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璀“让2023容易点儿”开年演讲全文(含全套PPT)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momself优势星球城市合伙人 崔璀“让2023容易点儿”开年演讲全文(含全套PPT)

崔璀“让2023容易点儿”开年演讲全文(含全套PPT)

#崔璀“让2023容易点儿”开年演讲全文(含全套PPT)|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2月23日 20:00,优势星球&Momself 2023开年演讲如约而至。

跨年演讲主题:让2023容易点。

围绕主题,优势星球发起人,Momself 创始人,也是本次开年演讲主讲人崔璀用三小时进行了现场分享。

错过直播的朋友们,以下为崔璀「让2023容易点儿」演讲全文,与你分享。(文末领取全套PPT和演讲回顾视频)

让2023容易点!

大家好,我是崔璀。

这是我们第三年年度演讲,前两年都是在12月29号。今年为了让它容易点,我们避开了新冠感染高峰期,延后了整整2个月。

选在了这个春暖花开的日子。

但是这个主题,让2023容易点儿,是我们在冬天就定好的。

想必不用多解释,你我都能理解。

过去的那一个冬天,过去的那好几个冬天,我们经历了一次太不容易的人类共同命运,我们生病,我们伤痛,我们失去。

所以首先,对身处其中的我们每个人,道一声,这几年,我们辛苦了。

到了今天,春天竟然,如期地,再一次来了。

柳树照旧抽了新枝。

那一刻,你便知道,我们走过来了,既然走过来,就要好好地走下去,带着对生活的盼头,尽可能让生活,走得容易点儿。

容易不是一句简单的祝福,容易是一种能力,在这个时代,最必要的能力之一。

如果可以送给你一个新年祝福,我希望 我们2023年,不只是拥有咬牙坚持的毅力,也能拥有大口呼吸,自在向上的易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今天,我想跟你聊一聊, 抛开一些不可抗力之外,你和我,作为一个个体,能做什么,让自己的2023容易点儿。

那我们就开始了。接下来的3个小时,我们准备了9个易力。

易力这个词,是我从一个故事里感受到的。

让我先给你讲讲这个故事。

我们有个学员,她是做各地经销商管理的。她觉得每天工作都没什么意义感,她在心里对同事领导有很多抱怨,但是又抹不开面子,不知道怎么表达,就有种勉为其难在工作的感觉。

人和人之间的气场其实很微妙,你的工作状态如何,周围的人是能感觉到的,你心里相不相信这个东西,你喜不喜欢它。几年下来,虽然业绩也没什么差错,但是她也没什么大机会。

没有人敢把机会和客户给到一个能量很低的人。

我们认识她,是因为她来找我们做职业咨询,想辞职,想换工作,但是,市场行情也不是特别好,这个选择看上去就不太容易。

我们一直试着想跟她回到当下,「能谈谈你现在的工作吗?」

「没什么好谈的,不想忍了。」她的眼睛感觉一直是往外看,往远看。

反复沟通了好多次,我们有一个小小的发现,她是一个喜欢人际交往的人,跟人打交道往往能让她充满活力。但是她日常的工作模式,只需要她坐在电脑后面,每个月统计各地经销商数据,做汇总分析。

于是我们尝试着建议,你能不能每个月出趟差,去当面跟经销商沟通,当面收集数据。

她觉得根本没有必要:「这就是在浪费时间,我打个电话就能完成的事情,为什么要飞到各地。」

「试试看,也不用多,就试个2、3次。」

我们的同事总是希望能找到一些改变的微小切口。

她拗不过,勉强试了一下。到现在为止,她一直保持着出差这个习惯,也没有换工作。

因为到了当地,她看到了经销商们的表情,实打实跟他们聊上几个小时,看见了他们实际工作中的困难和成绩,甚至还能当场跟几个顾客聊聊,感受到自己公司的产品对大家带来的改变,这还不止,她回总公司会申请一些资源,帮助到各地经销商。这可不是她的工作职责,但是她忍不住,做这事儿让她挺高兴。

刚开始,只是觉得工作不再让人心塞,慢慢发现,自己挺擅长这种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能发挥的价值越来越大。

其实解题思路也不是什么惊天大秘密,只是对于一个本身就乐于人际交往的人来说,跟人打交道才是最能滋养她的方式。 这是一种她天然有优势的工作方式。 人在做比较适合的事儿,就容易得到正反馈,自己高兴,别人也觉得,哎,不错。

因为有了这少许的正反馈,以前想起上班就烦躁的那种心情少了一些,她觉得心里有点儿劲儿了。工作,有点东西嘛,没那么难了,有点意思了。

我们这些年研究一个人的职场发展,在我看来,其实,比这个结果更重要的,是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一个人,Ta 发现, 以前被卡的四下无路,哦,其实还有一条隐秘的小路,不太容易看到,但是走过去,就是新天新地。 因为有了这种「还可以这样」的意识,事情开始多了些「容易」的味道。

这些年我们深度服务了几万名用户,类似的故事还有不少。

我很痴迷于这些细小的瞬间,它们常让我想起稻盛和夫先生的一句话:

要想拥有一个充实的人生,你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另一种则是「让自己喜欢上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很多员工会跟我说,喜不喜欢不重要,就是打工赚钱;管理者会说,别搞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就把活儿干好就行。

哦,那可不是,喜不喜欢工作,除了影响每一天的幸福感,还有很重要一点, 它一定会影响你,能不能把活儿干好,能不能赚到你应得的那份回报。

我们想象一个场景。

既然你已经把生命的某段时间交付在这里,

你是销售,今天就是要坐在这里服务10个客户;

你做新媒体,今天就是要写完一篇6000字的稿子;

你是财务,就是要通过一个个数字了解业务规律,提示业务风险。

你有两种选择,一个是喜欢的表现,精益求精,去看行业最厉害的案例,一次次验证,自我推翻,就为了能做到最好。

全身心投入,享受纯粹的心流,有时候一抬头,啊呀,这么晚了;

一个是不喜欢的表现,内心抵抗,有诸多杂念叨扰,少做一点是一点,能做完就行,差不多就得,赶紧下班回家我还要刷剧。

两者的工作结果,百分百不一样。既然花的是自己的时间,何不让它物有所值。

但问题就来了。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想成功,不是不想做些什么,对社会产生价值,找到自己的意义,享受尊重,得到回报。

但现实是,我想,但我做不到。

做职场服务这些年,听到最熟悉的一句话,就是对现状不满意。

心有所向,但就是走不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面就充斥了很多情绪,着急,失望,向内自我否定,向外抱怨冲突。

这就是这两年很流行的一个词,情绪内耗。

难怪罗翔老师在访谈节目的一句话,连续两年被摘出来反复传播:

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无法跨越从知道到做到的鸿沟。

我们有时候会有一种幻想,认为我只要思考到了,我就做到了。我思想过深刻的东西,我被自己思考过的深刻的东西感动,以为自己做到了。

一睁眼,生活在原地踏步,那个时候就很痛苦。

但痛苦,有时候是有积极作用的,因为有痛苦有纠结,就会有矛盾,矛盾背后就有一种劲儿,这股劲用得好,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今天,从这个切入口进入,我们先试着聊一聊, 我们怎么能让自己在工作上容易点儿,高兴点,做得好一点儿。

