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主播的形象与“中之人”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三套主持人是什么意思 虚拟主播的形象与“中之人”研究

虚拟主播的形象与“中之人”研究

2024-06-02 10: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总之是水个投稿 有关于虚拟主播的优秀论文可见参考文献

摘  要:作为虚拟主播内核的“中之人”,也是其形象与人设构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随着虚拟直播行业的发展,受众对虚拟偶像的好奇心越演越烈,中之人从幕后被推至台前,在满足受众好奇心的同时,承受着各种审视与议论。基于行业形势的变化以及粉丝态度的转变,中之人不得不在各种形象中谋求新的发展与转变。基于此,本文将对虚拟主播的形象与其内核中之人展开研究,探讨当前文化背景与行业发展下中之人的现状,并为今后虚拟主播行业以及中之人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虚拟主播;中之人;形象

虚拟主播的形象与“中之人”研究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网络直播成为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而虚拟主播也从音源软件出身到由中之人在背后扮演作出了转变。而因为有了中之人的参与,直播系的虚拟主播开始消解了虚拟形象与中之人中真实与虚幻的边界。[1]虚拟主播自直播热潮的从视频势到直播势的转变以来,与观众的互动被越来越重视,观众们的身份也朝着粉丝改变,虚拟主播强调了与观众的互动性后,中之人就在虚拟主播占据了主导位置。在虚拟主播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中之人也开始受到大家的关注与重视,作为虚拟主播的内核,中之人成为伴随着虚拟主播出现进而被热议的主要对象,但在这个尚未发展完整的行业内,中之人却举步维艰,随着各种虚拟直播事故的出现,他们被置于舆论的顶峰,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虚拟主播的外在——虚拟形象

(一)虚拟主播的概念及发展

1.虚拟主播的内涵概念

虚拟主播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暂且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但目前从广义上来讲,以电子手段合成的虚拟形象为主体,再通过真人脸部以及动作捕抓操作,从事视频节目制作或直播的个体均被称为虚拟主播[2]。

虚拟主播的前身起源于2007年日本音乐制作软件开发商crypton future media开发出的一款声音合成软件,它是以Yamaha公司研发的VOCALOID为基础开发的一种音源库,该音源库使用了一位蓝绿色双马尾水手服少女,又名“初音未来”,以此作为它的形象代表[3]。“初音未来”的面世标志着虚拟主播正式进入大众的视野。同时在国内,仿照“初音未来”使用VOCALOID所创作的虚拟偶像“洛天依”诞生了,同样引爆了同人与二次创作的风潮,逐渐走向大众,成为了早期国产虚拟偶像的代表。

“初音未来”与“洛天依”的出现只是虚拟主播的一个开端,但也正是因为她们的出现开拓了虚拟主播的市场,让从业者看到了虚拟主播的广阔的前景,于是资本以及个体开始了正式的探索。2016年虚拟主播“绊爱”出现在YouTube上。虽然以二次元形象出道,但是整体的放送质感和体验得到了升级。其被命名为“Kizuna AI”,用中文被称为“绊爱”,很有趣,有时撒娇地说些莫名其妙的话,有时又会进行自黑,吸引了很多宅男的视线。因此,随着平台的订阅量激增,虚拟主播成为了全民偶像[3]。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绊爱”的影响力超越了日本本土,在英语世界和中文世界受到了很多关注。趁着这一流行,“绊爱”也于2018年接受日本政府的邀请,成为宣传日本旅游的“Come to Japan”宣传大使,当时的绊爱成为虚拟主播行业的领头羊,她以虚拟主播的身份向大众展示了崭露头角的新事物。

而如今的虚拟主播更多的是泛指“绊爱”这类型的有其背后的中之人和虚拟形象所共同扮演的一个角色。

2.“中之人”的内涵概念

虚拟主播的构成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个是专业团队通过建模软件展现的虚拟形象,另一个是为他的虚拟形象提供动作捕捉和配音的演员。其中的配音演员被称为“中之人”。也就是说,虚拟主播主要通过虚拟形象和中之人类似配音演员的方式同步配音在屏幕上与网络观众实现直接互动。在虚拟主播的运营过程中,中之人是必不可少的关键部分,也是所有虚拟主播的内核。

