锆酸锂包覆锂离子电池三元层状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li2ZrO3包覆 锆酸锂包覆锂离子电池三元层状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锆酸锂包覆锂离子电池三元层状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2023-05-08 22: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锆酸锂包覆锂离子电池三元层状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锆酸锂锂离子导体系列材料(主要为Li2ZrO3和Li 4Zr04)包覆锂离子电池三元层状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属于新能源技术领域。【背景技术】[0002]传统化石燃料的枯竭以及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使得新能源的开发迫在眉睫。而新能源电池的综合运用与动力化技术难关就体现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运用与技术难关上。锂离子电池被认为是能够实现动力电池的最有前途的能量储存体系之一,但是锂离子电池目前的能量密度与功率密度及安全性等方面还无法满足电动汽车的发展需要。正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中唯一提供锂离子的材料极大的限制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因此开发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的安全的正极材料极为重要。三元层状正极材料因具有理论容量高、循环稳定性较好、造价较低、毒性较低等优点被认为是下一代锂离子电池最具潜力的正极材料之一。但是三元层状正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不够好、倍率性能较差,这些因素制约了其在电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目前改进三元层状正极材料性能的主要方法有表面包覆(即:在其表面包覆一层氧化物或其它惰性材料)、元素掺杂(如Al、Ru等金属元素)。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快速充放电性能),但是还不足以满足电动汽车的要求,因此开发更有效的改性方法极为重要。锆酸锂无机锂离子导体系列材料(主要为Li2ZrOjP Li4ZrO4)是一类热稳定性极好并且具有较高的锂离子传输性能,如果将其包覆在正极材料表面,不仅会防止电解液与正极表面的直接接触而引起的分解反应,还将会有利于锂离子的传输,从而极大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循环稳定性,特别是倍率性能。尽管有研究通过“后包覆”方法将Li2ZrO3包覆于正极材料表面,这些方法都需要首先制备正极材料,然后再将Li2Zr03包覆在正极材料表面。但是,这种“后包覆”方法制备的材料,包覆层与主相之间的结合力往往较差,并且包覆层厚度也不均匀,从而影响电化学性能,特别是高倍率性能。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同步锂化”法制备锆酸锂包覆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的新方法,即错酸锂包覆层Li2ZrO3或Li 4Zr04与主相三元正极材料是在锂化反应过程中同时形成的,该方法能够改善Li2ZrO3或Li 4Zr04与主相三元正极材料之间的结合强度,并且包覆层厚度均匀,锂离子电池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获得显著改善,尤其是倍率性能。[0004]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锆酸锂包覆锂离子电池三元层状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水热法包覆,具体包括以下步骤:[0005](I)草酸盐前驱体的制备:[0006]按照x:y: (1-x-y)的摩尔配比将 NiSO4' CoS04、MnSO4^f 于 50mL 水中,其中X彡0.8,y彡0.4,使金属Ni离子、金属Co离子和金属Mn离子的总摩尔浓度为lmol/L,得到金属离子混合溶液,再配置摩尔浓度为lmol/L的H2C2O4溶液50mL,磁力搅拌下将H 2C204溶液加入到金属离子混合溶液中,产生沉淀物,搅拌2小时后,离心分离,分别用去离子水及无水乙醇清洗沉淀物2次,将沉淀物置于80°C烘箱中干燥12小时,得到草酸盐前驱体,草酸盐前驱体的分子式为=NixCoyMn1 x yC204.2H20(x ^ 0.8, y ^ 0.4);[0007](2) ZrO2包覆草酸盐前驱体的制备:[0008]将步骤(I)得到的草酸盐前驱体500mg分散在1mL无水乙醇中,搅拌并超声分散10分钟,按照Zr: (Ni+Co+Mn) = α: 100的摩尔比例,加入质量百分比浓度为10% wt的Zr(OC4H9)J^无水乙醇溶液,其中I < α < 15,搅拌分散均匀,得到混合液,然后将该混合液转入彻底干燥的聚四氟乙烯内衬的水热釜中,在150?180°C下水热处理5?12小时,自然冷却后,离心洗涤,将离心洗涤得到的沉淀物在80°C下干燥12小时,得到Zr02包覆草酸盐前驱体;[0009](3)锆酸锂包覆三元层状正极材料的制备:[0010]按照L1: (Ni+Co+Mn) = (105+2 α )/100 或者 L1: (Ni+Co+Mn) = (105+4 a )/100 的摩尔比例,其中I彡α彡15,将步骤⑵制备的草酸盐前驱体与L1H^H2O研磨并混匀,置于马弗炉中,以3?5°C /min的升温速率,在700?1000°C下煅烧处理12?24小时,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Li2ZrO3或Li 421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