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交换机学习指南(第二版)》电子书在线阅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高达模型制作技巧指南第二版电子书 《华为交换机学习指南(第二版)》电子书在线阅读

《华为交换机学习指南(第二版)》电子书在线阅读

2024-03-23 06: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计算机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962千字 字数 2019-09-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华为官方ICT培训教材升级版,全面介绍S系列交换机技术与管理。

内容简介

本书是华为官方ICT培训教材《华为交换机学习指南》的全面升级、改版,全面采用当前最新VRP版本V200R012C00进行介绍。本书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华为S系列园区交换机各主要功能的技术原理和配置与管理方法,包括基础的VRP系统使用/维护与管理、设备状态和性能管理,以及U盘开局/EasyDeploy快速部署、信息中心、iSack堆叠和CSS集群、以太网接口和聚合链路等,内容实用、新颖。

目录 封面 扉页 版权信息 目录 内容提要 序 自序 前言 第1章 VRP系统使用、维护与管理 1.1 华为S系列园区交换机 1.1.1 S1700系列简介及主要机型 1.1.2 S2700系列交换机 1.1.3 S3700系列交换机 1.1.4 S5700系列交换机 1.1.5 S6700系列交换机 1.1.6 S7700系列交换机 1.1.7 S7900系列交换机 1.1.8 S9700系列交换机 1.1.9 S12700系列交换机 1.2 VRP系统基础 1.2.1 VRP命令行格式约定 1.2.2 VRP命令行视图 1.2.3 编辑命令行 1.2.4 VRP命令行在线帮助 1.2.5 VRP命令行的通用错误提示 1.2.6 undo命令行 1.2.7 查看历史命令 1.2.8 VRP命令级别与用户级别 1.2.9 配置用户级别和用户级别切换 1.3 查看命令行显示信息 1.3.1 查询命令行的配置信息 1.3.2 控制命令行显示方式 1.3.3 过滤命令行显示信息 1.4 VRP文件系统管理 1.4.1 文件的命名规则 1.4.2 目录管理 1.4.3 文件管理 1.4.4 存储器管理 1.5 VRP软件系统的组成 1.5.1 VRP系统软件 1.5.2 VRP系统配置文件 1.5.3 VRP系统补丁文件 1.5.4 BootROM菜单 1.5.5 BootLoad菜单 1.6 管理配置文件 1.6.1 保存配置文件 1.6.2 备份配置文件 1.6.3 恢复配置文件 1.6.4 比较配置文件 1.6.5 清除配置 1.6.6 恢复出厂配置 1.6.7 执行配置文件 1.7 交换机启动管理 1.7.1 配置系统启动文件 1.7.2 重新启动交换机 第2章 VRP系统登录与远程文件管理 2.1 配置VRP系统首次登录 2.1.1 通过Console口首次登录设备 2.1.2 通过MiniUSB口首次登录设备 2.1.3 通过Web网管首次登录设备 2.1.4 首次登录后的基本配置 2.2 用户登录与用户界面 2.2.1 用户登录方式 2.2.2 用户界面分类 2.2.3 用户界面的编号 2.2.4 用户界面的用户认证和优先级 2.3 配置通过Console用户界面登录设备 2.3.1 配置Console用户界面的物理属性 2.3.2 配置Console用户界面的终端属性 2.3.3 配置Console用户界面的认证方式 2.3.4 配置Console用户界面的用户级别 2.3.5 Console用户界面管理 2.4 配置通过VTY用户界面登录设备 