3.企业势与个人势概念

随着虚拟主播的发展,目前网络市场上的虚拟主播呈现出两种形式。由企业化的运营团队在背后进行支持,为虚拟主播提供录制设备与场所,设计视频内容并运营平台粉丝,为虚拟主播给予技术和商业上的支持,这样的虚拟主播被称为“企业势”,由于企业的整体规划运营,“企业势”虚拟主播的许多企划需要得到运营的同意,资源的分配也会受到企业的控制。

而与之相反的“个人势”,其主要特点则是完全源自个人兴趣,所有运作自己一手包办。与企业势相比,个人势运营体系不够专业,甚至存在技术处理上的缺漏,但“个人势”最大的优点是比较自由,可以自行决定想要播的内容,受到的约束较少,同时初期的投入也较少,不需要有专门的运营和后期人员。相比企业势,个人势胜在其内核中之人的丰富情感与新颖性,也能够因此得到广大网友的喜爱与追捧。

(二)人设赋能的虚拟主播

人设即人物设定,指对人物角色的外貌、性格、爱好等属性的设定。虚拟主播的虚拟人物形象在起初构建时都会有一个基本人设,以便更好地开展日后的内容创作,形成独一无二的IP。从二次元文化出身的虚拟主播,同样受日本动漫的影响,少女形象多以萌系风格为主,例如作为虚拟主播的开山鼻祖绊爱,就是一位身穿白粉相间水手服,头戴巨型粉色桃心蝴蝶结“晃悠悠”的元气少女。在世界观上她声称自己是超级人工智能,但目前以尖端AI技术为基础诞生的虚拟主播,尚且不具备有真正的自主意识,虽然观众们大多都心知肚明,绊爱却由始至终都坚持人设,否认背后有中之人的存在。产出的一些视频也围绕着AI尝试人类的各种挑战作为看点,但实际上却往往做出一些不符合高智商AI,傻得可爱的行为,这种在人设上面的反差萌使得绊爱的视频与直播更加有趣。

(三)二次创作对虚拟主播生命力的延展

内容是虚拟主播的生命之源。在虚拟主播的内容生产过程中,同人创作者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同人一词来源于日语的“どうじん”,指代志同道合的朋友,同一单位的工作者,行业中人。同人创作者就是非官方性质为市面上已有的角色设定再创作插画、动画、小说、漫画、游戏、音乐等作品的作者,这一行为也被称为二次创作。同人创作者为虚拟主播生产了大量同人作品,为虚拟主播提供内容供给。由于虚拟主播天生就具有高自由度和高互动性的特点,使得爱好者们拥有巨大的二次创作空间。同人创作者主要基于自身对虚拟主播的喜爱,自发为虚拟主播生产内容,促进虚拟主播的发展。同人创作者们可以对虚拟主播进行二次创作:为其创作歌曲;制作各种形象;设计舞蹈动作;制作音乐视频等。第一方内容输出,网友二次创作,反哺第一方的生态圈正式形成,虚拟主播的生命力也得以延续。

这些同人创作者积极为虚拟主播进行内容生产,歌曲、同人小说、视频等同人作品实现了对其形象的二次传播,使虚拟主播被越来越多二次元爱好者所熟知,优质的同人作品获得官方认可后,经过官方的重点推广,成为虚拟主播整体形象的一部分[5]。对于虚拟主播而言,同人创作者虽然并未直接参与虚拟人物形象和性格属性的设定,但是在后续的发展中,依然生产了许多文本,使虚拟主播的形象更加丰满。同人创作者生产的内容主要来源于现实生活,表达了自身关于现实生活、人生理想等看法和希冀,代表着广大二次元爱好者们的心声[6]。经济公司在将虚拟主播进行商业化的过程中也不得不参考同人创作者们的内容导向。在目前的虚拟主播生产过程中,专业性的同人创作者仍然是维持虚拟主播生命的主导性力量之一。

