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思伯HX6250风冷散热器评测:性能上乘的单塔新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hx6250拆解视频 乔思伯HX6250风冷散热器评测:性能上乘的单塔新秀

乔思伯HX6250风冷散热器评测:性能上乘的单塔新秀

2023-10-17 19: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这些年来乔思伯的发展十分迅速,在过去大概十年的时间里,已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电脑配件品牌,旗下产品有着不错的市场口碑。在满足零售市场需求的同时,乔思伯还为OEM或ODM厂商提供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其产品线除了机箱外,近几年来也逐渐拓展到散热器和散热风扇等其他电脑配件上。

随着CPU性能的不断提升,其功耗也在攀升,对散热需求也越来越大。不少厂商都推出了各种240mm/280mm/360mm的一体式水冷散热器,以适应新一代平台的散热需求。虽然在CPU上选择使用一体式水冷散热器的用户比例增多了,但鉴于使用的平台不一定适合安装这样的散热方案,而且不是所有的用户都喜欢一体式水冷散热器,一些散热性能强劲的风冷散热器也同样受到了个别用户的欢迎。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乔思伯推出了全新的高端风冷散热器HX6250。

HX6250采用6热管的单塔式单风扇散热方案,其CPU接触面使用了全铜底钎焊工艺,辅以全身石墨烯镀层,加上搭配的140mm高流量风扇,可以提供更高的散热效能,同时拥有更低的噪音。考虑到众多用户在内存安装和展示的问题,HX6250对内存几乎是无遮挡设计,满足了用户个性化展现的需求。

外观及包装:颇具欧美风格,品质出众

乔思伯HX6250的外包装以黑色为主色调,加上散热器本身采用的也是黑色,使得整个外包装看起来比较深沉。其外包装的前后两面是一样的,左右两面也基本相同,除了有一面多了中文的产品标签,这也是整个外包装上唯一有中文的地方了。如果对产品的品牌并不了解,或者没有看到标签,其外包装的整体设计风格,更像是欧美市场上的产品。

乔思伯HX6250的全套配件,包括散热器本体、140mm散热风扇、英特尔和AMD的平台扣具、降速线、硅脂等,其中还附送了一把L型的螺丝刀。由于HX6250的体积较大,个别的螺丝刀在安装使用上可能存在问题,这是为了方便没有类似工具的用户在安装上更方便一些。

HX6250采用的是6热管的单塔式单风扇散热方案,为了有更好的散热效果,其结构紧密,体积也是相当地大。整个散热器基本把CPU上方及周边可利用的空间都占据了,同时更大的鳍片面积有利于提高散热效率。据乔思伯官方介绍,HX6250“歪脖子”结构的设计,是为了保证散热效能的同时,实现对内存的无遮挡,让用户可以更自由地选择内存款式,也不会让内存的RGB灯光受阻。

顶盖采用的是金属拉丝工艺,非常地有质感。同时采用磁吸的方式拆卸,也非常方便。事实上安装的时候需要把顶盖先拆下,因为整个散热器的体积比较庞大,其中一个螺丝需要使用配套的L型螺丝刀通过顶部的洞口拧紧。如果用户自己有比较长,而且不是特别粗的螺丝刀也是可以操作的。

整个散热器在设计上还是非常具有美感的,加上其哑光的黑色,看起来非常地有档次。整体做工上也十分精细,显得很规整。

HX6250采用了6根6mm的纯铜热管,使用了纯铜镀镍底座及铜底钎焊工艺,辅以石墨烯镀层,以提供更好的散热效能,让热量更快地通过热管传到鳍片。

与散热器搭配的是一款140mm的高流量低噪风扇,使用了FDB轴承,一般来说静音效果会更好,而且会有更长的使用寿命,而且四角还加上了减震垫,进一步提高了抗震能力。

HX6250对英特尔和AMD现阶段的主流消费级平台都提供了支持,用户可根据自己使用的CPU,选择对应平台的。

扣具

装机体验:空间利用充分,安装便捷

乔思伯HX6250看起来体积挺庞大的,但在安装方面并不难,与我们选择的对比测试对象,猫头鹰(Noctua)NH-D15s也比较类似。相比于NH-D15s的双塔散热器结构,HX6250的单塔构造需要通过顶部的洞口拧紧其中一个螺丝,发力上会稍微受到些限制。若要说有什么不足,个人觉得散热风扇的扣件有改进的余地,扣到散热器上的时候有点不太顺手。在这点上,NH-D15s体验会更好。

