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组装台式电脑?电脑小白也能独立组装台式电脑最全攻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10100装核显驱动黑屏 如何组装台式电脑?电脑小白也能独立组装台式电脑最全攻略

如何组装台式电脑?电脑小白也能独立组装台式电脑最全攻略

2023-04-27 14: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是一篇电脑小白看了也能独自组装电脑的文章,文章内容比较多,建议大家收藏后再阅读

先列个大纲

组装一部完整的台式电脑需要哪些配件?各个配件的功能及如何选择?主机安装教程如何安装操作系统? 1) 操作系统下载 2) 制作U盘启动(可用于清除开机密码) 3) 启动BIOS设置 4) 分区装系统 5) 系统安装完成,安装杀毒软件及使用注意事项周边小配件推荐网线的接法常见问题的排查以及解决方法显示器如何校色?

组装一部完整的台式电脑需要哪些配件?

台式电脑的配件主要有显示器、主板、处理器(CPU)、内存、显卡、硬盘、电源、机箱、光驱、无线网卡、键盘、鼠标

各个配件的功能及如何选择?

显示器

显示器一般是看需求来定,如果是用来做平面设计的,显示器就要买相对好点的,推荐戴尔的,如果是学习和办公,看自己的预算购买就可以了,用来打游戏的话显示器肯定是要选护眼的。

主板

主板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一块好的主板,决定了你未来几年电脑的升级,它不同于显示器,想换直接买个显示器换上去就可以了。主板决定了整台电脑的配置走向,它就像一个框架,框架一搭好就基本定型了。为什么这么说呢1. 主板的板型,也就是主板的大小,常见的有ATX、M-ATX和ITX三种,其中最为主流的就是ATX主板(大板型),需要配备大机箱。而ITX主板是小板型的,主要用于小机箱,随便节省空间,但拓展性和散热性都比较差,如果空间允许的话建议选择大板;2. 主板的芯片组,不同的芯片组搭配不同的处理器(CPU),比如你买了intel芯片组的主板,又买了一个ADM的处理器,那就玩不下去了;

处理器(CPU)

CPU是电脑的核心,常见的有Intel和AMD两种,风扇的作用是给CPU散热。选CPU最好选自带风扇的,省事,如果不带风扇的话,还需要另外再买个匹配的风扇。CPU过热一般会出现自动关机或者蓝屏,电脑出现以上两种问题可以查检下风扇是否正常工作。CPU有支持核显和非支持核显之分,中低端用户选支持核显的CPU就可以了,可以省下独立显卡的钱,毕竟独立显卡也不便宜。

内存

内存的类型分别有DDR、DDR2,DDR3,DDR4,现在主流的是DDR4,选内存需要注意的是主板上的内存插槽支持哪种类型,对号入座就可以了。现在的ATX主板一般都有4个内存插槽,那问题来了,插一条8G的内存跟插两条4G的内存有什么区别呢?两条4G可以组成双通道,就好比一个停车场有8个停车位,是两个入口进快还是一个入口进快?还有就是两条4G的内存坏了一条,还有一条可以用。

显卡

这里说的显卡是指独立显卡,一般用来学习和办公就没必要配独立显卡,有集成显卡就足够了。独立显卡具备单独的显存,不占用系统内存,能够提供更好的显示效果和运行性能。大型3D游戏、3D图形制作和有超高清需求等,就需要安装独立显卡了。

硬盘

硬盘分为固态硬盘和机械硬盘两种,本人比较推荐的是一个128G的固态硬盘+一个机械硬盘(容量看自己需求),然后固态硬盘作为系统盘,这样性价比高,而且速度快。

电源

选电源主要考虑整体电脑主机需要多大的功率,然后选择对应的电源就可以了。CPU功率+显卡功率(有显卡的情况)+80W≈电源功率。最好选接口多的电源,以防出现不够用的情况。

机箱

机箱要根据主板来选,剩下的就是怎么好看怎么来。

光驱

光驱现在基本不会装,个人也不建议装,因为基本不会用到,如果真的有需求的话买个外置光驱就可以了。

无线网卡

台式电脑最好配个无线网卡,免去拉网线的麻烦,现在基本都有路由器,直接连wifi上网就可以了,就跟笔记本一样。

鼠标、键盘

学习办公的买个过得去的鼠键套就可以了,打游戏的可以考虑专门的游戏鼠标跟键盘。

主机安装教程

第一步

检查机箱与主板是否匹配,如果匹配继续,把I/O输出挡板装上,用力按压边沿,直到完全卡稳,记得不要装反了。

第二步

如果有走线槽,先把线理好

第三步

把主板装上,用螺丝固定好;

第四步

机箱上的线插到主板上

第五步

将CPU安装到主板上

第六步

插上内存条,切记不要使用蛮力

第七步

安装CPU散热风扇

第八步

装硬盘,有光驱的装上光驱

第九步

将显卡插到主板的显卡插槽上,用螺丝固定,没有独立显卡的跳过此步;

第十步

装上电源,接通主板、硬盘、光驱,合上机箱,装机完成。

上面的装机步骤是我总结出来觉得最为合理的安装顺序,不过可能写得不够详情,后面会继续补充。不同的主板跟机箱安装会有些不一样,但基本都是大同小异。

如何安装操作系统?

