,2022年计划继续在支行理财经理方面加大配置,同时全行私行客户经理还要增加200人。未来将继续保持较大力度的战略投入,网点资源、科技资源、薪酬资源、人力资源向零售倾斜,共同把“新零售”托举起来。(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二)全行联动:打造“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价值链

全行联动即全行一盘棋,零售金融、公司金融、金融市场相辅相成、互为支撑,通过条线、业务、客户、产品以及内外部资源的综合联动,形成对客户的全链条综合金融服务能力。财富管理作为三者的交汇点,不仅是重要的牵引力和驱动力,也会受到三者自身发展和相互协同的影响。中信银行在公司金融和金融市场业务上的积累以及其综合金融服务优势成为其发力财富管理业务的重要基础。

这一思路下,中信银行在三大板块业务转型向纵深推进的同时,提出打造“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价值循环链,用最好的投资管理能力和资产组织能力来提高财富管理水平,通过财富管理的募集能力反向提升资产管理和综合融资服务水平。

资产管理方面,以信银理财作为资管领域发展的重要平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产品种类全、客户覆盖广、综合实力领先的全能型资管。目前,信银理财已形成三大业务领域、七个风险等级、十个产品创设团队、十二条基本产品线加四种投资顾问服务的“371016”布局,充分满足不同客户的差异化理财需求。截至2021年末,信银理财客户数达到606.6万户,理财总规模14,033亿元,新产品规模占比提升至90%。

综合融资方面,通过整合各类资金融通渠道和产品,构建“大投行”生态圈、重塑“大商行”特色产品、进而形成“商行+投行”一体化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截至2021年末,综合融资余额11.47万亿元,同比增长12.46%,其中理财、债券承销等非传统综合融资规模2.2万亿元,同比增长23.7%。

财富管理方面,以代发和“投行+私行”为两大着力点,依托公私联动重点发展代发业务,2021年代发户数和额度分别提升60%和40%;打造差异化、特色化私行服务模式,强化私行和投行联动,为私行客户提供“个人+家庭+企业”的综合解决方案,2021年成功转化超过三千个高净值客户,提升约160亿元管理资产规模。2021年末,财富管理规模突破3.66万亿元,其中个人客户管理规模(AUM)3.48万亿元,全年实现大财富管理收入近150亿元,同比增长56.2%。

(三)集团协同:以“金融+实业”并举推动价值循环链高效运转

集团协同是中信银行一张独特的名片,依托中信集团“金融全牌照、产业全覆盖”的独特优势,链接整合全市场优质业务资源,促进融融、产融、产业协同合作,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定制化、多场景、全生命周期的专业化服务,构建共生共享的协同生态圈,以协同助力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和综合融资能力建设。日前,中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获得了央行发出的首批金控设立许可,中信金控的设立将有助于提升集团内部风险防控能力,提高对外统一的客户服务能力,使集团协同更上一层楼。

中信银行作为集团协同的主平台,按照“一个中信、一个客户”原则,与集团子公司在客户共享、产品共创、渠道共建、营销共联、品牌共塑等方面开展合作,有效配置、整合各类资源。2020年12月底,中信银行联合中信证券、中信建投、中信信托、华夏基金、中信保诚基金、中信保诚保险等15家集团金融子公司升级“中信幸福财富”品牌,全面提升产品供给和资产配置专业能力,强化综合金融服务优势。一是整合集团各子公司的投研能力、专家团队、优势产品等资源,打造大类资产研判、策略配置和产品配置三级财富管理体系;二是打造客户统一账户平台“中信优享+”,为“中信财富客户”提供统一整合的权益和服务体验;三是发挥集团实业板块优势,积极布局产业生态圈,打造优质场景和入口。

2021年,中信银行协同联合融资规模达1.56万亿元,较同期增长45%,拉动对公存款新增7,540亿元,拉动资产托管规模新增2,276亿元,零售产品交叉销售规模达876亿元,同比增长95%,新增C端客户115万户,新增三方存款客户13.6万户,协同对业绩提升的支点作用和催化作用更加突出。

(四)外部联结:银基合作,共建“幸福号”财富开放平台

对内整合行内资源,对外联合金融机构,中信银行“新零售”的最外环即外部联结,通过携手外部合作伙伴,为客户提供真正适配的产品和专业投研投顾服务,形成财富管理产品与服务的生态,提高客户服务能力。

