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俄一方受到美国打击另一方会如何解决 中俄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中俄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2024-06-14 08: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山东大学 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济南 250100)

  【摘要】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除了中俄两国的内在需要外,美国的国际战略及其对俄、对华政策产生了巨大影响。美国因素对中俄关系的性质、范围、层次、作用和未来走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就以往来看,美国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目前,美国的对俄、对华政策再次面临调整,受其影响,中俄关系的未来走势有四种可能。

  【关键词】中俄关系;美国影响;国际格局

  【作者简介】马风书,男, 1963年生,法学博士,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俄罗斯对外战略与对外政策。

  【中图分类号】D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574 (2002) 02-0090-08

   

  作为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中少有的亮点,中俄关系的迅速发展受到了各国政治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中俄关系的未来走向,更是各国领导人密切关注的战略性问题。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除了两国自身的内在动力之外,美国的国际战略及其对俄、对华政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外部因素。美国因素对中俄关系的影响表现在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其影响的程度、作用和效果在不同阶段有明显不同。“9·11”恐怖事件后,美国的国家战略目标和对俄、对华政策出现了重大调整,它对中俄关系将产生何 种影响,我们将拭目以待。

一、中俄关系的发展历程及美国因素的影响

  随着苏东剧变和苏联解体,中国与北方大国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至21世纪初,中俄关系得到了异乎寻常的健康发展,连续跨越了七个阶段:

  首先,实现了从中苏关系到中俄关系的平稳过渡。1991年12月27日,在俄罗斯联邦独立后两天,中国即宣布承认俄联邦的主权国家地位,并表示愿意与俄发展睦邻友好关系。1992年1月,两国确定将在1989年和1991年两个联合公报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关系。同年3月,俄罗斯外长科济列夫访华,“解决了俄中能否正常发展关系的问题”。 其次,建立了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的关系。1992年底俄总统叶利钦访华,两国签署了《关于中俄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确立了“以和平共处为基础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关系”。

  第三,建立了建设性伙伴关系。1994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俄罗斯,与叶利钦总统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关于不将本国战略核武器瞄准对方的联合声明》和《中俄国界西段协定》等文件,宣布两国建立长期稳定的“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

  第四,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6年4月,叶利钦总统再度访华。在《中俄 联合声明》中,两国宣布“决心发展平等信任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从而使中俄关系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

  第五,加强了在世界事务中的战略合作。1997年4月和11月,中俄两国首脑在一年内两次会晤,并联合发表了《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声明》,在反对单极世界企图和霸权政治、推动世界多极化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问题上达成了广泛共识。1999年科索沃战争爆发后,中俄两国更加强了在世界和地区事务上的协调与合作。2000年7月,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俄罗斯联邦总统关于反导问 题的联合声明》,强调了1972年的美苏反导条约对维护世界战略稳定的重要性以及两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共同立场。此外,在其他一系列重大的全球性和地区性问题上,两国也加强了协调和合作。

  第六,加强了两国的组织制度性联合,实现了各个层次交往的制度化、机制化。自1996年起,两国建立了政府首脑定期会晤制度,各个层次、各种渠道的对话也已制度化。1996年4月,中俄与三个中亚国家建立了“上海五国”合作机制,就地区安全合作、打击恐怖主义、维护世界战略平衡等问题达成了共识,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五国元首之间及执法、安全、国防、外交等部门领导人之间都建立了会晤机制。2001年6月15日,“上海五国”正式提升为“上海合作组织”,合作范围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安全、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

  第七,为两国关系确立了新的法律基础。2001年7月16日,普京总统和江泽民主席在莫斯科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结束了十几年来两国之间没有相互关系基本法律文件的状况,将两国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意愿和决心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确立了两国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国家关系。俄外长伊万诺夫对此评论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使中俄关系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

