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2》主创:我们抓住了《误杀》的“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误杀》剧情详细介绍 《误杀2》主创:我们抓住了《误杀》的“根”

《误杀2》主创:我们抓住了《误杀》的“根”

#《误杀2》主创:我们抓住了《误杀》的“根”|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壹娱观察  杜威 

《误杀2》回来了。

只隔两年的时间,2019年创造13亿票房的黑马之作《误杀》的第二部如约在贺岁档开锣。《误杀2》的到来,也给寒冷的影市带来了新的光亮,作为影迷观众和普通观众都备受期待的年度影片,首映当日(12月17日18点正式公映)便不负众望地拿下超过9000万的票房佳绩。

《误杀2》依旧是一部改编电影,翻拍自2002年美国犯罪片《迫在眉梢》。

“《误杀2》是一个全新的故事选择,风格和表现形式也有很大变化,但《误杀》系列要表达的内核并没有改变。再一次着手创作,我告诫自己要发自内心地、虔诚地做好一个故事,去表达原版故事里面没有的东西,而这些是我们希望给观众看到并引起他们共鸣的,否则一切都没有意义。”两部《误杀》作品的编剧李鹏向壹娱观察(ID:yiyuguancha)分享道。

“对我来说就是一部‘原创’电影。”首次独挑大梁执导院线电影的导演戴墨,他不想笼罩在《误杀》与原版电影的光环下,他对影片的第一要求是:“要做到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能做到与原版不一样,就一定要不一样。”

另一位编剧刘吾驷认为,IP改编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创作生态,面对全世界都在通用的创作形式,不该带着有色眼镜一味抵制,如何在IP基础上创建什么新内容,这是最重要的。

在电影上映第一天,壹娱观察(ID:yiyuguancha)与《误杀2》主创团队一起回顾这两年多的创作历程。

(本文有轻微剧透,不涉及关键情节)

内核不变,“包装手法”求突破

《误杀》的出现对于中国电影市场是极为惊喜的,它为何能跑成黑马爆款,也是业界与影迷乐此不疲的话题。

回看《误杀》——外在有着丰富且巧妙精彩的悬疑推理性质的“强情节”,持续吸引、调动着观众神经,让他们享受观影过程;内在同样有着关怀现实主义问题以及亲情元素中对于父爱诠释的精神内核,以供市场和影迷去解读和反思,持续带动观影人次增量。最终,《误杀》形成了一二线城市与下沉市场共同热议的爆款。

到了《误杀2》中,内核精神首先做到了延续。

《误杀》主人公李维杰为了女儿和家人的安危与自由,铤而走险以个人力量与整个泰国警方进行对峙,他的经典台词:“我是一个没什么本事的男人,但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挡在你们身前。”即使“反派人物”拉韫,抛开道德因素,其本质也是对家人的爱。

《误杀》剧照

《误杀2》虽然是一个全新故事,但主人公林日朗,面对社会问题矛盾升级,他为了孩子,依旧选择在医院里与整个“社会”进行对峙,并向世界宣言:“你永远不知道一个父亲,到底能为自己孩子做到什么地步。”

关于父爱的延续,让《误杀2》倍感亲切。

与此同时,导演还增设了不同的父亲角色——即使女儿面临婚嫁但依旧没法与其正常沟通的警官张正义,政界叱咤风云但面对孩子仍旧脆弱不堪的市长,以及医院中担任父亲角色的芸芸众生。

“两部影片共同内核就是一个父亲究竟能为他处于危险中的小孩奉献到什么地步,《误杀》中的父亲哪怕违反法律、欺骗神明,也要‘瞒天过海’,而《误杀2》中的父亲,哪怕要‘威逼’全世界的人,也要去救他的小孩。”导演戴墨阐述道。

“关注现实社会问题以及诠释家庭元素中的父爱,这是《误杀》系列的‘根’。李维杰和林日朗,他们面对社会矛盾,分别在警局和医院这样的特殊机构迫不得己地进行对峙,其中隐喻的现实社会问题,观众是能体会到的,这也是能够真正把观众拉进电影院的东西,同时影片中极致的父爱情感,是能够让观众感受到强共情的。”编剧李鹏向壹娱观察(ID:yiyuguancha)进一步解释道。

《误杀》中的父亲李维杰和《误杀2》中的父亲林日朗

在李鹏看来,《误杀》中确实有很多的强情节以及精彩的悬疑推理片段,给观众带来持续的爽感,但这些只是票房的助推器,悬疑电影在中国市场有一个明确的天花板,《误杀》之所以能够打破枷锁突破10亿元瓶颈,最重要的就是上述《误杀》系列的“根”。诚如《我不是药神》喜剧元素包装之下,真正感动观众的也是对底层人民的社会主义关怀。

抓住《误杀》系列的“根”之后,《误杀2》也在寻找突破前作的关键钥匙。

在《误杀2》中,观众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影片弱化了《误杀》中比较表象的悬疑推理情节,而是把关注的社会矛盾升级,人物之间的碰撞更加激烈,将家庭元素中的父爱情感做到极致,以求让这个系列的内核更精准地输送到观众心中。