首先不是为了任何人,而是为了能让自己的投入变得更有回报,继而能真实的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感到满足,感到有成就感。

我从3个工作观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几年除了新冠之外,有一个疾病,不太外化,但是格外让人难受,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感受到,是 情绪疾病 。

丁香医生2022年国民健康洞察报告里说,让大家困扰的健康问题,排名第一的,是情绪问题。

在另外一个数据中,情绪问题带来的症状得到了呼应。中科院院士陆林在一个科普栏目里提到,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球新增超过7000万抑郁症患者,9000万焦虑症患者,这两个数据,都比发生疫情前预估的增加了超过25%的幅度,与此同时,还有数亿人出现睡眠障碍问题。

我不知道你们啊,这些年,我自己的一个观察,包括身边的朋友啊,网络上的一些现象啊,我们做那么多短视频看评论啊,有一个感觉,大家都挺躁的。

除了宏观问题带来的影响,比如大环境的确增速变缓慢了,没有前几年那种能借助的风口了,生意不好做了,工作不好找了,当然就烦。

还有一个原因,挺隐秘的。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感觉到。

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发生在我身上。

去年11月份,有一天我跟团队去外面拍摄。那天杭州反常的热,热到什么程度呢,30度,我们摄影同学一件一件脱,脱到最后只剩一件T恤了。

我呢,那天走得急没看天气预报,因为拍外景怕感冒,穿了羊毛裤,除了脸上没流汗还能继续拍,其他地方出汗出到羊毛裤都湿了。

在户外拍完,同事说前面有个现代陶瓷艺术博物馆,有些景很不错,好不容易跑出来,能拍尽拍。

我们就一边走一边网上登记,注册,申请名额,到了门口,编导同学进去了,摄影同学进去了,到我,核酸超时了。

这3年我们已经非常自觉了,没有核酸,那就等于没有任何可商量空间。

我们三个人又在烈日下原路返回,羊毛裤更湿了。

但谁也没说什么。

那个时候如果我多嘴说一句,「你排的拍摄计划只有外景,没写要进室内,这个要提前写好的啊。」我觉得他当时内心肯定就炸毛了。表不表现出来另说。

就像当时如果有人说,「你早应该想好啊,像这种外拍,提前就要做好核酸,怎么会被这种小事给耽误工作,你看这白跑一趟。」

我也肯定就炸了。

所以我们三个人,都很眼力劲儿的没有说任何话,流着汗,扛着机器,又原路走回来了。

回公司的路上,我忽然理解了一件事,这些年,我们都觉得难, 除了大环境的限制,还有一点,是微环境,涉及到每一个个体,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空间,被压缩了。

这些年,因为疫情,很多职场人很久没出去旅行,甚至有人两三年没回过家了。以前一场没心没肺的旅行,在大江大河面前,自己的那点郁闷很容易被看开,这些年,类似可消解的通路变少了。

大家都苟在一起,抬头不见低头见。

很多客户,活动,业务,也都受了或大或小的影响,如果说做一件事,之前有8分难,这几年,12分难。

这些事儿其实日常说出来都不算事儿,任何一个成熟稳重的成年人,都能克服,都应该克服。

有困难,解决困难。

这当然没问题, 但是不代表,那些困难雁过无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细细碎碎的小事,一次一次叠加,压缩着一个又一个人的心理空间。 在一个人心理空间被挤压到极致的时候,随便一碰,就会炸。

《一句顶一万句》里有一句话,「世上所有的事情都经不起推敲,一推敲,每一件都藏着委屈。」

但对多数人来说,委屈并不是一个值得被隆重诉说的词,因为很多时候,职业要求我们,必须要保持情绪稳定。

也就是说,在挤压之下,你没有释放的通路,没有消解的方法,你只能压制,表面云淡风轻,内心天崩地裂。

这个过程,看着没有什么实际劳动,但人会很累很烦,因为你在: 情绪劳动。

情绪劳动,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Hochschild(霍克希尔德)给出了定义:除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外,还有一项同样艰辛的付出,被忽视了——这就是「情绪劳动(emotion labor)」。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初,它只是指那些对员工的面部表情有特殊要求的职业,比如:空姐要付出「热情的情绪劳动」,护士要付出「关心的情绪劳动」,医生要付出「冷静的情绪劳动」、殡葬从业人员要付出「悲伤的情绪劳动」……

霍克希尔德教授后来在《组织中的情绪》一书中,将「情绪劳动」的定义扩大了: 「不管任何工作,只要涉及人际互动,员工都可能需要进行情绪劳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便举个例子:

你不想喝酒,但是必须要参加酒局,而且要兴高采烈的参加酒局,这就是情绪劳动;

你不擅长人际交往,但是必须要通过建立人脉维持业绩,要八面玲珑,这就是情绪劳动;

业务难做,业绩压力大,卷得厉害,还是要保持微笑,气定神闲,这就加剧了情绪劳动。

为什么有时候一天也没什么显著成效,但就是觉得累,因为你在默默的劳动,情绪劳动。

很多人会说,这不就是一个职场人的要求吗,情绪稳定,专业稳重。

是,没错,要求是这么个要求。

可是啊,我更喜欢萨特先生的那句话, 「人时时刻刻保持自我克制,是一件很愚蠢、很内耗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许这个世界上有极少数人可以做到这样毫无波澜,活得通透,就事论事,只劳动,不消耗。

但相信我,我们都是大多数人,遇事就会有情绪,烦躁,委屈,生气。

我们不能要求那些情绪绝不出现,我们不能要求自己假装情绪稳定, 比情绪稳定更重要的,是情绪灵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是压制情绪,而是看见它,理解它,找到一个通道,消解它。

我最近重新看《精力管理》这本书,里面有句话,想分享给所有现代人。

「我们都知道,要锻炼体力,包括体力的耐力,灵活性。但其实,情感也需要锻炼。 情感的灵活性是指可以在多种情绪层面中自由恰当地转化,而不是僵硬的回应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什么叫僵硬?

就是不管你是伤心或者愤怒,都一味否认它,关闭它,躲避它。就是你要求自己始终不生气,始终不难过,从来都积极向上。

什么叫灵活?

允许它,觉察它,弄清楚为什么会有这个情绪,勇敢地去面对它,也许是去跟让你有情绪的人谈话,消除误会,或者表达态度,让这件事在你心里真正的过去,而不是假装自己一切都好。

从生气到不生气,从难过到不难过,从失望沮丧到积极向上。始终有这个过程存在,只是通过修炼,它会越来越短。

在我们的服务中,优势教练给学员进行诊断定位之后,会根据不同情况给出一个定制化的解决方案,比如训练营里会引导学员做一份 个人使用说明书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拆个玩具都有使用说明书,一个复杂的生命个体,值得一份无限循环持续补充的使用说明书。

它帮助我们和别人更了解自己。

其中就包括, 了解自己的情绪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在什么情况下很容易被激励?什么情况下很容易被打击?

