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是怎样炼成的(3)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东汉怎么灭亡的原因 东汉是怎样炼成的(3)

东汉是怎样炼成的(3)

2023-03-09 12: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二)李氏家族

改变刘秀命运的,是宛城的李氏家族。这个家族是宛城的富户,世代经商。传到现在,家族里管事的人叫李守。

李守在王莽朝廷做官,官职是宗卿师,主要负责处理各郡、候国中皇家宗室的事务。

李守虽然年纪大了点儿,但长得是又高又“帅”。他身高九尺,汉朝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3.1厘米。换算下来,李守身高大概两米出头,和篮球运动员差不多。

为什么“帅”字打引号呢?因为李大叔长得是“容貌绝异”,意思是说:相貌很特别。具体怎么个特别法,就不知道了,估计是那种特别的帅吧。

李叔不仅相貌出众,更重要的是有学问。他当时的研究专业是天文学和历法。这两个专业就算放到今天,也不是一般人能研究的。所以在两千年前,李守的学术水平,应该相当于现在的中科院院士。

李叔就这么一边做生意、一边做学问,还一边当着官。家境殷实、有学问、人长得也帅,又是朝廷官员,他家的生活是顺风顺水,无人可挡。如果这么干下去,不出意外。即使生在乱世,小康生活是不成问题的。

不过,意外偏偏就发生了,原因竟然是李叔的爱好。

一般来说,每人都有自己的爱好,甚至有些人的爱好还不太健康,比如抽烟、喝酒、不锻炼身体等等。但只要不是赌博、嗑药这类要人命的爱好,短时间内不至于出什么事。

但李叔的爱好,偏偏就要人命——他喜欢研究谶语。

谶语是个什么东东?简单说,就是一种预测未来的预言,基本没任何科学依据,放到现在也归于封建迷信。

有些谶语,就是别有用心的人,为达到某种目的编出来的。比如“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句话,就是谶语。

以后有机会,咱们会用一个章节详细说明,现在就不说了。

随着李大叔研究的深入,他突然发现了这样一条谶语:“刘氏复兴,李氏为辅”。意思就是:姓刘的人会重新得到天下,李氏家族辅佐他们得天下。

为什么说李叔这项爱好会要人命呢?现在就看出来了:这可是一条涉及造反,当时是要灭族的谶语。因为按这条谶语说的:李氏家族会成为新王朝的开国元勋、朝廷重臣。

有人会说了:天下姓李的多了,怎么肯定就是你们李家呢?

但是,李叔经过不懈的“研究”,不仅相信了谶语,还坚信谶语上的李家,就是自己家——真不知道是怎么研究出来的。

后来的事实证明:李叔研究得还真差不多。这条谶语最后说对了两个人:一个是刘秀,一个是他儿子李通。

但李叔万万没“研究”出来的是:这条谶语给自己,还有他的整个家族,带来了灭顶之灾。到最后,整个宛城的李氏家族不是被杀,就是死于战乱,只有李通一人活了下来。

两个人成功了,一个家族的人都死了,真不知李叔该不该研究谶语——要不说,不良嗜好害死人呢。

李叔不但相信了这天谶语,还把它告诉了儿子李通。

先简单说说这位李通,因为到后来,他也成了东汉王朝的开国元勋。

李通字次元,宛城本地人。他年轻时在王莽朝廷做官,办事很有能力,史书称他是“为闾里雄,多能名”。后来,李通发现王莽这个政权快完了,世道这么乱,继续当官也没意思,干脆辞官回家了。

父亲告诉他这条谶语后,不知为什么,李通就信了,还一直牢记在心,似乎冥冥中自有天意吧。

最后他不仅活了下来,还像谶语中说的那样,辅佐刘秀建立了东汉王朝。李通还封了侯、当了俸禄两千石(dàn)的国家高级干部。此后,他还娶了刘秀的妹妹刘伯姬,成为皇亲国戚。最后寿终正寝,病逝于家中。