编剧刘吾驷此前一直在参与“唐探”系列的创作,业界更愿意将他贴上“喜剧”创作者标签,但这次他主动请缨加入到《误杀2》团队,一是出于对《误杀》系列的喜爱,另外就是要将自己的理解和表达加入其中。

编剧刘吾驷作品

“我认为一个好的商业故事,你要有内核思想也要有包装手段,否则就会成为文艺片。《误杀》中就有一个很漂亮的悬疑推理包装,能够吸引到下沉市场观众,而我们《误杀2》里,就像李鹏编剧所说,抓住根的同时,我们把‘悬疑推理’改为更大的犯罪动作场面、戏剧冲突以及更强烈情感共鸣。”刘吾驷说道。

《误杀2》的故事背景从前作一个泰国小农村搬移到了一个东南亚大城市的中心区域。

《误杀》中,无论是主人公李维杰还是妻子阿玉,为了保护女儿的安危,不得已单对单与个体进行对峙,而在《误杀2》中戏剧冲突升级,主人公林日朗要直面儿子的死亡(心脏移植手术),并选择劫持整座医院,其妻子阿玲并没有像前作一样拥有民众的谅解,而是要接受全社会对“劫持犯妻子”的谴责,此时,“单对单”的对峙变成了“单对多”的抗争。

“面对如此的社会矛盾冲突以及极致的情感碰撞,悬疑推理情节会削弱这个‘根’的力量,所以这是我们的一次新的创作突破。”导演戴墨说道。

忘掉原作是第一步,如何解读“误杀”是最重要一步

2002年尼克·卡萨维蒂执导的美国影片《迫在眉梢》,同样是一部公认的冷门佳作,豆瓣上评分8.4分。《误杀2》导演戴墨认为这个故事贴合《误杀》系列的味道,即展现小人物和父爱。

但《迫在眉梢》是一部二十年前的美国犯罪电影,探讨的是美国医疗改革,原版可以借用到当今中国市场的元素并不多。所以《误杀2》创作团队,立项之初就确定,仅沿用一条故事主轴——主人公的儿子需要一颗心脏,作为父亲他要不顾一切寻找到这颗心脏。

“很多观众是有误解的,原创剧本很厉害,改编剧本就是‘圈钱’项目,但我们认为,有的时候改编是要比原创更难,如何在保留故事精髓的基础上,强调你要表达的核心,且更符合国内观众的口味,使得国内观众去信任这个故事,进而让他们产生共情,这些光靠复制粘贴解决不了。”编剧李鹏向壹娱观察(ID:yiyuguancha)感慨道。

《迫在眉梢》剧照

正如导演戴墨经常提到的一句话,“忘掉原作”才是第一步。

《误杀2》中,肖央再次要诠释了“亚洲式父亲”,这一次他不仅要把前作中隐忍坚韧、不善于表达却头脑清晰的形象再次演绎,而且还要增添一抹藏在骨子里的凶狠戾气,这是亚洲人特有的气质。

如何让这样一位亚洲父亲,规划缜密、头脑清晰地做出“劫持医院”的极端举措呢?

监制陈思诚提议将原版底层工人的职业转化为一个职业编剧,这样就有了合理的行为动机。

“这就解释了林日朗如何能谋划一场很严密的劫持案,为何有这么清晰的大脑和临场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为何最后他能够‘欺骗’所有人,完成心愿。这是让观众信服的重要第一步。另外,影片也就有了更多解读空间,比如影片中出现暗示,它到底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还是一出林日朗编剧出来的戏,这就是需要影迷自己解读。希望能够给一个比较沉痛的故事,带来一丝温暖和救赎。”编剧刘吾驷分析道。

《误杀2》肖央饰演的父亲林日朗

此外《误杀2》的结尾与原版《迫在眉梢》大相径庭,选择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而《误杀2》结尾的选择,或许也进一步阐释了“误杀”二字。

原版中结尾是一个温暖大结局,主角获得最终胜利,也预示着美国医疗体系将进行改革,而在《误杀2》中,市长为了救助自己的儿子,不顾一切道德枷锁、法律的制裁,最终仍把心脏抢夺给了儿子,那么,剩下的林日朗要该作何决断,一个父亲能做到怎样的牺牲?

