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总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synapse名词解释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总汇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总汇

2023-09-19 04: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绪  论

1. 运动生理学是从人体运动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南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是在实验基础上研究人体对急性运动的反应和长期运动训练的适应所引起的机体结构和机能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门应用分支学科。2. 新陈代谢一切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是在不断地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这是生物体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3. 分解代谢新陈代谢过程中,分解自身的结构称为分解代谢。4. 合成代谢新陈代谢过程中,合成和重建自身的结构称为合成代谢。5. 反应生物体生活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或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及外部的表现都将发生相应的改交,这种改交称为反应。6. 刺激各种能引起细胞、组织或机体发生反应的环境交化称为刺激。7. 兴奋性具有对刺激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8. 兴奋当受到一定刺激后能产生某种特殊的生物电反应,因此又将受刺激后产生的生物电反应称为兴奋。9. 生殖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 生殖。10.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又称为内环境,相对于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11.稳态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使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12.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系统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功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13.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产生的应答性反应。14.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固定的反射,是一种较低级的神经活动,如声音所引起的朝向反射。15.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是人或高等动物在生活过程中根据个体所处的生活条件而建立起来的,所以是后天获得的,是一种高级神经活动。16.体液调节主要是通过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紊分泌入血液后,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主要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重要基本功能。17.神经-体液调节在人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是直接或间接接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成了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相当于反射孤传出通路的一个延伸部分,可称为神经-体液调节。18.反馈在机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功能活动的改变又可通过回路向调节系统发送交化的信息,改变其调节的强度,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19.前馈在调控系统中,千扰信息可以直接通过受控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引起输出效应发生变化,具有前瞻性的调节特点,称为前馈。第一章 肌肉活动1.肌肉活动特指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肌肉组织所产生的收缩和舒张运动,肌肉活动是维系肌紧张、维持身体姿势和完成各种身体活动的基本动力,是运动生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生物电是细胞或组织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电现象。3. 阈强度当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变化率都固定时,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值。4.有效刺激阈刺激和阈上刺激称为有效刺激。5.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剌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由于这一电位差存在于安静细胞膜的两侧,故又称为跨膜静息电位或膜电位。6.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合时,细胞膜在原来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速、短暂、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7."