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操作系统下io高如何发现并解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linux查io高的进程 linux操作系统下io高如何发现并解决

linux操作系统下io高如何发现并解决

2023-09-19 23: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inux操作系统下io高如何发现并解决 使用工具iostat和iotop安装: yum -y install iotop sysstat iostat介绍 iostat -d -x -m 1

-c: 显示CPU使用情况 -d: 显示磁盘使用情况 -N: 显示磁盘阵列(LVM) 信息 -n: 显示NFS 使用情况 -k: 以 KB 为单位显示 -m: 以 M 为单位显示 -t: 报告每秒向终端读取和写入的字符数和CPU的信息 -V: 显示版本信息 -x: 显示详细信息 -p:[磁盘] 显示磁盘和分区的情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说明: rrqm/s: 每秒进行 merge 的读操作数目。即 rmerge/s wrqm/s: 每秒进行 merge 的写操作数目。即 wmerge/s r/s: 每秒完成的读 I/O 设备次数。即 rio/s w/s: 每秒完成的写 I/O 设备次数。即 wio/s rkB/s: 每秒读K字节数。是 rsect/s 的一半,因为每扇区大小为512字节。 wkB/s: 每秒写K字节数。是 wsect/s 的一半。 avgrq-sz: 平均每次设备I/O操作的数据大小 (扇区)。 avgqu-sz: 平均I/O队列长度。 rsec/s: 每秒读扇区数。即 rsect/s wsec/s: 每秒写扇区数。即 wsect/s r_await:每个读操作平均所需的时间 不仅包括硬盘设备读操作的时间,还包括了在kernel队列中等待的时间。 w_await:每个写操作平均所需的时间 不仅包括硬盘设备写操作的时间,还包括了在kernel队列中等待的时间。

await: 平均每次设备I/O操作的等待时间 (毫秒)。 (每一个IO请求的处理的平均时间(单位是微秒毫秒)。这里可以理解为IO的响应时间,一般地系统IO响应时间应该低于5ms,如果大于10ms就比较大了。这个时间包括了队列时间和服务时间,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await大于svctm,它们的差值越小,则说明队列时间越短,反之差值越大,队列时间越长,说明系统出了问题。)

svctm: 平均每次设备I/O操作的服务时间 (毫秒)。

%util: 一秒中有百分之多少的时间用于 I/O 操作,即被io消耗的cpu百分比 (如果 %util 接近 100%,说明产生的I/O请求太多,I/O系统已经满负荷,该磁盘可能存在瓶颈。如果 svctm 比较接近 await,说明 I/O 几乎没有等待时间;如果 await 远大于 svctm,说明I/O 队列太长,io响应太慢,则需要进行必要优化。如果avgqu-sz比较大,也表示有当量io在等待)

iotop 介绍 iotop -o

图片说明:

Total DISK READ : 0.00 B/s | Total DISK WRITE : 0.00 B/s

READ和WRITE速率总计。

Actual DISK READ: 0.00 B/s | Actual DISK WRITE: 59.41 K/s

实际读取和写入磁盘速率。

PID:进程,按p可切换线程tid

PRIO:优先级

USER:执行进程的用户

DISK READ:磁盘读取速率

DISK WRITE:磁盘写入速率

SWAPIN:swap交换百分比

IO>:IO等待所占用百分比

COMMAND:线程/进程详细信息

2. 参数说明:

-o, --only #显示进程或者线程实际上正在做的I/O,而不是全部的,可以随时切换按o -b, --batch #运行在非交互式的模式 -n NUM, --iter=NUM #在非交互式模式下,设置显示的次数, -d SEC, --delay=SEC #设置显示的间隔秒数,支持非整数值 -p PID, --pid=PID #只显示指定PID的信息 -u USER, --user=USER #显示指定的用户的进程的信息 -P, --processes #只显示进程,一般为显示所有的线程 -a, --accumulated #显示从iotop启动后每个线程完成了的IO总数 -k, --kilobytes #以千字节显示 -t, --time #在每一行前添加一个当前的时间

3. 按键说明: r:改变排序顺序,默认由大到小

o:只显示有IO输出的进程

p:进程/线程的显示方式切换

a:显示累积使用量。

q:退出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