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人的“造作”日常,在魏晋时期的谜语风尚,和鉴赏价值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东汉时期的猜谜高手 古代文化人的“造作”日常,在魏晋时期的谜语风尚,和鉴赏价值

古代文化人的“造作”日常,在魏晋时期的谜语风尚,和鉴赏价值

2024-05-13 19: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引言:

中国“谜语”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群众基础也相当广泛,古往今来男女老幼都不乏谜语的忠实爱好者。五花八门的谜语呈现出种类丰富、百花齐放的特点,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蓬莱文章建安骨”是魏晋南北朝文学风气的最佳写照,开放的社会环境孕育出一大批狂放不羁、个性自由的文人墨客,在他们的带领和推动下,民间谜语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极大地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谜语”的起源:“隐语”“廋辞”“射覆”

什么是“谜语”?刘勰的《文心雕龙》,大概是中国古代最早正儿八经阐释“谜语”的著作:“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意思就是把好好的话拧着说,不直截了当地表达原意,让听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细分之下又有口头文学的谜语,和文字形式的灯谜。

在漫长的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劳苦大众总是遭到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日子过得苦却无处诉,明明一腔愤懑却是人微言轻,甚至敢怒不敢言。为了找到一个宣泄情绪、表达心声的突破口,谜语在民间应运而生,多用戏谑、讽刺的隐语,表达自己的怨怒之情。

如夏朝暴君夏桀,荒淫暴虐、无恶不作,却浑身透着一股自信的气息,时常拿太阳自比。有一回他说:天有太阳,我有万民。太阳有消亡的那一天吗?太阳消亡了我才会亡!对于自创的这番比喻,夏桀本人还是很得意的,可是负担沉重的老百姓却不吃这一套,立马回敬了一句:你什么时候亡,我们要跟你同归于尽。老百姓用这种民谣式的隐语,表达了对暴君夏桀的不满,诞生了我国古代最早可考的一则谜语。

古人起初将谜语称作“隐语”或“廋辞”,《韩非子》《国语》等古代典籍中均有提及。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总结道:谜语的作用小至明辨是非,大至治国安邦。翻开春秋战国时期的史传典籍,朝臣、说客巧用谜语劝谏君王的例子比比皆是。

相传楚庄王即位三年不理朝政,终日只知饮酒作乐,群臣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直言进谏却收效甚微。后来有一位臣下用很委婉的方式劝谏,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这是为什么呢?楚庄王心有灵犀一点通,同样用隐语回答道: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此后,他改头换面,富国强兵,楚国很快大治。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在中央高度集权的古代封建社会,历来强调为君为帝者的权力正统。为人主者,无过亦无罪,即便是偶尔犯了过失,做臣子的也不能当面揭短。相反,如果利用隐语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劝谏,往往会让人主心生喜悦,也更容易接受。这与今天常讲的“批评的话要委婉地说”,实际上是一个道理。

秦汉贵族阶级之间流行一种叫做“射覆”的活动,也属于谜语的一种变体——物谜。所谓“射覆”,就是在东西上蒙一块布,或者用一个器皿盖住,由出谜人描述这种物体的外形特点,让旁人猜里面藏的是什么。猜谜人往往用占卜的方法来猜,所以后世又将猜谜称作“占”或“射”。这种类似于“你画我猜”的小游戏,多在宴会行酒令时举行,《红楼梦》中也有提及。

二、魏晋时期的特色谜语:“离合谜”与“谜诗”

东汉末年,谜语的形式发生质变,正式进入到“文字游戏”的阶段。人们开始利用汉字的偏旁结构进行拆分组合,让解谜人猜测其本来的含义,形成别具一格的“离合体文谜”。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东汉大文学家蔡邕在曹娥碑留下的谜题,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离合谜”。

东汉年间,人们为了歌颂曹娥投江救父的至诚至孝,特地立碑纪念,由刚及弱冠的大文人邯郸淳执笔,是为曹娥碑。碑文写成之后,众人无不惊叹于邯郸淳的文笔。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蔡邕不服,亲自前来一看究竟,结果佩服得五体投地。临走前,他在碑的后面刻下了“黄绢妇幼外孙齑舀”八个字而去,旁人不解其意面面相觑。直到三国时,曹操和杨修前来祭拜曹娥,这个谜题才被杨修解开。

