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家点评2024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含作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上海高考语文模拟卷 【教育】专家点评2024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含作文)

【教育】专家点评2024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含作文)

2024-06-17 13: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市教育考试院介绍,6月7日,2024年上海高考语文科目顺利结束,市教育考试院邀请学科专家对试卷进行了评析。详见↓

语文写作题

6月7日上午,2024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文化考试(简称“秋考”)语文科目考试结束后,市教育考试院第一时间公布了2024年上海市秋考作文题目:

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 自拟题目;(2) 不少于800字。

市教育考试院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了评析。大家一致认为,作文题目用语简洁,指向明确,便于考生领会题意和要求。题目保持了上海历年高考注重思辨的特点,为考生写作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以“认可度”评判事物的高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契合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

考生可以从概念入手,对“认可度”的内涵外延、形成要素、影响作用等方面进行多角度思考。“认可度”是多种意愿表达和行为选择的综合体现,反映着人们对事物的接受程度。往往事物的认可度越高,越容易被大众所肯定。以此为基础,价值认同得以产生,社会共识得以凝聚,公共规范得以形成。“认可度”贯穿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之为判别事物的参考,有助于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有效地做出价值判断。

“认可度”是否可以作为判别事物高下的标准,考生也可审慎看待,合理取用。“认可度”的形成过程具体而复杂,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与事物本身的属性、特点有关,也与外界条件、个人喜好等密切相关,甚至常被社会热点和时代风气所左右。“认可度”是特定历史与现实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反映的常常是一定范围内的共识而非所有事实,是某种程度的常理而非全部真理。

题目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生活中判别事物、区分高下,也许会有不少依据和标准,厘清这些依据和标准,有利于形成自己缜密的思考和判断,培养理性精神。考生可由“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的现象切入,聚焦或结合“认可度”,在具体写作中展开思辨,思考生活中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认识结果,进而追问它们是否像看起来那样合理得当,这就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有助于考生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地认识事物的思维习惯,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语文试卷

专家一致认为,今年的语文试卷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为命题依据,坚持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守正出新,学用结合,考查核心素养,落实教学评一致,符合高校人才选拔要求。

一、以文化人,彰显价值导向

试卷注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考生提升思想品德修养。默写中“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等名句,引导考生塑造君子品格,锤炼俊茂风骨。文言文《韩德基传》《荆巫》《诚意斋记》等材料中所涉及的坦率不争、自律坚卓等品质以及慷慨助人、乐善好施等德行,教人醇厚仁爱、诚心静意,考生在阅读和答题中,沐仁浴义,涵泳潜化,能更深入地理解民族精神气质,提升人格修养。古诗《春日山庄》通过领略自然风光,给人以美的熏陶,培养考生高雅的审美情趣。

试卷也关注社会发展,注重价值引导。社科类现代文《迷人的哥白尼》以科学史视角重新审视哥白尼的日心说,要求考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多视角多维度审视科学命题,培养考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文学类现代文《斑鸠》情理兼备,启发考生与自然中弱小生命共情,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写作题围绕“认可度”展开,引导考生结合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经验,透过“认可度”重新审视事物价值,学会独立思考,提升辨别事物的能力,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二、注重语言运用,考查核心素养

试卷落实新课标理念,考查内容覆盖多个学习任务群。所选文本的类型涵盖古今,体裁多样,难度适当。试卷注重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从概念理解到信息梳理、内容推断,再到问题质疑和探究,关注阅读策略,引导考生充分展示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与实践性。

考试材料内容丰富、视野开阔,拓展了考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索的空间。社科文现代文兼顾“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并在试题中关联知识短文,丰富了文本阅读的语境,体现了生活中真实阅读的样貌。此外,《荆巫》与《诚意斋记》两篇文言文组合阅读,激发出新话题,让考生在考试中接受新知识,获得新经验,读写融合,学用兼具。

试题注重关联考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读写经验,关注考生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等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协同发展,凸显语文学科特色。如积累运用的两道小题,借助讨论食品安全问题的情境有机关联,指向实际生活需要的媒介素养,落实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又如,借助知识短文对文本中的观点进行深度思考,设计综合性、探究性试题来拓展学习领域,考查逻辑思维能力。古诗的阅读试题列出两种对立的评价意见,要求考生思考“支持哪种看法”,鼓励考生进行个性化解读,侧重考查思维的批判性和灵活性,落实课标“能对同一作品的不同阐释发表自己的观点”的要求。

三、教考衔接,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试题与教材、教学衔接紧密。如积累运用题呼应教材中“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等单元学习内容,考查考生对媒介信息的识别能力。现代文阅读关联考生文学性、学术性文本的阅读经验,古诗文阅读注重能力考查。试题整体上体现出关联教材,引导教学的特征。

试卷设计守正出新,考试材料内容涉及多个领域,组合方式多元。试题在强调综合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探究性与开放性,引导考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试卷整体结构、分值比例、题型、题量保持基本稳定。试题表述明晰,指向明确,难度设置合理,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在引导教学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的同时,有利于科学选拔和人才培养。

资料:市教育考试院

原标题:《【教育】专家点评2024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含作文)》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