二、虚拟主播的内核——中之人

(一)区别于配音演员的中之人

虚拟主播形象的内核“中之人”类似于影视剧中的配音演员,虽然两者身份模糊,但其实两者具有本质上的一定区别。配音顾名思义就是按照人物台词或者画面自然音响来搭配声音,对于展示画面的氛围和情景具有重要的意义。配音既是语言艺术则必备语言艺术的共性,它和话剧、影视剧、广播剧等在用语言表达人物情感、塑造人物个性方面都有着相同的创作规律。配音是作为“声画艺术”的影视所独有的特性,其生动性是一部成功影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配音是一种有效的可以在人脑中形成空间形象的手段,配音具有形象塑造和场面刻画功能。配音还具有情景营造的功能,可以在影视作品中形成丰富的想象空间,还可用来对画面的表现进行补充和丰富。语言和声音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的联想。配音演员在具体的配音过程中把握好节奏是前提,首先要引发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重要的是把握有声语言的变化,这变化不同于停连、重音,也不同于语气,要着眼于回环往复。

而中之人与之相似的是,情感的把握以及场景氛围的营造,但与之不同的是配音演员需要在既定的场景中围绕人物角色进行情感的发挥,具有一定的限制性。但中之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需要依附于虚拟主播的人设,发挥出不同的情感表达,更重要的是由于虚拟主播的虚拟特性,中之人在为其塑造声音的过程中要强调真实感与亲切感,极尽可能的做到虚拟主播的拟人化,用声音为其塑造一个完美的形象。总而言之,配音演员服务的是影视作品以及既定场景下的氛围与人物性格。而中之人服务于虚拟偶像的人设,也服务于受众心理情感上的寄托,两者存在本质上的差别。

(二)虚拟形象与中之人的侧重

在企业势中,虚拟主播从外形、声音、性格乃至人设的构建都是由企业团队多方评估后进行确认,再投入市场,企业势更加重视形象上的受众,却往往对中之人不够重视,因为企业势更加关注虚拟主播的IP的成功,打造虚拟主播的虚拟形象使其成为热门IP,寻找更多的商业合作、联动推出更多周边产品,谋求利益始终是企业的关键,中之人对获益而言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弱化中之人在虚拟主播中的地位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而虚拟主播内核的中之人往往也是由企业固定模式下培养出来的,许多企业势并不允许中之人透露有关于自己现实的信息,始终要遵循人设,不能做出与人设相违背的言行,所以在内容表达与情感共鸣上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狐娘大叔的出现,各类个人势的虚拟主播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与企业势相比起来,个人势虚拟主播在形象展示方面略显粗糙,甚至还会出现动作不连贯,语速不一致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个人势虚拟主播运营成本有限,无法在技术设备上投入太多的经历,这种现实的制约造成了虚拟形象上的不足。然而他们能在企业势盛行的大环境下脱颖而出的原因,正是由于幕后中之人所大量输出的有效内容,为了弥补虚拟形象上的不足,个人势虚拟主播将重心放在内容输出上,在这个过程中全程独自运营的中之人占据了重要地位,他们以真实特性和有趣的内容获得粉丝的情感共鸣。例如狐娘大叔以双马尾巫女的形象与粉丝分享自己真实的打工经历,并吐露世道艰辛,他的真切获得了粉丝的喜爱,即便浑厚的男性嗓音给予了观众极大冲击,粉丝依旧对他输出的内容表现出了巨大的兴趣,这也是个人势中之人一个最大的优势特征。

三、虚拟主播——虚拟形象与中之人的糅合

(一)虚拟主播的“三个身体理论”

