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20世纪中国作家作品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2024-06-09 14: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江苏作为文化大省,其作家作品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所说的“江苏作家”,取其广义,指出生于江苏或在江苏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江苏作家作品在世界舞台上的发声频率加快,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

  译介范围不断扩展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作家作品的国际推广,以中国创办的《中国文学》期刊的英语、法语翻译为主,海外主动译介相对较少。

  海外对当代江苏作家较为正式的译介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这一时期,海外密切关注中国社会变化,出版了不少中国当代作家作品英译选集,主要收录呈现、反思中国社会巨大变化的代表性作品。具体到对江苏作家作品的翻译,则首先关注老一辈作家。例如,1981年,杨绛的《干校六记》中文版还在香港交付出版时,葛浩文就已动手英译。其他译者也不甘落后,5年内英语世界接连出版了《干校六记》三个英译本,分别是1982年白杰明版、1984年葛浩文版、1986年章楚版,以至在80年代的英语翻译界甚至形成了一个“杨绛作品译介热”。再如,1983年高晓声小说《李顺大造屋》的两个英译本不约而同被收入海外两部重量级的中国当代作家作品选集《新现实主义》和《中国当代文学面面观》中。

  在法语世界,江苏作家陆文夫《美食家》和汪曾祺《岁寒三友》的法译本分别于1987年和1989年在法国出版。法译本《美食家》“开启了中国当代作家与法国文学文化界的交流大门”(许钧《中国文化:不可抵挡的力量——毕基埃先生谈中国文学在法国的译介》)。甚至可以说,受陆文夫影响,此后一批当代江苏作家的作品陆续被译介到法国,并在法国掀起了“江苏风”。据李巍统计,截至2018年,已在法国得到译介的具有代表性的当代江苏作家包括陆文夫、汪曾祺、周梅森、苏童、毕飞宇、叶兆言、黄蓓佳、朱文颖8位。(《从地域性看江苏作家在法国的译介与接受》)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海外对当代江苏作家作品的译介范围更广。凭借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成功,苏童成为最早进入西方读者视野的“60后”江苏作家之一。小说《妻妾成群》的法译本于1992年在法国出版,其他作品如《红粉》也在改编的电影获奖不久后迅速在法国翻译出版。杜迈可则在1993年直接以电影名字《大红灯笼高高挂》作为苏童作品英译本的书名,将《妻妾成群》与其他两篇小说(《1934年的逃亡》和《罂粟之家》)第一时间介绍给英语世界的读者。此后整个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苏童作品成为江苏文学甚至中国当代文学海外译介的主要对象之一。

  另一位江苏作家格非也在20世纪90年代登上海外译介舞台,此时的格非以其先锋实验姿态吸引了追求形式创新的学者关注。1993年,赵毅衡最早将格非的《迷舟》推介到英语世界。中国先锋小说在海外的推介,在一定程度上让国外读者认识到中国文学创作不仅关注主题表达,也重视形式探索。

  海外对于毕飞宇的主动译介较晚。直到2003年,他的《青衣》才被译成法语。与此同时,借着法国“中国文化年”的东风,毕飞宇的作品逐渐进入欧洲文学市场。在英语世界,1995年,毕飞宇的短篇小说《祖宗》被收入葛浩文编选的英译作品集;2010年,他的《玉米》获第四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此后,毕飞宇的其他重要作品如《推拿》得到英语翻译界的重视,其后5年成为海外译介毕飞宇作品的爆发期。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不少中国文学翻译工程或计划得以推行,这些工程或计划以制度性力量推动中国当代文学主动“走出去”。其中,关于江苏作家的“内刊外推”外译工程值得一提。2014年4月,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作家协会、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和南京师范大学共同推出全英文期刊《中华人文》,专门外译江苏作家、诗人、艺术家的作品,向英语世界译介江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该期刊至今已介绍、翻译过毕飞宇、苏童、范小青、黄蓓佳、鲁敏、叶弥、朱辉、叶兆言、徐则臣、庞余亮等小说家,庞培、黑陶、陶文瑜等散文家,韩东等诗人,以及徐悲鸿、吴冠中等艺术家及其作品。本土的制度性工程与海外的选择性译介,共同促进更多当代江苏作家作品进入西方读者视野。

