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上海纽约大学荣誉校长俞立中:学校教育不是铁板一块,不同的培养模式适合不同的孩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上海纽约大学博士后 专访上海纽约大学荣誉校长俞立中:学校教育不是铁板一块,不同的培养模式适合不同的孩子

专访上海纽约大学荣誉校长俞立中:学校教育不是铁板一块,不同的培养模式适合不同的孩子

2023-05-18 02: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刚刚落幕的第六届惠灵顿(中国)教育节上,来自国内外近40位业界权威、意见领袖共聚上海惠灵顿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分享和探讨在未来教育、教育改革、课程实践、师生关怀、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成果和畅想。

在本届教育节上,上海纽约大学荣誉校长俞立中教授发表了题为《新时代教育变革的机遇和挑战》的主旨演讲。演讲中,俞校长数次提及教育领域国际合作和坚持人文交流的重要性,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国际学校在线有幸在教育节上采访到了曾在上海多所大学担任重要管理岗位的俞立中校长,听他娓娓道来他的知青岁月、留学生活、亲历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国际合作的一路实践。

采、文、编 | Chelsea

俞立中

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1949年9月14日生于上海

●1969年上山下乡赴黑龙江省长水河农场务农

●1982年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本科毕业并留校工作

●1985年至1990年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从事博士和博士后研究,1989年获得博士学位

●1990年回国,聘为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

●1994年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6年4月至1997年4月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科研处处长

●1997年5月至2003年1月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

●2003年2月至2006年1月任上海师范大学校长

●2006年1月至2012年7月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

●2012年4月聘为上海纽约大学首任校长

●2020年6月1日,俞立中正式卸任上海纽约大学校长及上海纽约大学理事会理事长职位,被授予“上海纽约大学荣誉校长”称号。

01

国际学校在线

艰难的求学之路:

9年农场知青、5年英国留学

1977年的冬天,570多万年龄悬殊、出身迥异的人走进了曾被关闭了10多年的高考考场,他们清晰地知道这是改变人生的机会,期待通过一次公平的选拔改变命运。

虽然按照当时的办学条件,最终总共录取了不到30万人,但高考的恢复却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重新拿起书本,加入到求学大军。由此,中国的人才培养也进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高考恢复后的第一代大学生也不负众望,涌现出一大批活跃在政界、金融界、商界、教育界等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俞立中就是其中一员。

1949年,俞立中出生于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与新中国同龄的他亲历了新中国成立后发展的点点滴滴。

回忆起职业选择,俞立中感慨:“和现在年轻人相比,我们这一代人选择和机会都比较少。”

在上海市西中学读完高一后,俞立中就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前往黑龙江长水河农场务农,开启了长达9年多上山下乡的知青岁月。

黑龙江长水河农场务农时期的照片

右为俞立中校长

即便当时在黑龙江的生活艰苦,俞立中也从未放弃对知识的渴望。在高考报名全面放开后,为了准备高考,他白天下地干活,晚上打着手电筒做高中习题。

为了不影响他人休息,经常是亮一会儿手电,赶紧把知识点和习题记在心上,然后再关上,躺在炕上反复琢磨、回忆,在心里默默解题。

黑龙江有一大批下乡知青,1978年报考人数特别多。在当年黑龙江组织的初试中,俞立中获得黑河地区理科第一名的好成绩,而后又在总分500分的全国高考中以421分的高分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

俞立中校长当年的高考准考证

(准考证上的姓虽写错了,但在当时也能参加考试)

谈及为何首选华东师范大学之时,俞立中直言被时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刘佛年的一句话所吸引:“不管学生年龄多大,只要他有能力有本事,我们就收。”

就这样,近而立之年的俞立中终于如愿以偿地踏进了梦想中的大学校园,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上海。这段高考历程的不易,今天的年轻人恐怕难以想象。但那时,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俞立中,那就是要把握自己的命运,用知识改变人生。那段不平坦的路,磨练了他在逆境中前行的能力,增强了他应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黑龙江长水河农场务农时期的照片

