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 “逻辑词汇的划界与意义”学术工作坊在沪召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一些名词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一样吗 华东师范大学 “逻辑词汇的划界与意义”学术工作坊在沪召开

华东师范大学 “逻辑词汇的划界与意义”学术工作坊在沪召开

2023-06-10 07: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22年12月17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和上海市逻辑学会联合主办的“逻辑词汇的划界与意义”学术工作坊在上海市宝龙艺悦酒店举行。本次会议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逻辑词汇的历史演进与哲学问题研究”课题组承办,共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上海机电学院等高校科研机构的20多位学者参加会议。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刘梁剑教授致辞,他代表主办方对与会的各位老师表示诚挚的敬意,并介绍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逻辑学专业自冯契开始三代人的历史和传承。会议上、下午场的主题报告,分别由湖南科技大学颜中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张留华教授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张留华教授做了题为“当代逻辑多元一体化格局下的逻辑词问题”的报告。他从现代逻辑教科书中备受关注的逻辑常项讲起,指出:现代经典逻辑理论为我们理解逻辑词汇的范围和意义提供了一种“标准”回答,但新近非经典逻辑的大量出现和渐为接受对这种回答提出了挑战,它们或者认为经典逻辑的逻辑词列表太窄,或者认为经典逻辑对逻辑词的释义不准。不过,奎因从经典逻辑一元论的立场出发,对于各种非经典逻辑做出了一系列回应,认为变异逻辑已经改变了谈论对象因而并未构成对于经典逻辑的反对,而扩充逻辑或者是技术上不必要的或者是在哲学上讲不清的。奎因的这些“反挑战”构成了当代各路非经典逻辑学家必须面对的难题,促使我们在逻辑哲学层面上重新思考“究竟哪些词真正有资格作为逻辑常项”和“何以辨别我们彼此谈论的是同样的逻辑词”两个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刘新文研究员做了题为“逻辑常项——从金岳霖的观点看”的报告。他提出,塔斯基论题里面有循环性,而这个循环性有可能来源于其形而上学立场,来自金岳霖的相关讨论,对此提供了一种解释。为了对逻辑进行说明,我们必须使用逻辑。金岳霖早年明确提出逻辑常项不是先天的,他认为在逻辑系统上讨论逻辑常项是浅层的,我们需要在深层的基础上讨论逻辑常项。金岳霖接受有效性是由形式确定的,但怀疑逻辑常项在这种有效性中的核心地位。金岳霖在1949年后提出了逻辑常项的客观基础问题。罗素认为逻辑常项没有对应的逻辑对象,逻辑常项的共相不在时间空间中,但金岳霖不认同罗素,他认为逻辑常项表达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中有对应的对象性的东西。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梁飞副教授做了题为“什么是逻辑常项?——兼顾模型论与证明论的探索”的报告。他认为,逻辑常项的划界和意义问题所对应的分别是“什么是”(即从外延的角度对逻辑常项的范围进行刻画)和“是什么”(即从内涵的角度给出定义)。从模型论角度看,逻辑常项是在“模型间的转换关系”中外延保持不变的词语。但此种刻画面临一些问题,如内涵性问题(模态词、时态词算逻辑常项吗?)、共外延问题(某些逻辑常项可能无法在外延上区分)。从证明论角度看,逻辑常项的意义仅由引入消去规则决定。但此种进路也面临“Tonk挑战”、“学会使用逻辑常项的规则是否等于掌握其意义”等难题。一种有望克服上述问题的办法是,让模型论确定逻辑常项的指称,让证明论确定逻辑常项的涵义,于是可以把逻辑常项界定为:逻辑常项在任意模型的双射中保持不变,并且其涵义仅由引入消去规则决定。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Andrew Joseph McCarthy做了题为“高阶模态逻辑中的逻辑常项”的报告。他试图借助高阶模态逻辑呈现一种简单的、实在论的逻辑常项理论。首先,他介绍了两组概念“必然论与偶然论”、“谓述与存在”,并指出:“必然论”蕴涵“存在限制原则”(the being constraint)(即任何拥有某种属性或处于某种关系中的对象都必然存在),“正偶然论” 拒绝“存在限制原则”,“负偶然论”接受“存在限制原则”并将其添加为公理图式。然后,他尝试把这些概念资源由一阶语言拓展至高阶语言:此时,由于量化变元不再仅限于名字而是可以同时包括谓词、句子、算子等其他类型,于是相应出现了针对任意类型的“绝对必然论”、“绝对正偶然论”“绝对负偶然论”。通过一番考察和论证,他得出结论:尽管在一阶语境下,出于“偶然论”和“存在限制原则”的直观性,“负偶然论”相比“必然论”和“正偶然论”似乎显得更具吸引力,但当我们将它自然地推广至高阶语境时,可以发现“绝对负偶然论”与关于逻辑常项的实在论并不一致,因而此种高阶形而上学立场可能太过于局限。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颜中军教授做了题为“广义量词的逻辑性——从方法论视角看”的报告。他指出:逻辑词是逻辑后承的引擎,理解/证成逻辑后承语义条件的关键在于理解/证成逻辑词的逻辑性。广义量词理论不仅极大地拓展了量词的范围,深刻地揭示出量词的一般特征,而且提出了各式各样的划界标准,试图对量词的逻辑性问题给予解答。但是,现有的解答方案均存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的问题,不足以令人信服。对广义量词(以及其他逻辑词)逻辑性问题的解答,不仅需要明确逻辑在人类知识整体中的地位与角色,区分抽象的逻辑与具体的逻辑、逻辑的一般任务和具体任务,而且还需要从方法论上反思制定和选择“令人满意的”划界标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刘梁剑教授做了题为“古汉语全称量化用法析义”的报告。他认为,对于古汉语中的全称量词用法,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做区分。从位置与辖域来看,“兼”“遍”“泛”“周”为跳辖,“皆”“各”为逆辖,“每”为顺辖。从量化主体与量化客体之分来看,“皆”“各”量化主体,“兼”“每”“遍”“泛”“周”量化客体。从整分之别来看,“皆”“遍”“泛”“周”的语义焦点在元素之整体,而“每”“各”“兼”的语义焦点在元素整体之内部。细言之,“每”重元素个体,“各”重元素独体,“兼”则强调了尽管元素间存在差别却须无差别地对待之。他最后强调,就方法论来说,事上明理考量词,于量词观其日用,析其逻辑,明其逻辑之理,兼明逻辑之外之理。

