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GIS影像构建金字塔小窍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ARCGIS打开数据集里面都被清空了是为什么 ArcGIS影像构建金字塔小窍门

ArcGIS影像构建金字塔小窍门

2023-11-18 08: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转载地址:http://www.gissky.net/Article/3103.htm

摘要:在对影像构建金字塔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们,那就是如何提速金字塔的构建?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几个增速金字塔构建的小窍门。  在对影像构建金字塔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们,那就是如何提速金字塔的构建?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几个增速金字塔构建的小窍门。

1、ArcGIS中金字塔如何创建呢?

单景影像金字塔构建:

ArcToolbox->Data ManagementTools->Raster->Raster Properties->Build Pyramids

对于尚未构建金字塔的单景影像,在影像添加至ArcMap窗口时,会得到“是否构建金字塔”的提示,这个时候也可以选择构建金字塔。

 

批量影像金字塔构建:

ArcToolbox->Data ManagementTools->Raster->Raster Properties-> Build Pyramids And Statistics

对于数据量比较大的影像,推荐利用批量工具进行金字塔构建。

2、如何提速金字塔的构建呢?

      金字塔构建过程中有几个可设的参数,它们正是提速金字塔构建的秘密所在。如上图所示,红框中的可选项。

    (1)        金字塔级别 Pyramidlevels (optional)

      金字塔等级是指建立的金字塔层级数量。默认的级别是-1,此时会构建完整的影像金字塔。如果这里设成空值,得到的效果和-1相同。

      如果设为0,那么将不会建立金字塔。同时,这也是删除影像金字塔的方法。

金字塔最高级别可以设为29,任何高于29的值都会当作-1处理。

 

      通过上面的描述大家应该清楚,如果按照默认的设置,完整的构建出影像金字塔,耗费的时间一定会较长,所以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金字塔级别设置。

    (2)        重采样方法 Pyramidresampling technique (optional)

      重采样的方法一般有以下三种: 双线性插值(BILINEAR)、最临近像元法(NEAREST)、三次卷积法(CUBIC)。其中最临近像元法速度最快,如果对图像的边缘要求不是很高,最适合使用该方法。三次卷积由于考虑的参考点数太多、运算较复杂等原因,速度最慢,但是重采样后图像的灰度效果较好。

      对于影像,建议采用双线性差值法;对于离散数据,建议采用最邻近像元法。

    (3)        压缩方式 Pyramidcompression type (optional)

     提供了5种压缩方式:

默认——如果源数据采用了小波压缩,金字塔将采用JPEG的压缩方法;否则,则采用LZ77的压缩方法。LZ77——无损压缩方式,适合于任何类型的数据。JPEG——有损压缩方式,选择了JPEG压缩,可以设置压缩质量。对于影像数据,通常选择此种压缩方式,如果对影像质量要求不高,可以将压缩比设置为25。JPEG_YCbCr——种有损压缩,使用亮度(Y)和色度( Cb和Cr)色彩空间组件。NONE——不对金字塔进行压缩。

    (4)        设置环境变量  Parallel Processing Factor

      我们的电脑都是多核的,通过环境变量的并行处理因子设置可以提升GP工具处理速度。

具体设置位置:GP工具面板——>Environments——>ParallelProcessing

       并行处理因子以数字或者百分数的形式进行设置。如果以百分数的形式设置,最终的进程数将是电脑CPU核数与百分比相乘的结果或近似结果。比如说,4核的电脑。

如果设置为50%,那么将启用2个进程。(50% * 4 = 2)如果设置为66%,那么将启用3个进程。(66% * 4 = 2.64,近似为3)如果设置为100%,那么将启用4个进程。(100% * 4 = 4)

     当然,也可以直接进行数值设置。

空值——默认设置,不同的工具会进行不同进程数的设置。0——不进行并行设置。n——指定具体进程数,进程数设置不超过CPU核数。

     以上介绍的就是影像金字塔构建的几个因素,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参数设置,以此提高金字塔的运行速度。对于镶嵌数据集概视图(overview)的构建,可以参看以上说明。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