2.4.1 配置VTY用户界面的属性 2.4.2 配置VTY用户界面的认证方式 2.4.3 配置VTY用户界面的用户级别 2.4.4 配置Telnet服务器 2.4.5 配置SSH用户 2.4.6 配置SSH服务器 2.4.7 通过CLI方式登录后的常用操作 2.4.8 通过Telnet登录设备失败的故障排除 2.4.9 通过STelnet登录设备失败的故障排除 2.4.10 执行Telnet或STelnet登录 2.4.11 通过Telnet登录交换机的配置示例 2.4.12 通过STelnet登录交换机的配置示例 2.5 配置通过Web网管登录设备 2.5.1 通过Web网管登录设备简介 2.5.2 配置通过Web网管登录设备(简便登录方式) 2.5.3 配置通过Web网管登录设备(安全登录方式) 2.5.4 配置对Web用户进行访问控制 2.5.5 通过Web网管登录设备(安全登录方式)的配置示例 2.6 远程文件管理 2.6.1 文件管理方式的支持 2.6.2 通过FTP进行文件操作 2.6.3 通过FTP进行文件操作的配置示例 2.6.4 通过SFTP进行文件操作 2.6.5 通过SFTP进行文件操作的配置示例 2.6.6 通过SCP进行文件操作 2.6.7 通过FTPS进行文件操作 2.6.8 通过FTPS进行文件操作的配置示例 第3章 交换机的快速部署 3.1 配置U盘开局 3.1.1 U盘开局原理 3.1.2 S系列交换机对U盘开局功能的支持 3.1.3 索引文件的制作方法 3.1.4 配置U盘开局 3.1.5 U盘开局状态查看 3.1.6 U盘开局配置示例 3.2 EasyDeploy基础 3.2.1 EasyDeploy涉及的基本概念 3.2.2 EasyDeploy主要应用 3.2.3 S系列交换机对EasyDeploy功能的支持 3.3 通过Option参数或中间文件实现空配置设备部署 3.3.1 通过Option参数或中间文件实现空配置设备部署的实现原理 3.3.2 配置通过Option参数实现空配置设备部署 3.3.3 通过Option参数实现空配置设备部署配置示例 3.3.4 配置通过中间文件实现空配置设备部署 3.3.5 通过中间文件实现空配置设备部署的配置示例 3.4 通过Commander实现空配置设备部署 3.4.1 通过Commander实现空配置设备部署原理 3.4.2 通过Commander实现空配置设备部署的配置任务 3.4.3 配置文件服务器和DHCP服务器 3.4.4 配置Commander基本功能 3.4.5 配置文件服务器信息 3.4.6 (可选)配置网络拓扑收集功能 3.4.7 配置下载文件信息 3.4.8 配置下载后文件的激活策略 3.4.9 使能自动清理存储空间功能 3.4.10 配置自动备份配置文件功能 3.4.11 通过Commander实现空配置设备部署的管理命令 3.4.12 不使能网络拓扑收集功能,通过Commander实现空配置设备部署示例 3.4.13 使能网络拓扑收集功能,通过Commander实现空配置设备部署示例 第4章 设备管理和信息中心配置 4.1 查看设备状态 4.1.1 查看硬件信息 4.1.2 查看设备序列号 4.1.3 查看电源和功率信息 4.1.4 查看风扇状态 4.1.5 查看温度信息 4.1.6 查看光模块信息 4.1.7 查看版本及配置信息 4.1.8 查看CPU占用率 4.1.9 查看内存占用率 4.2 硬件管理 4.2.1 配置设备的MAC地址 4.2.2 管理主备环境 4.2.3 管理设备、单板和子卡 4.3 信息中心基础 4.4 配置Log信息输出 4.4.1 Log信息输出的配置任务 4.4.2 配置Log信息输出基本功能和参数 4.4.3 配置Log信息输出到Log缓冲区 4.4.4 配置Log信息输出到日志文件 4.4.5 配置Log信息输出到控制台或终端 4.4.6 配置Log信息输出到日志主机 4.4.7 Log信息输出管理 4.4.8 向日志文件输出Log信息的配置示例 4.4.9 向日志主机输出Log信息的配置示例 