  同任何双边关系一样,中俄关系的发展包括两方面因素:内生需要和外部影响。冷战结束以来,中俄两国都在进行大规模的经济社会改革,稳定政局、转变体制、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两国面临的主要战略任务。为此,两国都需要一个长期稳定、安全、和平与合作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由于中俄拥有漫长的共同边界,而且多数地段历史上一直存有争议,因此建立睦邻友好、互谅互信、互利合作的双边关系是两国在新时期最为迫切的需要。加上两国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上互补性很强,民间、地区间和国家间加强经贸关系和经济合作的愿望十分强烈。所以,中俄两国各自的利益需要是双边关系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最主要的基础。这决定了中俄关系的发展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两个主要特征。然而,中俄关系发展得如此迅猛,特别是在经贸关系发展并不十分理想的情况下政治军事关系突飞猛进,其战略基础就不能仅仅从内部寻找。事实上,俄罗斯积极发展同中国的关系,是1993年以来它进行外交政策调整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有着重要的外部战略考虑。其中,联合中国抗衡美国是其主要意图之一。在中国的战略规划中,联合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单极世界企图和对华遏制政策,也是中俄战略协作关系的题中之意。尽管两国都公开声明中俄战略协作不针对任何第三国,但在国际舞台上联合反对西方的霸权主义及其对两国的遏制和挤压却是客观事实。总结以往中俄关系的发展历程,美国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美国的全球战略大大贬低了中俄两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作用,损害了两国的国家利益,因而遭到了两国的抵制和反对,也促使两国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加强协调和合作。冷战后,美国凭借其超强的经济、军事实力确立了野心勃勃的“单极世界”战略。其基本目标是:“保持美国作为世界上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确保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领导地位’”,“扩展民主,即扩展世界上以民主和市场经济国家为成员的共同体”,“继续保持美国在军事上的领先地位”,“防止出现任何新的世界和地区性的‘霸权国家’向美国的地位进行挑战。”[1](p22)[2](p191)为此必须“第一,加强盟国之间的团结,即以美日欧三边为核心和支柱;第二,扩大民主,联合价值观相同的国家;第三,警惕和对付那些可能对世界秩序形成威胁和挑战的国家,如俄罗斯,中国以及印度等。”①这种战略选择严重动摇了中俄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和作用,使两国在国际上处于“被领 导”和“被防范”的境地,两国的国家利益甚至主权独立将受到严重损害,因而遭到了两国的坚决抵制和反对。中俄都主张未来的世界应当是多极世界,反对“单极世界”企图,反对把世界分为“领导国家”和“被领导国家”,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建立普遍的平等互利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两国都希望在未来的多极世界中发挥重要一极的作用。为此,中俄两国加强了在国际舞台上的战略协作。1997年11月,双方在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中,公开表达了对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的一致立场。1998年11月,两国又发表了《世纪之交的中俄关系》联合声明,就世界多极化、 世界文明多元性、世界经济全球化、联合国以及冷战后的大国关系等阐述了双方的共同观点。[3]同时,两国在维护地区安全、加强联合国权威、反对美国研制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维持世界战略平衡等具体问题上加强了合作。2000年7月公布的俄联邦对外政策新构想强调:“俄罗斯和中国在世界政治许多重大问题上原则立场的一致是地区和全球稳定的支柱之一。”[4](p14)这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得以顺利发展的重大外部诱因。

  第二,美国的地区安全战略对中俄两国构成了重大威胁,促使两国在反对美国的战略挤压和遏制方面相互借重、相互配合。为了巩固冷战成果,彻底消除俄罗斯重新崛起 并向西方发起挑战的可能,美国不顾俄的坚决反对积极推动北约东扩,将北约的军事战略前沿推进到俄罗斯家门口。同时,积极向独联体国家渗透,扩大独联体国家对俄罗斯的离心倾向,破坏俄实现独联体一体化的努力。北约东扩将使俄罗斯彻底丧失在欧洲的战略缓冲,并有可能被完全排除在整个欧洲安全机制之外。而对独联体的渗透则有可能使俄罗斯最终陷入西方的战略包围中,使其处于经常性的安全威胁之下。对于中国,美国则通过向亚太地区实施战略重心转移、加强在亚太的军事存在、强化该地区的双边和 多边军事同盟、离间中国同亚洲各国的关系、提升与台湾的关系、增加对台军售等,构建遏制中国的战略包围圈,目的是遏制中国的过快发展,阻挠中国实现统一,并在安全上对中国造成经常性的威胁。②美国的政策实际上把中俄逼进了相同的战略死角。在这种形势下,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中俄只能在国际上相互借重、相互配合,加强战略协作,以增强抗衡美国的力量。这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思想产生的客观背景。[5](p37)