2021年11月26日,中信银行推出银基合作开放平台“幸福号”,天弘基金、中欧基金、华安基金、华夏基金、博时基金等10家基金公司入驻,通过在中信银行手机银行APP开通“幸福号”,启动财富开放平台运营,打造接口开放、数据开放、权益开放、运营开放的开放生态,从市场观点、产品解读、投教活动、持仓陪伴为客户提供全方位财富管理服务,着力构建专业、智慧、开放、有温度的财富管理体系。“幸福号”试运营一个季度以来,已有超68万客户关注和参与。(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三、中信银行资产质量迎来拐点

(一)历史不良率高企主要是资产结构不合理、风控体系不完善

中信银行不良贷款率自2011年起持续攀升,2016年开始对公不良加速暴露,个人不良率震荡下行,2018年末对公不良率、不良率达到峰值,资产质量明显承压。究其背后的原因,一是资产摆布结构不合理,对公贷款行业集中度过高,且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在国内经济增速换挡及去杠杆背景下,大额风险易集中暴露;二是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贷前、贷中、贷后环节的风险管控能力均有所欠缺。

针对以上问题,近年来,中信银行纵深推进“控风险有效、促发展有力”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强化行业研究,加强授信政策、审批标准、营销指引和资源配置政策协同发力,重塑贷投后管理体系,深化智能风控,提升风险识别和预警能力。资产结构也得以不断优化:(1)零售贷款在总贷款中占比不断提高,资产质量相对优良。(2)对公授信结构改善,行业维度看,制造业与批发零售业贷款占比、不良率下降,资产质量相对更优的水利环境设施管理与租赁商服业贷款占比上升,带动整体对公贷款资产质量好转,2021年较2020年不良实现额率双降。2019年开始,中信银行不良率开始步入下行通道,疫情虽然对资产质量有所扰动,但整体趋势向好。

(二)一手抓“清旧”,一手抓“控新”

针对存量大额风险,积极推进问题资产核销与清收。深化问题资产经营平台建设,不良资产化解处置金额连年提升。针对问题资产特征合理采取处置策略,最大限度减损增效。强化不良资产核销后的经营管理,已核销资产现金清收同比大幅提升,在稳定资产质量的同时,积极回补利润,实现向不良资产要效益。

针对新增资产质量,“严防死守”,最大程度减少不良新生。持续完善审批体系、检修审批标准,确保全行统一风险偏好的执行。推行专职审批人制,进一步提升审批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严把授信准入,对新增授信客户实施“白名单”准入管理。加大贷后检查力度,建立大额重点客户风险监测机制,动态跟踪客户经营状况,做到风险“早发现、早化解”。

(三)资产质量存在继续改善空间

“清旧”、“控新”双管齐下,资产质量趋势向好,但较之可比同业依然存在相当的改善空间。2021年末,中信银行不良贷款率、关注贷款率、逾期贷款率均降至近五年来的最低点,但依然高于可比同业平均水平。逾期90天贷款与不良贷款偏离度降至70%以下,不良认定程度较可比同业更严格。不良加速暴露叠加处置力度不断上升、新生成逐渐放缓,对未来资产质量继续改善充满信心。

受房地产行业景气度下降等因素影响,个别房企偿付能力受到影响,债务风险上升,2021年末中信银行对公房地产不良贷款率上升至3.63%,明显高于可比同业。预计随着房地产行业销售和融资环境持续性回暖,相关风险将得以有序化解,这一部分资产质量将保持总体稳定。

四、ROE具备继续回升的动能

横向对比来看,中信银行ROE、ROA较可比同业偏低,息差、非息、减值损失均不占优,但纵向对比来看,2021年,中信银行ROE、ROA经历2020年低点后小幅回升,(1)息差跟随行业趋势下降,但成本端量价并重,负债成本管控成效显著;(2)中收、净其他非息收入均保持较高增速,对业绩贡献度在提升,(3)资产质量趋势向好,信用成本自然回落,支撑业绩释放。

预计随着“新零售”战略推进,未来ROE、ROA将稳步回升,(1)零售贷款占比持续提高,存款沉淀优势延续,资负两端共同利好息差;(2)依托“全行联动”和“集团协同”,打造“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价值循环链,非息收入,尤其是中收,有望多点开花;(3)严不良认定+高不良处置+低不良生成,资产质量底部已现,未来减值计提对利润的侵蚀将逐步减缓。(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一)资负两端发力,息差改善