4.5 配置Trap信息输出 4.5.1 Trap信息输出配置任务 4.5.2 配置Trap信息输出到SNMP代理 4.5.3 向SNMP代理输出Trap信息的配置示例 4.6 配置输出Debug信息 4.6.1 Debug信息输出的配置任务 4.6.2 向控制台输出Debug信息的配置示例 第5章 iStack和CSS配置与管理 5.1 iStack基础 5.1.1 iStack概述 5.1.2 堆叠连接方式 5.1.3 堆叠的建立流程 5.1.4 堆叠的登录与访问 5.1.5 堆叠ID分配 5.1.6 堆叠成员的加入与退出 5.1.7 堆叠的合并 5.1.8 堆叠的分裂与多主检测 5.1.9 堆叠的主备倒换和系统升级 5.1.10 跨设备链路聚合与流量本地优先转发 5.1.11 iStack的主要应用场景 5.1.12 iStack特性的产品支持 5.2 iStack配置与管理 5.2.1 配置通过堆叠卡组建堆叠 5.2.2 配置通过业务口普通线缆组建堆叠 5.2.3 配置通过业务口专用线缆组建堆叠 5.2.4 检查堆叠组建是否成功 5.2.5 配置多主检测 5.2.6 配置堆叠链路的负载分担模式 5.2.7 iStack堆叠管理 5.2.8 通过堆叠卡组建堆叠配置示例 5.2.9 通过业务口普通线缆组建堆叠配置示例 5.2.10 直连方式多主检测配置示例 5.3 CSS基础 5.3.1 CSS集群简介 5.3.2 CSS集群基本概念 5.3.3 集群建立原理 5.3.4 集群登录与访问 5.3.5 集群成员的加入与集群合并 5.3.6 集群主备倒换和升级 5.4 通过集群卡连接方式组建集群 5.4.1 硬件安装及集群连线 5.4.2 配置软件 5.4.3 检查集群组建是否成功 5.4.4 通过集群卡组建集群的配置示例 5.5 通过业务口连接方式组建集群 5.5.1 硬件安装及集群连线 5.5.2 配置软件 5.5.3 检查集群组建是否成功 5.5.4 通过业务口设备组建集群的配置示例 第6章 以太网接口和聚合链路配置与管理 6.1 交换机接口及基础配置 6.1.1 接口分类 6.1.2 物理接口编号规则 6.1.3 接口基本参数配置 6.1.4 接口基本参数配置管理 6.2 以太网接口配置与管理 6.2.1 配置以太网端口组 6.2.2 配置以太网接口的基本属性 6.2.3 配置40GE和100GE接口的拆分和合并 6.2.4 配置单纤单向通信 6.2.5 配置端口隔离 6.2.6 端口隔离配置示例 6.2.7 配置端口保护 6.2.8 以太网接口频繁Up/Down故障的分析与排除 6.3 逻辑接口配置与管理 6.3.1 以太网子接口的配置与管理 6.3.2 Loopback接口的配置与管理 6.3.3 配置NULL接口 6.4 Eth-Trunk配置与管理 6.4.1 链路聚合的基本概念 6.4.2 手工模式链路聚合原理 6.4.3 LACP模式链路聚合原理 6.4.4 链路聚合负载分担方式 6.4.5 堆叠环境下的链路聚合 6.4.6 链路聚合配置注意事项 6.4.7 手工模式链路聚合配置与管理 6.4.8 手工模式链路聚合配置示例 6.4.9 LACP模式链路聚合配置与管理 6.4.10 LACP模式的链路聚合配置示例 6.4.11 配置Eth-Trunk接口流量本地优先转发 6.4.12 Eth-Trunk接口流量本地优先转发配置示例 6.5 E-Trunk配置与管理 6.5.1 E-Trunk基本概念 6.5.2 E-Trunk工作原理 6.5.3 配置E-Trunk 6.5.4 E-Trunk配置示例 第7章 基本VLAN特性配置与管理 7.1 VLAN基础 7.1.1 VLAN概述 7.1.2 理解VLAN的形成原理 7.1.3 VLAN帧格式和VLAN标签 7.1.4 二层以太网链路类型和端口类型 7.1.5 缺省VLAN 7.1.6 二层以太网端口的数据帧收发规则 7.1.7 VLAN划分 7.1.8 VLAN内二层互访原理 7.1.9 LNP基本原理 7.2 基于端口划分VLAN 7.2.1 配置通过静态配置端口类型进行基于端口划分VLAN 