左为俞立中校长

回到故乡上海的俞立中没有停止攀登学业的新高峰,以优异成绩从大学毕业后,他被选中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成为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留学生。

利物浦大学毕业照片,左为俞立中校长的导师

谈起在英国留学的5年,俞立中笑称出发前做的准备一点用都没有:“出国之前我查阅了很多资料了解英国的风土人情,书上说英国人冷漠刻板,实际上我的导师以及利物浦大学的其他教职工非常随和热心,在学业和生活上都给了我许多帮助。”

英国大学上下午都有“茶息”,需要花5个便士买一杯茶,10个便士买一杯咖啡,这对于只有200英镑生活费的俞立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但这是了解英国大学、社会、文化的机会,同时也能锻炼英语口语,我觉得这就是学费,我有时间都会参加。”

在利物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俞立中

利用茶息时间,俞立中在与老师和同学的聊天中了解了不少英国大学的情况、英国的文化习俗以及大家对英国社会经济的看法,在交谈中还得知二战后英国也曾有一段时间需要凭票购买日常用品。

他也会向大家介绍中国的改革开放,谈谈上山下乡的经历。

虽然中英文化背景不同,但是人和人之间有很多相同之处,而且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明日视今,犹如今日视昔,我们一定要带着改革的思路推进社会的发展。”

9年的知青岁月和5年的英国留学对俞立中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上海土生土长的他原本对中国的认知只停留在上海,下乡后才知道原来中国还有很多落后贫瘠的村落,不同地区人们思想观念的差别改变了俞立中看待中国发展的视角;在英国的读博生涯则让他对多元文化、国际社会、工业发展、国际教育等领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为日后他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发光发热奠定了基础。

02

国际学校在线

中外合作办学助力

中国教育发展和创新改革

学成归国后的俞立中回到了华东师范大学,出于对科研的追求和对教学的热爱,他积极参与筹建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决心在教学与科研上做出成绩。

但学校的发展也需要优秀的管理人才,几次婉拒后,他还是接受了学校的任命,担任了华东师大校长助理兼科研处处长。

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工作照

割舍不下教学科研的俞立中决定双肩挑,时常是白天做学校管理工作,晚上或假期休息时间再投身于学术研究。

一年后,出色的工作表现让俞立中被任命为副校长,后又相继担任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华东师范大学校长。

2011年1月17日,上海纽约大学获批筹建,4月俞立中被聘为上海纽约大学首任校长。

彼时,已年近63岁的俞立中,逐渐感到不能再双肩挑,教学科研和学校管理到了不得不二选一的时刻。

考虑到上海纽约大学当时还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俞立中决定全身心投入哺育上海纽约大学的成长,而这个决定也开启了俞立中职业生涯最为艰苦的一段时期。

作为一所由教育部批准设立、华东师范大学和纽约大学合作创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学位授予权的中外合作办学全日制高等院校,上海纽约大学被视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国际化发展的“试验田”。

俞立中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说过,上海不需要再多一所大学,也不在乎多招几个大学生,上海纽约大学创建的意义是“探索”“改革”和“创新”,旨在建成一所世界级的、多元文化融合的、文理工学科兼有的研究性大学,成为全球化进程中不同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的典范。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筹备上海纽约大学的落地没有模板和先例可以参考,俞立中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先锋探索者,直到他退休前都没有停下来休息喘气,为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目标和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为核心的学校倾注了所有心血和精力。

做了20多年的校长,我越来越体会到大学的关键不是有多大的土地和规模,而是要有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教育理念和一流的培养模式。”

在中国学生录取方案上,上海纽约大学采取中外结合的方式,采用先选拔、后参加高考的评价方法。选入A档的学生,高考成绩达到当地一本分数线即可录取;选入B档的学生则需结合高中学业成绩、上海纽约大学综合素质评价和高考成绩,进行多维度的考量。