全或无"现象用阈下刺激刺激单个肌纤维,不能引起收缩;若用阈刺激就可引起收缩。如果再加大刺激强度(即用阈上刺激)肌纤维的收缩幅度并不会增大,这种现象叫做"全或无"现象。8. 绝对不应期在兴奋发生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不论施加多强的刺激也不能使细胞再次兴奋,这段时间称为绝对不应期。9.神经冲动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动作电位呈脉冲式的锋电位,称神经冲动。10.肌纤维外形呈长圆柱形状的肌细胞,又称肌纤维,是肌肉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11.明带在显微镜下可见每条肌原纤维全长都呈现有规则的明暗交替,明的部分称为明带。12.暗带在显微镜下可见每条肌原纤维全长都呈现有规则的明暗交替,暗的部分称为暗带。13.横纹肌在平行排列的各肌原纤维之间,明带和暗带分布在间一水平上,这就使肌纤维呈现横纹,故骨骼肌被称为横纹肌。14.肌小节明带中央有一条横向的暗线称Z线,两相邻Z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小节。15.横桥是指骨骼肌内的肌原纤维的微细结构中由肌球蛋白分子排列形成一条粗丝杆状部和球状头部,其杆状部排列朝向暗带中央的M线,并相互聚合在一起,形成粗丝主干部;球状部裸露在相肌丝表面,形成了所谓的横桥。16.肌球蛋白又称为肌凝蛋白,是肌原纤维粗肌丝的组成单位,存在于横纹肌和平滑肌中。在肌肉运动中起重要作用。17.肌动蛋白占细肌丝蛋白的60%,是构成细肌丝的主体。肌动蛋白分子单体呈球状,在构成细肌丝时纵向聚集成前后两列,并相互缝捉成双蝶旋状。18.收缩蛋白肌动蛋白与肌丝滑行有直接关系,其上有与肌球蛋白进行可逆性结合的位点,它和肌球蛋白都称收缩蛋白。19.调节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它们对肌丝滑行起着调节作用,故称调节蛋白。20.肌管系统指包绕在每一条肌原纤维周围的膜性囊管状结构,它们实际是由功能不同的两组独立的管道系统所组成。21.横管系统走向和肌原纤维相垂直,又称T管,它由肌膜向细胞内凹入而成,凹入位置在各Z线水平,横穿于肌原纤维中的肌节之间,成环状环绕每条肌原纤维。22.纵管系统走向和肌原纤维平行,又称L管。纵管包绕每个肌小节的中间部分,在近横管时管腔膨大成终池。23.三联管结构每一横管和两侧的终池构成所谓三联管结构。联管是把肌细胞膜的电变化和肌细胞的收缩过程耦联起来的关键部位。24.神经-肌肉接点神经末梢与肌纤维接触前失去镬鞘,再以裸露末梢嵌入肌膜上,被称为终板膜在凹陷中,形成所谓的神经-肌肉接点。神经-肌肉接点是实现兴奋由运动神经传递到肌肉的装置。25.兴奋-收缩耦联肌细胞兴杏过程是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而肌细胞的收缩过程是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它们有着不同的生理机制,肌肉收缩时必定存在某种中介过程把它们联系起来,这一中介过程称为肌肉的兴杏-收缩耦联。26.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缩短收缩时肌肉起止点互相靠近,又称向心收缩。27.非等动收缩习惯上称等张收缩,是肌肉克服恒定负荷的一种收缩形式。28.等动收缩在羞个关节范围内肌肉产生的张力能始终与负荷等同,肌肉能以恒定速度或等同的强度收缝。29.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这种收缩形式称为拉长收缩。拉长收缩时肌肉起止点相离,又称离心收缩。30.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这种收缩形式称为等长收缩。31.快肌快肌又称为白肌或Ⅱ型肌。快肌纤维高者,在力量和爆发力方面的表现较好,但坚持的时间不长。32.慢肌又称为红肌或型肌。慢肌纤维高者虽然在力量与爆发力方面逊色与快肌纤维,但其拥有很好的耐力。33.运动单位募集指的是运动过程中不同类型运动单位参与活动的次序和程度。34.肌纤维的选择性肥大不同形式的运动训练可优先造成主要运动肌内部某类型肌纤维的肥大,这种现象称为肌纤维的选择性肥大。35.肌电图采用引导电极将肌肉兴奋时的电交化经过引导、放大和记录所得到的电压交化图形称为肌电图。第二章 能量代谢1.能量代谢一般将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2.ATP是一种含有高能键的高能磷酸化合物,它是机体各器官、组织和细胞能利用的直接能源。3.ATP稳态细胞、组织乃至器官、系统在能量转换过程中维持其ATP恒定含量的现象称为ATP稳态。4.磷酸原系统由于ATP和CP均合高能磷酸键,因此将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称为磷联原系统或 ATP-CP系统。5.糖酵解系统是指榜原或截萄糖在无氧分解过程中再合成ATP的供能系统,由于这一系统供能时要生成乳酸,所以亦称之为乳酸能系统。6.有氧氧化系统是指精、脂肪和蛋白质在氧供充足的情况下,彻底氧化成H0和CQ的过程中,再合成ATD的供能系统,该系统是机体绝大多数细胞主要的能量获取方式。7.呼吸商同一时间内机体00,的生成量和耗氧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商。8.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清展安静状态下,不受精神紧张、肌肉活动、食物和环境温度等因亲影响时的能量代谢。9.基础代谢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通常用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产热量来表示。10.无氧代谢的非乳酸成分由于释放能量的过程ATP、CP分解时不需要氧的参与,也不产生乳酸,所以又称无氧代谢的非乳酸成分。11.无氧代谢的乳酸成分糖酵解供能过程不警氧的参与,同时产生乳酸,又称为无氧代谢的乳酸成分。12.运动节省化当机体在同等负荷运动下能够达到更大的功率输出或更高的摄氧量水平,表明机体的运动节省化程度提高。第三章 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1.中枢神经系统是指位于颅腔内的脑和位于脊柱椎管内的脊镜。2.外周神经系统联络于中枢神经与各器官之间的神经。

