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意象+用典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万物已随秋气改全诗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意象+用典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意象+用典

2023-06-20 01: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 1 - 

高考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诗歌的表达技巧

 

 

 

 

1

、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

写乐等。

 

 

 

 

3

、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

、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

笔铺垫等。

 

 

 

 

5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

忧国忧民等。

 

 

 

 

6

、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一、答题总则: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基本规律:

 

1

、如果问“

写了什么

,则必答

内容

(可翻译后概括)

 

2

、如果问“

怎样写

,则必答

手法和内容

(即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顺便还可以答这样写的效果和作者

情感)

 

3

、如果问“

作用(效果或好处)怎样

,则必答

手法、内容、作用、情感

(注意:先答有什么作用、效果或好处,

接着答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这样才完整,不至于无谓失分)

 

4

如果问

为什么这样写

则必答

内容

即原因,

可从诗句中概括,

往往是对

表现诗的主旨的作用

要注意

“知

人论世”

,还要从结构上回答(即在

结构上的作用

 

5

、如果题目要你“

简析

,则可按

2

的方式回答。

 

 

现代文阅读也可用此思路。

 

二、熟悉并分清古典诗歌的类别(从

内容角度

划分)

。熟悉以后,可以快速推断出诗歌的内容,以及常用什么手

法。譬如:

 

1

写景抒情类

。如

山水田园

诗,这类诗,内容当然是写所见所闻的

自然景物

,手法常从

修辞角度和抒情方式

度考查。

 

2

即事感怀类

。如

送别、登高

等,这类诗,不外乎

即景生情,睹物思人,即事有感

,譬如惜花、伤春、悲秋等

等,手法多样。

 

3

咏物言志

类。如

咏物

诗,则

托物抒情、托物言志

(总说)

,怀才不遇、坚贞不屈、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积极

进取、孤傲高洁、不流于俗、不同流合污等等(

思想内容

,象征、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双关、比兴等等

表现手法

 

4

怀古咏史

类。这类诗,则怀古伤今、怀古伤己、借古讽今(总说)

,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忧国忧民、壮志未

酬(

思想内容

、用典、联想、对比、衬托、扬抑、讽刺(

表现手法

 

5

边塞征战

类。这类诗,多着意于绝域风物的描写,以抒写

军旅之苦辛、戍卒之离思乡情

或表现将士浴血奋战,

保家卫国的

爱国主义精神

,形成“英雄气概兼儿女心肠”的创作模式,但也有例外。喜用术语:豪迈、慷慨激昂、

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生活凄苦、思乡思亲、报国无门、归家无望、苟且偷安、连年征战、

穷兵黩武、悲愤、哀痛、愤懑等等(

思想内容

,烘托、渲染、对比、双关、讽刺等等(

表现手法

 

三、明了考查诗歌的几个角度:

语言

分析、

形象

分析、评价

写作技巧和风格

、评价

思想内容

 

四、读懂诗歌的主要途径:从

题目

入手、从

作者及时代

入手(知人论世)

、从

试题提供的注解

入手,然后

结合诗

歌的类别

(见上文)

常见意象的文化内涵

进行推断。

 

五、常见题型的回答要点。

 

1

、语言的考查。

(多是分析“诗眼”的题目)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

)这首诗歌在

语言

上有何

特色

(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

语言艺术

 

解析:这种问题是就整首诗而言,因此记住常用术语就可无往而不胜。如:用语清新、雅致,不落俗套;平淡质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