虚拟主播的“三个身体理论”,是由日本批评家谷島貫太提出的,他认为荧幕后面的中之人构成了虚拟主播的第一个身体,被称为“person”,观众无法直接接触到这个身体,甚至在整个直播过程中,这个身体所扮演的主要角色是为机器设备提供动作和表情数据,为虚拟形象进行配音;其次出现在屏幕上的虚拟人物形象构成虚拟主播的第二个身体,也被称为“chara”,这是观众直接接触到的主播形象;通过直播等媒体形式被观众所接受的形象,构成了虚拟主播的第三个身体,也可以称之为“persona”,从这个角度来看,虚拟主播拥有自己的性格和风格,是一个完整的形象[7]。虚拟主播的“三个身体理论”也成为我们对其进行深入了解的三个角度。

相较于普通的主播,虚拟主播多了个chara即虚拟形象层面上的差别,且person层面上也不会在直播的互动中展现,观众在与虚拟主播互动的时候往往会忽视了与主播自己隔着的由chara组成的屏幕。这道屏幕给予了观众一种对虚拟世界美好的向往,就像Anne Friedberg这样的作家认为,电脑屏幕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通往虚拟世界的窗口,这道“屏幕”提醒着使用电脑的人们,他们在屏幕的这一头,美好的事物在屏幕的另一头,而这道屏幕就是通向那一头乌托邦世界的,虚拟主播对喜好二次元文化并且向往虚拟世界的观众的吸引力就在于此。

而对于虚拟主播而言,没有了person这个层面在直播中的展现,即便相较于普通主播多了一笔虚拟形象的制作上的成本,实质上直播入门的门槛却大大降低了,因为虚拟主播无须真人出境,这使得一些对外貌不自信或是对出镜有抵触但日常工作需要出镜的人也能够参与到直播行业中。

前面所提到的狐娘大叔则是以persona的层面被观众所接受,虽然他的虚拟形象是一个身着巫女服的双马尾狐耳小女孩,但实际上本人却是一位中年男性大叔,将这相差巨大两者结合出来的狐娘大叔却意外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在2018年7月进行的日本全国VTuber调查中,以28万人的订阅数得到了第六名的佳绩。狐娘大叔的成功给了人们启发,观众们所喜爱看的虚拟主播不是单一的person抑或chara,而是拥有自己独特的直播风格将两者相结合的persona。

(二)由视频到直播的转变令中之人打破原有束缚

虚拟主播的开山鼻祖绊爱出道初期,虚拟主播行业的整体运作并不是以直播为主的,团队,而是以绊爱作为演出主体,产出以十分钟以内的短视频为主,早期的虚拟主播也仿照绊爱团队以产出视频为主,这样的虚拟主播被称为视频势。在视频势为主的初期,中之人与普通的配音演员是没有区别的。绊爱由始至终都坚持着自己是超级人工智能的角色设定,否定形象的背后有中之人的存在,而视频的演出脚本、文案都是团队编辑好的,可以说在以视频势为主的阶段,person的维度并不存在,观众所看见的只是一个完美的chara,它不会出现任何的错误,因为全部都是人为早已设定好了的。在全球掀起直播热潮后,虚拟主播们也抓住了这个时机,开始了向以直播为主,产出视频为辅的直播势的转变,才真正意义上出现了中之人的概念。

而作为虚拟主播内核的中之人,粉丝及大众对这个群体的好奇心是永无止境的,但为了保持虚拟主播的完美人设,无论是企业势虚拟主播还是个人势虚拟主播,背后的中之人秉持着人设构建的原则,从不轻易露脸,但这也更加激起了粉丝的好奇心[8]。随着虚拟直播行业的发展,中之人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且企业势的中之人以老牌专业的声优为主,这些声优在业内已经拥有了名气,其声音、说话方式等在部分观众面前已经有了记忆点,互联网痕迹严重,因而实际上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保密。而中之人身份对他们产生的束缚也令他们仿若带上了一场面具,只能够按照既定企划去构建虚拟主播。但个人势的出现打破了这一限制,个人势虚拟主播以真实感吸引粉丝,甚至有的虚拟主播不畏惧个人形象、信息的曝光。正是这种真实性满足了粉丝对中之人神秘性的探知心理,反而使粉丝认为与虚拟主播的距离更近,偶像也更加具有亲切感。在粉丝的谅解与宽容下,中之人打破了原有的既定人设束缚,粉丝也能够自发将虚拟与现实区分开来,甚至对中之人的现实生活也产生了额外的兴趣,这也成为了虚拟主播独特的组成部分。