3.神经纤维神经元的轴突和包豪轴突的镜鞘总称为神经纤维。4.神经冲动神经元所产生的动作电位称为神经冲动。5.运动单位一个a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6.神经传导在神经细胞任何一个部位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均可传播到整个细胞,使细胞未兴奋部位依次经历一次膜电位的倒转,这一过程被称之为神经冲动的传导,简称神经传导。7.突触生理学中将相互连结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的接触部称之为突触。8.突触传递信息从前一个神经元传递给后一个神经元,这一信息传递过程被称为突触传递。9.化学性突触信息传递煤介物是神经递质的突触称为化学性突触。10.非条件反射是指人和动物生来就有、数量有限、种系特有、比较固定和形式低级的反射活动(如防御反射、食物反射、性反射等)。11.条件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是指人和动物在个体生活过程中,按照所处的生活环境,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不新建立而形成的一种反射活动。12.中枢延搁兴奋经中枢化学性突触传递所需时间与在相同距离的神经纤维上传导相比要长得多,这一现象称为中枢延搁。13.后发放在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冲动通过环式联系即使最初的剌激已经停止,传出通路上冲动发放仍能继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发放或后放电。14.感受器在人和动物的体表或组织内部存在着一些专门为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刺激而形成的结构装置,称为息受器。15.躯体感觉是指来自躯体深部肌肉、肌慧和关节等处的组织结构,对躯体的空间位置、姿劳、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向的感觉。16.本体感受器位于肌肉、肌隧和关节等处的肌梭、健器官和关节感受器称为本体感受器。17.肌梭是骨骼肌中一种特殊的感受装置,位于肌肉的深部。主要由梭内肌、神经末梢、梭震与微小血管构成。肌梭是感知骨骼肌的长度、运动方向、运动速度和速度交化率的一种本体感受器。18.腱器官是长约1mm,直径0.1mm的囊状结构,位于骨骼肌和肌隧的连接部位,与骨骼肌呈串联式排列。隧器官是感知骨骼肌张力变化的一种本体感受器。19.触-压觉给皮肤施以触、压等机械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分别称为触觉和压觉,由于两者在15性质上类似,可统称为触-压觉。20.两点辨别阂如果将两个点状刺激同时或相继触及皮肤时,人体能分辨出这两个刺激点的最小距离,称为两点辨别阂。21.触觉阂引起触-压觉的最小压陷深度,称为触觉阂。22.温度觉在人类的皮肤上有专门的"热点"和"冷点",刺激这些点能分别引起热觉和冷觉,两者合称为温度觉。23.痛觉是由体内外伤害性刺激所引起的一种主观感觉,常伴有情绪活动和防卫反应。痛觉不是一个独立的单一感觉,而是一种与其他感觉混杂在一起的复合感觉。24.感觉运动区在较低等的啸乳动物中,体表感觉区与运动区基本重合在一起,称为感觉运动区。25.前庭反应当人体前庭感受器受到过度刺激时,反射性地引起骨骼肌紧张性的改变、眼震颤以及自主功能反应,如心率加快、血压下降、恶心呕吐、眩柔和出冷汗等现象,这些改交统称为前庭反应。26.最后公路位于脊赞前角的运动神经元称之为到达肌肉的"景后公路"。27.运动神经元池将支配一块肌肉的那一望运动神经元相对集中的区域称为运动神经元池。28.姿势反射中枢神经系统可通过调节骨骼肌的紧张度或产生相应的运动,以保持或改交躯体在空间的姿势,这种反射称为姿劳反射。29.牵张反射在脊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酪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扯的同一肌肉收缩,这种反射活动称为牵张反射。30.屈肌反射脊椎动物在受到伤害性剌激时,受刺激的一侧放体关节的屈肌快速收缩而伸肌弛缓,放体屈曲,称为屈肌反射。31.状态反射头部空间位置的改交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地引起躯千和四肢肌肉紧张性的改交,这种反射称为状态反射。32.迷路紧张反射是指头部空间位置发生改变时,内耳迷路耳石器官(椭圆囊和球囊)的传入冲动对躯体伸肌紧张性的调节反射。33.翻正反射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协调运动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称为翻正反射。