7.2.2 配置通过LNP动态协商链路类型进行基于端口划分VLAN 7.2.3 恢复接口上VLAN的缺省配置 7.2.4 通过静态配置端口类型进行基于端口划分VLAN的配置示例 7.2.5 通过LNP动态协商链路类型进行基于端口划分VLAN的配置示例 7.3 基于MAC地址划分VLAN 7.3.1 配置基于MAC地址划分VLAN 7.3.2 基于MAC地址划分VLAN的配置示例 7.4 基于子网划分VLAN 7.4.1 配置基于IP子网划分VLAN 7.4.2 基于IP子网划分VLAN的配置示例 7.5 基于协议划分VLAN 7.5.1 配置基于协议划分VLAN 7.5.2 基于协议划分VLAN的配置示例 7.6 基于策略划分VLAN 7.6.1 配置基于策略划分VLAN 7.6.2 基于策略划分VLAN的配置示例 7.7 GVRP配置与管理 7.7.1 GVRP基础 7.7.2 GVRP工作原理 7.7.3 使能GVRP功能 7.7.4 配置GVRP端口注册模式 7.7.5 配置GARP定时器参数值 7.7.6 GVRP配置示例 7.8 VCMP配置与管理 7.8.1 VCMP简介 7.8.2 VCMP工作原理 7.8.3 配置VCMP 7.8.4 通过VCMP实现VLAN集中管理配置示例 7.9 VLAN间通信配置与管理 7.9.1 通过VLAN Switch实现VLAN间二层通信简介 7.9.2 两种VLAN间三层通信情形 7.9.3 通过VLANIF接口实现VLAN间三层通信的机制 7.9.4 配置通过VLANIF接口方案实现VLAN间通信 7.9.5 通过VLANIF接口实现VLAN间三层通信的配置示例 7.9.6 通过三层Dot1q终结子接口实现VLAN间三层通信的机制 7.9.7 通过三层Dot1q子接口实现VLAN间三层通信的配置示例 7.10 管理VLAN的配置与管理 第8章 VLAN高级特性配置与管理 8.1 VLAN聚合配置与管理 8.1.1 普通VLAN部署的不足 8.1.2 VLAN聚合原理 8.1.3 Sub-VLAN通信原理 8.1.4 配置VLAN聚合 8.1.5 VLAN聚合配置示例 8.2 MUX VLAN配置与管理 8.2.1 MUX VLAN概述 8.2.2 MUX VLAN配置注意事项 8.2.3 配置MUX VLAN 8.2.4 MUX VLAN配置示例 8.3 QinQ配置与管理 8.3.1 QinQ技术诞生的背景 8.3.2 QinQ基本工作原理 8.3.3 QinQ的实现方式 8.3.4 TPID的可调值 8.3.5 配置外层VLAN标签的TPID值 8.3.6 配置基本QinQ功能 8.3.7 基本QinQ配置示例 8.3.8 配置基于VLAN ID的灵活QinQ 8.3.9 基于VLAN ID的灵活QinQ配置示例 8.3.10 配置基于802.1p优先级的灵活QinQ 8.3.11 配置基于流策略的灵活QinQ 8.3.12 基于流策略的灵活QinQ配置示例 8.3.13 配置对Untagged数据帧添加双层VLAN标签 8.4 VLAN终结配置与管理 8.4.1 VLAN终结简介 8.4.2 配置Dot1q终结子接口接入L2VPN 8.4.3 配置Dot1q终结子接口接入L3VPN 8.4.4 配置QinQ终结子接口接入L2VPN 8.4.5 配置QinQ终结子接口接入L3VPN 8.5 VLAN映射配置与管理 8.5.1 VLAN映射的引入背景 8.5.2 VLAN映射原理 8.5.3 VLAN映射方式 8.5.4 配置基于VLAN ID的1 to 1 VLAN映射 8.5.5 基于VLAN ID的1 to 1 VLAN映射的配置示例 8.5.6 配置基于VLAN ID的2 to 1 VLAN映射 8.5.7 基于VLAN ID的2 to 1 VLAN映射的配置示例 8.5.8 配置基于VLAN ID的2 to 2 VLAN映射 8.5.9 基于VLAN ID的2 to 2 VLAN映射的配置示例 8.5.10 配置基于802.1p优先级的VLAN映射 8.5.11 