  第三,美国的对俄、对华政策直接推动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冷战后美国对俄罗斯战略的总体目标是,使俄“弱而不乱”,将俄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 建立俄罗斯对美国的依附和服从关系。具体政策是:政治上通过扶植亲美势力、加强舆论宣传等手段,影响俄罗斯的局势发展及政策制定;经济上积极推动俄罗斯进行激进改革,并借经济援助、债务偿还、国际经济组织准入等问题对俄进行诱压,影响俄的改革进程;军事上通过削弱俄的国防工业、迫使俄在裁军和军控问题上作出让步等,削弱俄罗斯的军事实力;意识形态上高举人权大棒,攻击俄政府对车臣非法武装的打击,公开支持车臣非法武装,反对俄政府加强对舆论的监控。[6](pp 293—302)对于中国,美国的战略目标是,促进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和民主化进程,“规范”中国的政治经济走向,尽快实现中国的“和平演变”,同时遏制中国崛起的速度,并将中国纳入美国的全球战略体系。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美国实行了对华“接触+遏制政策”,即某些美国学者所称的“围交”(“围堵”和“交往”)政策:政治上加大在民主和人权领域对中国的压力;经济上既支持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又对中国实行一系列歧视政策;军事上高度警惕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进程,并通过加强对台军售强化对华战略讹诈;意识形态上加强对华舆论宣传,通过多种途径向中国灌输美国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美国的政策对中俄两国的国家安全、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构成了重大威胁。为了维护国家的切身利益,中俄只能联手抵制美国的强权行径和霸权企图,由此推动了两国战略协作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正如普京所言,“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完全是建立在俄中两国国家安全的根本利益之上的”[7]。

  第四,美国通过对中俄诱压离间两国关系,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俄战略合作的范围和力度。冷战结束后,中俄都开始了以政治经济改革和争取加入世界经济体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转型,面临着许多巨大困难。经济上,两国都希望得到发达国家先 进的技术、资金和经济援助,希望在加入世界经济体系方面得到发达国家的支持。在安全上,中俄都希望各国能和平共处、友好合作,通过进一步裁军和加强军备控制、防止扩散等来保障国家安全。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美国充分利用中俄面临的困难,对两国拉打结合,威逼利诱,竭力阻止中俄接近和结成反美同盟。而考虑到美国的全球影响力,中俄都把对美关系置于各自对外关系的首位。对于中国来讲,中美关系的重要性显然大于中俄关系,因为中俄关系无论怎样密切也无法解决包括朝鲜、台湾和南海等在内的亚太热点问题。更何况对美贸易占中国外贸总额的40%。对俄罗斯来讲,俄美关系无疑也高于俄中关系,因为俄罗斯外交施展的空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俄美关系的状况,而俄中合作并不能完全补偿俄罗斯被美国排挤所造成的巨大损失。俄罗斯要实现经济复兴、巩固国家安全、加入世界经济政治体系、争取国际经济组织的援助等,都离不开美国的支持。因此,尽管美国对中俄两国的打压肆无忌弹,毫不掩饰,但两国都竭力避免与美国全面对抗。在中美俄三角关系中,中俄都希望同美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在这种形势下,美国的政策动向就成了中美俄角色互动和关系演变的重要因素。也正由于美国因素的这种作用,中俄战略协作存在着相当大的局限性。尤其对于俄罗斯来讲,“保持对中国关系的一定距离,是俄罗斯取悦于美国并在对美外交关系上取得主动的重要手段。”[8]