“上海纽约大学希望招录的学生是优秀且适合的,我们并不一定要求学生高考成绩名列前茅,但是学生要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而更重要的是学生是否适合我们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俞立中希望在这样的基础上,结合上海纽约大学的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文化体验、科学研究的培养方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遇,提供更多的选择。

在上海纽约大学期间的照片

上海纽约大学即将送走第七届本科毕业生。而每届毕业生备受行业和知名高校的认可也令俞立中自豪不已,“如果非要我说上海纽约大学的毕业生和其他院校毕业生的区别,我认为上海纽约大学的毕业生,包括中国学生和国际学生,更能够把握自己的未来,更清楚未来的人生方向,这也是很多企业和高等学府希望吸引的人才。”

上海纽约大学首届本科生毕业典礼现场,左为常务副校长雷蒙,右为时任校长俞立中

上海纽约大学办学的成功经验,也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国际化发展树立了信心。自2020年6月1日,俞立中正式卸任上海纽约大学校长及上海纽约大学理事会理事长职位后,依然有络绎不绝的教育工作者前来咨询创办中外合作办学的经验。

我的建议是先要想清楚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后再出发,我很荣幸能够参与到中外合作办学探索的道路中,也很高兴能够把这一路的经验教训、艰难历程和辉煌历史分享给所有人。”

03

国际学校在线

教育改革需不断探索、借鉴学习

每个孩子都有适合他的培养模式

很多人会认为国际化教育是高端教育,俞立中表示这是一种误解。“对于贫困的家庭而言,昂贵的学费是有实际困难的,但是现在国际特色学校或多或少都提供奖学金,像惠灵顿(中国)旗下学校和上海纽约大学均设有各种奖学金项目,其中不乏全额奖学金;此外上海纽约大学还开设有助学金项目,确保孩子能够完成学业,这也是教育公平的一种体现。”

而在俞立中看来,当下国际化教育在以下三个方面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01

教育的改革不能关起门来完成

世界在不断变化,教育也必须相应变化。国外很多学校都在做不同的探索,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提出终身学习的概念,学生可以选择在大学的任何时期离开学校创业,也可以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再度回到母校学习;再比如创办于2013年的密涅瓦大学,有宿舍但没有校园,入学前不需要标化考试成绩,入学后也不会有任何考试,学生可以在全球7个不同的城市轮流居住,所有课程都在自主研发的在线平台上完成。

俞立中认为,在当今注重个性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应该让学生能够灵活地选择他们所需要的学习内容。

目前很难说哪一种创新的大学教育模式是成功或失败的,国外的大学也在不断地探索。我们不需要、也不可能复制别人的模式,但可以借鉴和学习,思考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近几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得非常快,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我们有我们的强项,但是不管有多强,向世界学习是我们应该保持的态度。”

02

国际化教育是理解多元文化的重要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同国家的文化肯定存在差异,但是人类有很多相似之处。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大环境下,人类的主要责任是发现彼此之间的共同之处,携手应对可能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国际化教育能够在其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加深多元文化理解,是未来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

“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如果我们让年轻人有更多接触不同文化的机会,他们的思维将会更加开阔,想法也会发生改变。”

在上海纽约大学期间的照片

俞立中说,在本届惠灵顿(中国)教育节上他与一位来自英国的与会者交流,对方说没来中国之前,对中国的了解基本上来源于所在国家的媒体报道,亲身体验和亲眼目睹之后,彻底改变了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就如同我当年去英国留学时一样。” 俞立中笑着说道。

03

提供不同的教育和培养模式

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曾在其著名小说《优秀的绵羊》中深入剖析了美国精英教育的弊端,一群智商超群却完全没有人生方向的年轻人,拥有着繁花似锦的简历,生命却只剩下不断竞争,没有时间和精力思考和探索自我,个人价值始终依赖于财富、地位等外界评价标准。