配置基于MQC的VLAN映射 8.5.12 基于MQC的VLAN映射的配置示例 8.6 QinQ映射配置与管理 8.6.1 QinQ映射工作原理 8.6.2 配置1 to 1的QinQ映射 8.6.3 配置2 to 1的QinQ映射 8.7 VLAN Switch配置与管理 8.7.1 VLAN Switch简介 8.7.2 配置VLAN Switch stack-vlan功能 8.7.3 配置VLAN Switch switch-vlan功能 8.7.4 通过VLAN Switch实现VLAN间二层通信的配置示例 第9章 生成树协议配置与管理 9.1 STP基础 9.1.1 STP的由来 9.1.2 STP的基本概念 9.1.3 STP的3个定时器 9.1.4 STP BPDU报文 9.1.5 STP的不足之处 9.2 STP拓扑计算原理深入剖析 9.2.1 生成树初始化阶段的角色选举 9.2.2 拓扑发生变化后的角色选举 9.3 RSTP对STP的改进 9.3.1 新增3种端口角色 9.3.2 重新划分端口状态 9.3.3 BPDU的改变 9.3.4 更加快速的P/A收敛机制 9.3.5 RSTP的其他收敛机制以及与STP的互操作 9.4 STP/RSTP配置 9.4.1 STP/RSTP配置任务及缺省配置 9.4.2 配置STP/RSTP基本功能 9.4.3 配置影响STP拓扑收敛的参数 9.4.4 STP配置示例 9.4.5 配置影响RSTP拓扑收敛的参数 9.4.6 配置RSTP保护功能 9.4.7 配置设备支持和其他厂商设备互通的参数 9.4.8 RSTP功能配置示例 9.5 MSTP基础 9.5.1 MSTP产生的背景 9.5.2 MSTP的基本概念 9.5.3 MSTP的端口角色 9.5.4 MSTP的端口状态与收敛机制 9.5.5 MSTP拓扑计算原理 9.5.6 MSTP BPDU报文 9.6 MSTP配置 9.6.1 配置MSTP基本功能 9.6.2 配置影响MSTP拓扑收敛的参数 9.6.3 配置MSTP保护功能 9.6.4 MSTP功能配置示例 第10章 IP组播配置与管理 10.1 IP组播基础 10.1.1 IP网络的3种数据传输方式 10.1.2 组播的基本概念 10.1.3 组播服务模型 10.1.4 组播地址 10.1.5 IPv4组播协议 10.1.6 IPv4组播应用 10.2 IGMP工作原理 10.2.1 IGMPv1的工作原理 10.2.2 IGMPv2的改进 10.2.3 IGMPv3的改进 10.2.4 IGMP SSM Mapping 10.3 IGMP配置与管理 10.3.1 配置IGMP基本功能 10.3.2 调整IGMP性能 10.3.3 配置IGMP SSM Mapping 10.3.4 配置IGMP Limit 10.3.5 IGMP基本功能配置示例 10.3.6 静态加入组播组配置示例 10.3.7 IGMP SSM Mapping配置示例 10.3.8 IGMP Limit配置示例 10.4 PIM基础及工作原理 10.4.1 PIM基本概念 10.4.2 PIM-DM基本工作原理 10.4.3 PIM-SM(ASM模型)工作原理 10.4.4 PIM-SM(SSM模型)工作原理 10.5 PIM-DM(IPv4)配置与管理 10.5.1 配置PIM-DM基本功能 10.5.2 调整组播源控制参数 10.5.3 调整邻居控制参数 10.5.4 调整剪枝控制参数 10.5.5 调整嫁接控制参数 10.5.6 调整状态刷新控制参数 10.5.7 调整断言控制参数 10.5.8 配置PIM Silent 10.5.9 PIM-DM管理 10.5.10 PIM-DM基本功能配置示例 10.6 PIM-SM(IPv4)配置与管理 10.6.1 ASM模型PIM-SM的配置与管理 10.6.2 配置SSM模型的PIM-SM 10.6.3 PIM-SM其他可选功能及参数配置 10.6.4 PIM-SM管理 10.6.5 PIM-SM(ASM模型)配置示例 10.6.6 PIM-SM(SSM模型)配置示例 