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体育团队系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专业打鼓视频 北大体育团队系列

北大体育团队系列

2023-09-10 15: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

01

“我们都是普通学生”

当提及北京大学男子篮球队的时候,也许你会想起在优酷《这!就是灌篮》里认识的前北大男篮成员王少杰,但是今天的主角和百度词条里的“北京大学男子篮球队”不同,他们并没有百度词条。

北京大学男子篮球二队,与北京大学男子篮球队不同,大家在日常提及的过程中会将北京大学男子篮球队称作“男篮一队”,北京大学男子篮球二队称作“男篮二队”。两队最大的区别,就是组成队伍的成员性质。

比赛中队员们一起加油鼓劲

“男篮一队”的成员是我们口中的“体育特长生”,他们基本上早在大学入学之前就经历了大量的专业训练,未来会成为职业的运动员。而“男篮二队”的成员每个成员都只是一个需要认真出勤上课、期末埋头赶作业、四处投实习简历的普通学生,他们的未来可能是科学家、公务员、企业高管、创业新秀等等,但一定不会是一名职业篮球运动员。

“男篮二队的成立历史可以回溯到十几年前,当时归于篮协管理,后来一度面临解散,大概在十年前,当时国际关系学院的高尔坦学长联合薛荻枫学长,庞博学长等一起,又将二队重新组织了起来并发展壮大。”

现任队长王云帆是2016年加入的,那一年他是大一的本科新生,关于二队成立的故事是他在进入二队后上的第一堂历史课上听来的。

队员进行罚篮训练

当时的二队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念慈庵杯首都高校篮球争霸赛冠军、CUBA北京赛区(乙组)第三名、首都高校三对三篮球赛冠军、首都高校联盟(BSCL)季军等不俗战绩。

但是正好在王云帆入队那年,队里的学长纷纷毕业,队伍陷入青黄不接的状态。同现在每周的固定训练场地与专业的教练指导相比,当时既不能保证每周足够的训练场地,也缺乏系统性的指导,上场打比赛时常常连队员都凑不全,安排给每队的板凳席只有他们队空无一人。

“那个时候大家对于二队的投入热情没有现在那么高,只有唐钰开愿意为大家跑前跑后、组织训练、联系场地。他为我们后辈树立了一个队长的标杆。”

王云帆口中的唐钰开是现在队里的2号球员,也是二队的老队长,大二加入男篮二队的他如今已经是博二的学生,队伍的状况也主要是从他当队长那时开始好转的。

队员们的快攻练习

“当时的张泽华和林志茂学长给了我很大的动力,他们一直默默付出、不断努力。我希望能把他们传递给我的精神继续传递下去。”当问及唐钰开为何几年如一日地坚持在男篮二队打球、奉献的时候,他并没有夸夸其谈自己的故事,他用着“家”、“传承”这样的字眼,语气平和,眼神坚定。

一路坎坷走来,一直都是“普通”的他们终于在今年10月份以全胜的战绩和低调的姿态拿下了CUBA北京赛区阳光组的冠军。

资料

大学篮球联赛将被分为三个组别:

一是CUBA精英组,由CUBS大超联赛与CUBA合并而成,允许以体育特长生身份享受降分待遇入学的学生参赛。二是CUBA阳光组,在创立之初被称为CUBL联赛,由通过普通高考入学的全日制大学本科生参赛。三是CUBA高职、高专组,由职业学院和专科院校学生参加。

02

“做最紧张的准备,打最轻松的比赛”

这段音频录制于男篮二队日常训练的过程之中。初听这段音频,也许会让人以为是一段无意义的杂音,疾跑时脚步砸向地面的声音、拍打篮球的声音、鞋底摩擦地面的声音、互相提醒的叫喊声,种种声音融汇在灯光有些昏暗的训练室里,热血而动人。

“大家对胜利和篮球都有自己的喜爱和渴望。”

谈及加入男篮二队的原因时,大家都免不了提到“热爱”这个词,平均身高188厘米的他们,基本在初高中就开始接触篮球,为了更进一步地提高自己的技术,为了在更好的平台上实现梦想,也为了找到一群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伙伴,他们聚到了一起。

队员们的对抗练习

但想要进入男篮二队并不是件易事,“一般在开学第一周会有一次集中选拔,会进行一些个人技术测试,比如运球、传球,再有一些对抗,比如1打1、3打3、5打5,看看大家团队配合的意识,最后队里的成员和教练会一起讨论一下,选出一批来新队员。”

能够加入二队的人可能在各个院系里都是‘球星’,加入二队都是想继续磨练自己、追求进步。即使是普通生中“球星”的他们,在加入二队之后也在以“特长生”的身体素质与能力素养要求自己。

能问鼎CUBA冠军并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奖杯的背后是他们更系统化、更高强度、更高质量的训练。

