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2022高考命题趋势与导向,解读高考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高考评价体系及说明生物 【高考地理】2022高考命题趋势与导向,解读高考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

【高考地理】2022高考命题趋势与导向,解读高考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

#【高考地理】2022高考命题趋势与导向,解读高考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1

  必须明确!新高考评价体系

  新高考评价体系即《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该体系从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要求三个方面回答“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考试本源性问题,从而给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在高考领域的答案。

  “一核四层四翼”

  无论是教师、考生还是家长都应明晰↓

02

  重点掌握!2022高考命题趋势与导向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九个学科命题专家提出的“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学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对高考各门学科的情境分类、具体内容、命题指向,概括如下表:

03

  重点关注!2022高考命题的10项原则

  一、起点很高,高屋建瓴,落点较低

  物理化学等理科类试题有的是尖端科研课题、甚至是获诺贝尔奖的问题内容,起点很高,但答案不会超越高考评价体系要求,落点很低。

  要求考生:懂得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和应用。

  二、弘扬时代精神

  方向明确,立意鲜明,情景新颖,贴近实际高考命题应体现时代主题,弘扬时代精神。试题要用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将考查内容进行包装,坚持“信息切入、能力考查”的原则。

  三、学过的知识点都可能被考到

  重点必考,主干多考,次点轮考,补点选考重点知识重点考,重点知识年年考,非重点知识轮流考。高考命题首先设定考查的重点内容和层次要求,使支撑学科的主干知识保持较高的考查频率,新考纲补充的考点要选择性地考,以此为基调展开考查网络,拓宽考查空间。

  四、同一考点变化考

  考查基础,变换情景,设问科学,注重创新高考试题具有“重基础、重应用、重时事、重生活”的特点。每年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而且起伏不大,变化的是背景材料和设问角度。同样的考点知识,今年这情境,明年那情境,今年这样问,明年那样问,标新而不立异,交叉而不偏离,年年创新,常考常新。

  五、多从探究性开放性,体现创新性出题

  共性好考,个性难考,试题开放,探究创新高考也要注重共性与个性的考查,共性考查比较容易,个性考查难度较大,因此高考试题一定要增大探究性,扩大开放性,体现创新性,从独特的角度对学科知识进行多方位、深层次的考查,体现考生的个性品质和创新意识,鼓励有独特见解、有思想水平、有创新精神的答案。

  六、考察思维,解题容易

  入易出难,路多口小,层层设卡,步步有难。高考为了保证选拔功能,试题必须具有良好的区分度。较难的题目,考生一般入题较易,之后会发现解题的方法很多、路子很宽,但越走越窄,越来越难。试题层层设卡、环环相扣,每一问都要拦住一批考生,只有最优秀的才能走到底。

  七、思维穿透力考察考生

  小口切入,深入挖掘,小中见大,思维穿透试题往往从比较小的一点切入,要求考生能排除干扰,小中见大,透过表面现象,从本质上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实际上是对思维穿透力及深刻性的考查,试卷中除了基础题以外,其余的都需要较大的思维量去穿透表面,触及本质。

  八、课外和课堂结合考察

  材料在外,答案在内,考查思维,体现能力高考命题不留教材版本痕迹,陌生甚至前沿的背景材料都是教科书里没有的,但考点知识都是考纲要求内容。考生在考场上看题时间少,做题时间少,想题时间多,“想”就是思维,高考试题就是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程序和思维方法,进而体现考生的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

  九、考查知识的“应用性

  掌握理论,学以致用,学科价值,重在应用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学有所用,高考试题的学科价值在于考查知识的“应用性”,用知识解决问题,正是命题的目的所在。人文学科要与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热点问题相结合,自然学科要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和科学技术发展,使本学科试题更加具有实际性、应用性和学科性。

  十、以生考熟

  体现国情,公平公正,以生考熟,直击软肋。命题者在编制每一道试题时都要考虑我国的地域及民族等因素,努力做到对每一位考生都公平。所谓“以生考熟”,就是用陌生的问题情境考查熟悉的知识,大家都没见过、没做过,老师也没讲过,这类问题能考查学生的能力,是考生的群体性“软肋”。

04

  考生如何应对日渐灵活的高考命题

  一、拓展宽度,挖掘深度

  高考试题日趋日常生活中的内容融合到考题中。

  比如说,天问一号传回首幅火星图像!这个点,考察的学科就有高考语文作文,物理等学科的考题。

  又比如,疫情在生物中考到,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呈流涕、不适等感冒症状,可引起严重的呼吸系统(下呼吸道)疾病甚至死亡。

  考生应在平时多看新闻,在做试卷把常见的和生活相关的题目整理起来

  二、活学活用,举一反三

  以后的高考将会越来越注重对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无论是数理化或者是文史类的考试,均会设置开放性、灵活性较强的题目。

