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间长河 揭秘中国火箭军的前世今生(组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世界军装发展史 穿越时间长河 揭秘中国火箭军的前世今生(组图)

穿越时间长河 揭秘中国火箭军的前世今生(组图)

2023-04-23 10: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身着新式春秋常服的火箭军士兵。  风雨半个世纪,人民军队的光荣史册,镌刻着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不断奋进的身影——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肩负特殊使命 “横空出世”到国庆35周年首都阅兵揭开“神秘面纱”,从卢沟桥边的第一片营地到崇山峻岭中的第一座发射竖井,从大漠戈壁的第一朵蘑菇云到东海演习的第一次初试锋芒……

  2016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诞生95周年之际,被誉为“和平盾牌”的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也迎来组建50周年的光荣时刻。让我们穿越时间的长河,从一个个珍贵的历史片段中,探寻中国火箭军的前世今生。

  孕育而生:

  临危肩负神圣历史使命

  创建战略导弹部队,是党中央、中央军委为维护国家安全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上世纪中叶,新中国刚刚成立,超级大国竞相扩充核武库,世界处于核阴霾笼罩之中,企图把刚刚站起来的中华民族再次压倒。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曾发出 “要在中国东北扔几颗原子弹”的“核讹诈”。

  面对这种形势,毛泽东以伟大政治家的豪迈气魄和远见卓识宣告:“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1957年,中国逐步组建了战略导弹的科研、训练和教学机构和人民解放军地地导弹训练大队。就在中国“地地导弹第一营”成功发射第一枚导弹后,1964年深秋,中央军委下达了在某地组建第一个战略导弹阵地的命令,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万名官兵,开始陆续汇集。

  不到两年时间,一批批不同型号、不同发射方式、不同样式的能打、能防、能贮存、能指挥、能生活的战略导弹阵地,陆续出现在东北雪原、南国密林、西北高原……

  1966年7月1日,经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准,一支掌握现代化尖端武器的新型部队在人民解放军的序列中正式组建。周恩来同志亲自确定了它的名称:第二炮兵。

  组建初期,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官兵们克服没有经验,缺少教材、器材和人才的困境,风餐露宿、战天斗地、白手起家,用萝卜刻成元器件,用白铁皮敲成仿真导弹模型和发控台,托举起中国导弹腾飞的希望。

  1966年10月,我国成功完成核弹头、导弹“两弹结合”试验发射,彻底结束了“有弹无枪”的历史,迈出铸就大国长剑的第一步,真正意义上开启中国战略核力量建设的大幕。

  发展壮大:

  忠实履行大国鼎柱重任

  战略导弹部队性质特殊、地位特殊、任务特殊。对此,《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白皮书这样表述:第二炮兵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

  大国鼎柱的无上重任,让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拥有了独特的气质。

  伴随着共和国成长的脚步,数十年来,这支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组成的战略导弹方阵,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默默无闻地扎根大山深处、戈壁荒漠,倾心铸就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国之重器”。

  组建以来,党中央、中央军委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大决策,指引战略导弹部队不断跨越发展,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作为担负特殊使命的和平利剑,在世界关注的目光中,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家族壮大了、体形更小了、威力更强了、打击精度更准了、机动范围更广了……

  时光飞逝,他们潜心砺剑,逐渐崭露锋芒——

  1984年10月1日,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威武的长剑战车,以滚滚“巨龙”方阵第一次出现在大家面前,瞬间成为万人瞩目的焦点;

  上世纪90年代,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他们,在一系列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中,接受中央军委赋予的导弹发射任务,首次向世界公开展示战斗力;

  1999年8月,他们成功进行新型远程地地导弹发射试验,标志着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不断迈向现代化;

  进入21世纪,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甘肃陇南泥石流灾害……哪里有需要,这支部队就出现在哪里,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

  一支支导弹劲旅盘马弯弓,一声声惊天巨响震撼苍穹。战略导弹部队为祖国的和平发展砺剑铸盾,立起了一座座彪炳史册的精神丰碑。

  走向未来:

  锻造能打胜仗的“中国利剑”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亿万民众一起见证:火箭军以6个方队7种导弹型号、上百枚大国长剑的空前规模,隆隆驶过天安门广场。

