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发布会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2023年一月份天气 2023年1月发布会

2023年1月发布会

2023-05-28 15: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宋善允:非常高兴见到很多熟悉的面孔,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今天邀请到中国气象局科学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先生、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方翔先生、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先生、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副主任张雪芬女士。

首先发布气象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服务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内容。

宋善允:2019年12月,在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广大气象工作者坚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为促进国家发展进步、保障改善民生、防灾减灾救灾等作出突出贡献。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要求广大气象工作者发扬优良传统,加快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3年来,中国气象局始终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政治统领、强化使命担当、广泛凝聚共识、系统抓好落实,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保障生命安全更加有力。我们深入开展“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实践活动,成功预报有效应对近年来历次超强台风、特大暴雨洪水、低温雨雪冰冻、极端高温干旱等灾害性天气,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例下降至0.29%。不断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推动各地建立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探索极端天气下“停工、停课、停业、停产、停运”机制和预警叫应机制。在101个大城市开展内涝气象风险监测预警业务。建成汇集了17个部门82类预警信息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终端服务矩阵,可在3至8分钟内到达应急责任人。面向150万快递小哥、200万卡车司机提供定制化预警信息。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7.67%。

主动融入赋能,气象保障“国之大者”和生产发展成效更加凸显。我们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构建“气象+”服务模式,初步建成覆盖几十个部门、上百个行业、亿万用户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围绕农业、交通、能源等重点行业,针对大城市、山区、农村等重点区域,聚焦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战略,针对需求量体裁衣,强化全流程、全环节、全周期递进滚动式气象服务。成功保障党的二十大、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北京冬奥会等重大活动和川藏铁路建设、港珠澳大桥、国产大飞机试飞、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2022年,全年粮食单产、总产预报准确率达99.9%,创近五年新高。联合农业农村部发布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减灾增收30亿斤粮食。联合公安、交通部门推进108条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交通气象预警工作,督办路段全年交通事故同比下降43.6%,道路封闭次数降低57%,提升经济效益约24亿元。

宋善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气象改善民生福祉更有温度。针对百姓衣食住行、康养、旅游等多样化、个性化气象服务需求,大力发展智慧气象服务,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和针对性,气象服务从粗放式普适性单一化转型为基于位置、基于不同生活场景、滚动更新的精细化服务,拓展到出行建议、风险提示、生活参考等综合性服务,不同生活场景的个性化、分众式服务。规范引导社会气象服务发展,有力打造“中国天气”等一批品牌。气象服务公众覆盖率达99%,气象影视服务覆盖人群超10亿,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达80.2%,公众满意度达93分,群众气象服务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明显增强。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气象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作用更加显著。构建生态文明气象服务保障体系,加强气候变化应对、气候资源保护利用、气候可行性论证、大气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等气象服务。支撑水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保障蓝天保卫战、长江大保护修复攻坚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水源地保护攻坚战。探索创建了中国天然氧吧、气候宜居城市(县)、避暑旅游目的地等气候生态品牌。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开展三江源等重点区域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2022年全国人工影响天气累计增加降水约398亿吨,人工防雹作业保护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减少经济损失约141亿元。

坚持胸怀天下,气象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彰显。风云气象卫星和世界气象中心(北京)为全球120余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应急响应服务,成为广受欢迎的遥感卫星国际合作平台。联动有关部门为老挝、巴基斯坦等国家提供气象先进技术和基础设施援助。充分发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国内牵头单位和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作用,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供科学支撑。将“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和“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写入世界气象组织《未来的国家气象水文部门》白皮书,将“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理念纳入台风委员会2022—2026年战略计划,中国方案走向全球。

中国气象局将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根本遵循,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加快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率先建成气象强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宋善允:下面请张兴赢先生为大家发布《2021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

张兴赢:各位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今天,中国气象局发布《2021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总第11期)》。这是中国气象局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决策服务产品,与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2021年WMO温室气体公报》相辅相成。

