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图里各国大小严重失真?专家:数字最直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世界地图高清图片可放大字看清晰 世界地图里各国大小严重失真?专家:数字最直接

世界地图里各国大小严重失真?专家:数字最直接

2024-06-03 15: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您的位置: 首页

世界地图里各国大小严重失真?专家:数字最直接 发布时间: 2015-11-04 15:34:38   |  来源: 羊城晚报   |     |  责任编辑: 曹洋  

  地图都是用投影方法来显示的

据国外某网站制作的修正地图演示,俄罗斯如果放到与中国相近的纬度,立刻变小了许多

据国外某网站制作的修正地图演示,非洲的实际面积比整个西欧与中国等几个国家的面积总和还大

最近,一篇名为《俄罗斯没有那么大,欧洲真的超小,我们看到的地图一直都错得离谱》的文章在网络上传播迅速。该文章通过将我们常见的世界地图与国外某网站制作的修正地图相比,发现同一个国家的面积出现了巨大的误差。比如,非洲其实远比我们在地图上看到的要大,它的面积比整个西欧加上美国、阿根廷、印度、中国的面积总和还要大!

对此,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地图出版方面的专家,专业人士认为,地球是不规则的球体,从球面转换成平面,无论采取哪种算法,都会产生一定误差。要进行面积对比,最简单的方法,还是根据官方透露的具体数据,比如中国的领土面积是963.406万平方公里,俄罗斯的面积大约为1709.82万平方公里——这样简单的数字对比才是最简单和直观的。

某网站指出:

地图里各国家大小都严重失真

那篇《俄罗斯没有那么大,欧洲真的超小,我们看到的地图一直都错得离谱》的文章中称,我们目前采用的“横麦氏投影地图”其实是来自1569年一个地图制作者制作的,连google地图也是采用这个样式。但这样的地图里,地球各个国家的大小都严重失真。其原因和原理可以这样解释:“因为这种地图为了让所有地方的北边朝上,必须将每一条纬线都拉得跟赤道一样长。然而,纬线的长度是赤道长度乘以cos(纬度)。例如,60度的纬线长度只有赤道的一半,“拉得跟赤道一样长”的意思就是放大两倍。此外,这种地图的另一个特色是要维持方位的正确性,纬线放大两倍,经线也要放大两倍,才不会变形。于是,纬线60度上的面积便会被放大四倍。纬度愈高,放大倍数愈夸张。到了两极,放大倍数是无限大。”

文章中还引用一个国外的网站对地图进行修正后的数据,通过比较来显示了每个国家的真正大小。比如,目前地图版本中的非洲的总面积为3022.1532万平方公里,感觉上好像比中国版图大一些,但事实是,非洲的面积比整个西欧加上美国、阿根廷、印度、中国的面积总和还要大。而格陵兰总面积216.6086万平方公里,它在现在地图上看起来跟非洲差不多大,实际上非洲面积却是格陵兰的14倍。格陵兰实际上比印度小一点,可是在地图上它却比印度大很多。印度的大小就差不多是整个欧洲的大小。

由此可见,现在从地图上直观地看到各个国家的面积大小,其实是严重失真的。

专家的说法:

是不同的投影方式导致地图失真

目前,中国地图绘制最权威的单位是中国地图出版社,羊城晚报记者从该出版社的相关专家处了解到,人们平常看到的地图,采用的是墨卡托投影制成的,它采用的是相同角度的圆柱形投影,主要是用于航海、航空,只要沿着地图上的经纬点连线航行,就能到达目的地。

专业人士认为,地球是不规则的椭球体,要把球体在平面上呈现,必须要经过投影。投影也就是将地球椭圆上的点转换到地图平面上的点的方法。而通过投影的方式,将球面转换成平面,无论采取哪种算法,比如等角度或等距离、等面积的方式,都会产生一定误差,即不同程度地出现失真现象。试想,将地球比作一个橘子,如果要将橘子皮变成平面,靠近橘子中间的部分或许可以不被剥破,但靠近橘子两头的皮则一定会被扯破。

专家介绍说,在网络上热传的帖子,是将等角度的地图与等面积的地图作对比,这本身就不具备任何可比性。“不同的地图对应着不同的用途。等角度地图用于保证航线正确,按照地图的方向前行就和实际方向是一致的,但同时面积发生变形也是必然的。”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世界地图,弧形的经线、纬线在平面上几乎都是直线,这样的绘制方法必然导致在赤道附近的区域失真较小,而高纬度的地区,如格陵兰、俄罗斯、南北极面积都会不同程度地放大,而且纬度越高放大的面积越大。

专家还说,想要找到一个角度不变形、距离不变形、面积不变形的地图是不可能的,只有地球仪才和地球的真实情况比较接近。“如果要进行面积对比,最简单的还是根据官方透露的具体数据。简单的数字对比才是最直观的。”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更多

新闻热图 >>更多

联盟中国首页中国网首页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