  总结冷战后美国因素在中俄关系中的作用,可以看出,中俄与美国在全球、地区和双边关系三个层面上都存在着深刻的结构性矛盾,这是促使两国在战略上联合起来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但由于美国的世界超强地位,以及中俄在经济、政治、安全各方面对美国的需求,美国因素对中俄两国关系的影响具有某种不确定性。

二、美国的政策调整与中俄关系的未来走势

  迄今为止,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非常顺利,在国际问题上的合作日益密切。 特别是“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使中俄战略协作的机制性功能明显增强,而且随着该组织的常设化,双方的战略协作必然会向外交、军事、经贸、文化等领域渐次扩展。[9]《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进一步确立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国际法基础。其结果是,近四十年来美国第一次面对中国和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齐心协力的局面。[10]这种状况与美国此前推行的“新干涉主义”以及遏制中俄的政策有很大关系,特别是与小布什上台前后美国的强硬立场有关。为了阻滞中俄的过快联合及其对美国全球战略和地区战略可能带来的冲击,布什政府自2001年下半年起开始悄悄地改变以往同时与中俄交恶的做法,开始对美国的对俄和对华政策进行适当调整,促使中俄“向对抗方向转变”。“9·11”恐怖事件后,美国加大了这种政策调整的力度,中美关系、美俄关系明显改善,其中美俄关系的改善尤为突出。从布什政府要员最近的一系列表态和行动来看,美国离间中俄关系的最大可能是拉拢俄罗斯而孤立中国,因为中美矛盾目前显然要大于和强于美俄矛盾。中国被认为是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最主要的地缘政治对手,“遏制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野心对美国领导来说,是重大的战略优先之一。”“美国希望有一个发达而民 主的俄罗斯,来作为欧亚空间的稳定因素,成为防止中国潜在扩张方面的自然盟友。”[11]2001年6月16日,布什在卢布尔雅那与普京进行首次首脑会晤时明显软化了对俄罗斯的立场。除了对普京本人进行了“令人诧异”的高度评价外,他还提出了同俄罗斯建立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建议。他明确表示:“俄罗斯不是美国的敌人。在我们今天的会谈后,我深信,俄罗斯能够成为我们牢固的伙伴和朋友。”[12][13]“9·11”事件后,布什与普京三次会晤,美俄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的立场明显接近,特 别是在美国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和北约东扩问题上俄罗斯的立场明显软化。美俄高级官员开始反复谈到两国关系“正在经历具有历史意义的巨大变化”。为了离间分化中俄,西方舆论甚至开始散布“中国对俄罗斯的潜在威胁”,认为“中国将来对俄罗斯实行广泛的领土扩张是完全可能的。这当然是同俄罗斯以及美国和日本的利益相悖的,这就为这几个国家在军事和经济领域发展战略合作奠定了现实基础。”[11]而对于中国,尽管布什和其他美国官员也表达了与中国改善关系的愿望,加强了与中国在反恐斗争中的合作,并在中国入世、申办2008年奥运会等问题上做出了友好的姿态,但其关于中国是美国 未来潜在威胁的战略估计并未改变,在中国周边的战略布署仍在继续,以中国为重点的战略重心东移仍在进行,也没有放弃将台湾纳入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打算,甚至在“9·11”事件后还批准了新的售台武器计划。随着美国姿态或政策上的调整,中俄战略关系的未来走势将会如何?这是我们不能不去思考的重大问题。根据影响中美俄三角关系的基本因素及整个国际战略态势,美国因素影响下的中俄关系的未来走向有以下几种可能:

  第一,俄罗斯屈从于美国的诱压,在遏制中国问题上与美达成默契,甚至结成反华 联盟,中俄关系因而走向破裂。从目前俄罗斯的实力来看,与美国全面对抗无疑于自毁长城,是十分不明智的,相反与美国建立友好关系将会为它带来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好处。因此,“在俄罗斯的对外政策中,没有什么比俄美关系更为重要的了。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俄罗斯外交施展的空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俄美关系的状况。美国因素在俄罗斯外交中仍处于首要位置。”[14]为了打消俄罗斯对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担忧,说服俄罗斯同意修改反导条约,美国在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问题上作出了较大让步,并保证在经济上给予俄罗斯以实际利益。它甚至不反对与俄罗斯建立针对中国的战略联盟。对此俄罗 斯内部也有人认为,“如果俄罗斯希望建设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希望在世界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希望成为发达国家俱乐部的平等一员,希望变成沟通欧亚大陆的桥梁和保障自己的国家安全,那么达到这些目标的最好途径是同美国、日本及其盟友和伙伴进行战略合作”,包括联合美国和日本对势力正在壮大的中国实施战略夹击。[8][11]普京在卢布尔雅那也表示,俄美关系离任何危机都相距甚远,两国“不是敌人,它们并不相互构成威胁,完全可以成为很好的盟友”,“我们的出发点是,存在着把我们与美国伙伴团结在一起的因素”。[15][16]在2001年11月13日的美俄首脑联合声明中指出:“俄罗斯与美国已经克服了冷战的残余。任何一方都不把另一方视为敌人或威胁的来源”。[17]普京强调,两国准备“建立新的—全新的长远伙伴关系”。[18]据此有人认为,“不排除美国人同俄罗斯建立联盟的可能”,甚至预言“到2005年之后,预计俄罗斯将融入西方体系,可能会真的与美国一起建造NMD。到那时,美国可能会集中所有的导弹来对付中国。”若果真如此,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将很难再维持下去。

  第二,俄罗斯与中国正式结成战略同盟,并联合中亚各国及其它反美势力,组建一 个与北约相对抗的新的政治和军事组织。北约东扩是俄美矛盾大爆发的第一个焦点,也是俄罗斯外交大调整的最初诱因,它被认为是美国对俄罗斯进行战略遏制的重要步骤,反映了美国及西方对俄罗斯的战略不信任感。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是导致俄美关系恶化的第二个重大事件,它被看作是美国蓄意筹划的反俄阴谋,目的是拔除俄罗斯在南欧的惟一据点。美国研制和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是导致俄美关系进一步恶化的第三个重大事件,它被认为是美国试图打破俄美间的战略平衡,彻底削弱俄罗斯战略核威慑地位的重大举措。北约已经迈出了东扩的第一步,对于继续东扩也已表明了坚定立场,“北 约东扩的又一次浪潮已为期不远”[19]。在部署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上,美国的立场也异常强硬。布什已于2001年12月正式宣布了退出反导条约的决定。尽管俄罗斯目前在上述两个问题上立场大大软化,但如果俄罗斯的利益再次被严重忽视,俄罗斯国家安全再次面临重大威胁,难保俄罗斯的政策不会发生逆转,俄罗斯有可能和中国、印度、伊朗等国家建成反美政治军事同盟。包括俄罗斯前外交部长普里马科夫在内的许多政治家都持这种主张。

  第三,俄罗斯利用它在中美俄战略三角中的优势地位,对中美两国实行等距离外 交,既不与任何一方为敌,也不与任何一方结盟,而是充分利用中美矛盾,在与中美周旋中赢得最大的利益。在目前的中美俄战略三角中,俄罗斯是中美竞相争取的对象,莫斯科因此掌握了很大的战略主动权,它既可以向美国打“中国牌”,也可以向中国打“美国牌”。俄罗斯有可能利用这一优势,同时与中美两国发展关系,不与任何一方为敌,也避免和任何一方结盟。一方面,争取同美国的良好关系,以便得到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先进技术和进入美国市场以及世界经济体系的许可证;另一方面,继续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关系,以维持俄远东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并通过中国更顺利地参与亚洲一 体化进程。对中美的平衡外交是与俄罗斯全方位外交战略相符合的,可以给俄罗斯带来极大的利益。