第一,2021年全球温室气体浓度监测与分析情况。大气温室气体浓度联网监测分析是历次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科学评估报告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等的数据来源和科学基础。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监测网(WMO/GAW)负责协调大气温室气体及相关微量成分的系统观测和分析。2022年10月26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2021年全球温室气体公报》。公报采用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数据来自全球大气本底观测站、区域站和贡献站的观测资料。公报内容显示:全球大气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继续突破有仪器观测以来的历史记录,二氧化碳浓度达到415.7±0.2 ppm、甲烷浓度达到1908±2 ppb、氧化亚氮浓度达到334.5±0.1 ppb,2021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幅约2.5 ppm,略高于过去十年2.46 ppm的平均增幅。2021年全球大气甲烷和氧化亚氮浓度也达到了新高,增幅分别达到18 ppb和1.3 ppb。公报特别强调,近两年全球大气甲烷年增幅显著提高,是自1983年开始系统性记录以来的最大增幅。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温室气体指数分析结果:2021年由大气长寿命温室气体引起的辐射强迫相比1990年上升了约49%,而这其中二氧化碳的贡献超过80%。甲烷是大气中第二重要的长寿命温室气体,单位温室效应高于二氧化碳,对全球温室气体辐射强迫总增长的贡献约为17%左右。

张兴赢:第二,2021年中国温室气体浓度监测与分析情况。中国气象局在WMO框架下,协调中国区域的温室气体及相关微量成分高精度观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气象局陆续建成了由1个全球大气本底站和6个区域大气本底站组成的大气本底观测站网,实现对《京都议定书》管控的7大类30余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六氟化硫等)观测,形成了观测-运行监控-维护标校-质量控制-应用分析等于一体的温室气体本底观测业务体系。其中甲烷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青海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开展观测,2009年起逐步在其他区域本底站建立在线观测业务,积累了我国最长序列的高精度甲烷观测资料。截至目前,中国气象局已经组建了包含60个地面观测站的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同时有3颗具备全球主要温室气体监测能力的卫星在轨运行,形成天、空、地一体化的温室气体立体观测能力。

《2021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显示:2021年中国瓦里关国家大气本底站观测的二氧化碳的浓度为417.0±0.2 ppm、甲烷的浓度为1965±0.6 ppb,氧化亚氮的浓度为335.1±0.1 ppb,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平均浓度大体相当,二氧化碳浓度较2020年增幅为2.5ppm,与全球增幅持平,甲烷浓度较2020年增幅约21ppb,略高于全球同期增幅。2021年我国6个区域本底站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浓度与2020年相比总体呈现增加趋势。

我国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坚定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全力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2021年10月,《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相继发布,构建了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形成各方共同推进的良好格局。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加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中国气象局作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服务"双碳"战略的重要科技支撑部门,在温室气体监测、评估、计量标准、碳源汇核算等领域不断发挥自身优势和重要作用。未来,中国气象局将进一步提升观测能力,形成覆盖我国16个气候关键区并辐射全球主要纬度带的全要素温室气体本底观测骨干网,不断提升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高精度、高密度的观测能力,进一步支撑碳源汇监测核校业务,为顺利实现我国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提供科学监测支撑。谢谢。

宋善允:谢谢张兴赢先生。下面请肖潺先生为大家介绍2022年12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2023年1月气候趋势预测以及气象服务提示。

肖潺:尊敬的各位新闻界朋友,很高兴时隔两个月再次和大家相见。下面我就2022年12月天气气候特征和后期预测进行发布。

2022年12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及主要气候事件。2022年12月,我国气候总体呈冷干特征。12月全国平均气温-4.2℃,较常年同期偏低1.2℃,为2013年以来历史同期最低。全国平均降水量7.5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36.9%。月内,全国有4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日最低气温突破或持平12月极小值。

肖潺:2022年12月我国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如下:

一是西南地区气象干旱呈总体缓解态势。12月初至12月26日,重庆东南部、贵州北部和东南部、湖南西部、广西北部、云南东部等地有特旱。12月27-29日,西南、华中南部以及华南北部等地出现5~25毫米降水量,有效缓解了旱情。12月31日,西南地区中部和东部等地仍有中旱和重旱,其他地区气象干旱基本解除。