安装操作系统可能是大家觉得最难的一个环节,所以这部分我尽量写得详情些。

1) 操作系统下载

操作系统我们去系统之家下载就可以了,上面什么版本的系统都有,系统还是推荐大家装win10的。操作系统分GHOST版和安装版,没有特别要求的话装GHOST版就可以了,因为GHOST版安装简单快捷,基本上都是自动安装的,安装好之后会自动打上驱动,无需再自行安装驱动,缺点就是会篡改系统的一些默认设置,还有强行安装一堆垃圾软件,我习惯装完系统把软件全部卸载了再重新安装。安装版俗称纯净版,顾名思义,系统非常干净,干净到连驱动都没有,需要自行安装驱动,而且安装系统的过程需要手动一步一步的操作,比较繁琐,新手不太推荐。

2) 制作U盘启动(可用于清除开机密码)

准备一个U盘,U盘里面如果存了有用的文件要记得拷走,因为制作U盘启动的过程会先将U盘格式化。U盘启动盘制作工具有很多,我一直在用的工具是大白菜,其它一些工具我也用过,但还是觉得大白菜最好用,下面我主要围绕着大白菜来讲解

直接下载安装就可以了,下载页面有制作教程,非常详细,按着步骤一步一步操作就可以了。U盘启动盘除了可以用来装系统,还可以清除或者跳过开机密码直接进入桌面,所以开机密码一般只对小白有用。

3) 启动BIOS设置

把下载好的系统拷到制作好的U盘启动盘上,然后把U盘插入到主机上的USB插口,开机不停的按键盘上的 F2 Del 键,进入BIOS主界面,不同品牌的主板界面会不一样,但要做的都是同一件事,就是把插上去的U盘调到启动选项的第一位,这样电脑启动才会优化读U盘,然后按F10保存并退出就可以了。

按数字键盘的“+”、“-”键调位置,把U盘调到第一位

4) 分区装系统

进入到大包菜主菜单界面,选择“【02】运行大包菜Win8PE防蓝屏版(新电脑)”然后按下回车确认

我一般会把硬盘分为4个分区,C盘为主分区,专门用来装系统;D盘用来安装软件和存放软件安装包;E盘用来放资料文件;F盘用来放相片音频视频等大文件;容量分配:C盘:100G,D盘:100G,E盘和F盘分配比例为剩余容量1:2。如果像上面推荐的固态硬盘+机械硬盘的情况,那固态硬盘为C盘,机械硬盘分DEF三个区。

双击打开【大白菜PE一键装机】

选中U盘启动盘中的ghost操作系统镜像包,点击“打开”进入下一步操作。如下图所示

接下来都是自动跑的,不需要人为操作,耐心等待就可以了。

当你看到这样的界面,那恭喜你,系统已经成功安装。

5) 系统安装完成,安装杀毒软件及使用注意事项

接下来我们把默认安装的软件全部卸载掉,包括QQ、360卫士,因为默认安装的软件都是安装在C盘的,然后先下载一个电脑管家或者360卫士,我个人比较喜欢用电脑管家,安装好之后先做一次全面体检把问题修复了

接下来直接在软件管理下载安装自己想要的软件就可以了,需要注意的是,软件不要安装在C盘,统一安装到D盘,因为C盘是系统盘,越干净越好。

周边小配件推荐

网线

水晶头

压线钳

对接头

接线子

测线仪

U盘

无线网卡

网线的接法

接网线我们要准备网线、水晶头、压线钳,有条件的话可以备个测线仪,网线接水晶头有两种排序,我们只需要记住一种就可以了,记多了容易混淆,这是我常用的排序

如果出现网线不够长的情况怎么办?方法一:换一根长的网线方法二:用对接头接多一根网线方法三:用接线子把两根网线接起来

常见问题的排查以及解决方法

1.电脑蓝屏

情况一:蓝屏大多数情况是内存条的问题,可能内存条接触不良或者损坏了,拔出来擦干净并清理一下插槽的灰尘再擦回去试下,再不行就换条内存条;

情况二:硬盘老化也会出现蓝屏

情况三:安装不兼容的软件也会蓝屏

情况四:可以CPU温度过高,打开机箱检查CPU散热风扇有没有正常工作;

2.电脑频繁自动重启

一般情况是CPU温度过高,或者电源不稳定;

3.电脑经常死机

内存显卡问题、CPU温度过高、硬盘老化坏道太多、电源供电不足、中毒等原因导致;

4.电脑黑屏

黑屏一般是有配置损坏了,会比较麻烦,要用排除法逐一排查;

显示器如何校色?

不同的显示器之间会存在色差,有些和实物打样的颜色相差很大,那到底以哪个设备为准呢?

做平面设计的同事跟我反应说几台显示器看到的颜色不一样,而且有的显示器和实物的颜色相差很大,问我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于是我上网查资料发现有种叫校色仪的东西,买回来试了发现效果还不错,安利给有这方面需求的同学。

好了,暂时先写这么多,如果大家还有问题或者哪个地方不够详细需要补充的可以在评论区提出来,平时遇到电脑方面的问题也可以私信我,这篇文章后面会继续完善,喜欢的朋友请点个赞支持下,谢谢!!!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