10.7 二层组播基础及工作原理 10.7.1 二层组播概述 10.7.2 IGMP Snooping基本原理 10.7.3 IGMP Snooping Proxy基本原理 10.7.4 IGMP Snooping SSM Mapping 10.7.5 组播VLAN 10.8 IGMP Snooping配置与管理 10.8.1 配置IGMP Snooping基本功能 10.8.2 配置IGMP Snooping Proxy 10.8.3 配置IGMP Snooping策略 10.8.4 配置成员关系快速刷新 10.8.5 配置IGMP Snooping SSM Mapping 10.8.6 IGMP Snooping基本功能的配置示例 10.8.7 通过静态端口实现二层组播的配置示例 10.8.8 IGMP Snooping查询器的配置示例 10.9 组播VLAN配置与管理 10.9.1 配置基于用户VLAN的组播VLAN一对多 10.9.2 配置基于用户VLAN的组播VLAN多对多 10.9.3 配置基于接口的组播VLAN功能 10.9.4 基于用户VLAN的组播VLAN一对多配置示例 10.9.5 基于接口的组播VLAN配置示例 第11章 ACL配置与管理 11.1 ACL基础 11.1.1 ACL简介 11.1.2 ACL的组成、分类及实现方式 11.1.3 ACL规则编号 11.1.4 ACL规则的匹配顺序 11.1.5 ACL应用模块的ACL默认动作和处理机制 11.1.6 ACL的常用配置原则 11.2 ACL的配置与管理 11.2.1 ACL的配置任务 11.2.2 配置并应用基本ACL 11.2.3 配置并应用高级ACL 11.2.4 配置并应用二层ACL 11.2.5 配置并应用用户自定义ACL 11.2.6 配置并应用用户ACL 11.2.7 配置并应用基本ACL6 11.2.8 配置并应用高级ACL6 11.2.9 使用高级ACL6过滤特定IPv6报文配置示例 11.3 基于ACL的简化流策略 11.3.1 基于ACL的简化流策略概述 11.3.2 配置基于ACL的报文过滤 11.3.3 配置基于ACL的流量监管(限速并重标记) 11.3.4 配置基于ACL的重定向 11.3.5 配置基于ACL的重标记 11.3.6 配置基于ACL的流量统计 11.4 ACL和基于ACL的简化流策略配置示例 11.4.1 使用基本ACL限制FTP访问权限的配置示例 11.4.2 使用高级ACL限制用户在特定时间访问特定服务器的配置示例 11.4.3 使用二层ACL禁止特定用户上网的配置示例 11.4.4 使用用户自定义ACL过滤特定报文流的配置示例 11.4.5 基于ACL的简化流策略对不同VLAN业务分别限速配置示例 11.4.6 基于ACL的简化流策略进行优先级映射配置示例 11.5 自反ACL的配置与管理 11.5.1 自反ACL的基本工作原理 11.5.2 配置自反ACL 11.5.3 自反ACL配置示例 第12章 QoS配置与管理 12.1 QoS基础 12.1.1 QoS的引入背景 12.1.2 3种QoS服务模型 12.1.3 基于DiffServ模型的QoS业务组成 12.1.4 QoS优先级 12.1.5 QoS中的PHB行为 12.1.6 QoS优先级映射 12.2 MQC配置与管理 12.2.1 MQC简介 12.2.2 配置流分类 12.2.3 配置流行为 12.2.4 配置流策略 12.2.5 应用流策略 12.3 DiffServ域模式QoS优先级映射配置与管理 12.3.1 DiffServ域中缺省映射关系 12.3.2 DiffServ域模式优先级映射应用场景 12.3.3 配置DiffServ域模式优先级映射 12.3.4 配置基于MQC的重标记优先级 12.3.5 DiffServ域模式优先级映射配置示例 12.3.6 基于MQC的重标记优先级配置示例 12.4 映射表模式优先级映射配置与管理 12.4.1 各优先级间的缺省映射关系 12.4.2 映射表模式优先级映射的应用场景 12.4.3 