第四章 内分泌调节


1. 内分泌

是指内分泌细胞将所产生的激素直接分泌到体液中,并以体液为媒介对靶细胞产生效应的一种分泌形式。


2. 内分泌系统

是由经典的内分泌腺与分布在功能器官组织中的内分泌细胞共同组成,是发布信息调控机体功能的系统。


3. 激素

是内分泌腺或器官组织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以体液为媒介,在细胞之间递送调节信息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4.远距分泌

激素分泌进入血液后,经血液循环运输至远处靶器官或靶细胞发挥作用,也称血分泌。

5.旁分泌

激素通过组织液扩散而作用于邻近的其他靶细胞,也称邻分泌。


6.自分泌

细胞能对它们自身分泌的细胞因子起反应,即分泌细胞和靶细胞为同一细胞。

7.腔分泌

属于内分泌方式的一种。激素直接释放到体内管腔中发挥作用。
9.神经分泌∶ 神经内分泌细胞将激素释放到血液循环中发挥作用。


8.第一信使

生物体内结合并激活受体的细胞外配体包括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淋巴因子、生长因子和化学诱导剂等物质,通常统称为第一信使。


9.第二信使

指第一信使作用于靶细胞后刺激脑浆内产生的信息分子,将获得的信息增强、分化、整合、放大后传递给效应器产生效应,是胞外信息与细胞内效应之间必不可少的中介物。

10.受体

是指位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如递质、调质、激素等)特异结合并诱发特定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11.应激反应

当机体突然受到创伤、手术、冷冻、饥饿、疼痛、感染、惊恐和剧烈运动等不同刺激时,均可出现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的急剧增高和糖皮质激素的大量分泌,塞利把这种非特异反应称为"应激反应"。


12.应急反应

当机体遭遇紧急情况时,如剧痛、缺氧、脱水、大出血、畏惧及剧烈运动时,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发生的适应性反应称"应急反应"。


13.运动的激素反应

测定运动时和运动后恢复期某些激素含量并与安静值比较,其变化称为运动的激素反应。


第五章 免疫与运动


1.免疫

是指机体接触"抗原性异物"或"异已成分"的一种特异性生理反应,其作用是识别与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


2.非特异性免疫

人体对抗原性异物的抵抗力有些是天生具有的,即在种系发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经遗传获得的,称为先天性免疫。因其并非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微生物,故又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3.特异性免疫

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因受某种病原微生物感染或接种疫苗而获得的免疫称为获得性免疫。因这种免疫一般仅针对所感染的病原徽生物或疫苗所能预防的疾病,故又称为特异性免疫。


4. 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组织、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所组成。


5.免疫应答

抗原性物质进入机体后所激发的免疫细胞活化、分化和效应的过程称为免疫应答,也称为免疫反应。


6.中枢免疫器官

髓和胸腺能使淋巴干细胞增殖,进行一定程度的分化,成为成熟的免疫细胞并输送到外周淋已组织定居,因而骨髓与胸腺被称为中枢免疫器官。


7.外周免疫器官

接受免疫细胞的组织,称为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已结、脾和扁桃体等。

8.抗原

指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微生物。


9.抗体

指机体受到抗原刺激而产生的特异性糖蛋白,也称为免疫球蛋白。


10.细胞免疫

狭义的细胞免疫仅指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广义的细胞免疫还应包括原始的吞噬作用以及N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细胞免疫应答反应过程包括感应阶段、增殖和分化阶段和效应阶段。


11.体液免疫

 以B细胞产生抗体来达到保护目的的免疫机制。体液免疫的应答反应过程包括感应、增殖和分化、效应三个阶段。


12.运动性免疫抑制

 指大负荷运动后,由于过度负荷导致机体免疫机能下降的现象。

第六章 血液与运动

1.血液

是存在于心血管系统的流体组织,在心脏活动的推动下在体内按一定的方向流动。正常成年人的血量占体重的 7%-8%。

2.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比例称为血细胞比容。

3.血浆

将经过抗凝处理的血液置于血液比容管中离心,由于血细胞和血浆的相对密度不同,血液将分为三层,上层淡黄色的液体为血浆。

4.血红蛋白

是红细胞内运输氧的特殊蛋白质,是使血液呈红色的蛋白。


5. 低血糖休克

由于脑细胞的主要能量来自于葡萄糖的氧化,当血糖的水平过低时就会影响脑细胞的功能,从而出现头晕、倦怠无力、心悸等症状,严重时出现昏迷,称为低血糖休克。

6.贫血

贫血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血细胞比容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的正常标准,称为贫血。