“黄绢”就是有颜色的丝绸,即为“绝”;“幼妇”就是少女,即为“妙”;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即为“好”;“齑”是辛辣的姜蒜捣碎之后的样子,“舀”是容器,合起来就是“受辛之器”,而“受”加“辛”正是“辞”的繁体字。合起来便是“绝妙好辞”,表达的是蔡邕对邯郸淳所写碑文的赞叹。像这样把汉字拆开再重组的猜谜方式,谓之“离合”。

魏晋南北朝期间,离合谜非常流行,曾经的“隐语”逐渐演化为今天人们熟知的“谜语”,并由此衍生出增损体、会意体、风人体等多种变化,其中在文人士大夫中间最为流行的当属“谜诗”。比如南北朝著名诗人鲍照曾创《字谜三首》,收录了“井”“龟”“土”三则字谜,这里列举一首《井》以供欣赏:“二形一体,四支八头;五八一八,飞泉仰流。”用白话说就是:横向竖向两个“二”构成了“井”,四面共露出了八个头;同时它又是由四个“十”凑成,五八刚好是四十;汲取井水时,水从井底自下而上流出,叫做“仰流”。

黄初元年,66岁的曹操亡于病榻,将世子之位传给了曹丕。新上位的曹丕坐立不安,担心几个兄弟来抢自己的王位,其中最为妒恨的就是弟弟曹植,因为曹植在一帮文人士子中间威望甚高。于是,曹丕想了一个法子除掉曹植,就是逼他在大庭广众之下七步成诗,不但要以“兄弟”为主题,而且文中还不能出现“兄弟”字眼。如果作诗不成,就要将其押入大牢。

曹丕的心思曹植心知肚明,但自己人微言轻,无法开脱,只得一边踱步一边冥思苦想,终于作出了那首流传千古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文中,曹丕将两兄弟比作豆子和豆杆,表达了对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同胞骨肉手足相残的愤激之情,一首诗吟得曹丕脸红耳赤,曹丕自己也得脱大难。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生动地展现出,“谜诗”在魏晋文人中间十分流行。

三、魏晋“谜语”风尚的延伸——元宵“灯谜”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隐语”“廋辞”,到汉魏六朝的离合谜,中国民间谜语文化不断丰富完善,为其在后世的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到了隋唐时期,科举制打破了官僚贵族对知识的垄断,普通老百姓也开始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谜语的乐趣不再是上层社会的特权,逐渐深入到千家万户,为广大人民的精神娱乐增光添彩。

唐宋两代是中国古代诗词艺术的顶峰,谜语文化的发展也随之进入到另一个繁荣时期。到了南宋年间,统治者偏安一隅,为了粉饰太平,老百姓喜好在元宵节前后开展各类闹花灯、猜灯谜活动。每年元宵佳节,人们张灯结彩、普天同庆,借春宵赏灯的契机,在红灯笼上书写各式各样的字谜、画谜、人名谜等,吸引来往人潮驻足猜谜,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中国谜语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涵盖历史文化、国家政治、风土人情、人文百科等社会的方方面面,蕴藏着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比如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贾府四个女儿的名字分别叫元春、迎春、探春、惜春,首字相合即为“原应叹息”,暗指她们的悲惨命运。

传说有一年元宵佳节,明太祖朱元璋微服私访,想在太平盛世大好河山中亲身游历一遭,偶然看到众人正围在一起猜灯谜。朱元璋心生好奇,也上前去凑热闹,结果看到那灯笼上画着一个丑妇,怀抱一个大西瓜,坐在一匹马上,一双脚奇大无比。合起来念便是“淮(怀)西妇人,马后脚大。”暗讽朱元璋的马皇后不裹足。

朱元璋盛怒,但碍于便衣在身不好发作,便偷偷命随从找到了画谜之人,在他们的家门上写上“福”字,准备等第二天元宵节后再将他们捉拿归案。心地善良的马皇后得知此事后,连夜派人在城中家家户户门上都写了福字,免除了画谜人的性命之灾。后来,过年在门上帖“福”字的传统就保留了下来。

结语:

穿越三千多年的历史轮回,今天的谜语早已发展为家喻户晓的民俗传统,人们将灯谜、书法、水墨画、京剧并称为中国艺术“四绝”,还将其列入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目当中。作为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谜语这一古老的文化活动仍然具备很高的艺术功能和鉴赏价值。

参考:

1、《灯谜中的中国历史文化》

2、《谜语起源试探》

3、《中国谜语探源》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