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备专栏】九上第一单元文本解读及整合设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lesson5where教学设计 【秋备专栏】九上第一单元文本解读及整合设计

【秋备专栏】九上第一单元文本解读及整合设计

2023-10-24 10: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九上第一单元是一个活动探究单元,探究的对象是诗歌。除了《沁园春·雪》外,其余五首《周总理,你在哪里》《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四月天》《我看》都是现代诗歌。教材设置了三个活动任务:学习鉴赏;学习朗诵;尝试创作。下面,我将从这个单元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还能怎么教四个方面来跟您分享我的具体做法。

教什么

诗论家说,诗歌是活的有机体,可以全方位地感知,从滋味到声色,再到肌理。我们先从这些角度去审视一下五首诗歌。从描写方法来看,这些诗歌都借助具体物象来抒发情感,《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形的描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红装素裹”是色的晕染。《周总理,你在哪里》中“高山”“大地”“森林”“大海”“祖国的心脏”凸显形之大,“他刚离去,他刚离去”写声音之绵延,《我爱这土地》中“嘶哑的喉咙歌唱”写声音,“土地”“河流”“风”“黎明”既有形的描绘,又让人分明感觉出颜色的灰暗与明亮。《乡愁》突出形态与分量,《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运用多种感官,形声色味俱全,《我看》中有声有色,流动着春的气息。从诗歌的肌理来看,《沁园春·雪》和《乡愁》有稳定的格律,节奏和谐,具有古典诗歌的特质。前者押“ao” 韵,属于高标韵,读起来昂扬豪迈;后者一唱三叹,回环往复,长短句交错,有复沓变化的内在规律。《我爱这土地》《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看》三首诗句法、章法灵活自由,同样表达“爱”这一情感,同样借物抒情,意象的选用、韵律的组合、文字的质感却各不相同。《我爱这土地》使用长长的修饰语,你听这些词语:“暴风雨”“无止息”“打击”“汹涌”“悲愤”“激怒”,仄声平声交错而仄声居多,诗句沉郁凝涩,如同行走在裸露着石块与土丘的暗夜里;再听这一句:“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多个平声透露出渴望与希冀。《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节奏短促明快,意象变化跳跃,“轻灵”“光艳”“软”“闪”“鲜妍”“柔嫩”“暖”,这些修饰语充满亮丽的光泽、鲜艳的色彩和温暖轻柔的质感。《我看》中“春风”“青草”“飞鸟”“流云”这些意象无不显现出愉悦飘逸的韵律。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我爱这土地》《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看》更具有互文性,也更适合学生仿写。教材中“尝试创作板块”也有训练要求:参照本单元学过的任意一首诗,自己仿作一首。如模仿《我爱这土地》《乡愁》,创作一首同题诗歌;模仿《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看》,以《你是_______ 》或《我看》为题,创作一首表达形式相近的诗歌。因此,我觉得可以把这三首诗整合在一起,从意象的选择、句子的构建、情感的抒发等方面指导学生学写诗歌。少年情怀总是诗,孩子们对诗歌有一种天然的喜爱。只要我们用心去设置教学活动,课堂上学生们一定会绽放出不一样的光彩。而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涵养学生的诗情,习练诗歌的写作,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怎么教

接下来,我们来聊一聊怎么教。从文本特质和创新课型来定位,这节课是写作型群文教学。大家知道,写作型教学,指向于学生表达素养的培塑,通过写作能力点的显性呈现和针对性训练,一练一得,得得相连,形成语文经验,提升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打个比方吧,写作型文本教学,就是带着学生进到一个花园,不仅要看懂美之所在,还要看到别人是怎么经营的,而且拿起锄头亲自尝试一番,从而学会去开垦自己的花园。

在我看来,群文与写作有着天然的亲密关系。我们要把写作知识点、写作能力点讲清楚练透彻,常常要用多篇文章来佐证、助力。教材中的写作板块,就常常用多篇文章来例举说明。对于写作型群文教学,我的实践经验是,从教学内容选择上看,要符合学生的现实需要,一定要聚焦,写作知识点的提炼一定要符合教材文体特点。从教学手法上来看,活动一定要循序渐进,要灵活多样,要以各种写的方式激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

‍下面,说说具体的教学活动:

首先要明确的是,这个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进行了任务一学习鉴赏或者任务二诗歌朗诵的基础之上。如何指导学生朗诵,如何指导学生鉴赏,一会儿我在“还可以怎样教”的板块中再介绍。现在,我们先来重点学习写作型群文教学的活动设置:

一、导入新课,分类建群

这个单元是九年级开学学习的第一个单元,而且是活动探究单元,以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活动为主。我上课之前了解到,学生已经把五首诗歌都诵读过了。那我上课时就先让学生不看书,说出五首诗歌的题目和作者,然后让他们给这五首诗歌分类建群:以“爱”为感情基调,以现代诗为体裁建一个群,你会添加哪些群成员?

