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长恨歌》的主题(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 试析《长恨歌》的主题(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试析《长恨歌》的主题(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2024-06-10 04: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试析《长恨歌》的主题(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长篇叙事诗,描述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             在对《长恨歌》主题认识上,对《长恨歌》主题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作品主题方面,主要有四说:爱情说、讽喻说和讽喻、爱情双重主题说、时代感伤说。         1持爱情说者认为:《长恨歌》留给读者的,主要不是“惩尤物”式的道德教训,而是对刻骨铭心的爱情的深深的感动。作品前半部分虽然对李杨荒淫误国有所不满和讽刺,但全诗主要描写了李杨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爱情的纯真性,而且这种爱情,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如褚斌杰在其《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及其评价》中指出,白居易借李杨爱情故事“歌颂了爱情的坚贞和专一”。也有人认为,作者通过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歌颂了那种与人民的生活、人民的感情相一致的纯洁无疵的爱情。李杨的不幸,古代男女也能碰到,因而具有一般意义。”经过作者的描写,李杨情事超越了本身的限制,而具有普遍的意义。      《长恨歌》全篇中心“长恨”,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写马驿兵变,杨贵妃被杀,以及从此以后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朝思暮想,深情不移。“黄埃散漫风萧索”以下八句写唐明皇在前往成都的路上以及在成都的日子里对杨贵妃的思念。   李白《蜀道难》中有所谓“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天旋地转回龙驭”以下四句写唐军收复长安后,唐明皇由成都回京再次经过马嵬驿时的见今思昔,对景伤情。不见玉颜空死处,只有空坟,而尸体不见了。从此故事增入神话色彩,“君臣相顾泪沾衣”以下二十句写唐明皇回京后的见物思人,悲不欲生。以上两句分承唐明皇与杨贵妃,是说昔日曾经侍应过他们的人现在都已经老了。。以上层层铺陈,说明唐明皇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无物无景不在勾起他对杨贵妃的怀恋。      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至此,“长恨”之“恨”十分动人心魄。 一首爱情的颂歌,细致地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         2持讽喻说者指出:据陈鸿的《长恨歌传》,白居易写《长恨歌》的本意是要“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这可以说也有“讽喻”的意味。《长恨歌》是通过李杨故事暴露了统治者荒淫无耻的生活,展现出中唐时代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生活面貌,统治阶级生活的荒淫糜烂和政治道德上的腐败堕落。白居易作此诗的目的是揭露与讽刺李杨纵情声色,贻误国政,最终引起了安禄山之乱,两人也因此身处异境,苦果自尝,最高统治者应该以此为戒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得到“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长恨歌》开头八句写杨贵妃的美貌和被唐明皇所求得。“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写唐明皇的迷恋声色,荒废政事。“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贵妃一人受宠,杨氏族门立刻权势逼人。哥哥当了宰相,几个姊妹被封为大国夫人,争权斗富,不可一世。  杜甫的《丽人行》就是写的这桩事。好色并不是了不起的罪过,但由好色而导致滥加封赏,使坏人窃弄权柄,紊乱朝纲,这就离亡国灭家不远了。唐朝统治者这种豪华奢侈的生活,是建立在残酷地掠夺劳动人民,使劳动人民陷于极度贫困的基础之上的。   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描写了一段唐明皇与杨贵妃在骊山上的享乐生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伥难再述。”正是因为统治集团如此昏庸腐朽,阶级矛盾又如此尖锐,所以当安禄山这个大野心家一旦发起叛乱,唐王朝这座炫人眼目的金字塔立刻就倾倒崩溃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正是形象地说明了这一过程。

       3双重主题说认为,此诗一方面对李、杨两人的生活荒淫、招致祸乱作了明显的讽刺,另一方面对杨贵妃的死和两人诚笃的相思赋予很大的同情。明皇因溺于女色而招致祸乱,必须加以讽刺,并从中吸取教训。持此论者认为此诗的主导方面在后半篇,为使前后有机结合,前半的讽刺保持着一定限度,而且多有讳饰。将此诗看成纯粹的讽刺诗或爱情诗都不恰当。        《长恨歌》“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而“恨”什么,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我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因为二人身份特殊,在民间广为流传,文学史上以此为题材的作品也比较多。

 

(1)如李商隐《马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2)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3)陈鸿《长恨歌传》 (4)元代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5)洪《长生殿》中有关片段等

 这些作品有的偏重史实,对李杨误国多持讽刺态度,有的超越史实,有的侧重描写他们的爱情,具有浓厚的悲剧气氛。

 洪在描写他们爱情生活时,突出了他们死抱痴情、生守前盟的精诚,最后感动天地鬼神,让他们同登仙境,得到了一个永久的团圆的结局。作者在剧中把贵妃描写为一个值得同情的人物,突出写了她对爱情的忠贞,杨贵妃在天界向织女倾诉:“位纵在神仙列,梦不离唐宫阙。千回万转情难灭”,明皇则终日悲叹,“我独在人间委实的不愿生”,“惟只愿速离尘埃,早赴泉台,和伊地中将连理栽”。

总的来说,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从作品的四个层次来分析,白居易是以“情”作为主旋律,让主人公的情去感动读者,使之产生共鸣,取得审美上的极大成功。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