二是4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12月,有4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分别是12月11-12日、17-19日、22-23日、26-27日,次数接近常年同期(3.9次)。其中,17-19日的冷空气过程为强冷空气过程,造成全国大范围强降温,其中华东大部分地区出现6℃以上降温,局地降温超过8℃。

三是沙尘天气影响我国北方地区。12月11-13日,新疆南疆盆地、内蒙古大部、甘肃西部和北部、青海西北部、宁夏、陕西中北部、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山东、黑龙江西南部、吉林、辽宁等地出现扬沙或浮尘。其中,内蒙古中西部出现沙尘暴,局地强沙尘暴。北京12月12日出现6、7级阵风,局地达8级以上。北京PM10浓度明显上升,能见度下降,大部分地区最低能见度1~4公里。

四是全国降雪日数接近常年同期。12月,受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部分地区出现降雪天气。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北部和东部、新疆北部等地降雪日数有5~10天,部分地区10天以上。新疆大部、西藏北部和东部、内蒙古东北部以及西北西南部、东北中部等地降雪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少2~6天,局地偏少6天以上;新疆北部、内蒙古中部、东北西北部等地偏多2~4天,局部地区超过4天。

2022年12月,全国共发布预警信息1.87万条,同比降低4.5%。预警信息在防灾减灾决策和基层组织临灾避险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肖潺:下面介绍2023年1月中旬天气预报。

预计2023年1月上旬末至中旬,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整体将先升后降,起伏明显。12日前,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显著回升,部分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3~6℃;之后,随着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增强,中东部大部地区平均气温将由前期显著偏高逐渐转为明显偏低,大部地区较常年同期偏低1~2℃,其中西北地区东部、东北地区北部和东部、华北中北部及江南西部等地偏低3~4℃。

预计1月中旬,我国中东部地区降水将比前期明显增加,江淮、江汉、江南大部、华南中东部及四川盆地东部等地累计降水量有20~40毫米,江南中部和南部、华南西部及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50~70毫米,华南北部局地超过100毫米;上述大部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3~7成,局地偏多1~2倍;此外,新疆北部、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地区、黄淮等地降雨量将较常年同期偏多3~5成。累计降水量一般将有3~8毫米,部分地区10~25毫米。

11-12日,强冷空气开始影响新疆,北疆大部将出现中到大雪,局地暴雪,降温幅度可达6~12℃,局地降温超过14℃。上述地区还将有4~6级偏北风,阵风7~8级。

12-15日,强冷空气继续东移影响我国中东部。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地区大部、黄淮、江淮北部、江汉北部等地将有小到中雪(雨)或雨夹雪,局地大到暴雪;四川盆地东部、江南、华南等地有小到中雨,局地大到暴雨;此外,中东部大部地区并将出现6~10℃降温,内蒙古、东北地区、江汉、江南等地局地降温超过14℃。

13-15日北方大部及江南等地自北向南还将有4~6级偏北风。13-16日我国东部海区自北向南将先后出现6~8级偏北风。

肖潺:下面介绍2023年1月下旬气候趋势预测及气象服务提示。

降水方面,预计1月下旬,上海、江苏大部、浙江北部、安徽北部、山东南部、河南东部、西藏中东部、青海西南部、新疆北部局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略偏多;全国其余大部地区降水接近常年同期到偏少,其中,湖南大部、广东北部、广西北部、贵州东部等地偏少2~5成。

气温方面,预计1月下旬,四川西部、云南大部、西藏大部、青海大部等地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其中,四川西部、云南西部、西藏东部、青海东南部等地偏高1~2℃;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低,其中,河北西部、山西大部、内蒙古大部、辽宁西南部、黑龙江大部、河南西部、湖北西部、重庆大部、四川东部部分地区、陕西南部、新疆大部等地气温偏低1~2℃。

冷空气方面,预计1月下旬,影响我国的冷空气过程主要有1次,出现的时间和强度是:下旬后期(中等)。

根据1月天气气候趋势预报预测,有四方面的气象服务提示建议:

一是防范阶段性低温天气对能源保供的不利影响。1月中旬有一次明显的冷空气过程,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将转为偏低。华北西部、内蒙古大部、东北地区、新疆等地需关注阶段性低温天气对能源供应等方面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建议提前做好防御安排、制定应急保障方案。

二是防范低温雨雪天气对农业及交通的不利影响。11-15日,我国大部地区将有大范围雨雪天气,其中北方大部地区将有小到中雪(雨)或雨夹雪,局地大到暴雪。应加强防范低温雨雪天气对设施农业、畜牧业和交通运输等的不利影响。

三是防范气象干旱带来的不利影响。预计1月下旬西南地区西南部及江南西部等地降水偏少、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需关注气象干旱的持续或发展,加强冬小麦、油菜等作物田间管理,并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同时关注气象干旱对能源保供、电力输送带来的不利影响。

四是防范寒冷天气对公众健康和出行带来的不利影响。1月下旬叠加春节假期,公众出行活动增多,因此各地需关注低温天气对人体健康和道路交通的影响,公众需根据天气变化适时添衣保暖,预防感冒和心脑血管等疾病,并注意出行安全。

宋善允:对于大家非常关注的春节期间天气,我们将会及时发布具体预报情况,请大家持续关注。

宋善允:下面继续请肖潺先生介绍2022年国内和国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以及2022年全国天气气候盘点。

肖潺:首先发布2022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的评选结果。    

2022年我国天气形势复杂,气候异常显著,极端事件频发。2022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评选活动由中国气象局主办,国家气候中心承办,国家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等单位参与。依据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的遴选主要原则:天气气候异常的极端性、灾害的影响程度和范围、社会对天气气候事件的关注度、同类事件的代表性。经过准备阶段、编写阶段、论证评选阶段,现正式发布评选结果。

2022年中国十大天气气候事件是:

1.低温雨雪袭扰北京冬奥,气象部门全力以赴保驾护航

2.1961年以来历史第二强龙舟水影响珠江流域

3.松辽流域遭遇极端降雨,绕阳河盘锦段堤坝溃口

4.盛夏局地短时强降雨致重大人员伤亡

5.1961年以来最强高温"炙烤"我国,中央气象台首次发布高温红色预警

6.长江流域"汛期反枯",人工增雨驰援旱区

7.罕见秋台"梅花"四弄,创1949年以来秋台风登陆最北纪录

8.秋季寒潮频袭,断崖式降温对公众出行和农牧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9.龙卷天气点散多发,气象部门首次成功发布预报预警

10.太阳中等以上耀斑事件超前三年总和,全球空间天气中心及时响应保安全 

2022年国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是:

1.巴西频现严重暴雨洪涝灾害,灾损严重

2.强风暴"尤尼斯"席卷西欧,英格兰阵风破纪录

3.台风"鲇鱼""尼格"重创菲律宾

4.南非东部遭遇近60年来最强降水,人员伤亡惨重

5.历史罕见!洪灾致巴基斯坦三分之一国土被淹 

6.韩国首都圈遭遇近百年来最强暴雨,引发严重内涝

7.夏季极端高温"炙烤"北半球,多国出现严重干旱

8. "炸弹气旋""史诗级寒潮"袭击美国

9.汤加火山爆发,或助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10.21世纪首次出现"三重"拉尼娜,影响全球多地气候

肖潺:接下来,对2022年全国天气气候进行简要盘点。

2022年全国平均气温是历史次高。2022年,全国平均气温10.5℃,较常年偏高约0.6℃,为1961年以来仅次于2021年的历史次高,甘肃、湖北、四川和新疆4个省(自治区)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高。

全国降水总体偏少。全国平均降水量606.1毫米,较常年偏少5.0%,为2012年以来最少。但空间上分布不均,全国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降水量较常年偏多,其中,吉林(偏多35%)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多,辽宁(偏多39%)为第三多;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降水量较常年偏少,其中,上海、安徽和宁夏偏少二成。

夏秋季高温创历史之最。全国平均高温日数(16.4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多。浙闽川渝等13省(直辖市)高温日数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多。6月13日至8月30日,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大范围持续高温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达79天,有361站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历史极值,此次高温事件综合强度为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