  第四,俄罗斯在中美之间尽量保持战略和政策上的平衡,但在不同时期会有所偏重,中俄关系的发展可能不会像此前那样顺利。普京担任俄总统后大力推行谨慎务实的外交政策,将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放在对外政策的首位。为此,在东西方之间,首先是在中美之间保持某种战略和政策上的平衡,就成为最佳选择。但在不同时期,俄罗斯面临的紧迫任务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对中美的重视程度可能有所差别。而中俄经贸关系如 果始终在一个低水平上徘徊,必然会对两国的整体战略关系形成掣肘。在这种形势下,中俄关系的发展可能不会像此前那样顺利。

  目前来看,最有可能的趋势是后两种,因为决定中俄关系的基本因素并未改变,美国的战略目标也没有变,它对俄罗斯的政策也不可能根本改变。而在经历了最初“被嘲弄”的屈辱后,俄罗斯也不会再轻信美国的诺言。俄罗斯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弗拉基米尔·诺维科夫认为,“布什的政策将更加实际,对俄罗斯也绝不会手下留情。俄罗斯和美国不会成为对手,但也不要期望成为盟友。”[20]而中俄之间在可预见的未来也不太可能形成反对美国的联盟关系。因为一方面,中美对抗不仅有损于中国的国家利益,也不利于美国的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对抗和对话、合作和竞争将是中美交往的基本范式;另一方面,中俄两国尽管都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但并未制订一项协调一致的对抗美国的战略,况且中俄关系还存在不少弱点,特别是中俄之间的经济联系还很薄弱。此外,中俄双方也都不希望因为结盟而使彼此产生过多的依赖,束缚自己的手脚。两国也都有求于美国,不想破坏与美国的关系。鉴于此,我们应当在充分考虑美国因素的影响下,积极发展与俄罗斯的战略协作关系,争取最好的结果和最大限度的利益。

  注释:

  ①张蕴岭主编:《伙伴还是对手——调整中的中美日俄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26页。1996年7月,“美国国家利益委员会”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国家利益》的报告,认为冷战后美国“生命攸关的利益”是:①预防、遏制并减少以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对美国实施攻击的威胁;②防止在欧洲或亚洲出现一个敌对的霸权国家;③防止在美国边境出现一个敌对的大国或一个控制公海的敌对大国;④防止主要的全球机制出现灾难性的崩溃;⑤保证美国的盟国的生存。该报告指出,未来四年美国外交的基本任务是:①对付进入世界舞台的中国;②防止核武器和可用于制造核武器的材料失控,遏制生化武器扩散;③维持同日本和欧洲盟国健全的战略伙伴关系;④避免俄罗斯崩溃以至发生内战,或者逆转为独裁;⑤维持美国的单独领导地位、军事能力和国际可信性。(The Commission on America’s National Interests, America’s National Interests, 1996·见王缉思主编:《高处不胜寒——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世界地位》,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第363—364页。) 2000年7月,该委员会在新的《美国国家利益》报告中重申了上述内容,只是先后顺序有所不同。(见《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1月19日。)