高强度的训练是以俯卧撑结束的

现在的他们每周一般会进行两次集中训练,如果有比赛的话,可能还会增加训练次数,一次两个小时,见线折、三线快攻、划步练习、投篮训练、对抗练习…不间断地跑、跳、俯卧撑,一次至少44趟的体能训练下来,汗水浸湿了每个人的前胸后背。

“大家基本习惯了这个强度,结束拉伸一下也就觉得还好。”

在旁人看来强度极高的训练,对他们而言已经是家常便饭。

队员们的对抗训练

除了日常训练之外,大家在课余时间也都有规律地进行自我提高,健身房、篮球场是他们除了教学楼外最常去的地点,有的队员一周七次,从不缺席,有的队员隔三差五,偶尔大家还会在健身房迎来一次“浪漫”的转角偶遇。

如此高强度的训练量并没有使他们轻松赢得比赛,8进4(四分之一决赛)对阵北京中医药大学,成为今年CUBA大家心中最难忘的一场比赛。

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比赛是他们意料之外的,原来的对手石油化工大学临时退赛,这才更换成了北京中医药大学。

3号球员陈智彬精彩瞬间

“我们之前的准备都是针对石油化工,因为石油化工特别强,所以改成北中医以后,大家就有些松懈。”

比赛到了半场和第三节结束他们仍落后二十多分,但是每一次暂停也好,或者轮换也好,替补席也好,大家都没有想过会输。

“反正下来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赶紧上去把分追回来。”

这场比赛就像是二队在这届CUBA中遇到的第一个麻烦,这个麻烦不是说对方有多强,而是跟自己决斗,是要解决一些自己态度等方面的问题。

3号球员陈智彬在回忆时说:“很庆幸的是我们克服过去了,克服了最大的难关,其实我们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的态度、心态调整好,后面的比赛就没有太大的波折。”

CUBA赛场战况

“这场比赛也让我们的心理有了一个转变,以前会觉得‘我们能打进决赛吗’,打完那场比赛后贾明达(41号球员)就说‘我发现我们还挺有冠军相的’。”

对于13号球员雷豪和9号球员文嘉辰来说,他们也通过一场场胜利感受到了男篮二队的蜕变,平时的紧张练习,化作了场上的默契、淡定、决心和游刃有余。

03

“大家就像一个球一样”

在训练的时候我们发现,一旦有一个人犯错教练王涛就会让全队接受惩罚。

“篮球本来就是一个团队项目,如果想把篮球打好,必须把人际关系也处好,因为球场上是5个人,整个队是12个人,加上训练的球员可能就二十多个人。篮球项目不是个人英雄主义,是一个团队大家在一起。”

这样的训练方式也得到了队员们的认可,从前沉默的训练场开始变得欢声笑语,汗水也不再无趣苦涩。

队员们的快攻训练

17号队员郭邵逸在队伍青黄不接的时候加入了二队,那个时候的他球技和身体素质都不是比赛水平,但即使如此也因为人手不足而“被迫”上场。

“大三的时候,现在的队友就来了,队伍的实力又上去了。教练在训练时候投入更多,大家也更加团结,不再是靠临场的身体素质和手感,每一场比赛会更加认真地准备。”

“今年跟去年的区别,对我自己来说,是有了上场的时间,去年我上场机会不多,但今年每个人每场都随时做好了上场准备,都能对这个球队作出贡献,也体现了我们的队伍准备得更加充分,更加团结的一面。”

队员们的快攻2打1训练

81号队员杨智杰也说:“今年我们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很关键的是我们团队建设今年做得非常出色,大家不仅是球场上的队友,球场下更是生活中的好兄弟。”

不善言辞的8号队员杨状也点名提到团队中像杨智杰、文嘉辰、唐钰开这样的“调节剂”角色的队友对队伍氛围的改善带来了重要的影响,他们的欢乐让团队整体都更加轻松愉快。

队员们在训练中也会互帮互助,耐心指导新成员

男篮二队的经理肖子怡用“纯粹”形容他们。

“他们每个人在外面都会有不同的角色,但是在这个团队里面他们以一个团队出现,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去奋斗的。他们对篮球的热爱很纯粹,队员之间关系也很纯粹,其实一群血气方刚的大男生有时候有矛盾、有争执都很正常,但是大家都没有把争执的事情放在心上。”

球场之外的他们也常常聚在一起吃饭、喝酒、打2K大战(一种篮球类电子游戏),大家不仅仅球场上是队友,球场下也成为一种生活中的朋友。他们形容团队团结的方式不是俗套的“拧成一股绳”,而是“大家像一个球”,这种旁人听了会“黑人问号”的形容方式大概是他们经常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的小小证明吧。

04

“挺感谢他们的”

男篮二队里并非所有人都能上场,不能上场的球员大有人在,而他们也成为场上挥洒汗水的球员们最坚强的后盾。

球员们在休息区观战

“非常感谢他们,每次都买水拿球,这些确实体现对一个团队的作用,像吴浩、唐力鹏,即使上不了场也继续为球队做贡献。”