我经常有的情绪是什么?它们在告诉我什么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作是一门复杂学科,包括项目管理,专业技能,情绪管理,沟通管理,等等,只是我们很少意识到,基本是毫无准备就冲上战场。这个过程,相当于把自己扔了出去,撞到什么上,弹回来,如果接得住,不被打趴下,就是一个自我进化的机会。

了解自己的情绪模式,捕捉到情绪向你释放的信息,接下来,就有调整的空间了。

在个人使用说明书里,还有一个问题,

我在什么情况下的工作效率更高?包括作息,包括工作环境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学员说,我在靠窗的位置上,效率更高;有学员说,我在深夜效率更高,早上9点则完全醒不过来。而有学员说,我过了晚上10点脑袋就不转了。

如果你不能熬夜,但是却要夜夜跟大家畅聊开会,天天爆肝赶稿子,那么对你来说,你会困倦,接着因为困倦而烦躁;你会头脑不清楚,接着因为头脑不清楚效率低下。

但你必须要求自己打起精神。这就是情绪劳动。

我猜这时候你们又要吐槽我了,「崔璀,那你说,我怎么办?公司难道是我办的吗?我说,我困了,再见。」

先别急,去年我认识了一个女孩,她给了我一个不一样的答案。

她代表的是遵循自我,结果还不错的一类职场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月份我们做了一个职场节目,《我的职场跃升计划》,在全国六个城市的滴滴专车上有段时间循环播放,也许你们也偶尔看到过。

《我的职场跃升计划》是从综艺《跃上高阶职场》里延伸出来的,

这个综艺最出圈的,是一个女孩,叫八月。

她为什么出圈呢?是因为她在入职没几天就拒绝了加班要求。

她们是广告行业,她是文案,客户第二天要方案,组员说,那我们晚上讨论看看,八月说,我不通宵,我从不通宵。

组员们吃完晚饭回公司要脑暴,她正好往家走。

网友们清一色的评论,「反内卷第一人。」

她被喜欢,因为她做了大家都想做,但是不敢做的事儿。

我后来采访她,问她这个事儿。她说,因为我太知道我自己了,晚上脑子完全不转,熬夜的话会有生理性的难受。效率也特别低,我觉得这是一种浪费时间。

但是她早上会特别早到公司,在大家来之前,文案写完了。

而且不只是写完,还是内部评选第一,客户老板都满意。

我问她,一直都是这样,特立独行吗?

问完我就觉得自己不对,一个遵守自己作息的人,我竟然想用特立独行这个词。

她说,刚入行也会遵守其他人的标准,但是后来发现,那样可能不会出错,但它永远不会成为最好的那个。我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可能一下子不被接受,但是当我不断的这样做的时候,它最终肯定是一个独特的,会杀掉其他的那个。

说实话,第一次她当着客户说,我从来不加班,同事们,包括管理者肯定都不舒服。

但是第一次,当她把漂亮的文案抛出来,第二次,抛出来,第三次第四次,大家从不舒服,变成了佩服。

给出漂亮的结果,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公司创造业绩是目的。

加不加班,熬不熬夜,都只是形式。

形式从来都是为目的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创造出最符合自己周期的微环境,是为工作目的服务的最好形式。

其实回看八月的故事,你会发现也是在最开始,她就给出了自己的使用说明书。

她温和而坚定的告诉大家,我的最佳使用时间是早8点到晚8点,这段时间使用我,心情舒畅,活做得也漂亮,大家合作起来也愉快。

刚才我说我看了《精力管理》这本书,书里最触动我的一个点,是周期。

这些年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我们都在说,理解大环境周期,要穿越周期。

但今天我想说,朋友们,先把自己的个体小周期弄明白,才有穿越大周期的资本。

因为很多时候,你以为自己讨厌工作,其实,你不是没有工作动力,你是没有工作体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春节档《流浪地球2》大家看过吗?

有一个梗,说在流浪地球拍摄花絮,大家都在关心68岁的李雪健被雨淋湿,没人注意到61岁的刘德华已经泡在冷水里两个小时。

60多岁的华仔仍然有满腔工作热情,这几年持续高产,出了很多高质量的作品。也许首先是因为他有足够的工作体力。

功夫女皇杨紫琼今年获得了金球奖最佳女主角,60多岁了,继续演女侠。打戏依旧亲自上阵,毫不含糊。

之前被问到为什么能保持身材几十年如一日,她说,「就像你每天起床都要刷牙洗脸一样,我的习惯就是运动。跟当年相比,我的体力并无改变,就算你年轻,如果整天不动,体力肯定不会比我好。」

我记得看到微博上有圈内人说,演员保持体形,主要是为了保持体力。

一些大开大合的情绪戏,没有体力支撑,根本拿不下来。有些演员觉得是自己演技不行,其实就是体力跟不上,长台词说不上来,大情绪带动不了。

对我们日常工作,何尝不是。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头一天没睡好,情绪暴躁、悲观厌世,一句话没说好就跟人冲突起来。你觉得,我真是没法做下去了,讨厌这份工作。

但第二天你睡好了,精神满满,新点子又开始冒出来了。

一个重大决策会3小时,有人开到一半就体力不支,大脑一片浆糊,这时候,能到最后一刻还保持专注,思路清明的,就是胜者。

跟合作方谈判了8轮,还是僵持不下,你觉得自己不想干了,「哪有那么难搞的人」。但你吃饱睡足,忽然又有力气发起第9次谈判,一定意义上,你已经赢了。很多谈判,最终的胜负,不是取决于谁的观点更高明,而是取决于谁的体力更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体力决定心力。有好的体力,是不下牌桌的保证。

在这个信息爆炸、竞争激烈,到处都是不确定的时代,谁的体力充沛,谁就有更高的专注力和更好的意识力,在竞争中胜出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

当你越是清楚如何使用自己,保护自己,就越能保证把自己的体力和精力花在最关键的位置。

如果想把个体使用说明书再完善一下,那么不妨试着回答以下这几个问题。

1、什么时候你是精力最旺盛的?

2、在什么样的工作环境下你的内耗最少,效率最高?

3、怎么样的作息会最容易帮助你恢复精力?

4、睡前做什么会帮助你得到好的睡眠?白天发生什么事情会影响你的睡眠?

5、一周运动几次,你的身体状态最舒适?

6、连续工作120分钟还是90分钟,你的专注度会下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去问用户,收获形形色色的解题思路:

中午去楼下花园晒着太阳吃外卖,我会更好;

睡前把脑袋里的事情写下来,绝不看短视频,看剧情轻松,不费脑子的剧集,我会睡得好;

连续开会不超过90分钟,站起来在公司溜达10分钟,又重新被唤醒了;

每周运动2次,不是私教,必须是团课,因为我需要跟人在一起会比较有动力;

有人说不能参加团课,必须是私教,因为我只有自己呆着,才能真正的休息;

这些,是每个人不同的精力周期。

(团队也制作了一个职场人的个人使用书模板,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公众号后台回复「个人使用说明书」联系我们工作人员免费领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给职场发展做一次定制化「体检」

精准诊断你的职场困境和困惑

每个人拿着自己的使用说明书,互相碰撞,取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剩下的时间,各自找自己的最高效时间点。

如果说情绪劳动是,你明明没那么擅长熬夜,却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熬夜,那么有效劳动就是,完善个人使用说明书,尊重自己的精力周期,并跟团队形成协作机制。

以别人乐意的方式,实现自己想要的目标,这不就是合作的目的吗。

如果说情绪劳动是,你明明想花时间健身休息,但是一扫到微信上的工作消息,就忍不住开始思考,回复,一边心里惦记着健身时间又被挤压了;或者在想集中精力工作的时候,突然收到朋友发来的消息,忍不住又聊两句,一边心里惦记着怎么办,工作还没处理完。那么有效劳动就是,选一个合适的办公工具,帮自己专注于工作或者生活,个人生活用微信,工作交流用企业微信。

你可能会觉得,在年度演讲上,你跟我讲颗粒度这么小的事情吗?