(三)虚拟形象与真实

1.虚拟形象所带来的相互依存关系

虚拟主播与粉丝呈现出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状态。互联网时代,虚拟偶像传播生态催生了虚拟偶像培养新机制,使粉丝的身份、角色出现转化以及虚拟偶像粉丝间相处方式发生变革。在接触虚拟主播过程中受众心理是富有动态变化性的,是一种博弈、矛盾、虚拟现实对抗的过程。接触时间越长、交往越多,受众会对虚拟偶像依赖感越深,并发展为依存关系特征。其中少数产生可能性的迷恋、沉迷的心理或行为;依存关系中受众的行为和价值选择会立于新媒介中寻找依据、存在感;在媒介中与虚拟偶像拟态型互动使受众获得满足感,线上线下的交替互动会使受众依赖感增加,重度依赖者与虚拟主播的交往互动甚至可能超过其与现实社会的交往[9]。而粉丝的这种沉迷于满足,是虚拟主播的人设给予的,因此一旦固有人设发生变化,或者被打破,粉丝内心情感寄托的平衡点收到了威胁,因此会形成反感与排斥。但在固有形象上进行的人设外延却会受到粉丝的支持,因为虚拟主播存在非正式性,被人们俗称为“纸片人”,这种基于固有人设的情感外延可以丰富虚拟主播的内容与特性,使得人物更加真实与饱满,但这种外延也应当建立在粉丝可接受范围内,依旧需要在满足受众心理的前提上进行。

虚拟形象人设的存在也给虚拟主播与粉丝的互动提供了更多的渠道。粉丝不仅仅可以通过打赏礼物来引起主播的关注与互动,还可以通过二创给虚拟主播的人设产出作品,参与字幕组,视频剪辑的工作参与到虚拟主播相关的工作中与主播互动,虚拟主播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围绕虚拟形象来展开,并且依赖粉丝的二创来进行。例如由国家著名一级演员蔡明参演的虚拟主播“菜菜子”就发起过虚拟形象新衣服的设计活动,并在直播中点评粉丝们的投稿,与直播间的观众们探讨新衣服的话题。

2.主播的前台构建与表演崩溃——以乔碧萝与野良喵事件为例

乔碧萝事件:2019年7月23日,斗鱼主播“乔碧萝殿下”在一次直播中,因遮挡脸部的图片未显示,导致该主播显露真实的相貌,“萝莉”秒变“大妈”。事后,为乔碧萝打赏过10万元的榜一男粉丝注销账号消失。虽然之后该主播不断发布化妆美颜后的视频,但网友却不买账,直呼受到欺骗。主播“变脸”乱象频发,乔碧萝的“变脸”行为是否构成欺诈,引发热议。

野良喵事件:虚拟主播野良喵(Noracat)是一位银发的猫耳娘。2018年2月6日,在野良喵正与粉丝互动时突然发生了放送意外,虚拟形象幕后的大叔意外现身。虽然只是短短的一两秒时间,露脸的大叔很快就被萌妹画像遮住,但仍旧被粉丝录屏后,在网站上大面积传播,从而引发热议。