  整体而言,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海外对当代江苏作家作品的译介范围不断扩展。80年代,海外主要关注老一辈成名作家,如杨绛、高晓声、陆文夫、汪曾祺等;90年代以来,关注范围不断扩大,苏童、叶兆言、格非、毕飞宇等人各种样式的文学实验,黄蓓佳的儿童小说,近年来江苏新锐作家如徐则臣、鲁敏等人的最新作品,相继成为海外译介与研究的对象。这种范围拓展,一方面,与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和深入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海外依然主要将新的文学作品视为及时“了解中国历史、政治和社会的窗口”有关。

  研究阐释日益深化

  与持续译介相伴随的,是海外研究者对江苏文学书写的江南图景与塑造的中国形象的理解不断深化。在海外研究者看来,江苏作家的作品呈现了广义上的“江南”,具体表现为两种江南想象:作为“他者”的江南、作为“方法”的江南。这两种想象江南的方式并不互相排斥,而是在不同历史阶段并行存在。

  首先是作为“他者”的江南。在汉学传统深厚的法国,江南的“美”吸引了法国研究者对中国作品的喜爱。1987年出版的法译本《美食家》是最早在法国得到译介的中国当代作品之一,《美食家》中呈现的苏州特色美食和江南水乡美景给法国读者与研究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自《美食家》后,苏童、汪曾祺、毕飞宇等江苏作家的作品在法国产生了较大影响,以至于“在法国人的印象中,江苏作家往往都以描写女性人物见长,文笔细腻而委婉,用语精致而考究”(李巍《法国人眼中的江苏作家》),而“美”“诗意”“意境”等也成为理解江南、甚至中国南方的关键词。日本的釜屋修在80年代曾热心译介陆文夫的小说,也是因为很“欣赏江南水乡的委婉,生活和文学的情趣都很开阔”(王中忱《釜屋修先生与日本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一些片断的回忆与感想》)。

  20世纪80年代的海外研究者大都将江苏作家作品中的江南视为“他者”。在这样的视域中,江南对于他们而言,要么是一种风格单一的、代表着异域风情的异质文化,要么是认识新时期中国的、具有一定文献价值的社会学资料,从而限制了海外研究者更深入地理解江苏作家书写和想象的江南风景。

  其次是作为“方法”的江南。20世纪90年代后,尤其是21世纪以来,苏童、格非、毕飞宇等成为江苏作家在海外的代表,他们呈现了多种风格与特质的江南图景。对于苏童,海外学者主要关注其涉及女性和历史题材的江南写作,认为他的“枫杨树故乡”“城北地带”“香椿树街”等地理空间的书写创造了一种江南的民族志学。

  另一位以书写女性生存命运吸引海外研究者的是毕飞宇。在海外研究者看来,毕飞宇的作品展示了“一种日常的、俗世的、带着烟火之气的中国经验,发生在乡间、村落、城市、戏曲舞台上或盲人世界里的当代日常生活,以及泛乡土社会里各族群的现实生活图景”(赵坤《泛乡土社会世俗的烟火与存在的深渊——西方语境下的毕飞宇小说海外传播与接受》)。“世俗的烟火”触及了当代中国人特殊的生存哲学,构成了海外研究者理解的毕飞宇江南书写的特质。

  海外研究者对格非作品叙事的先锋特征,以及记忆、时间、自我等多重主题已有不少研究,而对其“回归”现实主义之后的江南书写,更表现出浓厚兴趣。例如,有海外研究者通过对格非“江南三部曲”之《春尽江南》中“雾”意象的分析,将“雾”提炼为江南的符指,并进一步升华为“人类挣扎与情绪的借喻式表达”(叶纹语),从而展示了一种关于江南的生态学与人类学研究视角。

  由此可见,部分海外研究者尝试将当代江苏作家描绘的“江南”视为一种自我理解、自我反思的资源和参照,使“江南”成为充满内在性的文学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江南成为“方法”,软化乃至抵消了对江南的“他者化”审视。

  当代江苏作家作品的海外之旅,江苏作家书写和想象的江南,促进了海外读者和研究者对当代中国的认知与理解。我们应更加积极地推动当代江苏作家作品“走出去”,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江苏作家的海外传播研究”(19JD00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传媒学院)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