是的,朋友,我们是由40-60万亿个细胞组成,我们本身就是微小的叠加。

在让自己精神状况好转的因素中,改善身体健康占85%的比例。

大道至简,于乱世之中还能吃得下,睡得着,最基础,却是最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懂得很多道理,也能过好一生的前提,是先懂得自己的周期。

祝你手握个体使用说明书,不再情绪劳动,自在向上,让2023容易点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来看新工作观的第二个观念。

我们服务的学员,都有某种共性,他们对自己很负责,不敷衍。

遇到问题并不退缩,想要探究到底是怎么回事,相信总有解题思路。

不装睡,有勇气直面问题,是生活真正的勇士。

他们带着对现状的不满意找到我们。

那些不满形状各异,老板苛刻,专制;工作任务不清楚,公司管理混乱;同事难相处,客户难伺候;业绩压力大,身体变差了。

总之,生活中大多数的负面情绪都来自于工作。

但是渐渐地,我会有个好奇:同事脾气差,我们会说是工作不好,但是跟同事关系好,几乎没人觉得是因为工作好带来的。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工作上带来的快乐,包括提升,突破,成就感 (一定有吧) ,我们不会轻易认为是工作带来的。

有时候觉得,工作好像是我们生活的「背锅侠」。管它经不经得起推敲,都怪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想过吗,为什么会这样?

我想过,我觉得,是因为我们离它太近太近了,我们心里认为它太重太重了。

每天工作至少8小时,天天跟周围的这些事儿黏糊在一起。

看到的都是眼前的鸡毛蒜皮,惹你心烦的是隔壁同事,让你失眠的是老板和客户的几句评价。

太近,你就会以为当下的一切就是全世界,太近,你就会不由自主的在意它,在意它,就会误以为它代表着我们所有的评价标准。

今天这件事办的好,就说明我很棒;当下这份工作好,就说明我这个人成功;现任领导和这个月的客户是你人生唯一的评价者。

尤其是这几年大环境不稳定,工作不好找,于是它的重要性又加了一层砝码。

听着就让人讨厌,可是有时候,我们讨厌一个东西,一定程度上,正说明我们太在意它了。

可是人生,从来都不只是工作啊。

这句话说出来,没有人不认同。但是要做到,难上加难,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工作以一种奇怪的方式侵占了我们的边界,它让人感到格外的不舒服。

我们的优职总教练王爽老师,他做了16年的人力资源管理和9年的职业咨询,给近4000+来自不同行业不同业务的学员做过咨询。观察了这么多学员后他说了句话,还挺有意思, 「有离职心态,会工作的更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什么叫离职心态?就是你清晰的知道,你会往哪里走,下一步该去向哪儿。

这份工作,它是整个职业规划中的哪一环,甚至是人生中的哪一环。

浪漫一点说, 离职心态,是一种以终为始的人生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作是过程,不是人生终局。

什么叫过程,就是我们通过工作,找寻到自己的价值感,找到活着的意义。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大小事,触发我们去感知自我,认知世界,修炼我们的品性,提升我们的格局。

它在帮我回答一个问题, 我这一生,为何而来,要走向哪儿去。

它像溪水一样,一路流过,带走落叶,晨露,经过山涧,低谷,但最终,它会流入大海。

如果你知道目的地是大海,就不会为途中的一场风雨而驻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有一个学员,叫小星,985毕业,做管培生, 她代表的是「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的一类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我们认识她的时候,她对自己的工作很不满意,觉得自己虽然努力,但是接手的都是边缘、机械性重复的非核心任务,她形容这份工作「有点打杂的感觉」。

外人看来,学历高,能力自然也应该强,小星却不这么觉得,她常常会因为自己没什么工作经验而自卑,甚至觉得在公司就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一旦有裁员的计划,最先被淘汰的肯定就是自己。

为了摆脱这种「被动」的局面,小星起了离职的念头,找到了我们。

前后分析了她方方面面的核心竞争力,职业匹配度,最终给到她的定制方案,是产品经理。小星呢,收下了定制方案,拒绝了跳槽的选项,老老实实回去做管培生了。

她对这个选择有一个分析,我觉得非常真实:

「之前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自己不合适当下这份工作,但也没有别的出路,非常被动。当你觉得无路可选时,就会很慌,到处乱撞,想撞出一条路。

但现在,职业发展不能说一目了然,但跟以前的迷茫不一样,现在是一种相对有主动性的迷茫。虽然我此刻在这里,但是我心里有数,我的未来有多种可能性,而且这个可能性不是随便说说的一句口号,是经过了一个专业的团队,前台教练,后台行业研究团队教研得出的可能性。

我现在还年轻,只要把每天的工作做好,未来会慢慢被构建出来。」

如果你知道自己的未来是星辰大海,好像就不那么在意眼下的鸡毛蒜皮。

现实一点说,离职心态,是一种长期主义的工作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现在在小公司,如果你清楚的知道,接下来你想要跳槽去大厂,那么此时此刻,你就两个目标,第一,专业能力做到在这个公司顶尖,同时把自己的沟通协作能力提升到最优,因为那个是你未来需要的;

或者你不打算跳槽,你喜欢这家公司,觉得在这儿挺好,那你也要有离职心态,时刻清楚,有哪个位置是我更想去的,有什么能力是我更想培养的,然后从当时当下,准备着迈过去,一个阶梯一个阶梯;

其实就是以终为始。

很多人对于职业的理解,说实话,是有点轻敌的。

以为它是顺其自然的,只要埋头苦干3、5年,我就会升职,就会有更好的跳槽机会出现,就会自然而然进入到下一个阶段。

它是一种误解。

为什么会有这种误解?因为在进入职场之前,我们只有一个经历,当学生。

做学生,一年级读完不出意外就一定是二年级,高考结束就是大学。

但职场不是这样的,有可能,基层是可以干一辈子的。

对于大多数职场人,没有到点就有的那场考试,没有人给你一个轨迹,说,基层做完就一定是管理者,除非你以终为始的去设计,你要进入下一阶段,需要的技能和经验是什么。

这里面就有两个问题,第一,是你知道下一个阶段是什么,第二,是你知道跃迁到下一个阶段需要哪些燃料。

你们也可以试试,能不能回答出这两个问题。我们遇到的很多朋友,他们都在低头干活,但是很少抬头看天。

我们有一个学员,小杰, 她代表的就是埋头走路好几年,一抬头发现路不对的一类职场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的主要工作是给门店做设计,入职4年以来,设计的所有图纸几乎都没有被完整实现,因为公司过程中总有一些或大或小的变动,可以理解。