两起直播事故大同小异,皆是因为幕后真实人物的露脸而导致主播陷入舆论的漩涡,但两名主播的粉丝却呈现出了不同的态度。乔碧萝事件后,粉丝认为自己遭受了欺骗,且对主播之后发照片挽救的行为毫不买单,甚至对其以“洗白”为由发布的美颜视频嗤之以鼻,乔碧萝也因此断送了自己的主播职业生涯,至今再无消息;而与之相反的是,“野良喵”事件后,虽然粉丝对直播事故表示了震惊,且其传播议论的速度也非常之快,但更多的粉丝对其表示谅解,以至于风波事件过后,野良喵再次主播,粉丝非但并未表现出排斥,甚至依旧积极与其进行互动。

我们可以用拟剧理论来分析探究这两起表面上极为相似而结果却大相径庭的例子。拟剧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他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提出,他认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交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来看就像是一场表演,每个人都是演员,在社会环境的舞台上,按照自我所扮演的角色形象表演给其他人看。在拟剧理论中,前台指个体在表演过程中有意或无意使用的标准的表达性装备,而前台的场景部分被称为舞台设置,指的是为演员在舞台上进行表演活动而提供的所有硬件设施[10]。

在当前直播行业,网络主播们需要呈现的是观众们喜闻乐见的形象,以粉丝要求为主导去与粉丝讨论他们所感兴趣的话题,才能够维持自己的人气。于是主播们会迎合粉丝的喜好需求,主动布置直播的房间以及内容、语言风格、妆容与服装的搭配等,也要被动地接受来自粉丝、平台监管的塑造,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乔碧萝是以真人形象真实存在的网络主播,虽然在直播期间对面部形象用可爱的动图进行掩盖遮挡,但其以甜美的声音营造的形象氛围感,在粉丝的心中已经形成了既定想象空间,她还常常在社交平台、斗鱼鱼吧中发布自己的照片,甚至是借用她人的照片来吸引粉丝。强化自己“颜值主播”的形象。乔碧萝对自身形象的美化构成了舞台设置,观众们自然地将她联想成一位与她发布的照片一致的甜美萝莉,乔碧萝迎合了部分人的喜好,进而将他们转化为自己的粉丝。于是在直播事故后,由于舞台设置的失灵,导致粉丝接受的前台形象崩塌,最终导致了表演的崩溃。精心塑造的幕前形象与现实人格的强烈反差让粉丝认为自己遭受了欺骗,且在事件败露后乔碧萝仍旧拒不道歉、屡教不改的态度,甚至妄想“洗白”后继续圈粉的行为又让粉丝的愤怒更进一步。从本质上来看,乔碧萝事件是一种隐性的欺骗行为,利用粉丝的情感需求与受众心理,欺骗大众为其消费,粉丝的愤怒源于情感与物质上的双重欺骗,因此无法对其展现出宽容。

那么在虚拟主播的直播中,persona和chara就是前台,penrson即中之人成了舞台。由于中之人形象展现的缺失,虚拟主播塑造展现的形象理想呈现与自我呈现是合二为一,近乎完美的,粉丝对于直观信息的接受主要源于虚拟主播的chara和persona,大多时候忽略了person的形象,因此对中之人形象与虚拟主播形象上的反差要宽容许多,虚拟形象的存在使得虚拟主播在粉丝之中构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形象。所以即使野良喵暴露了中之人,但他所塑造的完美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且野良喵的直播中,中之人外貌并没有对内容输出上产生实际影响,粉丝们更为关注的是中之人所塑造的内心真实情感,所以不会出现人设崩塌。并且野良喵幕后中之人曾在直播时坦承告诉粉丝自己的虚拟性,请观众将自己和现实世界区分开来,这也为直播事故风波的平息奠定了基础。

3.中之人借由虚拟形象释放内心真实自我

野良喵事件后粉丝不减反增,这场意外由于粉丝的宽容与理解对野良喵的直播生涯并未造成十分严重的打击,反之,在虚拟偶像与中之人之间的巨大反差甚至引发一些粉丝的“萌点”,在风波后野良喵再次回归直播事业,主播本人性格也更开放了一点,在粉丝面前更加真实,这种反差萌也成为了野良喵在虚拟主播行业独有的风格特征,可以说,野良喵的中之人借由虚拟形象释放了内心的真实自我。