值得称赞的是,HX6250在外形上拿捏得很不错,完全占据了所有可利用的空间。在搭配140mm单风扇的同时,基本不会影响到主板其他位置的安装或使用,与主板第一条内存的距离掌握得恰到好处,既不会太紧密,也不会露出太多缝隙。就如乔思伯官方所言,这样的设计确实可以让用户尽情展示内存的灯光效果。这次装机使用的是乔思伯的RM3机箱,搭载的是Micro-ATX规格的主板,与HX6250形成了一个很好的搭配。

另外HX6250在工艺处理上做得挺好的,这也是乔思伯的长处,显得很有质感。对于一些喜欢侧透,但不需要灯效,或者只是搭配简单灯光的用户来说,更容易衬托出HX6250的金属美感。

测试以及说明

散热器性能测试采用我们定制的测试平台,以便能更好的获得一致性,便于各类散热器性能进行比较。在我们的测试模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模拟测试,最后确定根据散热器本身的定位,分别测试在极限负载(300W,模拟发烧级玩家CPU的功耗)、高负载(250W,模拟高端CPU的功耗)和中负载(200W,模拟中端CPU的功耗 )下的散热能力,定位较低的散热器只测试中负载下的能力,定位较高的会测试高负载和极限负载下的能力。读者可以直接从各个负载平台下模型的温度来衡量该散热器散热能力的好坏(已通过计算热阻将此温度转化为环境温度为25度时的温度),同负载下温度越低的散热性能越好,并且这个温度与该散热器下同功耗CPU的温度相近,可以作为实际上机温度参考。

测试时,散热器的风扇运转,根据需要,我们有时也会测试低转速下的性能供参考。

满速

为了更好的进行统一比较,我们也将散热器的散热性能指标转化为超能指数:

  Exp = 19 * Pd/(Tc – Ta)

这个超能指数其实是对散热器热阻进行简单的转换,其中Pd指负载功耗,Tc指前述模型在环境温度为25度时的温度,Ta指环境温度(设定为25度),Exp越大,表明该散热器的散热性能越好。如猫头鹰D15风冷散热器在250W时测试模型的温度为92.2度,其超能指数 Exp = 19*250/(92.2-25) = 70.7,在各功耗下,相同条件的散热器热阻值基本上是一样的,所以这个超能指数也是一个固定值,可以近似认为,超能指数每高1分,对300W CPU的降温效果就好1℃。

散热测试:表现良好,可满足主流配置需求

这次我们选用猫头鹰(Noctua)NH-D15S这样的顶级风冷散热器作为参照对象,来了解一下乔思伯HX6250在性能上的表现:

在散热测试里,乔思伯HX6250展现了不错的散热效果。对手毕竟是顶级的风冷散热器NH-D15S,而且HX6250的单塔单风扇的构造在理论上散热效能也会逊色于双塔设计,所以HX6250能有与D15S几乎相当的散热表现,实属难得。以乔思伯HX6250的散热性能,可以满足英特尔和AMD的主流配置需求,对于不需要水冷散热器的普通用户来说,已足够使用了。

根据测试的数据,转换为超能指数后,乔思伯HX6250风冷散热器为65.5,参照的D15S超能指数为66.1,属于同一档次水平。

噪音测试:正常水平,使用降速线会更安静

接下来会在密封房间内测试乔思伯HX6250的噪音表现。测试是在机箱里封箱进行的,没有使用任何机箱风扇,AIDA64 FPU满载稳定运行的时候,散热风扇是全速运行的,环境噪音为35.3 db(A),测试是在距离机箱30cm的位置。

可以看到乔思伯HX6250在噪音测试中表现还可以,待机的时候声音并不明显。全速的时候,HX6250就会有些噪音了,NH-D15S显然会好很多,这也是猫头鹰的产品优势。整体而言,在用户日常使用场景里,HX6250噪音并不明显。如果用户使用的平台对散热方面要求不高,但对噪音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可以选择加上乔思伯配套的降速线使用,以获得更安静的使用环境。

噪音测试只能作为参考,和用户的使用环境与机箱款式有关。

总结:中高端用户的风冷散热新选择

在这次测试中,乔思伯HX6250给我留下了很不错的印象,很大程度是由于其出色的外形设计,以及良好的金属制作工艺,相信开发团队应该花了不少心思去琢磨产品细节。对于使用侧透机箱及风冷散热器,但不喜欢太炫丽灯光效果的用户来说,这样一款价格并不算高的产品,相对简单地提高了主机的质感和观感。

在CPU散热需求日益,不少中高端用户都将目光转向了一体式水冷散热器身上,而各大厂家也针对这个市场推出了不少产品,竞争相当激烈,对风冷散热器的关注自然也减少了。不过风冷散热器仍然有着自己的一些优势,比如相对更好的机箱适配性、更容易操作安装、更低的价格等。对于不少用户而言,如果不是使用特别高端的处理器,选择一款好的风冷散热器也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乔思伯HX6250风冷散热器的出现,为用户增添了新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