但是所有的工资一分不少,小杰都能拿到。

甚至她都不用承担责任,因为是公司的规划有变动,所以从结果上来看,就是3、4年时间,一分钱没少拿,而且整体的薪资待遇她都很满意。

但是渐渐地,小杰觉得不对劲了,「有时候觉得,这就是温水煮青蛙」。

于是她找到我们,做职业诊断。

优势教练结合她的优势,深入了解了她的内动力,再跟行业研究团队仔仔细细调研了相关岗位和行业,给了小杰一份定制化职业规划。

拿到这个定制化职业规划,小杰很高兴,「对,这就是我想要去的方向。」

这个时候问题就出来了,她发现自己,并不具备进入下一份工作的储备。

她之前的工作经历,只是在做设计,导致她不了解施工工艺,缺少工地实操经验,她如果职业要往上走一步,真想到达自己理想的位置,必须既会设计,又懂装修落地,才有更好的职业机会。

是在这个时候,小杰才意识到,职业发展,是要以终为始规划的,否则,就像没有燃料的飞机,飞不起来。

现在也想邀请你默默回答自己一个问题:

从眼下抬起头来,从近到远,以终为始,我的人生终局希望是什么样?我的下一个人生阶段,下一个工作职位是什么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想做一个影响他人的意见领袖,还是想做一个带领一个公司创造价值的创始人?

你想做一个救命治病的好医生,还是想做一个筹建医院的运营者?

然后,再由远到近,回来,再看眼下。

那需要我现在积累什么样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需要储备多少知识和经验?修炼什么心性品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茑屋书店有一个分类,叫work-life,工作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很喜欢这个分类,有一种以小见大,恰如其分的融合感。不侵占,不割裂。

从近到远,从当下工作跳脱出来,去看人生的北极星,再到近,从北极星回到每一天的工作中。

这个过程,我们把工作和人生融合在了一起。

让2023容易点的一个建议:带着离职心态,专心致志地好好工作。

扫码给职场发展做一次定制化的「体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扫码给职场发展做一次定制化的「体检」

以终为始规划职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一部分的最开始,我引用了稻盛和夫先生的话。

稻盛和夫先生晚年一直到处讲学,分享他的工作观,是因为他看到了一个现象:把工作看成不得不干的「必要之恶」,这种观念在私下里似乎已经成了人们的常识。很多人心里还是不愿意工作,但为了要吃饭又不得不干,抱着这种心态,很多人都希望工作轻松而又能多赚钱。不想受企业的约束,只重视私人活动的时间,只想埋头于个人兴趣,这样的生活方式,在富裕的时代背景之下,深深渗透到了年轻人群体当中。

这句话,最早出现在2009年的《干法》这本书里。

时隔十几年,同样的问题仍然出现,经常有人问我:不想上班怎么办?

借着前辈和精神领袖给的勇气,我都直接回一句,「不想上班,那就不去上班。」

不要去上班,去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班=劳作,被迫为别人实现价值,被支配,是别人「要我干」!

工作=创造,自己定义人生价值,主动选择,是「我要干」!

这两种职业信念完全不同,也会造成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叙事方式。

第一次理解人生叙事,是在我刚入行没多久。

但这个故事,我是今年在拍短视频的时候,才第一次讲出来。

我曾经被主管当着所有同事的面痛骂一顿,就因为我赞成了他做的一个业务决定。

十几年前,我们开会复盘一个失败的项目,轮到我发言,我说,「这个之前我说过了,项目不靠谱,但当时不是说要保证利润啊什么的,就继续做了。」

当时我的上级特别生气,「你不要老是说,当时我说了。」

我到现在还记得他的愤怒,问题是,当时的我根本不能理解这种愤怒。

那个时候我做企业图书策划,要访谈很多企业家。隔一周出差,我跟采一个企业家,在他的公司呆了好几天,心里一直记挂着这事儿,于是就开玩笑,跟企业家说起我被骂的事。

我还是气不过,「要不说员工怕老板,我们就是个员工,人微言轻,提意见根本不作数,你自己没听进去,出了事就拿我们当出气筒。」

然后企业家前辈笑了,我到现在都记得他说的那句话:

「你可不人微言轻,相反,你可矜贵了。你是把自己当顾问,公司请来的那种。」

看我没反应过来,他接着说,「我问你,为了传递观点你作出的最大努力是什么?有没有据理力争,哪怕是冲突?你试了多少次?提供了多少论据?换了几种方式?」

他说,「你没有,你只是远远站着,轻飘飘提点意见,对方不听,你最多是叹口气摇摇头。两袖清风,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一个公司最大的内耗,就是养了一堆顾问,客客气气,点到为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争辩,「我说,他也得听啊,他听不进去,我有什么办法。」

这是一种我们熟悉的叙事方式: 「我能有什么办法?他可是领导。」

那天,他让我看到了另外一种人生叙事。

他说,你看,你觉得自己毫无办法,但是你是一个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你的每次行为都是你思维引导下的一次主动选择。此时此刻,你的思维告诉你,你是没办法的。我想告诉你的是,还有另外一个选择,真正拥有自己工作的职场人,他会拿出各种方案、报告,让合作方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

但是绝大多数职场人,都把自己当顾问了。他们觉得,我说了,你没听进去,问题在你。就像上课学生走神,老师会说,你怎么不好好听课!出去给我洗把脸!

把自己放在了无能的位置上,认为自己只能被安排,没什么权力,这是我们常常有的一种想法。

我今年在做一档直播节目 《为什么是你》 ,主要是和各个行业的大咖们交换对工作对人生的观察和理解。

里面有一次跟《奇葩说》里面的辩手黄执中直播,他说, 这种思维,叫做听者责任制,我说了你不听,是你的问题。

而 另外一种叙事方式,叫做讲者责任制,你上课走神,是我讲的不够吸引人,是我要去洗把脸,换种方法继续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把刚才说的我的那个故事拍成了视频,光点赞,就有近25万,播放量超过了700万。

但在视频下面最多的一类留言是,「那得碰上讲道理的老板。」

又一次,我们把自己放在了弱者的位置上,我没有办法,除非对方改变。

把自己的人生寄托在另外一个人身上,是不是有点太被动了。

思维决定了我们的行为。

这些年影响我最深的一个概念,叫做自我决定论,在反应和刺激之间,我们是有选择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给职场发展做一次定制化的「体检」

从现在开始,去工作,不上班

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人生叙事;不同的人生叙事,又带来了不同的选择。

很多人刚刚找到我们时,叙事方式都是,「我不喜欢现在的生活」「我不想要这样的团队」「我跟现在的领导没法沟通」,「现在这件事不是我想要的」。

我们开玩笑说,这是句号人生。每句话都是句号。

但是如果你问,那你想要什么?当你做成了什么事儿,你会觉得不枉此生?