肖潺:区域性和阶段性干旱明显,南方夏秋连旱影响重。年内,我国旱情总体偏重,区域性和阶段性干旱明显。华东、华中等地出现阶段性春夏连旱,长江中下游及川渝等地7月至11月上半月持续长时间高温少雨,遭遇夏秋连旱。长江流域中旱以上干旱日数77天,较常年同期偏多54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

暴雨过程频繁,华南、东北雨涝灾害重,珠江流域和松辽流域现汛情。2022年,全国共出现38次区域暴雨天气过程。春末夏初"龙舟水"强袭,珠江流域出现汛情;6-7月东北地区雨日多、雨量大,松辽流域40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8月中下旬四川、青海等局地短时强降雨引发山洪,致灾重。

登陆台风异常偏少。2022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25个台风生成,接近于常年平均(25.1个),其中4个登陆我国,较常年偏少3.1个,与1982、1997和1998年并列为1949年以来历史最少。首个登陆台风"暹芭"登陆强度强,台风"梅花"先后四次登陆,强度大、影响范围广。

沙尘天气少且晚发。我国北方地区春季共出现8次沙尘天气过程,较常年同期偏少2.7次。3月3-5日,出现首次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较常年偏晚16天。

强对流天气过程偏少,局地致灾重。年内发生38次区域性强对流过程,少于过去三年平均数,但局地致灾重。据不完全统计,经灾调证实的龙卷风达25次,其中中等强度以上达11次,与常年持平。

寒潮过程明显偏多、影响范围广。全年共发生34次冷空气过程(含寒潮过程11次),冷空气和寒潮过程均较常年偏多,其中寒潮过程偏多6次。对农业、电力、交通等行业造成不利影响。

肖潺:2022年已经过去,在此衷心感谢大家过去一年的关心和支持。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做好气象工作尤为重要。在新的一年里,请各位新闻界的朋友继续关心和支持气象工作,传播气象科普知识,讲好气象故事。祝大家新年快乐。谢谢大家。

宋善允:谢谢肖潺先生。大家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非常关注,有具体的问题还可以继续跟肖潺先生沟通,更深入了解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天气气候的波动性增大、极端性增强的现实。

宋善允:今天主动发布的内容就是以上这些。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

新华社记者:您好,我们注意到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中,提及气象+各行各业的赋能行动,请问未来有哪些具体的发力方向?

宋善允:2022年4月28日国务院印发了《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中国气象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部署要求,大力发展智慧气象,努力提升气象服务能力水平,更好地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坚持趋利避害并举,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融入、主动作为,努力构建“气象+”服务格局,推动气象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各行各业,全面提升气象服务保障成效。

按照《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部署要求,我们将主要实施五个方面的行动。一是实施气象为农服务提质增效行动。加强农业生产气象服务,强化高光谱遥感等先进技术及相关设备在农情监测中的应用,提升粮食生产全过程气象灾害精细化预报能力和粮食产量预报能力。面向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做好病虫害防治气象服务,开展种子生产气象服务。建立全球粮食安全气象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探索建设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基地,强化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实现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全覆盖。充分利用气候条件指导农业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

二是实施海洋强国气象保障行动。加强海洋气象观测能力建设,实施远洋船舶、大型风电场等平台气象观测设备搭载计划,推进海洋和气象资料共享共用。加强海洋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全力保障海洋生态保护、海上交通安全、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权益维护。强化全球远洋导航气象服务能力,为海上运输重要航路和重要支点提供气象信息服务。

三是实施交通强国气象保障行动。探索打造现代综合交通气象服务平台,加强交通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开展分灾种、分路段、分航道、分水域、分铁路线路的精细化交通气象服务。强化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和部分重点水域交通气象服务。加强危险天气咨询服务。建立多式联运物流气象服务体系,开展全球商贸物流气象保障服务。

四是实施“气象+”赋能行动。推动气象服务深度融入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提升能源开发利用、规划布局、建设运行和调配储运气象服务水平。强化电力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做好电网安全运行和电力调度精细化气象服务。积极发展金融、保险和农产品期货气象服务。健全相关制度政策,促进和规范气象产业有序发展,激发气象市场主体活力。

五是实施气象助力区域协调发展行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实施中,加强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建设,提供优质气象服务。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实现气象高质量发展,推动东北地区气象发展取得新突破,支持中西部地区气象加快发展,构建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相适应的气象服务保障体系。

中国日报记者: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各行各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通过自主科技攻关来攻克目前的短板弱项?能否举例说明亮点工作?