这样导入,实际是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检测,看学生对五首诗歌读懂了没有,读懂了多少。弄清楚学生“在哪里”,才能确定课堂活动的详略疏密。

通过分类建群,我发现学生们都读懂了五首诗歌文字表层的意思,也初步感知到诗人蕴含在文字中的情感。那我告诉学生,这个单元的诗歌都有爱的表达。爱的对象可以千差万别,但是表达爱的方式却异中有同。然后,明确本节课的重心:学习怎样表达爱。学习内容:三首现代诗《我爱这土地》《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看》。课堂主题是:让爱在天地间流转。这是学生熟悉的张杰《三生三世》中的歌词,用它做课题既与教学主题相符,又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课堂主要活动我采用的是三级挑战模式。初级挑战:朗读·求同,中级挑战:比异·仿写,高级挑战:联通·创写。

初级挑战环节,先让学生浏览三首诗歌的创作背景,然后自由朗读三首诗歌,勾画出最能表现作者“爱”的情感的诗句,诵读体会诗人表达爱的方式。朋友们注意,我这里先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因为现代诗歌更具有时代性和情感性,脱离写作背景的解读如同暗夜里摸索道路,容易走偏。其他文体的教学,我很警惕写作背景在教学中的先入为主,但是教学现代诗歌我觉得有必要把创作背景及早告知学生。学生自主活动后,朗读,交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探究发现,诗人怎样把“爱”这种抽象的情感表达得充满感染力?学生说,《我爱这土地》中最能表现“爱”的情感的句子是“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作者把自己化作嘶哑歌唱祖国苦难的鸟,即使死了也要融入到祖国大地的怀抱。《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最能表现爱的情感的句子是“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一句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把自己的孩子比作一树一树的花开,比作梁间呢喃的燕子,比喻中有无限温情的母爱。 《我看》中“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这一句用“鸟歌唱”“云流盼”“树摇曳”等形象,表现作者对生命对大自然的热爱。这个环节放开了让学生自主说读,鼓励学生读出情感读出情味。让他们在朗读中触摸诗句的抒情脉动,探索诗歌的抒情方法。然后,启发学生求同发现:“爱”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三位诗人是怎样把“爱”表达得充满感染力的?你发现三首诗歌抒情的共同点了吗?学生说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用了寓情于物,借物抒情的手法。我们要及时收束活动,这样小结:赵传在一首歌中唱到:爱要怎样说出口。整合三首诗歌的共同特点,我们发现,爱的表达可以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比如,“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更多的时候,“爱“这种抽象的情感要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借助对事物有情感倾向的描绘来抒写情感,让“爱”在天地之中、在自然万物中流转,这样的抒情才更能激发读者联想,唤起读者共鸣,更富有感染力。概括写作规律为:抒情可借“物”(意象)。

进入中级挑战,两用比异。第一次比异:选用意象的“异”。诗歌是借助意象来抒发情感的,诗歌中的一个个意象构成了一个意象群。请你勾画出三首诗歌的意象,试着用一个词概括每首诗意象群的特点,并比较三首诗选用意象的不同之处。

学生勾画交流,通过师生对话,明确:《我爱这土地》用“土地”“河流”“风”这些阔大的群像,不是具体特指的个体,来象征受苦受难中的祖国,表达对祖国挚痛的热爱;《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用柔美的、明亮的、色彩鲜艳的事物来抒发对生命的爱和赞颂;《我看》用春风、春草、流云等富有生机的事物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

在此基础上,教师追问:艾青能不能选用《你是人间四月天》的意象来抒发对祖国深沉的挚爱?学生思考之后,体会更深入一步:抒发情感借助的具体物象在感情色彩和意义指向上,要与所抒情感之间有联结点、相似点,二者之间的情味和色彩要协调。

第二次比异:描述意象的“异”。再读这些突出表现作者爱的情感的句子,揣摩一下,三首诗歌描述意象时,所用的修饰语在长短、动静、光色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学生会发现,《我爱这土地》的修饰语很长,由多个层次的词语组成,诗人从多个角度赋予意象丰富的意蕴,来抒发厚重而深沉的感情。《你是人间四月天》用了色彩鲜明的词语通过多种感官角度来描述意象,多用短句修饰、描绘。《我看》中用“悄悄”“静静”“慢慢”这些叠词,并列呈现、描绘了几个意象,给人一种自由恬静、和谐美妙的感觉。