7. 运动性贫血

由于运动训练引起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数和/或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水平
的一种暂时性现象,称为运动性贫血。


8. 血浆渗透压

在血浆中,促使水分子透过膜移动的力量称为血浆渗透压。

9.碱储备

由于血浆中的NHCO是缓冲固定酸的主要物质,习惯上将血浆中的NHCO;称为碱储备,通常以每 100ml 血浆中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碱储备量。

10.生理性止血

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然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11.血液兴奋剂

就是通过人为的作用来改变血液中某种成分的含量,以达到提高比赛成绩的目的。

第七章 呼吸与运动

1.呼吸

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0.和排出 C0,机体这种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

2. 外呼吸

在肺部实现的外界环境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外呼吸。

3.气体运输

是指循环血液将02从肺运输到组织,又将C02从组织运输到肺的过程。

4.内呼吸

组织毛细血管中血液通过组织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内呼吸,也称为组织换气。

5. 肺通气

是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6. 平静呼吸

安静状态下的呼吸运动称为平静子级。

7. 腹式呼吸

以膈肌运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腹式呼吸。

8.胸式呼吸

以肋间外肌运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胸式呼吸。

9.肺容积

肺内气体的容积总量称为肺容积,包括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和余气量。

10.潮气量

每次呼吸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11. 补吸气量

吸气后再最大吸气所吸入的气量。

12.补呼气量

呼气后再最大呼气所呼出的气量。

13.余气量

最大呼气后残余在肺内的气量。


14.肺容量

肺容积中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联合气体量,称为肺容量。


15.深吸气量

从平静呼气之末做最大吸气时所能吸入的气体量,称为深吸气量。


16.功能余气量

平静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的气体量称为功能余气量,功能余气量等于余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17.肺活量

最大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它是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三者之和。

18.肺通气量

人体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称为肺通气量,其值等于潮气量与每分钟呼级频率的乘积。

19.解剖无效腔

在呼吸过程中,每次吸入的气体中,留在呼吸性细支气管前呼吸道内的气体
是不能进行交换的,这一部分空腔称为解剖无效腔。


20.氧通气当量

每分通气量和每分钟摄氧量的比值称为氧通气当量。


21.气体交换

 肺泡与血液之间以及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02和C02,的交换,称为气体交换。

22.肺换气

肺泡与血液之间0.和C0。的交换称为肺换气。

23.组织换气

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0.和 C0.的交换称为组织换气。


24. 通气/血流比值

每分钟的肺泡通气量和肺血流量的比值。

25.血红蛋白氧饱和度

血红蛋白氧含量占血红蛋白氧容量的百分比,称为血红蛋白氧饱和度。

26. 氧解离曲线

血液中氧分压与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之间关系的曲线,称为氧解离曲线。


27.氧储备

在正常情况下,02除了维持机体代谢消耗外,还有一小部分储存在体内待用。

28.呼吸中枢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称为呼吸中枢。它们
分布在大脑皮质、间脑、脑桥、延髓和脊髓等部位。


第八章 血液循环与运动


1.血液循环

心脏是心血管系统的动力器官,在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心脏不停地跳动,推动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循环流动,称为血液循环。

2.自动节律性

心肌细胞在无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为自动
节律性,简称为自律性。


3.心脏的正常起搏点

通常翼房结的自动节律性最高,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的自律组织,故称之为心脏的正常起搏点。


4.心动周期

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5.心率

是指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


6.每搏输出量

一侧心室一次心脏搏动所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7.射血分数

心室每次射血时并未将充盈的血液全部射出,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8.每分输出量

一侧心室每分钟所输出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它等于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


9.心指数

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10.心力储备

心输出量可以随着机体代谢水平的需要而增加,称为心泵功能储备,简称心力储备。


11.心率储备

是指依靠心率增加而使心输出量增加的能力。

12.心电图

将引导电极置于体表的一定部位所记录到的心电变化的波形,称为心电图。


13.血压

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


14.动脉血压

动脉血管内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称为动脉血压。一般所说的动
脉血压是指主动脉压。