一直被视为精英教育反面的应试教育长久以来也饱受诟病,过于注重考试成绩而缺乏综合素质培养,削弱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忽略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也容易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面对这一棘手问题,俞立中直言,世界上任何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不应把学校教育看成千篇一律的铁板一块。

任何一种培养模式,都会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学生,也会有一些比较一般的学生,无需奇怪,每个孩子适合的培养方式会不一样。”

但是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而言,一定要明确教育的目的和目标。俞立中反对把教育工具化,忽略了教育本质是为了人们健康幸福的发展。

不论是大学教育还是中学教育,都要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世界充满好奇、能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能推动社会未来发展的人,哪怕只有一点点。”

04

国际学校在线

当人工智能遇上孔乙己:转变固有思维,长袍穿得上也脱得下

被誉为“最亲民校长”“最有魅力的校长”的俞立中在24年的校长生涯中,紧跟时代脚步,玩转各类如BBS、人人网、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他也是上海第一位开通微博并实名认证的大学校长,与学生直接对话,没有一点架子。

时刻关注年轻人动态的他也留意到近期网络上突然爆火的《孔乙己》文学,起因是一位985高校毕业的学生在社交网络上自嘲:“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在史上最难就业季的当下,引发众多名校毕业生的共鸣,不少人将矛头对准教育本身。

俞立中坦言,教育的问题并不是单凭学校就能解决的问题,近几年国家也在对中小学的教育评估方式进行改革,但却遭遇了很大的阻力。

“我遇到很多家长对学校取消考试意见很大,有些家长觉得现在学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拥有更多的课外兴趣,降低了对学生的学习要求,那就得在校外找补习老师帮助学生提高。” 对于一些家长停留在应试思维考虑问题,俞立中表示,“就目前中国的发展阶段而言,可能有些家长的思想观念还是比较注重传统的所谓实际成果,等这个阶段过去之后,家长会有不一样的视角,重新思考孩子的成长到底需要什么?仅仅会考试、成绩好、进名校、找份好工作,是否就等同于人生的全部?”

从宏观角度而言,ChatGPT的问世也让全球教育工作者开始思考未来教育的目的。面对一个能够通过几乎所有标准化考试的人工智能工具,应试教育的优势将荡然无存。

在本届惠灵顿(中国)教育节上,有关ChatGPT的话题热度居高不下。结合人工智能的发展,俞立中表示,未来可以用机器人替代的工作将会越来越多,届时,高校毕业生就业依然“难”字当头。

而在可预见的未来内,什么样的工作不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呢?在俞立中看来,“有些恰恰是如今大学生不关注的服务性行业,如信息服务、教育、医疗健康、旅游、酒店、餐饮等,这不仅仅是脱不脱长衫的问题,而是思想观念转变的问题。高等教育培养的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和文明程度,这样学生踏入社会后会不断地学习,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而现在我最担心的事情是很多大学生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俞立中强调,大学生的观念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才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20年前还没有快递小哥,未来是不是还需要大量的快递小哥?不一定,未来的快递也许由无人机来运输,那么就需要操控无人机和编写无人机代码的人才。即便现在不会编程也不是问题,只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在工作和生活中也不断学习进取,相信没有问题能够难倒年轻人。”

05

国际学校在线

结语

自2015年10月首次开办以来,惠灵顿(中国)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教育节,面对现代教育中的相关问题及重要议题,共同探讨和畅想,吸引了众多与会者倾情参与。

如同俞立中校长在主旨演讲中强调的那样,“快速变化的世界增加了不确定性,更需要我们理性地面对各种挑战和问题,坚持改革开放的初心,坚持人文交流,坚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底线。而教育和文化是人文交流的重要内涵。”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促进国内外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教育领域的创新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力量!

南通惠立学校-国际高中专场

校长见面会报名正在进行中

2023年5月21日14:00-16:00

南通惠立学校

南通市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

海德路66号

预约报名参加活动

本文图片由惠灵顿(中国)和俞立中校长提供

点击上方 关注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