张兴赢:近期上映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还有2004年美国拍的科幻电影《后天》,都是关于气候变化的题材。这些科幻的场景正在逐步走进现实,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国内外发生了很多气候事件,例如夏季整个北半球经历高温热浪,汤加火山爆发或助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气候变化规律正在发生改变,可能会超出我们原有的认知,很多新的科学问题和核心关键技术攻关都需要抓紧组织开展。2022年4月,国务院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明确了加快气象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部署,为此中国气象局做了几个方面的工作。

张兴赢:今年中国气象局联合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印发了《中国气象科技发展规划(2021-2035年)》,聚焦地球系统数值预报模式、灾害性天气预报等关键核心领域启动实施了一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联合行业高校院所,以提升精准预报能力为核心目标开展协同创新、实现攻关突破。中国气象局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设立了气象联合基金,实施两年以来已经得到大气科学界的广泛认可,从2023年起我们进一步将年度资助规模倍增至9000万元,着力强化有组织的目标导向型基础研究,发挥气象业务需求的牵引作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带动作用,集智聚力加强天气机理、气候规律、气候变化等基础研究,攻克亟需解决的核心科学问题。中国气象局还面向社会公开发布了首批18项中国气象局“揭榜挂帅”科技项目榜单,招纳贤才,针对性解决区域和行业气象预报服务技术难题。我们启动了国家级气象科研院所改革,通过优化学科布局,建立科技资源一体化配置机制,组织科研院所聚焦气象核心技术开展攻关。下一步中国气象局将切实发挥好行业主管部门在气象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联合各方力量共同打赢打好自主科技攻关攻坚战。借此机会,呼吁全社会能够共同行动、共同努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子孙后代在“后天”不需要“流浪地球”。

封面新闻记者:2023年春运开始了,请问天气对于春运回乡会有怎样的影响?那些地区哪些时段需重点注意?    

方翔:2023年春运从1月7日开始,2月15日结束,共计40天。今年春运的开始阶段恰逢三九、四九,这段时间在民间又往往被认为是一年当中最寒冷的阶段。预计2023年春运期间(1月7日至2月15日)我国北方大部及华南等地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全国降水整体偏少,东北等地偏多。

根据预报,1月9-20日,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将先升后降,气温起伏明显。12日前,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显著回升,华北及南方大部地区气温将偏高6℃以上,部分地区的日最高气温将可能达到或突破1月中旬日最高气温记录;之后,受11-15日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大部地区气温将由前期偏高转为偏低1~2℃,部分地区偏低3~4℃,并有大范围的雨雪和大风降温天气。16-20日,无明显强冷空气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降水趋于减弱结束,气温将逐步回升,预计18-20日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将回升至常年同期或略偏高。

要重点关注的是:1月11-15日强冷空气将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大部地区,并将带来大范围的雨雪和大风降温天气。

这次强冷气影响具有降温幅度大、雨雪范围广和降水相态复杂等特点,并且长江中下游北地区将有4~5级、阵风6~8级偏北风,我国大部海域也将有6~8级,阵风9~10级大风。

降温幅度大:11-12日,新疆、甘肃、青海降温幅度可达6~12℃,新疆北部降温超过14℃;12日夜间至15日,中东部大部地区将出现6~12℃降温,内蒙古、东北地区、江淮、江南等地降温12~16℃,局地超过18℃。

雨雪范围广和降水相态复杂:11-12日,新疆大部有小到中雪,沿天山地区有大到暴雪,新增积雪1~3cm,部分地区5~8cm,局地可达10cm;11-15日,江淮南部、江南、华南等地有小到中雨,部分地区大雨,局地暴雨;陕西、华北、东北地区、西南地区东部、黄淮、江淮北部、江汉等地有小到中雨转小到中雪或雨夹雪,部分地区大雪,局地暴雪。