15. 收缩压

心室收缩射血时,动脉血压急剧升高,在心室收缩中期达到最大,称收缩压。

16. 舒张压

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在心舒末期降至最低,称舒张压。

17. 脉搏压

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称脉搏压,简称脉压。



18.高血压

一般认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为高血压。


19.脉搏

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的压力会发生周期性波动,这种由于心脏的舒缩所引起的动脉血管周期性搏动现象,称为动脉脉搏,简称脉搏。


20.重力性休克

当身体由卧位突然转为直立位时,可因大量血液淤滞于下肢静脉,导致回心血量大幅减少,引起脑部缺氧而发生头晕甚至晕厥,该现象称为重力性休克。

21. 微循环

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22.血液重新分配

运动时心输出量会大幅度增加,但其增值并不是按比例在每个器官中进行分配,而是根据机体需求,通过体内调节机制,对各个器官的血流量进行重新分配。


23. 运动员心脏

经过长期运动锻炼的职业运动员,其心脏发生形态和功能上的改变,包括心脏肥大、心脏扩大、心律缓慢、心电图"缺血样"改变,停止运动后复原等。


24.运动性心脏肥大

由于长期的锻炼或训练而引起的以心腔扩大和心壁增厚为主要标志的心脏肥大,称为运动性心脏肥大,这是运动员心脏的重要特征表现。


25.心脏重塑

在运动性心脏肥大的同时,心肌细胞内的线粒体、氧化醇、毛细血管、肌浆网、心肌细胞的特殊分泌颗粒及神经支配等檄细结构均会发生相适应的变化,即发生了心脏重塑。

第九章  消化、吸收与排泄
1. 消化食物通过消化道的运动和消化液的作用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称为消化,包括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2. 吸收食物经过消化后,将一些营养物质(包括水和无机盐类等)通过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3. 排泄机体将物质代谢产物、进入机体内的异物、有害物质以及摄入的过剩物质,经血液循环通过一定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4. 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侧肾生成的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
5. 原尿血液流入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部分HO、电解质和小分子有机物(含少量分子量较小的血浆蛋白)都可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内,这种液体称为滤液或称原尿。
6. 重吸收滤液(原尿)流经肾小管与集合管内时,其中和某些溶质全部或部分透过上皮细
胞,重新回到肾小管与集合管周围毛细血管血液中的过程,称为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7.运动性蛋白尿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称为运动性蛋白尿。
8.运动性血尿运动员或健康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血尿,经检查无其他原因,这类血尿称为运动性血尿。
第十章 身体素质 
1. 身体素质通常人们将人体在肌肉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及协调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
2.力量素质 指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或对抗负荷的能力。
3. 最大肌肉力量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所表现出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称为最大肌肉力量,通常采用等长肌力、等张肌力和等速肌力来表示。4.肌肉耐力指的是肌肉以一定负荷或速度收缩能够重复的次数或所能坚持的时间。5.爆发力通常将张力与速度的乘积所表现出来的肌肉功率,称为爆发力。6.力量素质人体肌肉收缩对抗阻力的能力。
7. 超负荷原则超负荷就是指训练负荷应不断超过已经适应的负荷量。当肌肉对某个负荷适
应以后,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负荷(超负荷),以引起肌肉对这个增高的负荷产生新的反应和适应。
8.专门化原则就是指在进行负重(抗阻)训练时一定要与专项动作紧密结合,分析该专项动作所动用的主要肌群以及该肌群完成动作的方向、用力程度和用力类型等。
9.核心力量是指最接近身体重心区域的力量,是整体发力的核心部位,主要由腰一骨盆一髓关节深浅层的稳定肌群和动力肌群组成。
10.等长练习是指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的对抗阻力的一种力量训练方法,又称静力训练法。
11.等张练习是指肌肉进行收缩时缩短和放检交替进行的力量练习方法,属于动力性训练方法
12.等速练习 又叫等动练习,它是一种利用专门的等速力量练习器进行的肌肉力量训练方法。等速练习可以使肌肉在完成整个动作过程中呈"满负荷"状态,因此可有效弥补"关节角度效应"的不足。
13.超等长练习是指肌肉在离心收缩之后立即进行向心收缩的力量训练,是离心收缩与向心收缩结合的练习方法,训练中常采用的蛙跳、跳深及类似练习均属于超等长练习,主要用于提高肌肉爆发力。
14.速度素质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在最短时间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
15.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反应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反应时的长短、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和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等。
16.反应时从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沿反射弧传递开始,到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所需的时间称为反应时。