通过两次比异,得出借物抒情的规律:选“物”要适当,写“物”需贴切。这时候,再整合三首诗歌相应的诗句,让学生朗读发现,优秀的诗作以“我”观物,景语即情语。物中有我,写物亦写我。不仅让学生学会诗歌创作技巧,更要关注情感与形式的交融。

总结了规律之后,让学生试着仿写诗句。用《我爱这土地》的句式章法,改写《我看》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不要求句数,初试身手。这个活动学生学用扎实,参与积极,课堂上涌动着思和诗的热浪。来看学生的作品:假如我是一阵轻风/我要抚摸娇艳的花朵/亲吻辽阔的大地/拥抱田野里每一棵青苗/为什么我总在歌唱?/因为我对这自然爱得真挚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 会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被细雨点洒着的土地/这永远流淌着我们的欢乐的河流/这惬意地吹拂着的柔软的风/和那来自亲人的无比温柔的晴空/然后,我飞了,连灵魂也翱翔在爱的世界里/为什么我的目光坚定而深情?/因为我对生活爱得执着 。

这个环节是即兴创作,学生能写出两三句就很不错,我们老师要及时修正、补充、提升学生的诗作,让他们在展示的时候受到鼓励得到提高有所收获。比较忌讳的是泛泛地评价:好,不错,了不起,点个赞。九年级学生是识货的,教师是不是真正在教,教了多少,教的怎样,他们是有想法有评价的。所以,我们和学生对话的时候,要用心用情用智慧。

进入高级挑战,创写诗歌。套用课文中的意象仿写,只能算低层次的。自已选择物象,描述物象,就有了创造性。写什么呢?凉爽的秋天来了,新学期开始了,校园里热闹起来,初三的奋斗生活响起来号角。这样的秋天,这样的校园,这样的生活,是不是也让你溢起热爱的情感?我让学生自由选择意象,用《我看》或任一首诗的形式,也可以自定形式,创写一首诗歌,抒发对校园对秋天或新学期的热爱。我当时是展示了在校园中拍摄的天空、晚霞、亭子、花园、香樟树、教学楼等照片,让学生参照。这个活动留的时间要长一些,有些思维敏捷的学生写得快,就当堂展示,没写出来的,要求他们课下继续完成。

大家看,几个学生当堂创作的小诗:

我看一片飘逸的斑斓的晚霞/犹如百花鲜妍的冠冕/装饰在校园的上空/我看一棵柔嫩翠绿的银杏/与生机勃勃的校园相映/我看操场青葱的簇簇矮草/让奔跑染上无限诗意/哦,让我的灵魂与校园合流/让勤奋和执着永驻我心里。

这个女孩儿,用细腻的笔触从多层次多角度的描述中抒发对校园的热爱。

下课后拥挤的人流/匆忙掠过斑驳树影/学子挥洒着汗水/沉入深远的题海之中/我看,试卷慢慢老去/无意催生出凝望它的泪珠/哦,逝去的多少时光和笑容/我枉然在笔记里勾画/哦,让我的呼吸与课堂合流/让思考和专注留驻我心里/让奋斗燃起青春永不止息!

这个学生是不是很有思想有创意?

还可以怎么教

我个人认为,活动探究单元的文本,可以有选择地教、有指向地教,指挥文本为我所用。不能像阅读单元那样篇篇精析、课课细讲、密不透风。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获取知识,自主尝试表达。比如九上第一单元,我是这样做的:把诗歌朗诵这个任务作为前两周的语文学习活动,诵读的内容是毛泽东诗词(也可以让学生对整个单元的诗歌自由编组),通过课内外零碎时间,抄写积累毛泽东诗词,让学生诵读体悟。然后小组合作,确立主题,设计诵读脚本,选择配乐,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诵读。选择这个诵读是有原因的。作为一名资深班主任,我觉得学生进入九年级的第一天、第一周、第一个月,首要工作就是收玩心、正风气、鼓干劲儿、聚心气儿。这个工作做好了,九年级这一年的工作就好开展,良好的班风班貌就容易形成。毛主席的诗词,大气磅礴、充满力量,多读多背可以祛除浮躁低靡情绪的侵袭。而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要求展示时人人参与,这样可以让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看见自我找到自信,即使成绩最不好的学生也有自己的价值。这样的活动,我们只要稍稍指点一下朗读注意的技巧,其他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实践。既训练了学生的朗诵能力,又能营造出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学习鉴赏”这一任务的完成,我用《乡愁》这首诗的群诗阅读来进行。