春运返乡及出行需注意:一是各地出行人员需做好防寒保暖工作;二是新疆、内蒙古、东北地区以及陕西、山西、河北等地将有降雪或雨夹雪,以及有强冷空气影响,出行需防范降雪、降温、道路湿滑和大风天气的不利影响;三是黄淮、西南地区东部以及长江中下游等地要防范雨转雨夹雪、低能见度和道路湿滑的不利影响,特别是在高海拔地区或山区驾车出行人员要注意防范雨雪冰冻和道路湿滑的不利影响;四是在江河湖面及沿海活动的朋友需注意大风天气的不利影响。

预计,春节假日期间,还将有一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但总体路径偏东。有关春节期间的具体天气预报,春节前中央气象台将举行专题天气会商,届时请大家及时关注。

此外,预计2月上半月,华中和西南地区东部气温偏低,需防范阶段性低温雨雪天气对春运造成的不利影响。

在冷空气间歇期,大气扩散条件差,京津冀、长三角等地需注意雾和霾等低能见度天气过程对陆路、航空、水路运输安全带来的不利影响。

最后,针对影响春运的暴雪、寒潮大风、低温冰冻、大雾等灾害性天气,中央气象台将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也建议各位朋友出行时请及时收听收看当地的天气预报信息,防范不利天气的影响。总之,让我们共同努力做好今年春运期间的出行安全保障工作。

红星新闻记者:刚才发布会详细介绍了2021中国和世界温室气体排放的情况,我们还想了解一下中国气象局对温室气体还有哪些监测手段?未来我们将如何布局温室气体监测网?

张雪芬:中国气象局非常重视温室气体观测,我国也是在温室气体观测时间比较长、要素比较全的国家之一。目前中国气象局已开展了本底站温室气体高精度长期在线观测以及每周的瓶采样观测,涵盖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六氟化硫、氢氟碳化物(HFC)、全氟化碳(PFC)、三氟化氮等7类温室气体,以及二氧化碳稳定同位素、一氧化碳等示踪物。省市气象局开展了以二氧化碳和甲烷为主的在线观测。此外,中国气象局还开展了卫星温室气体遥感观测、机载和车载连续观测、平流层大气廓线采样观测等多种立体化综合观测的研究。 

下面回答未来如何布局温室气体观测网的问题。首先,中国气象局是我国最早在大气本底站开展温室气体业务观测的部门,“十四五”期间,中国气象局计划在全国16个气候关键观测区增补9个大气本底站,现在正在开展前期的选址等相关工作,相信通过大气本底站的建设,将进一步增强和完善我国在本底温室气体方面的监测能力。

“十四五”期间,中国气象局还计划在我国主要的地、市级以上城市以及区域代表性较好的地区,开展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浓度的高精度在线观测和通量观测,并且有针对性地推动开展甲烷等非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的观测,以满足我国碳中和监测评估的需求。

“十四五”期间,中国气象局还将进一步加强国家级和省级温室气体观测网的技术支撑和运维保障,进一步从装备保障、运行维护、计量标校、数据质量控制等多方面促进站网提质增效。

新京报记者:这个冬天,公众感觉天气很冷,与常年同期相比,是气温偏低吗?或者说哪些地区偏冷明显? 

肖潺:入冬以来,也就是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月8日,全国平均气温-4.0℃,较常年同期偏低0.7℃,为2013年以来同期第二低,仅次于2018年的-4.2℃。全国分布来看,除西南地区西部及西藏大部、青海南部、黑龙江北部等地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低,其中东北地区南部、华北大部、华东南部、华南及贵州西部、甘肃西部、新疆、内蒙古中东部等地偏低1~4℃。

冬季气温变化的最大特点是冷暖起伏大,公众感知12月份明显偏冷,较常年同期偏低1.2℃,1月份将快速转暖。

宋善允: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春节很快就到了,提前祝大家新春吉祥。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