2020年以来,中信银行息差下行幅度超过同业平均,生息资产端收益率下行更快,主因相对低的个贷占比和个贷收益率(近50%为住房按揭贷款),导致整体贷款收益率下行更快。面对息差收窄压力和贷款收益易下难上的情况,中信银行重点从成本端发力,保持对公存款优势,压降定期类成本,带动总体存款成本改善,负债端成本保持平稳。展望2022年,预计中信银行息差依然存在下行压力,与行业趋势一致。

往后看,在“新零售”战略指引下,信贷投放坚持“零售为主,公司为辅”,零售贷款占比进一步提升,投向上优先拓展有场景的个人信用贷款,达到提高收益、调整结构的效果。对公贷款在客户层面由过去以大型客户为主逐渐向中小客户调整,收益率比较优势有望延续。总体来看,中信银行生息资产收益与同业的差距有望缩小,关键在于零售贷款结构调整的力度和速度。至于负债端,财富管理被提到“新零售”核心战略地位,全行联动和集团协同也为客户经营能力保驾护航,个人、对公存款沉淀均具备良好条件,负债成本有望保持稳定,资产负债两端发力,息差受益。

(二)价值循环链高效运转,中收持续高增

2020年以来,中信银行中收、非息收入保持较高增速,非息收入占营收比重也不断提高。从中收结构上看,大财富管理收入是中收增长主要动力来源,代理、托管业务收入高速增长,2021年合计占比达到41%。同业对比来看,中信银行的银行卡、托管、咨询顾问业务收入占比均较高,源于信用卡、资管、金融市场优势突出。

往后看,依托全行联动和集团协同,行内零售、对公、金融市场三大板块相辅相成,行外集团“金融+实业”资源全面融合,中信银行“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价值循环链将高效运转,客户经营能力增强,代理、托管、投行等各项收入均能实现较快增长。伴随着中收增长,非息收入占营收比重提高,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偏弱的息差表现,弱化周期性,增强营收稳定性。

(三)资产质量继续改善,信用成本回落

2021年中信银行资产减值损失同比下降,进一步拆解资产减值损失的构成,因信贷资产质量好转,信贷资产减值损失较2020年、2019年均大幅下降,因资本市场波动及承接表外理财回表,金融投资减值计提上升。当前中信银行资产质量已经出现比较明显改善,存量加速出清,新增不良可控,总体资产质量趋势向好。在此背景下,基于审慎的拨备计提原则,信用成本顺势回落,对业绩释放、内生资本补充形成支撑。由于近几年中信银行始终保持较大的拨备计提力度和核销处置力度,拨备覆盖率提升幅度较缓,预计随着存量风险出清接近尾声,不良处置常态化,拨备计提延续审慎,拨备缓冲垫将得以增厚。

五、投资分析

规模方面:为应对国内经济增长复苏以及疫情下企业复工复产,预计将继续保持较大的信贷投放力度,加大普惠小微、制造业、绿色信贷、战略性新产业等政策监管导向行业的投放,聚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地区等重点区域的业务发展,持续推动资源向零售业务倾斜。预计2022年贷款、生息资产增速分别为10%、8.7%。“新零售”战略推进,“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价值循环链高效运转有助于沉淀大量低成本存款,预计2022年存款、计息负债增速分别为9%、8.4%。

净息差:中信银行净息差较可比同业偏低,主因生息资产端收益率偏低。2022年经济增速预计前低后高,终端收益率预计先下后上,生息资产收益率预计达到3.99%,保持平稳。负债端,存款自律定价机制效果逐步显现,存款成本率有望继续压降,主动负债成本率下半年有上行压力,综合来看2022年负债端改善空间有限,预计计息负债成本率2.26%,2022年净息差预计1.92%,同比持平。

非息收入:“幸福号”财富开放平台上线,财富管理业务再进一程,对大财富管理收入提振效果逐步显现,银行卡、代理、托管业务依然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咨询顾问类业务也会有相对不错的表现。预计2022年中收增速20%。以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损益为主的净其他非息收入同比基本持平,非息收入占比预计提升至28.6%。

信用成本:随着2022年不良新生成继续放缓,拨备计提压力大幅减轻,信用成本逐渐回归常态化,预计2022年信用成本1.60%,拨备覆盖率提升至186%。

发展战略路线清晰,资产质量拐点已现,基本面有望持续改善。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