配置映射表模式优先级映射 12.4.4 映射表模式优先级映射配置示例 12.5 基于MQC的报文过滤配置与管理 12.5.1 基于MQC的报文过滤配置简介 12.5.2 配置基于MQC的报文过滤 12.5.3 基于MQC的报文过滤配置示例 12.6 基于MQC的报文重定向配置与管理 12.7 基于MQC的流量统计配置与管理 12.7.1 配置基于MQC的流量统计 12.7.2 基于MQC的流量统计配置示例 12.8 流量监管、流量整形和接口限速基础 12.8.1 QoS令牌桶的基本工作原理 12.8.2 单速率三色标记算法 12.8.3 双速率三色标记算法 12.8.4 三种令牌桶模型比较 12.8.5 流量监管工作原理 12.8.6 流量整形工作原理 12.8.7 接口限速工作原理 12.9 流量监管、流量整形和接口限速的配置与管理 12.9.1 配置流量监管 12.9.2 基于MQC实现流量监管的配置示例 12.9.3 配置流量整形 12.9.4 流量整形配置示例 12.9.5 配置接口限速 12.9.6 接口限速配置示例 12.10 拥塞避免和拥塞配置与管理 12.10.1 拥塞避免技术原理 12.10.2 拥塞管理技术原理 12.10.3 配置尾部丢弃模板模式的拥塞避免 12.10.4 配置WRED丢弃模板模式的拥塞避免 12.10.5 配置调度模板模式的拥塞管理 12.10.6 配置接口模式的拥塞管理 12.10.7 拥塞避免和拥塞管理综合配置示例 第13章 AAA配置与管理 13.1 AAA基础 13.1.1 AAA的基本构架 13.1.2 AAA基于域的用户管理 13.1.3 RADIUS协议基础 13.1.4 RADIUS认证和授权计费流程 13.1.5 RADIUS认证报文重传和RADIUS服务器状态探测 13.1.6 HWTACACS协议基础 13.1.7 HWTACACS认证、授权、计费流程 13.2 本地方式认证和授权配置与管理 13.2.1 配置本地用户 13.2.2 配置本地授权规则 13.2.3 配置业务方案 13.2.4 配置AAA方案 13.2.5 在域下应用AAA方案 13.2.6 本地认证方式配置管理 13.2.7 Telnet登录AAA本地认证配置示例 13.3 RADIUS方式认证、授权和计费配置与管理 13.3.1 配置RADIUS服务器 13.3.2 配置AAA方案 13.3.3 配置RADIUS服务器模板 13.3.4 在域下应用AAA方案 13.3.5 RADIUS方式认证、授权和计费配置管理 13.3.6 Telnet登录RADIUS身份认证配置示例 13.3.7 RADIUS认证和计费配置示例 13.4 HWTACACS方式认证、授权和计费配置与管理 13.4.1 配置AAA方案 13.4.2 配置HWTACACS服务器模板 13.4.3 配置记录方案 13.4.4 在域下应用AAA方案 13.4.5 HWTACACS方式认证、授权和计费配置管理 13.4.6 HWTACACS方式认证、授权和计费配置示例 第14章 NAC配置与管理 14.1 NAC基础 14.1.1 NAC简介 14.1.2 NAC的两种配置模式 14.1.3 NAC统一模式基本认证流程 14.1.4 802.1X协议基础 14.1.5 EAP帧格式 14.1.6 802.1X认证流程 14.1.7 MAC认证原理 14.1.8 Portal认证原理 14.1.9 终端类型识别 14.2 NAC统一模式配置任务 14.3 接入模板配置与管理 14.3.1 配置802.1X接入模板 14.3.2 配置MAC接入模板 14.3.3 配置Portal接入模板(针对外置Portal服务器-Portal协议) 14.3.4 配置Portal接入模板(针对外置Portal服务器-HTTP/HTTPS) 14.3.5 配置Portal接入模板(针对内置Portal服务器) 14.4 配置认证模板 14.4.1 创建认证模板 14.4.2 配置用户认证方式 14.4.3 配置用户认证成功前使用的授权信息 14.4.4 配置用户的免认证授权信息 