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随笔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swim中文谐音 文化随笔

文化随笔

2024-05-03 12: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文化随笔——汉语谐音妙趣多

文化随笔——汉语谐音妙趣多

撰稿:成宇

谐音是用同音或近音的字词构成特殊表达的一种手段,是对同音现象的积极利用和开掘。在汉语、汉文化中,谐音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艺术,而国人又将这一语言艺术发挥到极致,其言在此,而意在彼,妙趣良多,雅俗共赏。

谐音之雅,在诗词等文学形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古典诗词常以“柳”入文。《诗经》唱:“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李白吟:“春风知别苦,不谴杨柳青。”(《劳劳亭》)柳永云:“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这些诗句借用“柳”,是因为“柳”和“留”相谐,古人折柳枝送别以示挽留之意,以“柳”入文,依依别情含蓄而真挚。“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莲子”谐音“怜子”,一幅生动的生活场景跃然纸上,妖童媛女采莲之时,不忘“怜爱于你”,“无字处皆其意”,虚实相生气韵生动。

谐音之雅,亦表现在文人墨客的日常生活之中,以谐音双关达到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效果。有一个富翁请客,席上有一盘发臭的鳖鱼和一些又酸又涩的生梨子。有个读书人套用了两句古诗“世上万般愁苦事,无过死别(鳖)与生离(梨)!”客人听了,哗然大笑! 1940年汪伪政权成立,无耻之徒大献殷勤,纷纷祝贺,贺联中有一署名“灵谷老人”的对联写道“昔具盖世功,今有罕见才”,拍马者对此联大加赞赏,汪精卫也洋洋自得,忽有人指出此联谐音“昔具该死功,今有汉奸才”,此时汪精卫才醒悟自己被骂,可见谐音之妙用。

谐音不仅是阳春白雪,也是下里巴人;不仅为文人骚客所喜爱,也为世俗之人所喜闻乐见,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谐音双关的妙用,体现了谐音雅俗共赏的文化特质。

谐音之俗,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婚丧嫁娶,衣食住行,无处不见谐音。明代《推篷寐语》记载:“世有误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之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箸”字因与“住”谐音,容易引起“停滞”的联想意思,犯忌讳,所以转而反其意而称“快”,先在民间流行,后来士大夫也采用,于是社会上都改称“快子”,反而忘了它的本名。由于筷子多为竹制,后来又在“快”上加了竹字头,就成了“筷子”。婚俗中,于新人被褥之中撒“枣”“花生”“桂圆”“栗子”,即谐音 “早生贵子”之意;给新娘子吃面或饺子,不能做熟了,因为要“生”;以博取好的兆头。在中国剪纸、中国画、中国刺绣中,也能看到与谐音有关的内容。在这些艺术作品中,鱼、羊、鹿、猴、蝙蝠、马等常常成为主角,于是有了“金玉(鱼)满堂”“三阳(羊)开泰”“五福(蝠)捧寿”“鹿和(鹤)同春”“马上封(蜂)侯(猴)”“福(蝠)禄(鹿)双全”诸如此类的吉祥图、吉祥语。

谐音之俗,也表现在商业广告之中,不少商家利用成语谐音大做广告,达到宣传产品的目的,如:衣衣(依依)不舍(服装广告)、乐在骑(其)中(赛马摩托车广告)、百衣(依)百顺(电熨斗广告),这些巧用成语谐音既达到了宣传产品的效果,又能让大家喜闻乐见。

谐音,有时亦可以造成语言的缪传,比如“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就是一个谐音造成的缪传。它的原文应该是“苟杳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苟杳与吕洞宾原为异姓兄弟,苟杳贫寒,而吕洞宾富有。吕洞宾见苟杳尚未娶妻,便主动为其张罗婚事。洞房之时,吕洞宾对苟杳说“我要先入洞房三天。”苟杳无奈只得应允,三天后苟杳进洞房,新婚妻子泣泪说:“三天来你一直不肯见我,只在外面通宵读书,是否嫌弃我?”此时,苟杳方明白兄长的苦心,发奋苦读,终于高中,进京为官。后来吕洞宾家遭大火,家财殆尽,无奈进京去找苟杳求助,不料苟杳拒而不见,吕洞宾气愤之极,大病一场,数日后,才起程回家,不料临近家门,只见高搭灵棚,一口棺材停在灵棚之中,妻子儿女俱穿重孝,吕洞宾一问才知道苟杳派人送来棺材,说吕洞宾病死途中,吕洞宾大怒,砸开棺材,只见里面全是金银等物,上有一封书信,写道“你叫我妻守空房,我叫你妻哭断肠。”这时吕洞宾才恍然大悟其中缘由。

谐音之妙趣,可谓不可枚举;但是也有人利用谐音而哗众取宠,极为庸俗,甚至恶俗,这类现象应当坚决摒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