17.动作速度是指完成单个动作所需时间的长短,动作速度的快慢主要是由肌纤维类型、肌肉力量、神经和肌肉组织的机能状态以及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等因素所决定。
18.位移速度是指周期性运动中人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或通过一定距离所需要的时间。
19.周期性运动通常指周而复始地进行相同动作的运动,如跑步、划船和游泳等。27.运动负荷∶ 指人体在身体练习中所能完成的生理荷负量。
20.无氧耐力也称无氧能力,是指机体在无氧代谢供能(糖酵解)的情况下能够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21. 需氧量是指人体为了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量。
22.每分需氧量人体每分钟需要的氧气量,称为每分需氧量,正常成年人安静时每分需氧量约250ml·min"。运动时每分需氧量随着运动强度增加而增加,运动强度越大,每分需氧量就越大,反之则小。
23.摄氧量也称级氧量或耗氧量,是指机体每分钟能够摄取并利用的氧气量。
24. 最大摄氧量运动时,随着薷氧量的增加摄氧量也在增加,人体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当氧运输系统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最高水平时,每分钟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摄氧量。
25. 氧亏在进行强度较大且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时,即使氧运输系统功能已经达到最高水平,但摄氧量仍不能满足机体需氧量的要求,造成体内氧的亏欠称为氧亏。
26.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结束后,肌肉活动虽然停止,但机体的摄氧量并不能立即恢复到运动前安静时的水平,机体的耗氧水平高于运动前(或安静状态)耗氧水平,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
27. 乳酸阈当运动达到某强度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拐点即为乳酸无氧阈,简称乳酸阈;28.个体乳酸阈由于乳酸置个体差异较大,其范围在1.7-7.5mmol·L不等,故针对个体所测得的乳酸阈又称为个体乳酸阈。
29.通气阈运动时肺通气量突增时的转折点称为通气无氧阈,常简称为通气阈。
30.本体感受器是指分布于骨骼肌、肌腱、关节囊和韧带等处的本体感觉神经末梢装置,包括自由神经末梢、环层小体、隧器官、肌梭等。
31.灵敏是运动者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32.柔韧是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完成大幅度运动技能的能力,它对于快速、有力、轻松、富有表现力的高难度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有重要影响。
33.牵张练习亦称为伸展练习,是在体育课,运动训练和健身锻炼的准备活动中最常使用的方法。
34.协调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身体各器官、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配合完成动作的能力。十一章 运动与身体机能变化
1. 赛前状态人体在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为赛前状态。赛前状态可出现在比赛前数天、数小时或数分钟。
2. 准备活动是指在正式训练和比赛前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的专门性身体练习。
3. 进入工作状态在运动初始阶段,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不可能立刻达到最高水平,而是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这一机能变化阶段称为进入工作状态。
4. 极点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初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练习者常常产生一些特殊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剧增、肌肉酸软无力和动作迟缓不协调等,甚至产生停止运动的念头等,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
5. 第二次呼吸当"极点"出现后,如果依靠意志力或调整运动节奏继续坚持运动,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运动员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6. 稳定状态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人体的机能活动可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在较高的机能状态,这一阶段称为稳定状态。
7.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时,即称之为运动性疲劳。
8.自由基是指外层电子轨道含有未配对电子的原子、离子或分子。
9.皮肤空间阈值人体能辨别皮肤两点间最小距离的能力称为皮肤空间阈值。
10.闪光的融合当闪光的频率达到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觉到是闪光,而是一个完全稳定和连续的光点,这种现象称为闪光的融合。
11.恢复过程是指人体在健身锻炼、运动训练和竟技比赛过程中及结束后,生理机能逐渐恢复与提高的过程。
12. 超量恢复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的一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超量恢复"。
13. 整理活动是指在正式练习后所做的一些加速机体功能恢复的较轻松的身体练习。14. 重力性休克运动医学名词。指疾跑后立即站立不动而引起的晕厥症状。因突然停止运动,下肢毛细血管和静脉失去肌肉收缩时的节律性挤压作用,加上血液本身的重力,使血液大量积聚在下肢血管中而导致暂时性脑贫血。