  2015年12月31日,火箭军正式成立,开创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发展的新纪元。

  半个世纪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就向世人宣告:中国掌握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绝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几十年来,中国从来没改变过自己的和平承诺。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火箭军始终聚焦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时刻用 “我们能打仗吗?!我们能打胜仗吗?!”警示教育部队,深入开展战斗力标准大讨论,牢固树立官兵打仗和准备打仗思想。

  作为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他们用“随时能战、准时发射、有效毁伤”的要求牵引战备建设、实战化训练和考核检验,用实际行动提高战略威慑与核反击和中远程精确打击能力。

  新装在身:

  展示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形象

  一声“点火”天地惊。今年7月1日,火箭军全部换上新的军种服装。

  人民军在成立之初,并没有自己的军服。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诞生的人民军队,身着各色服装,系条红领巾以示统一。新中国成立以后,50式是我军最早的统一军服,之后先后进行了10余次调整改革,从65式、87式、99式等,直到现在的07式服装。

  火箭军此次换发新式服装,标志着战略导弹部队从此拥有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与使命任务相配套的独立军种礼(常)服,真实记录了战略导弹部队从小到大、由兵种变军种的光辉历程,反映了人民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成就。

  1966年,成立之初的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直接采用了陆军军服。2007年,增设了军种符号和专用臂章。这次,经中央军委批准,火箭军官兵换发以墨绿色和卡其色为主色调的军种服装。

  50年来,随着使命任务拓展,根据不同岗位官兵、不同武器操作、不同防护等级等实际情况,战略导弹部队作战防护服也逐步实现了系列化功能化,已经形成了7大体系,包含多类型多专业多岗位,涵盖了所有防护保护重点,为火箭军部队广大官兵构筑起了一道生命“防护线”。

  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深入推进,火箭军地位作用进一步凸显,现行礼(常)服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火箭军建设和官兵生活的需求。

  火箭军此次换发军种服装,有利于强化官兵军种意识军种思维军种理念,进一步激发责任感和使命感,焕发爱军习武、献身国防的巨大热情,有利于增强军人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提高火箭军部队正规化建设水平,更好地展示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

  从北国密林到南国深山,从京畿之地到高原戈壁,一座座导弹军营里,崭新的火箭军军服,尽显官兵威武之气,尽展部队崭新形象,火箭军将士正以昂扬姿态,积极投身改革强军伟大实践。

  链接

  火箭军以崭新形象亮相“导弹绿”“烈焰色”点亮火箭军新装

  7月1日,火箭军启用穿着新式军种服装,“导弹绿”墨绿色和“烈焰色”卡其色成为主打色,点亮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新装。

  这次火箭军换发的礼 (常)服,主色调采用墨绿色,军种衬衣和长短袖夏常服上衣为卡其色。火箭军着装从65式军服到现行的07式军服,增设专用臂章、军种符号,到这次换发新式礼(常)服,标志着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历史上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军种服装,实现了军种性、协调性、创新性的统一,在人民军队军服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火箭军换发的新式礼(常)服,在现行07式军服体系内,保持样式、结构、材料不变,遵循“军种性、协调性、创新性”设计原则,瞄准“与07式军服色彩相协调、与火箭军职能定位和使命任务相融合、与世界军服颜色发展相适应、与地方行业制服和外军服装相区别”的设计目标,深入研究国际国内军服发展趋势,努力探寻军种特点的形象表达,多次征求官兵意见建议,反复对比不同方案,从数百种颜色方案中,最终选定墨绿色和卡其色相结合的军种礼(常)服色彩。

  火箭军后勤部有关领导介绍,换发的新式礼(常)服,墨绿色以火箭军主战装备颜色为基础,传承了我军军服的经典绿色,更符合国际军服发展趋势,地域和季节适应性更强;卡其色以导弹点火腾飞时喷出的烈焰颜色为基础,是国际军服的经典色,与多数色彩都能够协调一致,官兵着装效果更为突出;火箭军军种胸标,由五星、导弹加象征胜利的“V”型图案组成,军种性更加凸显。

  据悉,火箭军这次换发的服装包括军帽、礼服、常服、毛衣、绒衣裤和肩章、领章等151个品种。

  本版文图均据新华社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