在乱世中生存下来,本就不易,还能混到他这个结果,李通可谓人生的幸运儿、成功人士。

到了地皇三年(公元22年),天下大乱,很多地方爆发了农民起义。这时候,历史上一支著名的农民起义军——绿(lù)林军,来到了南阳郡地界。这支起义军,以后会详细介绍。

绿林军快到家门口儿了,南阳大户也害怕了。因为叫他们农民起义军,只是一个好听的称呼,其实大部分是土匪、流寇。

他们原来也是穷人,最开始起义也只为了填饱肚子、不被饿死。但是,当他们拥有了武力,尝到到武力带来的甜头之后,就变得非常残暴。他们忘了自己过去怎么受的苦、怎么受别人欺压,转过头就去欺压、抢掠别的穷人。

他们不从事生产劳动,唯一的生存方式,就是掠夺别人。等把周围抢得实在没得抢了,就换个地方接着抢。

于是,这些原来的穷苦人变成了土匪流寇——当时农民起义军的运行模式基本都是如此,也注定这些所谓的起义军,是不会长久的。

回头说这些南阳大户——流寇要来了,他们肯定是抢劫的首要目标,最着急的就是他们。

大家都在琢磨该怎么办:赶紧找地方躲起来?可天下大乱,到处都是起义军,能躲到哪儿?

就在李通琢磨的时候,堂弟李轶来找他。这个李轶对时局也很关心,而且也知道那条谶语。

哥俩一见面,李轶就开门见山地说:“现在形势你也清楚,新朝快完了,绿林军又要来。既然咱李家没地方躲,又有那条谶语作证,干脆咱们也反了吧。依我看,南阳的刘氏宗族里,只有刘縯、刘秀兄弟靠得住。他们有心胸、能容人,将来定成大事。跟他们干,肯定没错!”

李通早就相信那条谶语,也听说过刘秀兄弟的好名声。于是哥俩一拍即合,就这么决定起义了——全都是谶语惹的祸呀。

但起义这么大的事,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怎么也要先和刘氏兄弟沟通一下,看他们是什么意思。

就在李家兄弟想办法联系时,机会就来了——地皇三年(公元22年)秋天,刘秀来宛城卖粮食。

(三) 密谋起义

听说刘秀来了宛城,李家兄弟马上派人找到他,说想请他来家坐坐,顺便商量点事儿。造反这种事要绝对保密,所以没告诉刘秀商量什么事情。

在此之前,刘秀从没和李家打过交道,也没听过那句谶语。但是一听李家请他做客,被吓了一大跳。

这倒不是刘秀胆子小,因为他们两家原来结过仇,是他大哥刘縯引起的。

前面说过,刘縯为人慷慨刚毅,爱结交朋友。但他也有个坏毛病,就是脾气太大。

之前,李通有个同母异父的弟弟,叫公孙臣(打酱油的)。这人是个医生,有一次刘縯的朋友病了,想让公孙臣过去看病。但不知什么原因,公孙臣不愿意去。刘縯一怒之下,就把公孙臣杀了,两家就此结下了仇怨。

现在李家突然让刘秀去做客,换成谁也胆儿小。刘秀这么谨慎的人,更是不敢答应,怕进到李家后把自己害了。

李氏兄弟叫了几次,见刘秀就是不来,大概也猜到了怎么回事。

于是,他们再次派人找到刘秀,非常诚恳地解释说:我们李家就是想和你交往,真没有别的意思。

刘秀一听,也觉得不像要害他。因为要杀一个人,叫一两次不去,也就不叫了,该换其他办法杀了(比如直接找人暗杀)。没听说非要把人叫到自己家才能杀,换地方就不能杀了?

再说,这么三番五次派人来,闹得街坊四邻都知道了,再杀人不等于投案自首吗?

想到这些,刘秀就答应了。不过,他做事很谨慎,去之前特意在袖子里揣了一把刀,以防不测。

刘秀去的时候,李通正生病躺在床上。他当然没有杀刘秀的心思,所以见刘秀来了,李通特别高兴,一下就拉住刘秀的胳膊。

这一拉才发现:诶!怎么袖子里还有一把刀!把李通惊得够呛,就问:“何武也?”