  ②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美国开始将其战略重点由一个(欧洲)调整为两个(欧洲和亚太),开始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首先是加强美日军事同盟。美国国防部在1995年11月和1998年11月的《亚太战略报告》中都提出,美军将在东亚“加强存在”,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将主要部署在东亚。从2000年起,美国大力加强了在关岛的军事力量配置,开始部署巡航导弹,并正式启用菲律宾苏比克军事基地。《华盛顿邮报》2000年5月26日发表文章指出,美军现在已把大西洋同太平洋的主战潜艇部署由6: 4调整为5: 5,预计不久的将来太平洋将占多数。(《国际问题研究》2000年第6期第24、25页;《环球时报》2001年8月24日;《国际展望》2000年第23/24期第14页; htpp// www·usacn·com2000年5月28日。)仅2000年一年,美军太平洋总部便同其辖区内的37个国家联合进行了300多次军事演习,大大超过了以往。(《环球时报》2001年6月1日。) 2001年9月30日,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向国会提交了引人注目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该报告更加关注亚洲和西太平洋地区,认为在亚洲很可能会出现一个强大的军事竞争者,东亚沿海区域,特别是从孟加拉湾到日本海这一地区极具挑战性。基于此,美军对军事部署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加强了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报告要求海军部长考虑加强在西太平洋地区的航母战斗群,增加3—4个地面战斗队及部署SSGN超级火力制导潜艇等。(《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第12期,第62—63页。)这表明,美军部署和反应的重点正在向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转移。这其中,对中国实施防范和威慑的一面明显加重。2001年5月17日,美国国防部公布了一项战略评估报告,明确放弃了“同时打赢两场局部战争”的传统战争理论,改为集中力量打赢一场战争,并把战略重点从欧洲转移到亚洲,把“保卫台湾”列入美军的全球防御计划。5月25日,布什在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军官学校发表讲话时重申了这一点。(《环球时报》2001年6月1日。) 7月24日,拉姆斯菲尔德在接受《华盛顿时报》专访时称,美国应凭借军事实力与中国打交道,“美国需要在亚洲保留强大驻军,以便威慑中国,防止它将来构成威胁。”(《环球时报》2001年8月24日。)与此同时,五角大楼在《2025年的亚洲》研究报告中强调,中国将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利益的最大威胁,美国若要继续在南亚和东南亚扮演重要角色,就必须解决在这些地区没有前沿作战基地的问题,还必须加强与中国周边国家的联盟以约束中国,积极鼓动东盟国家通过东盟地区论坛、东盟与中国的双边对话以及制定南中国海行为准则等来牵制中国。(《环球时报》2001年9月4日。)即使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美国依旧将中国作为其遏制的对象,没有扭转对华战略警戒、政治压力和在台湾问题上的原有政策。不久前,美国有影响的思想库兰德公司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只要中国有变成敌对国家的可能,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统一就不符合美国的利益。”美国国防部的《国防报告》也仍把中国看作“具有巨大资源基础的”潜在对手,是21世纪美国安全利益的主要挑战者。芝加哥大学战略问题专家米尔谢默甚至主张“美国应该遏制中国经济的发展”,大幅延缓中国经济的成长。(《环球时报》2002年1月3日。)

  参考文献

  [1]俞正梁等著:《大国战略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2]楚树龙:《冷战后中美关系的走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5月版。

  [3]新华社莫斯科1998年11月23日电。

  [4]Цит·по:электроннаяверсия《Независимойгазеты》·《Независимое·Концепции》·Номер25 (198) ( http: //nvo·ng·ru/concepts/2000-07-14/4-concept·htm)·

  [5]В·С·Мясников:“МЫИКИТАЙ”,《СвободнаяМысль》,Москва, 01/2001·

  [6]学刚、姜毅主编:《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外交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版。

  [7]美国《纽约时报》2000年7月7日。

  [8]新加坡《联合早报》2000年7月22日。

  [9]法国《欧洲日报》2001年6月19日。有西方媒体称“上海合作组织”为“东方北约”。

  [10]美国《华盛顿时报》2001年6月14日。

  [11]俄罗斯《独立报》2001年6月9日。

  [12]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2001年6月17日。

  [13]新华社伦敦2001年6月17日电。

  [14]俄罗斯《独立报》2001年5月12日。

  [15]俄通社—塔斯社卢布尔雅那2001年6月16日俄文电。

  [16]路透社卢布尔雅那同年6月17日电。

  [17]俄塔社华盛顿2001年11月13日电。

  [18]法新社华盛顿2001年11月13日英文电。

  [19]俄罗斯《独立报》2001年5月24日。

  [20]美联社莫斯科2000年12月25日电。

(责任编辑:王建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