主创团队希望能够在结尾处给到观众一丝希望。

“但我认为,林日朗是胜利的,他是全场唯一的胜利者,即使牺牲很大。这个结局,是前边所有情绪铺垫的一个回收,观众长期压抑的一个情绪会在这一刻全部爆发,将是最浓烈的共情点。我们是有了这个结尾才回推整个故事。”导演戴墨动情地解释说道。

结尾的一长段蒙太奇处理场景,是导演戴墨最满意的段落。

随着林日朗诉读自己的亲笔信,影片把一切的场景和人物串联在一起,这时候所有情绪的宣泄,戴墨认为是有感动人的力量。戴墨在拍摄这场戏时,很心疼演员这样的情感表演,虽然戏里面并没有过多人物在哭泣,但戴墨回首注意到,身边所有人的眼眶都是饱含泪水的。

《误杀2》剧照

自《误杀2》立项以来,如何在全新故事中诠释“误”字,成为影迷津津乐道的话题,而对于《误杀2》创作团队来讲,正如前文中对于《误杀》内核的延续,“误杀”这个词在《误杀2》更多不是表面词义借助而是内含意义所在。

《误杀2》并没有因为林日朗“误杀”这个行为去支撑整个故事,但戴墨更愿意解读为,是这个现实社会问题将“林日朗”这样的底层父亲给“误杀”了。

“我们翻开豆瓣评论有些难过,影片没上映前,因为不是原创故事,还是改编剧本,就已经骂声一片,这种行为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误杀’。”导演戴墨调侃道,但他相信,那些“误杀”了的影迷等真正检阅完电影之后,会看到影片的诚意。

从女性角色到隐喻,《误杀》系列细节延续

前作《误杀》经常被影迷津津乐道的还有两大元素:一个是两位女性角色的精彩表演,分别由谭卓饰演的阿玉、陈冲饰演的拉韫,二人联袂奉献了一场经典的“母亲对决”;另一个就是全片随处可见的羊群隐喻。

《误杀2》也有关于以上元素的延用,重新处理之后,同样值得玩味。

编剧李鹏提到,在给文咏珊饰演的阿玲人物小传中,核心就是一个词“母亲”。其实《误杀》系列作品中的母亲阿玉与阿玲,她们本质是一样的。相较于两个原版作品中缺乏主见、比较片面的母亲形象,李鹏首要做的就是,如何使得两位母亲令人信服。

文咏珊饰演的母亲阿玲,她的遭遇更加严峻,丈夫是罪犯正在劫持医院,儿子生患重病,随时有生命危险,此时她只能顾及一方,还要承受警方压力、群众议论,以及市长秘书的欺骗。《迫在眉梢》里的西方黑人女性,在设定上已经完全崩溃,向丈夫哭诉着必须采取行动,而如何展现东方女性的隐忍以及与柔弱外表不相匹配的坚强,正是塑造这个母亲的核心所在。

《误杀2》文咏珊饰演的母亲阿玲

“不用歇斯底里”,戴墨告诉文咏珊,“你有一颗强大的心脏,你有一位可以为孩子随时牺牲的丈夫,你是自豪的,你现在只要想清楚如何保护好你的孩子。”

所以,当病房里其他医患联合起来要赶走这对母子时,文咏珊只用娇小身躯挡在众人面前,低声却坚定决绝地宣告着:“谁敢动我的孩子,我就和他拼命”,另一位立得住母亲形象就此诞生。

而在另一层面隐喻表达上,用动物来突出《误杀》系列的主题,是编剧团队的习惯和爱好。

《误杀》加入羊的意象,被视为观影时给观众提供上帝视角。李维杰在自首前去了佛塔处,对着忏悔之塔赎罪,罪恶在这里发芽,羊群死去,同时也在这里终止,所以羊群再度出现,12只羊也还隐喻着“十二门徒”......

羊的灵感是来自编剧想到的英文片名 ,《Sheep Without a Shepherd》直译就是“没有牧羊人的羊”,而这次,编剧刘吾驷将《误杀2》的英文片名,改为了《Fireflies in the Sun 》,直翻下来就是“太阳下的萤火虫”。

萤火虫也就是《误杀2》中富含多重解读的隐喻。

林日朗与儿子小虫游玩时,孩子问道:“为什么萤火虫放在灯光之下就不亮了?”林回答:“因为他们的光太弱了,只有在黑暗的地方才可以看得见。”

林日朗与儿子小虫游玩

“萤火虫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是非常渺小,其本质也可以看作我们每一个个体,如果我们每一个个体都能发出自己微弱的光,其实可以把整个夜空都点亮。还是希望通过此传递一下,世界是有温度的。当然也可以解读为,如果这个社会没有黑暗,那就无法引起这些‘小虫’去奋不顾身抗争。萤火虫需要影迷更多的解读。”刘吾驷解释道。

除了萤火虫的隐喻,《误杀2》还有很多可解读空间,比如,前作中拉韫一直在找自己的孩子尸体,但其实就在她的脚下,而《误杀2》中,林日朗一直在苦寻孩子需要移植的心脏,原来就在医院楼上,这种命运的戏谑,编剧李鹏认为是《误杀》系列里面的细节延续。

导演戴墨最大的遗憾是,因为疫情原因没能去泰国实地拍摄,而是在江门、珠海等地方搭景,即便如此,《误杀2》依旧出色地完成创作,并与前作只相隔两年的时间,同样在贺岁档发挥着提振市场的作用,从而让《误杀》系列成为中国影市上又一“金字招牌”。

毫无疑问,《误杀》系列正在脚踏实地践行着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新进程。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