意思是:见面就见面吧,你怎么还带家伙来了?

刘秀一看,事情暴露了,弄得挺尴尬。但他也不能承认呀?只能含含糊糊地说:“仓促时,以备不虞尔(万一有事的时候,以防不测吧)。”

虽然从未谋面,但刘秀也听说过李通,知道他是位正人君子。误会消除后,两个人聊得很投机。聊着聊着,李通就说出了那句谶语,以及想和刘家兄弟起义的事。

造反是重罪,是要被灭族的。刘秀一听:诶呀!怎么上来就说这么大的事?弄的他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

关键是,他也不知道谶语说的是哪个刘家、哪个李家。

以刘秀的性格,没考虑好的事是绝不会答应的。所以,他没做任何表态,第一次见面就这么过去了。

虽然表面没答应,刘秀其实也动了心,因为正史记载:刘秀也是个特别相信谶语的人。估计从现在开始,他也考虑造反的事了。

刘秀和李通想得差不多:王莽政权要倒台了,绿林军也快到家门口了。自己只有两条路走:要么找个清静地方躲起来,不然会被起义军杀了抢了;要不跟着一块儿起义。

现在遍地烽烟,他们男女老少一大家子人,找个容身处又谈何容易?

但是刘秀更明白:造反这步一旦迈出去,就再无回头之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一个普通老百姓失败了,还可能隐姓埋名躲起来,接着当他的百姓。可他们这些带头造反的人,又是刘氏皇族,一旦失败,肯定是身死族灭。即便开始没被抓住,也会被全国通缉,直到抓住杀掉为止。

全家人的性命都悬于一线,躲不知去哪儿躲,造反又极其危险。何去何从,真难以取舍呀——此时的刘秀,遇到了他人生中第一次生死抉择。

现在,时不时听到周围人这样感叹:做人难、做事难、生活难呀!等等等等。

但此时此刻的刘秀,哪有什么心思琢磨做人、生活?他满脑子想的只有生死,最大的奢望,就是能活下去——自己活,还要让一家人活。

想想现在,咱们遇到的那些困难,能和刘秀比吗?还是少点抱怨,多修炼内心,珍惜当下吧。

不过,刘秀也没苦恼多久,很快他就做出了决定。但他的决定是被迫做出的,让他下决心的人,就是大哥刘縯。

因为,刘縯知道绿林军越来越近时,早想恢复刘氏江山的他,没和任何人商量,便毫不犹豫地做了决定——起义!

当时刘秀在宛城,刘縯在舂陵,刘秀根本就不知道。刘縯觉得:这事根本不用和刘秀商量,弟弟从小就跟自己混,他要造反,刘秀一定会跟着干的。

不出所料,刘秀听到这个消息就明白:木已成舟,自己已没有了任何选择。亲哥哥造反,就算自己不造反,抓住照样是死。

刘秀性格谨慎,但在生死关头,他绝对是当机立断、毫不拖延。刘秀只说了四个字:“天变已成!”,便毅然起身,找到李通兄弟谋划起义的事项。

看得出来:刘秀最初并不是什么反封建斗士,他是被时势、被周围人裹挟着,一步步走上帝王之路的。

经过和刘縯沟通,他们最终把起义时间,定在南阳郡的都试骑士日,就是郡里面考试、检阅骑兵那一天,双方在舂陵、宛城同时起兵。还有二姐夫邓晨,那天也在新野县起兵响应。

为什么定在那天呢?因为汉朝对骑兵的考试、挑选非常重视,都试骑士那天是大日子,南阳郡两个最重要的人物——太守甄阜、都尉梁丘赐,都会在那天到场观摩。

前面介绍过,太守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市长,都尉大致是现在的市公安局局长。这两个职务,都是汉朝年俸两千石级别的国家高级干部。

关于汉朝官员的俸禄,以后会专门解释。为了不打断故事情节,现在就不解释了。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