15.尖峰状态训练运动员在参加大赛前的最后几天,采用降低训练负荷的一种训练方式,称为尖峰状态训练。
第十二章 运动技能的形成
1. 运动技能是指人们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技术动作的能力,是在大脑皮质主导
下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完成的肌肉活动。
2.非条件反射 是生来就有的、固定的反射,是一种较低级的神经活动,如声音所引起的朝向反射。
3.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是人或高等动物在生活过程中根据个体所处的
生活条件而建立起来的,所以是后天获得的,是一种高级神经活动。

4. 第一信号系统现实存在的具体刺激信号(如食物、铃声等),称为第一信号。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质功能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
5. 第二信号系统抽象化的信号(如语言、文字等),称为第二信号。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质功能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
6. 学习的迁移 一般是指已获得的学习经验对后来学习效果的影响,是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7.正迁移以前获得的经验对以后学习起促进作用的称为正迁移或良性迁移。8.负迁移已获得的经验对后来学习起妨碍作用的称为负迁移或劣性迁移。
9.反馈是指在反应过程中产生的输出信息又返回到输入信息中去,通过伺服机构(控制部位)的调整,使再次输出的信息更为精确反馈信息是输出信息的一部分,又传回到控制部位,
经过控制部位调整,使应答更加精确。

10.注意力的集中是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的心理活动,是全神贯注一个目标而不被其他刺激子扰的能力。第十三章 年龄、性别与运动
1. 青春性高血压青春发育期后,心脏发育速度加快,血管发育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加之内分泌功能的影响,血压明显升高,一些人甚至出现暂时偏高现象,称为"青春性高血压"。
2. 月经周期女性性成熟后,在卵巢激素周期性分泌的影响下,子宫内膜发生一次脱落、出血、修复和增生的周期性变化,称为月经周期,也称女性生殖周期。
3. 运动性闭经年轻女运动员,在体育比赛或紧张的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闭经,称为运动性闭经。
第十四章  肥胖、体重控制与运动处方
1. 身体成分是指组成人体的各组织、器官的总成分,其比例失调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并影响运动员竟技水平的发挥。
2.肥胖是一种常见的、明显的、复杂的代谢失调症,是一种可以影响整个机体正常功能的生理过程。
3.运动处方是根据参加活动者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体能水平,以处方的形式确定其运动目的、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和注意事项的系统化、个性化的运动方案。
4. 靶心率是指通过有氧运动提高心血管循环系统的机能时有效而安全的运动心率。5. 梅脱是以安静时的能量消耗为基础,反映机体各种活动时的相对能量代谢水平。
6.基础心率即晨脉,早晨醒后起床前的脉搏。
第十五章 环境与运动

1.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代表的是人体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器官温度(心脏、肝和大脑)2. 热应激指在高环境温度中的机体对热环境对机体提出的任何要求所做的非特异性的生理反应的总和。3. 冷应激是机体在冷环境下发生的急性反应。
4. 冷伤害寒冷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称为冷伤害,包含有冻结性冷伤喜和非冻结性冷伤害。5. 习服是指人体长期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训练,机体对环境产生了适应,对于环境引起的反应逐渐减弱的现象。
6. 热习服不间断或反复居留在高温气候中,机体会逐渐适应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对抗热
应激的稳定性得到发展,对炎热的耐受能力提高,出现热适应状态,这种状态称为热习服。7. 急性高原反应就是机体在高原环境下所产生的一种应激性反应,是机体的各种功能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平衡过程中所呈现的临床症状,也称为高原应激。
8. 高原习服到达高原几天或几周后,机体就会对空气中较低的氧分压环境做出相应的调整,产生一定程度的适应,即人体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或称高原习服。9. 生物节律在生物体内,各种功能活动常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周而复始地重复出现,呈现节律性变化现象,称为生物节律。
10. 起搏器控制生物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生物节律中枢,称为起搏器。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