句号人生变成问号人生时,等到的往往是沉默。

问题的答案就藏在沉默中。

有时候我觉得,我们的工作,就是花些时间跟每个人建立不同的人生叙事。

因为职场无力感,从央企离职的学员小乐,曾经的人生叙事是,

「我能怎么办?」

他遇到的问题,是我们每个职场人都碰到过的:

「项目这么大,涉及的人这么多,阶段目标经常delay,我人微言轻的,我能怎么办?」

「手头有800件事,但一次次被打断加塞各种没有提前计划过的任务,我能怎么办?」

「跟同事强调过好几次,但一问进度才知道,对方根本不记得有这回事。」

现在他是一个互联网公司的中坚力量,表面看上去他更擅长沟通协作,管理他人,往深了聊,我们发现,他的人生叙事变了,变成:

「我想怎么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同样是时间管理。

怎么确保自己的计划不被琐事打乱,能有足够的时间去处理那些优先级更高的事?

他会试着在企业微信的「日历」上,把这一天必须要完成的事情,提前定下来,告知相关同事。那么别人想约你时间的时候,先看下你的忙闲状态,保证你当下的专注。

再进一步,是怎么去管人家的时间。

同一个项目,怎么让配合的人,也能按照你设定的时间节点来,确保不延误?

他会试着,在企业微信的「公共日历」上,标注关键时间节点,然后分享给项目组所有人,对方看到,也就更清楚推进的节奏。截止日期到了,系统还会自动提醒,保证每个人对自己的环节都心里有数。

甚至,小乐还能管理上级的时间。

老板每天脑子里那么多事情,处理那么多消息,如何确保他能记得回复一下你的请求?

与其等老板花3小时才想起来,不如主动花3秒钟帮老板记住。

直接给老板设一个待办提醒。在企业微信的聊天对话里,就可以直接右键设待办,只要设置好提醒时间,时间一到,系统就会帮你提醒他。

小乐跟我们说,切换人生叙事之后,他不只是更积极,最主要的是,他觉得自己变聪明了。

因为人一旦开始调动「我想怎么办」这个主观能动性,肉眼所见的人和工具,都会变成你的借力对象。

有思路,就有出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年职场人,职场发展不顺利,学员猫奴曾经的叙事是「人到30岁就定型了,还能有什么突破呢」。

在优势星球,教练陪着她艰难求索了一个多月,翻来覆去研讨,她变换赛道进入了新零售行业。

现在她的叙事是:「我一定能做点什么,往我想要的生活走。」

学员唐萱曾经的叙事是:「我有什么办法,我是个妈妈,我只能满足其他人的需求,接送孩子,维持家庭稳定。」

现在的叙事是:「换了工作走出来之后最大的感受是,虽然难,要顾业绩,要出差,要照顾孩子,但是整个人的状态特别好,气质也变好了,干劲十足。」

学员小梨曾经的叙事是:「我不擅长社交,为了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什么任务到我这里,都只能接,否则我更混不下去了。」

现在的叙事是:「我不擅长寒暄,但是思路清晰,分析力强,如果不认同,那我就以事实说话,用我擅长的方式帮助我们团队拿结果。」

每一个学员,他们来时路不同,思维特质也不同,如果一定要说,我厚着脸皮自卖自夸一下,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在优势星球的确浸泡了不短的时间,敢在不确定的时候,去尝试新的工作方式,去挑战自己,或者换一个职业方向。

在他们的人生叙事中,也许最初是被动的,无能为力的,但是现在,他们的故事里,有一句福楼拜先生的话, 「我们在一生中最为辉煌的,并不是功成名就那一天,而是从悲叹和绝望中产生对人生挑战的欲望,并且勇敢迈向这种挑战的那一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每一个成年人,都有一个重要职责,搞清楚自己的人生叙事,因为我们自己的人生叙事只能由自己来讲,它不是父母的续集,也不是子女的前传,它不是别人写完你来出演, 你是它唯一的主角,导演,编剧。

2022年最打动我的一个人,是一位男生,董宇辉。应该是去年的现象级人物之一。新东方的主播团,凭借自己的功力和才华,把转型带货直播这个决策完美的执行了出来,把这个几乎溺水的公司又拉了回来,甚至拉得更高。

非常励志,有很多高光时刻。

但是董宇辉说过一句话,他说所有励志的故事都有一个悲伤的开头。

不能做老师,对他来说是巨大的打击,他当时在新东方有团队,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一下子,天翻地覆。

其实就是一次职业困局。

后来转型做主播,刚开始直播间没什么人,从线下转线上其实是很痛苦的,经历过的人都知道,那种工作体验是什么,你在线下讲课,一转头,一两百双眼睛,你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你看着他,你就理解什么叫一个灵魂撼动另外一个灵魂。

直播,特别是没什么人的直播,没人回应你,你看不到任何心灵的窗户。

很痛苦的时候,董宇辉说他就绕着北大校园的外圈一遍遍走,失眠。任何人都遇到一个低谷,在那个低谷里,你惊心动魄,而世界一无所知。你翻山越岭,而天地寂静无声。 人生说到底,是一场一个人的战争。

在这种战争中,有可能是两种人生叙事在交锋。

一种可能的人生叙事是:我工作做得好好的,赛道没有了,我有什么办法,太惨了。

在这种人生叙事下,人会抱怨,会消极,动力在被动的人生叙事中是绝对生长不出来的。

一种人生叙事是,在这份工作中,我努力去找到,甚至是创造它的意义。

在这种人生叙事下,人会行动,会重新出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董宇辉在直播最难的时候,找到了助人的意义感。

先是帮助远方的人。他们卖革命老区的苹果,因为他自己是农村孩子,知道农村正在发生什么,村里全是小孩,青年人都在外面打工。一箱苹果几块钱的利润,董宇辉说贴成券发出去,我们不挣钱。一晚上如果卖个一万箱呢?那几万块钱,农民吃药的钱、老人吃药的钱,孩子上学的钱就有了。这就是意义。如果通过卖农产品让青年人愿意返乡,让孩子有人陪伴,让老人也有人照顾,这就有意义,就能让我有成就感。他找到了意义。

还有是帮助身边人的意义。

他说,「我不愿意辜负身边这些人。我之前有过很多高薪的出路,即使现在转型搞农业直播间了,也依然有很多教育赛道的机会在找我,开价也挺高。但怎么说呢…… 你身边最好的朋友是谁?你会在他最难的时候抛弃他吗?」

不管是帮助远方的农民,还是近处身边的朋友,董宇辉在最艰难的时候,是靠这种意义感撑了下来。

最触动我的,不是他又选对了赛道,一路高升,而是他身体力行的让我们看到,一个找到意义感的人,有多强大。

他说了一段话,「如果有天东方甄选离了我不受任何影响,我身体也实在扛不下去了,存款也够过正常的生活,我可能会找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去支教。我想回到熟悉的地方。

为啥还是想回到课堂?像这样,看到自己的投入,能够改变一个又一个真实的人,会给我快乐。上一趟综艺,或是突然给我一笔巨款,我当然也会开心,但 开心是有着高下之分的,帮助人、改变人的快乐,对我来说更直接、更强烈,在这个过程中,我能看到教育的意义。」