上海大学哲学系戴益斌副教授做了题为“推论主义的组合性难题”的报告。报告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组合性的定义:组合性指复杂表达式的意义是其组成部分的意义及其结构的一个函数。第二部分讲推论语义学的组合性难题,有些表达式的看起来似乎不是组合性的。第三部分讲组合性的推论主义解释。布兰顿的“替换推论”说关于单称词项的替换总是可逆的,对称的,关于谓词的替换推论可以是非对称的、非可逆的,而福多等人认为布兰顿的解释只能处理一般的语法范畴,而无法处理特殊的语法范畴,也不能真正地区分单称词项。第四部分讲对组合性的重新审视。麦克拉认为组合性有强弱之分,而佩雷格林则提出有限式的组合性:任何语言的语义学都必须是有限基的。第五部分讲推论主义可能的解决方案,即,放弃组合性。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荣立武副教授做了题为“概念工程学——概念表征的规范研究及其实践”的报告。他首先谈到概念工程学的哲学缘起:概念工程学旨在评价和改正我们的心灵表征机制,概念表征的描述主义和修正主义就源自布兰顿哲学中的自然主义和规范主义。然后讲了概念工程学的目标:如何扩展我们一直使用的概念来做我们现在需要它们做的事情,我们的概念框架应该具有前瞻性。接着讨论了概念工程学内部的核心争议:描述主义与修正主义的相互背离,如何保证概念的修正没有改变给定的主题。最后,他评论了索耶的双向概念表征:社会对表征的贡献最好理解为它对语言的贡献,用概念来表示世界对概念表征的限制,但这并没有消除描述主义和修正主义的争端,我们需要一个元哲学理论来整合描述主义和修正主义。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贾国恒副教授做了题为“逻辑认知研究”的报告。他认为,关于逻辑证成的总思路应该是:先区分内容和形式,再确定哪些形式是演绎证成必需的,然后证成逻辑,接着证成演绎系统,再证成归纳,最后证成类比。而为了厘清逻辑形式是如何被认知的,可能要涉及七层认知。第一层:内容与形式的二分,第二层:从形式中筛选出合式形式,第三层:从语法形式中筛选出通用语法形式,第四层:从思维形式中筛选出逻辑形式,第五层:从逻辑形式中筛选出逻辑规律,第六层:构建逻辑系统,第七层:证成演绎。这七层认知,是逻辑认知和发展历程的一种单调抽象,这种单调抽象不排除后面的认知结果可以被反过来应用于处于前面的认知层次的对象而发展出来新的东西。

上海市逻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晋荣东教授,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文琴老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魏宇老师,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程华清老师等深度参与会议,并对多个主题报告做出评论或提问。会议在热烈高效的研讨中圆满结束。

(杨金 供稿)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