16号队员刘福洋提到的吴浩是刚加入二队的大二学生,虽然他资历尚浅不能上场参加比赛,但几乎没有缺席任何一次训练,比赛的时候也会到场,为大家助威,和大家一起训练是他最大的满足。

“我觉得没啥遗憾,没有上场机会也没关系,只要大家能接受我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能把我当成这个团队的一部分,我就很满足,能跟大家一起训练就很满足。”

而大三留学生唐力鹏,因为留学生的身份原因按照规定不能上场参与比赛,丝毫没有埋怨地默默承担了这次比赛大部分的后勤工作,减少了上场队员们的其他烦恼,在训练时他也是拼尽全力。

用他的话来说:“我们这些没能上场的人训练时竭尽全力也是对要在比赛中上场的队员的一种鼓励,不能让他们松懈精神,我们拼搏了他们也会更有动力,会发挥得更好,会更想要在比赛中拼尽全力。”

队员们面对训练丝毫不松懈

即使二队并没有一队那么高的关注度,他们仍然把加入二队这件事看作一份荣耀。

“尽管我们没有他们关注度那么高,但我们训练的时候也都是欢声笑语的,这里其实就是我们的另一个家庭。”

在这个大家庭,两位教练默默付出着,扮演着“家长”的角色。上一届的队长32号球员王南表示 “上学期黎雅雯教练来了之后,我们的训练更加系统化,还有一系列的战术。”

2号球员唐钰开也说“黎雅雯教练给我们的队伍带来了新的活力,对队伍建设非常有自己的看法,让队伍成为一个团体,而不仅是教我们如何去打比赛。”

黎雅雯教练在为球员指导战术

大家提到的黎雅雯教练是目前球队的一名女教练,她同时还有着北大女篮二队队员的身份。

每周两次的训练只是帮助他们提高自身能力的一个方式,《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每次正式比赛前,黎雅雯教练都会把大家召集在一个小教室里,看对手的比赛视频,研究对手的习惯和战术。拥挤的小教室拉近了大家的距离,偶尔的争辩让他们更加熟悉彼此。

14号何冠宏更是感慨:“黎雅雯教练额外花掉了非常多自己学习和生活的时间,用来建设我们球队,让球队氛围更加热烈。”

另一位被队员们多次提到的是教练王涛,今年他从男篮一队退役,这学期开始接手二队带他们打CUBA等比赛。

“对他们来说很多东西不是一蹴而就,不是直接告诉他们就行,而是需要一点一点循序渐进。”

王涛教练对大家集中指导

王涛教练在培养他们在篮球场上的思维时,不仅仅只是简单地告诉他们一些赛场上的战术、打法、一些先进的思想,而是从基础开始训练。

“毕竟他们接触篮球的时间正儿八经也就是四、五年,没有太接触很多五打五、全场的、有裁判性质、竞争性质的,所以还是要从基础慢慢来。”

加之身为北京大学学生的他们自己对学习的认知也有一个比较高的境界,训练时间是有限的,王涛教练更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他们能投入注意力。

“就这两个小时或者一个半小时,从基础开始,从身体、从基本功,我接手时间短,慢慢来,可能两三个月提高一个层次以后我就会改变训练的内容和方向”。

王涛教练训练时耐心向队员示范

王涛教练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个人非常谦虚低调,队长王云帆也曾说“其实涛哥时间成本也蛮高的,但他却愿意投入自己的很多时间来带我们。”

3号队员陈智彬在朋友圈里转发二队获得CUBA冠军的推文时,用了“习以为常”四个字。虽然是第一次拿CUBA阳光组北京赛区的冠军,但在此之前他们也拿下了念慈庵杯和star杯的冠军。

“从上学期教练来了之后就感觉整个队焕然一新,慢慢地有了习惯变得优秀那种感觉。”

球员们认真听从教练指导

他们肩上扛着“北京大学男子篮球学生代表队”的名号,在男篮二队打球对于他们而言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压力和动力,习惯优秀也意味着不断进阶。

“普通”的他们每个人都是普通的北大学子,但拥有一腔热爱和努力拼搏的他们,在赛场上都是闪耀的星星。

即将冲击CUBA阳光组全国赛的他们,还有一段路途要走,希望他们的名字出现在更高的平台上;希望北京大学男篮二队能够成为“全国高校第一普通生男子篮球队”;希望热爱不被辜负,纯粹结出硕果;希望更多人感受到体育的魅力。

祝愿他们能在CUBA全国赛上捧起奖杯

预告

时间:12月15日(周日)15:00

地点:北京大学邱德拔体育馆地下二层

北京大学男篮二队 VS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欢迎大家来支持“普通”的他们

打一场不普通的篮球比赛

如果你来了

希望你能为他们呐喊几句“北大男篮二队加油”

文 | 张琪 孙宵莉

图 | 孙宵莉 张琪 肖子怡

编辑 | 孙宵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