他说出了我的心里话。我们优势星球上的执行总裁封一帆老师以前也是新东方的老师。是因为他,我知道做老师其实并不容易,夏天,杭州地面温度42度,他们一天多的时候要赶7、8节课,从一个教学点到另一个教学点赶课,掐着点赶,有好几次等红灯的时候,睡着了。

赶到教室,人一下子又精神了,一节课下来,讲得上天入地,背后全是白花花的盐渍,是汗干了湿,湿了干。

我相信在那一刻,支撑他们的,就是教室里的一双双求知的眼睛。

人的身心是一体的,当你心里有足够的信念,你的身体会随之变得崭新。

封老师做了15年教育,后来加入我们,是看到了成年人在职业发展上的很多迷茫,痛苦,想在职业教育这条路上探索出新的模式。

我们这家创业公司,在疫情的这些年,其实也挺迷茫的,一堆人翻来覆去的讨论。是在那个时候,在商业模式,在计算数字,在所有这些之上,封老师启发我们,提出了一个产品价值观,「在用户刚需上玩命服务他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你有机会体会到我们的职业咨询、6周求职火箭班这些服务,也可以一起感受下,我们优势教练有没有把你的需求放在心上,我们的行研团队放到你面前的定制化方案,是不是最匹配你的行业和职业信息。

你问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有100种逻辑,有101个困难,但只有一个心声,因为有人需要。这就是我们的意义。

罗翔老师有篇文章里,写了一句话,「心音为意,日立为音,这种心中的声音提醒我们向阳而生,光辉烈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意义是一个现在进行时(meaning),一旦我们终结对意义的思考,人生也就难免卑劣与刻薄(mean),工作也迟早成为一种折磨。

我猜想,这是他作为法律人给自己的勉励。

我借来,给所有职场人共同勉励,一旦开启对意义的思考,人生会变得容易点。

想借这次开年演讲的机会,隔空对董宇辉们表白一句,谢谢你们,你们对于人生意义的追求,是这个虚无时代里的那束光。

聪明的人会被喜欢,但是坚定的人会被尊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想请你把人生叙事这个词,从这次开年演讲中带走,并自己回答自己:

在艰难的低谷里,在顺遂的喜悦中,在每一个星月同辉的夜晚,你的人生叙事,是怎么样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祝你2023,带着今天3个新工作观,找到你独有的人生叙事,并借由此,让2023变得容易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才我们用了近50分钟讲新工作观,可能你也发现了,我们不断在强调自我能动性的重要性,包括今年年度演讲定这个主题,「让2023容易点」,其实是带着一点心愿,想跟大家说,生活有很多不确定,很多困难,但仍然希望我们能好好生活。

哪怕是在风暴中,也有自己创造出来的空间。

借用诗人哈金的一句话,

你必须守住自己安静的中心,在那里做只有你能做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很多我们的读者,学员,也会跟我们聊,感觉很多事情不是你努力努力就能变容易的。

你看这几年,1000万教培人面临转型,小企业努力维持着不停业,大公司坚持降本增效。

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了1076万人,已经是历史新高了。但2023届的最新预计数据已经出来了哦,1158万。

整个职场环境不动声色地猛烈变化。

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卡塔尔世界杯的转播期间,这一次出现了3个招聘平台,其中一个招聘平台的数据显示,2022年春季后平台日活,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

招聘软件的美好时代不一定是职场人的美好时代,从另一个侧面,反应出了个体求职者的不容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年演讲的第二部分,我跟你聊聊,3个新职业观,能帮我们2023年容易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年,有个词很火。

上岸。

大家眼中最具代表性的「上岸」方式是什么,一下子就能反应出来的,考研和考公。

相比2022,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足足增长了17万人。

不难理解,就业紧张,学历膨胀,考研「上岸」能让自己「就业时间晚」,让自己「就业竞争力强」;

而在考公这件事上,大家的热情度也是空前高涨,2022年的报名人数和参考人数都创下了11年来的历史新高。

也不难理解,体制内「上岸」能让自己「就业前景稳」。

本质上是在对抗一种不确定性。

《中国人力资本生态十年变迁白皮书》里有个数据,职场人择业时最看重的要素中,「公司实力和抗风险能力」的得票率从十年前的排名第六上升到了现在的第三。

说白了,就是不稳定怕了,想稳稳呆着。

求稳是一种本能,人天然厌恶不确定性,害怕动荡。

风雨中,谁不想上一搜抗风抗浪永不沉没的大船呢。

稳定是件好事,在这个时代尤其是。

只是,不要被稳定困住。这是我们深度服务学员,时常有的一个感受。

什么叫做被困住?

有句话,我觉得太准确的描述了被困住的样子。

「感觉人生最美好的六年经历了同一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这话的是,喜剧演员鑫仔。

鑫仔是在去年《喜剧大赛2》火出圈的。

你可能更有印象的是他的组合名——「少爷和我」,或者他的「艺名」——刘波er。

脑子里瞬间有画面了,是不是?

太洗脑了,我儿子直到今天,在家还有事没事儿念叨一句,刘波er

作为喜剧演员,他无疑非常有才华。一个人身兼主演和编剧,创作了作品《少爷和我》在全网喜提了两亿播放量,成为了《喜剧大赛2 》最出圈作品之一。

我们赞美一个人有天赋,有一句非常生动的话,叫做老天爷赏饭吃啊。

看鑫仔在舞台上的表现,你会觉得老天爷赏他的这碗饭,满出碗边儿了。

但对他来说,「幽默」这口饭,又有点像是一个意外。

在走上这条路之前,他一直走的都是循规蹈矩的「稳定路线」。

大学学的金融,大四实习就去了证券公司,毕业后顺理成章做了会计。

干了三年,稳定是稳定,就是觉得憋得慌,跑去开起了澡堂。

用鑫仔自己的话说就是——在东北开澡堂子跟烧烤店一样是特别稳妥的选择。

结果没想到,澡堂比会计还困住人,离不开吧台,一干就是六年。

他说,完全没想到,感觉人生最美好的六年经历了同一天。

职业这个事儿,没有好坏,只有适合不适合。有人开澡堂,觉得多好啊,迎来送往,热热闹闹,离家近,还稳定。有人开澡堂,感觉被困住了,然后这个人上了喜剧大赛的舞台,他觉得,多好啊。

我想问问,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们,你觉得自己的工作人生,好吗?

