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献血者日:你可能还是不太了解献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o型血有熊猫血嘛 世界献血者日:你可能还是不太了解献血!

世界献血者日:你可能还是不太了解献血!

2023-06-16 20: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央广网北京6月15日消息(记者鹤佳 杨扬)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2023年6月14日是第20个世界献血者日,今年我国世界献血者日的活动口号是“捐献血液,捐献血浆,分享生命,经常分享”,活动主题是“汇聚青春正能量,无偿献血传爱心”。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世界献血者日旨在颂扬无偿献血者通过献血拯救他人生命、改善他人健康的奉献行为,也呼吁更多人特别是青年人能够定期参加无偿献血。

无偿献血的流程是怎样的?直系亲属之间可以相互献血吗?稀有血型究竟是怎么回事?

 

爱他,就别把自己的血给他

受一些影视作品的影响,有的人认为亲属之间可以直接在医院进行输血,江苏省血液中心输血研究室博士冯晨晨表示,在临床或现实情况中,这种情况是绝对不提倡的。“且不论医院本身没有血液采集的资质,直系亲属之间输血本身就存在问题,容易引发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这是输血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血液是人体组织的一部分,输血本身就是一种移植的治疗行为。直系亲属血液中的人类白细胞抗原高度相似,供者的淋巴细胞输入到直系亲属受者体内后,能够轻易躲过受者免疫系统的识别,并且还会反客为主,将受者的淋巴细胞当作异物进行排斥,攻击受者的免疫系统,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这一病情十分严重,且发展很快,冯晨晨介绍,从临床数据来看,一般血缘关系越近发生的概率越高,一旦发生,死亡率超过90%!

不但直系亲属之间不建议输血,未生育的夫妻之间也要避免输血。当妻子接受丈夫的血液后,可能产生针对丈夫血液的抗体,如果妻子怀孕,抗体会通过胎盘进入到胎儿体内,如果胎儿从父亲身上遗传到对应的血型抗原,抗原和抗体相遇将发生对应的免疫反应,造成新生儿的溶血病。

此外,天津资深献血志愿者栗岩奇通过自身多年的献血经历告诉我们:“献血不会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反而有利于降低血黏度,减少血管中的油脂等成分。”同时为了保证身体更适合献血,也督促自身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二者相互促进。此外,献血也为自己和家属未来用血提供了方便。栗岩奇表示,家人当初做手术时,就是通过自己的献血证解决了医疗用血的问题。

血型系统不只有ABO!

常见的血型主要指的是ABO型血,在我国O型血是第一血型,分布数量呈现自南向北递减的趋势,在广西或海南等地,O型血在人群中的概率能达到44%左右;山东、河北概率最低,大约在30%。A型血是第二血型,分布沿长江流域向两侧递减。B型血是第三血型,以秦岭淮河为界,呈现南弱北强的特征,尤其以东三省和内蒙的B型血相对较多。AB型则在人群中占比最低,整个O型、A型、B型和AB型在人群中的占比大概是3:3:3:1。

目前人类红细胞血型系统已有44种,除了ABO这一常见的血型系统,还有Rh血型系统、MNS血型系统、K血型系统等。一般在人群中的占比低于1‰的血型,都称为稀有血型。

由于每种血型系统都有对应的血型基因,这些稀有血型的出现,就是由于对应的血型基因在人群或人种中存在差异所导致的。例如,RhD阴性血在亚洲人群中出现概率极低,在我国人口中的概率在3‰左右,因此也称为“熊猫血”,但在欧美人群中,这一血型的占比能达到25%。

比“熊猫血”更罕见的,还有被称为“恐龙血”的孟买型血。在香港大约为1/15000,越往北该血型出现的概率越低,根据已有的研究,在北京人口中调查发现,出现的概率为1/102万!

因为稀有,所以宝贵,冯晨晨表示,如果在日常的无偿献血中发现了稀有血型的捐献者,会将其纳入到稀有血型的献血者队伍当中,在遇到稀有血型的患者需要寻找同型血液时,会对其进行招募来满足患者的紧急需求。

究竟有没有可能人造血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血液的研究逐渐深入,其组分也越来越明晰。血液因其具有不可替代性,包括紧缺性以及相对较短的保存期等特性,同时由于它在应用方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临床治疗手段,人造血液成为了输血学科科学研究的一个方向。

但目前的研究进展还不能够完整复制人类血液。冯晨晨博士表示,大多数研究方向都是针对制造血液的不同成分的替代品。比如说用干细胞来制造具有生物学特性的细胞或者物质;再比如已有一些人造的血红蛋白来完成对应的一些临床需求,但还没有大范围的临床试验或仅局限在科学研究的水平。

除了人造血液,目前研究人员还有更多研究方向,比如血液的保存。目前,红细胞在低温环境下最多只能保存35天;血小板保存的时间更短,只有一周的时间。所以一旦有大规模的输血需求,不管是血液中心血站还是临床血库,目前的储存能力和存储量都会面临巨大的考验。

冯晨晨表示,近期,我们不应只关注能否人造血液,而应该关注通过人造材料的方式延长血液的保存期限,降低储存期对血制品的损伤。

当然,这并不是说未来人造血液永远无法实现,而是科学研究的前景十分广阔,需要输血学科相关的科研人员致力于更多方面的研究,才能更系统地为输血需求提供高质量保障。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