拉康曾提出“真实域”的概念,这个“真实”是生活者所意识到的真实,因此它不是现实基础上的真实,更不是客观意义上的绝对真实,它以生活者的经验和意识为边界。虚拟偶像是高科技的产物,从客观现实出发,虚拟偶像是不存在于现实世界的。也就是说,虚拟偶像的实质是虚拟化的人物。就像是一个真实的人戴上了一张精心制作迎合大众喜好的面具,在这层面具的庇护下,背后的人可以真实的宣泄自己的情感,借由虚拟形象肆意表现自己的真实性。当获得了大量的粉丝关注时,内心的情感诉求得到了满足,强化了内心的尊严感。对虚拟主播的中之人来说,直播时不需要再束缚于现实中的角色,因此,在与人交流时能够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安全感,从而更加自信,交流起来也更加顺畅。此外,虚拟主播的出现对于部分具有外貌缺陷的人,能够为其摒弃在现实过程中的异样目光,以虚拟形象进行沟通时能够享受到现实生活中普通人所接受的交流态度,能够在面具下达到真实世界与虚拟表达间的平衡。

四、结语

虚拟主播是技术文化、偶像文化与二次元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网络时代出现的新的偶像形式,国内二次元产业的发展为虚拟偶像打开了市场,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虚拟偶像传播和交流的提供了媒介[11]。参与式文化的盛行,为虚拟偶像培养了持续的内容供应和潜在的消费市场,而越来越人性化的虚拟偶像会让粉丝们有更加真实,更加亲密的感情互动体验。另一方面,虚拟偶像特有的“虚拟感”属性会更加有魅力,但可以明确的是,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出现在虚拟偶像后面都是人的意图,真实的情感。虚拟偶像的形态再怎么变化也无法超越人类自身想象力的局限性和人类自身的理解范围。当前虚拟主播的市场还没有达到饱和状态,现阶段的虚拟主播行业在各个方面都有所完善,必须有所改变,其中最重要的是该产业还缺乏对中之人相关权益的保障。隐藏在虚拟主播背后的中之人的所有隐私都是从签订合同的那一刻起就被公司所掌握,甚至认为是更严重的各个方面,公司可能会因此而对他们的人身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如何处理粉丝在一些事件中发声的均衡关系,是许多企业势需要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此外,更新颖的企划是虚拟主播继续发展的条件。只有不断创新,虚拟主播行业才能吸引更多人的关注,虚拟主播的发展也将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我们也应当对虚拟主播进行正确的定位,充分利用独特的优势,发挥出正面积极的力量,使它的出现更有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依. 虚拟偶像直播热现象探究[J]. 新媒体研究, 2019, 5(17): 72-75.

[2] 郭健宁.网络虚拟主播的亚文化风格研究[D].湘潭大学,2020.

[3] 高勇, 马思伟, 宋博闻. 国内虚拟主播产业链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 新媒体研究, 2020(1):10-14.

[4] 谷島貫太「バーチャルYouTuberと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データベース」、『ユリイカ』2018年7月号、144ページ

[5] 王青泉, 初玥, 王广旭, 潘光杰, 张新颜, 杨晓白. 二次元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 青年记者, 2019(35): 98-100.

[6] 王萌. 互联网时代二次元文化受众及其传播影响力[J]. 西部广播电视, 2019(18): 1-2+13.

[7] 難波優輝.バーチャルYouTuberの三つの身体『ユリイカ』2018年7月号、117―25ページ

[8] 李泰儒.“人设”迷群的符号消费与身份认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0.                                                       

[9] 谭莹. 互联网时代国内虚拟UP主“小希”的传播关系建构研究[D].广西大学,2019.

[10] [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黄爱华,冯钢 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11] 林海翔. 从媒介物质性视角分析中国虚拟主播产业现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0, 9(8):13.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