这个问题,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代替你回答。

他们说稳定多好啊,能赚钱多好啊,钱是不多但是活儿也少多好啊。

都没用,只能你回答。

因为是你自己扎到具体的工作里。一日日去面对工作的细枝末节,你会有感觉的,在做什么,和谁一起做,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你会感觉到心灵深处是平和满足,还是不安不满。

你心灵深处的感知,跟外界定义的标尺,是有缝隙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沿着那个缝隙,我们往里面再看看,能看到很多东西。

比如,刚才说,很多人追求工作稳定,稳定满足了我们对工作的局部需求,它当然很重要,但请注意:

局部最优解,不等同于全局最优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局部最优解这个词,是跟老喻聊天时他提到的。

我刚才说一直在做一个直播专栏,叫做《为什么是你》,去年有一期,老喻来聊天,他解释什么叫做局部最优解,就是,你顺着一个山峰一直往上爬,好不容易爬到了山顶。

当你以为这是一个胜利时,往周围一看,你站着的这个山峰其实是周围群山中最矮的。

你想去更高的山顶,但这时,你得先下山,再重新爬更高的山,花费的精力体力都是之前的数倍,这就是「局部最优解」陷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服务学员,帮每一个个体诊断职场问题,建立自己的职业规划地图,发现不少学员的职业发展都会有一个表现:

局部清晰,整体模糊。

上一份工作因为领导不好对付,这一个原因,下一份工作一定要找一个好老板。

上一份工作沟通成本太高,因为这一个原因,下一份工作决定做个体户;

上一份工作觉得学得是这个,就找个专业对口的,干着干着,公司没了,下一份工作无论如何,稳定最大;

但是一份好的工作不会只由一个要素组成,眼睛里只盯着“稳定”,就只能关注到局部,再多,就没有了;

但是,做着做着,你内心是会有感觉的。

童萱,是我们的一个学员,她就曾经在这种感觉中,纠缠了5年。

她代表的,是「人人都说好,自己却一直想逃跑」的职场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你也是,听听她的故事,从别人的故事,看懂自己的人生。

对她来说, 她陷入的「局部最优解」陷阱,是——工作最好能稳定,平衡家庭。

看上去,童萱很幸运,连续生完两个小孩后,被家里有权威的亲戚介绍进入大学成为非在编会计。当时接受这份工作的原因有2个:

1、照顾孩子方便。

2、介绍人极力推荐。

我们是在很后面的时候问她,那你当时喜欢这份工作吗?

她说,我没想清楚,当时忙着照顾孩子,每天晕头转向,觉得稳定挺好的。

童萱没料到的是,当时没心思想的这个问题,接下来,她花了5年时间去想。

在外人看来,在那一刻,她已经上了一搜很稳定的大船,人生已经尘埃落定了——有份稳定体面的工作,虽说月薪不那么高,但胜在时间充裕,按时上下班,特别适合带孩子,照顾家。哦,对了,还有寒暑假,简直完美。

——对很多女性来说,这符合一份好工作的标准,平衡事业家庭嘛。

我们女生最常遇到的永恒命题。

慢慢的,别人眼中的完美,对童萱来说,成了不敢爆发的崩溃。

财务要谨慎,对数据敏感,童萱看着表格里的数据,却常常走神。

每一天,逼迫着自己正襟危坐,认真工作。

她隐约觉得自己不适合这份工作。

但为什么不适合,什么又是适合的?其实很少有人能条理清晰地说明白。

正是因为说不清楚这些,5年时间里,每次想要离职,童萱反而常常被身边人说服。

老公会说:「你离职了,孩子接送怎么办?疫情变化大,要是不给你发工资怎么办?寒暑假孩子谁带?」

姐姐会说:「你都快40了,差不多拿点工资就行了,要什么发展?」

曾经的工作介绍人,是他家里很有权威的长辈:「你老公工作刚稳定,现在又疫情,俩孩子,寒暑假怎么办,房贷怎么办。财务这么好的岗位,社会地位这么高,能不能成熟一点?为什么要随便离职?」

结果,辞职没辞成,童萱反省起自己的矫情。

是啊,大环境这么不稳定,有份朝九晚五,还能顾上家庭的稳定工作已经不错了。

反省之后,又能再坚持干一段时间。白天忙忙碌碌,日子一天天也就这么过去了。

在英文中Busy是忙碌,Work是工作,但Busywork的意思是「消磨时间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只是消磨了时间,而已。

夜深人静的时候,只有自己跟灵魂赤裸相见时,童萱偶尔还是会琢磨,为什么自己做不下去呢?

电影《一代宗师》里那句特别出名的台词, 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这几年,服务的人多了,在一个又一个个体具体的生活中游走,会有种感觉,见自己,似乎是最难的。

圣雄甘地有说过一句话,

「我只有三个敌人,我最喜欢的敌人是最容易受影响而改善的大英帝国。第二个敌人是印度的人民,他们甚难改变。但我最难对付的对手是名叫甘地的人。对于他,我似乎只有非常微小的影响力。」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哦,见天地,见众生,恐怕都不能见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理解自己,表达自己,让自己能被理解,被看见,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太不容易了。

为什么不想做这份工作,为什么做不下去这样一个别人看上去那么好的工作,而我适合的又是什么,是否老天也赏了我一口饭吃?

帮助每一个人回答这些问题,是我们这个团队工作的意义。

去年4月份,童萱找到我们,是在5小时的深度职业咨询中,是在6周42天的贴身求职陪伴中,她终于理解自己多了些:

为什么别人眼里求之不得的瑰宝, 对她来说是一种消耗。

我试着把职业定位咨询总研发封一帆老师,求职陪跑总教练王爽老师及其团队跟童萱一起工作了近2个月的成果,简单用几句话汇报一下,看看里面有没有你的影子:

童萱的优势中没有分析力优势,也就天然没有条分缕析的能力,每天对着数据、报表对她来说,可以学,可以做,但更多是无聊和煎熬。

她排名靠前的四个优势是学习力、交往力、共情力和目标力,交往和共情是关系维度的优势,这会驱动她自然而然更向往人与人的联结沟通,而不是表格里一动不动冰冷的数据。

梳理之后的结论,让童萱有了一个之前没想到过的视角: 自己的优势和岗位并不匹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这并没有出乎我们的意料,优岗不匹配,是职场很常见的一种现象,毕竟,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是赤膊上阵,谁也没接受过什么特别的职业规划。

如果一个人在做与自己优势违背的工作,她再怎么说服自己,也不会真的爱上。

工作岗位要求,没办法,她必须做,也可能可以做得还行,但生理上,她没办法喜欢,这是天生优势决定的。

有一位投资界的前辈,源码资本的合伙人郑云端写了《管理者跃迁的十条铁律》,其中有这么一条:

如果想在职场长期发展,务必深刻理解职场竞争力的四维模型:知识、经验、能力和动力。其中, 能力和动力才是显著区别于其他人的关键得分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点很有意思,我们很容易以知识、经验来筛选简历,日常员工评价也多集中在能力上,但却往往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动力。

对很多企业来说,特别是HR,动力是一个很虚的词。怎么评价?怎么判断?就是看是不是喜欢吗?

这几年下来,我们试着回答这个问题, 动力本质上就是你的优势,它是你天生做一件事,就比其他10000个人做得好,是你对这个世界天生的反应和行为模式。

扫码给职场发展做一次定制化的「体检」

以动力为基础实现工作

做一件事,你是热情满满,还是兴趣缺缺,有时候并不取决于它是不是一个外界看上去的好工作,而是取决于你的动力。

有句老话说的好,千金难买我乐意。它不是任性,是生理导致的本能反应。

在过去的三年,有超过30万人跟童萱一起,以优势为一个切入口,对自己多了一点理解——

我脑子里老是天马行空的,最受不了条条款款,领导批评...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