14.4.5 配置对用户进行重认证 14.4.6 配置允许接入的最大用户数 14.4.7 配置通过握手功能及时清除用户表项 14.4.8 配置用户认证域 14.4.9 配置通过IP地址标记静态用户的功能 14.4.10 配置接口链路故障时用户延时下线功能 14.5 NAC应用及配置示例 14.5.1 应用NAC 14.5.2 NAC配置维护与管理 14.5.3 AAA采用本地认证的MAC认证配置示例 14.5.4 接入层交换机上802.1X认证配置示例 14.5.5 汇聚层交换机上802.1X认证配置示例 14.5.6 使用Portal协议的外置Portal认证配置示例 14.5.7 使用HTTPS的外置Portal认证配置示例 14.5.8 内置Portal认证配置示例 第15章 网络安全配置与管理 15.1 本机防攻击配置与管理 15.1.1 本机防攻击原理 15.1.2 配置CPU防攻击 15.1.3 配置端口防攻击 15.1.4 配置攻击溯源 15.1.5 配置用户级限速 15.1.6 本机防攻击配置示例 15.2 IPSG配置与管理 15.2.1 IPSG简介 15.2.2 IPSG技术原理 15.2.3 IPSG与其他相似技术的比较 15.2.4 配置基于静态绑定表的IPSG 15.2.5 静态绑定IPSG功能防止主机私自更改IP地址配置示例 15.2.6 静态绑定IPSG限制非法主机访问内网配置示例 15.2.7 配置基于动态绑定表的IPSG 15.2.8 DHCP Snooping动态绑定IPSG防止主机私自更改IP地址配置示例 15.2.9 配置根据绑定表生成Snooping类型的MAC地址表项 15.3 MAC安全配置与管理 15.3.1 MAC地址表项 15.3.2 配置MAC地址表项 15.3.3 静态MAC地址表配置示例 15.3.4 配置关闭MAC地址学习功能 15.3.5 配置限制MAC地址学习数量功能 15.3.6 基于VLAN的MAC地址学习限制配置示例 15.3.7 配置MAC地址防漂移功能 15.3.8 配置MAC地址漂移检测功能 15.3.9 MAC地址防漂移配置示例 15.3.10 配置丢弃全零MAC地址报文功能 15.4 端口安全配置与管理 15.4.1 端口安全简介 15.4.2 配置安全动态MAC功能 15.4.3 配置Sticky MAC功能 15.4.4 端口安全配置示例 15.5 ARP安全配置与管理 15.5.1 ARP表项 15.5.2 免费ARP报文 15.5.3 ARP安全简介 15.5.4 配置ARP报文限速 15.5.5 配置ARP Miss消息限速 15.5.6 配置ARP表项严格学习 15.5.7 配置基于接口的ARP表项限制 15.5.8 配置禁止接口学习ARP表项 15.5.9 配置ARP表项固化 15.5.10 配置动态ARP检测(DAI) 15.5.11 配置ARP防网关冲突 15.5.12 配置发送ARP免费报文 15.5.13 配置ARP网关保护功能 15.5.14 配置ARP报文内MAC地址一致性检查 15.5.15 配置ARP报文合法性检查 15.5.16 配置DHCP触发ARP学习 15.5.17 ARP安全综合功能配置示例 15.5.18 防止ARP中间人攻击配置示例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人民邮电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大型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0月1日。人民邮电出版社坚持“立足信息产业、面向现代社会、传播科学知识、服务科教兴国”,致力于通信、计算机、电子技术、教材、少儿、经管、摄影、集邮、旅游、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图书出版。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