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的“三味”究竟是指哪“三味”呢?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三味书屋的内容概括 三味书屋的“三味”究竟是指哪“三味”呢?

三味书屋的“三味”究竟是指哪“三味”呢?

2024-06-18 01: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鲁迅12岁至17岁在这里求学。它坐东朝西,北傍小河,有近35平方米。

书房正中上方悬挂匾额,是清末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书。书屋中间是老师的八仙桌和木椅,学生都坐在窗前壁下。

东北角的一张有两只抽屉的硬木书桌是鲁迅用过的,桌面右上角那个一寸见方的撛鐢字,是先生当年亲手刻下的。有一次鲁迅因故迟到,受到先生批评,就在书桌右上角刻“早”字以自勉。

塾师寿镜吾(晚署镜湖),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都让鲁迅感到敬佩。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寿镜吾在这里坐馆教书达60年,从房屋建筑到室内陈设以至周围环境,基本保持当年原面貌。

书屋后面的小园里有砖砌的小花坛,种着腊梅、天竹、桂花。三味书屋从房屋建筑到室内陈设以至周围环境,至今仍保存得十分完好。

那么三味书屋是什么意思呢?

第一种解释

三味书屋塾师寿镜吾次子寿洙邻曾解释说:“三味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幼时听父兄言, 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醢系肉或鱼剁的酱)。但此典出于何处,已难查找。”

第二种解释

后来有探究到宋代李淑《邯郸书目》所言: “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认为“三味”可能出自于此。鲁迅读书的“三味书屋”两旁屋柱上有一副对联,上书:“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可见“三味书屋”中的“三味”应该用的就是这个意思。

第三种解释

寿镜吾之孙寿宇先生认为:“这样的解释淡化了祖先对清王朝的反叛精神。”他在所著文章中讲道:“我不止一次地从我祖父寿镜吾的口中,听到解释三味书屋的含义。祖父对‘三味书屋’含义的解释是‘ 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展开全文

“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

“这第一点‘布衣暖’非常重要,这是我祖先峰岚公、韵樵公的思想核心,产业的失败,使他们看清了清王朝的腐朽本质,他们认为在祸国殃民的清王朝当官就是为虎作伥,是害人害己。于是,把三味书屋的办学方向也作为子孙的人生指南,不许自己的子孙去应考做官,要甘于布衣暖,菜根香,品尝诗书的滋味。”寿宇说,寿镜吾生前曾对他说:“这三味的含义不能对外人说,也不能见诸文字,这是祖先韵樵公定的一个家规,因为‘三味’精神有明显的反清倾向,一旦传出去可能要招来杀身之祸。”

第四种解释

此外,有人认为是借用了佛教语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译,原指诵读佛经、领悟经义的三重境界: 一为“定”,二为“正受”,三为“等持”,意思是说,诵经之前要止息杂念,做到神思安定专注;领悟经义态度必须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诚;学习过程中要专心致志,保持始终如一的精神。

随着佛教思想与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渐引申为对事物本质精神意义的概括,有“个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说法,用来比喻领悟学问的精确与深刻。

第五种解释

也有人认为是《三国志·董遇传》中的三余:“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意在勉励人们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勤奋读书。古时读书人多以此典自勉,苏轼对此也颇为赞赏,曾用“此生有味在三余”抒写自己利用空余时间读书的乐趣。据说,鲁迅的老师寿镜吾先生的祖父寿峰岚老先生借引苏轼的诗句,将“余”字改为“味”字。

也有考证“三余”为“ 公余、饭余、茶余”的,但此种假说也质疑不断。

三味书屋的这一精神传统,为日后鲁迅先生以学问立身、追求人格独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