这首“深情而美的海外游子的恋歌”看似简短平实,明白如话,内涵却异常丰富。“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是语文教学的重心所在。怎样让孩子们在看似浅近的诗句中读出“深情”之处呢?在教学中,我尝试整合另外两首乡愁诗来助读。孙绍振教授说:整合提供现成可比性,驱散诗歌内容跳跃、意境丰富所形成的“烟雾”,显现诗歌的个性美。浅近易懂的文字,通过比较,才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和灵光。我作了两次整合:第一次,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诗歌的形式美之后,引入《乡愁四韵》来比读,试图通过找相同和找不同激活学生思维,重点领会重章叠唱的写作手法和叠词的表达效果;第二次,体会怎样写出“深情”时,引入舒兰的小诗《乡色酒》。通过解读这首小诗,教会学生诗歌要通过意象和凝练的词语来表达情感,从而达到以诗解诗的目的,也为学生的诗歌创作提供有效可用的方法。两次整合,既是为了更深刻地体会海外游子的思乡情感,又是指向语言的学用的。

具体的教学环节如下:

活动一:自读诗歌,说发现。

学习现代诗歌,长诗要记住重点句子,短诗要注意把握整体。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歌,说说你发现这首短诗在形式上有哪些特点?

活动二:整合比较,体会美

联读余光中另一篇抒写乡愁的名篇《乡愁四韵》,比较一下两首乡愁诗形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说说你还发现了哪些美?

小结: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重章叠句的一唱三叹,美在句式整齐而又灵动变化,美在巧用叠词的缠绵哀婉。

活动三:参照品析,悟深情

同样是海外游子的舒兰,这样抒写乡愁:

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年少,你圆,人也圆/三十年后,我从椰树梢头望你,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

舒兰把乡愁这一抽象的情感寄托在有形可感的月亮上,三十年前,月亮在故乡的柳树梢头望“我”,那时月圆人团圆;三十年后,月亮还是那轮月亮,人已远离故乡,月满,思乡的愁绪更满。舒兰用月亮、用“一杯乡色酒”、用“柳树”“椰树”等意象传达情感,用“圆”“满”的对比来抒写一腔思乡之深情,那余光中是怎样抒写思念家乡的“深情”的呢?你从哪里读出了这首诗对故土恋得“深情”呢?

引导学生关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的选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等时间词语在变化中凸显情感的递进,用极写小、轻、浅的叠词、数量词衬托出思念的厚重等等。

小结:《乡愁》之深情,凝聚在单纯而丰美的意象里,体现在贴切而精准的用词上,蕴含在匠心独运的反衬中。《乡愁》因深情而更美。

最后,以三首诗歌的配乐联读结束学习。

朋友们,这个教学设计中,活动二侧重发现形式之美,以学生的诵读比较为主,简略处理;活动三,侧重品析遣词造句的精致凝练,要充分品读。这个课例是2017年暑假我在河南教师成长学院和导师黄厚江老师同课异构的群诗教学。供朋友们参考。

本节课内容及更多整合教学设计和课件,在我的一二期课程中。欢迎大家收听、指导。

END

编辑:孔祥华

作者简介

孙秋备,王君青春语文工作室成员。河南省教学标兵,河南省多文本阅读实践研究专家组成员,许昌市教坛新秀,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省创新教学大赛一等奖、部级优课获得者,在省内外多地开设讲座及公开课。致力于统编教材整合教学研究。

一期课程,扫码订阅

第一期课程内容:

第一讲:我言秋日胜春朝——《古代诗歌四首》解读及课堂实操

第二讲:爱之花永远开放——《散文诗二首》解读及课堂实操

第三讲:在神童圈里学写人——《二则》解读及课堂实操

第四讲:用新闻的方式学新闻——《消息二则》解读及课堂实操

第五讲:我见青山多妩媚——《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解读及课堂实操

二期课程,扫码订阅

第二期课程内容:

第六讲:让爱在天地间流转——九上第一单元群文教学

第七讲:跟鲁迅先生学写老师——八上《藤野先生》1+X群文教学

第八讲:万水千山总是情——九上第三单元整合教学

第九讲:地上文章 案头山水——八上第三单元整合教学

第十讲:寓言有味,寓意人生——《寓言四则》群文教学

郑/重/声/明

本期内容为“语文湿地”(微信公众号:yuwenshidi。以下简称“湿地”)原创首发内容,任何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转载、复制、摘编前,必须得到“湿地”及原创作者的共同授权许可;未经“湿地”和原创作者本人的共同授权许可,禁止以任何名义进行转载、复制、摘编等任何形式的使用。一经发现,我们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规的相关规定,追究其侵权行为。

尤其强烈谴责以百度文库、豆丁网等为首的明目张胆的盗版行为!

扫码购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