  如果还是按照以往的埋头苦读、死记硬背的模式来学习、来备战2022年高考,且在思维上仍然是不擅长变通,显示是不太现实的,在以后的各种模拟考以及高考中将会极度不适应。

  建议考生改变思维方式,做到活学活用,学会举一反三,平时多注意思考,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把理论应用于实践。

  解读高考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 以 2019 年高考全国卷 I 文综地理试题第 37 题为例

  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分为自然地理过程和人文地理过程。自然地理过程主要指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系统和其他组成部分的形成与演变,如大气的受热过程、水循环过程、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等。人文地理过程是随着人类活动而不断变化的,如人口的增长、城市化发展、工业的集聚和扩散等。地理学研究的目标不仅在于解释过去,更重要的在于服务现在、预测未来。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目标要求。

  袁孝亭教授依据地理过程的时空尺度将其分为四类:地理循环过程、地理演变过程、地理波动性过程和地理扩散过程。高考题考查最多的是地理演变过程。由于地理过程具有动态性、时空性、规律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对地理思维能力要求高,因此学生理解比较困难。当学生遇到过程类试题时,常出现过程表述不完整、答题不全面、语言太啰嗦,甚至逻辑混乱、无从下手等情况,导致失分严重。

  一、试题分析

  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充分体现了能力和素养立意,突出考查地理思维品质和地理核心素养。选取的素材来自生产生活实际、社会现实以及科学研究成果,以区域为载体,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融汇地理思想方法,要求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有效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理事象发生的原因、发展变化规律、演变的趋势。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与社会,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不同角度对人类活动的合理性做出判断和探讨,形成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彰显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统计

  类型

  年份、题号

  考查内容

  全国卷

  2019年Ⅰ卷9~11 题

  2019年Ⅰ卷37 题

  2019年Ⅱ卷9~11题

  2019年Ⅱ卷36题(2)题 

  河流冲淤的地貌过程

  区域环境演化过程

  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

  地形对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

  天津卷

  2019年3~4题

  2019年12题(1)题 

  2019年13题(3)题 

  影响天气变化的气压场

  影响岩石破碎过程的自然因素

  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

  北京卷

  2019年7题

  气旋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山东卷

  2013年1~2题

  2013年3~4题

  2013年5题 

  2013年26题(1)(2)题

  2013年33题

  2013年34题

  水循环主要环节、地表径流特征的变化

  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海陆热力差异对气温的影响

  外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类型;地形对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影响;

  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2014年8~9题

  2014年11~12题

  2014年36题(2)题

  近地面风向的形成 影响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

  地质构造形成过程岩层新老关系

  三角洲前缘沙洲不断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

  2015年11~12题

  2015年36题(2)题 

  地质构造形成过程岩层新老关系

  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区多雨多雾的原因

  二、典例分析

  下面以2019年1卷37题为例分析自然地理过程性试题。

  1、原题呈现

  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图6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6分)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6分)

  (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6分)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4分)

  2、解题思路

  3、试题评价

     该题以里海及周边地区山脉、湖泊的空间分布格局为依托,引导学生结合文字材料,用现在的地理事实反演和重构里海地区湖泊形成与演变的自然地理过程。第(1)—(3)小题为解释过去,第(1)小题需要学生循着“海洋”—“湖泊”—“内陆湖”的路径阐释里海的形成过程,第(2)(3)小题从气候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里海一度成为淡水湖和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第(4)小题需要学生抓住里海从海到湖演变中的关键因素即板块运动,并迁移运用到黑海、地中海未来变化的预测中。该题立足较大尺度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既有长时间尺度的由海到湖的宏观演变,又包含着较小时间尺度的湖水咸淡演化。从影响自然地理过程的因素分析,既有关键因素(板块运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锁效应,又有多个地理要素相互影响、彼此制约的整体效应。

  4、核心素养进阶

  在我国地理高考的三大功能中,导向教学功能,对学校地理课程及其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意义重大,深入分析地理高考态势,对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十分重要,当前地理课改与教改,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展开。

  (1)综合思维的突破

  要素综合

  时空综合

  区域综合

  两两综合

  各要素综合

  山脉隆起对里海的影响

  里海淡化的原因

  里海咸化的原因

  黑海、地中海未来成湖的必要条件

  分清地理情境演变过程的各个阶段,利用主导问题与主导因素,引导时空结合的综合思维。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随着时空情境的演变,思维的路线和结论都会发生质的变化,这类地理问题情境有利于打破时空情境固化的要素综合思维定势,培育灵活创新的思维品质。板块相向运动造成地质学上的“地中海”演变为内陆湖泊的过程,结合全球气候的演变,不同阶段的水文变化方向截然不同。这就需要将时空变化结合起来考虑,打破要素综合的常规思路。里海成湖早期,要把控好气候转暖的程度,认准淡水补给与蒸发之间的平衡点,抓住气温虽升但仍低的关键,得出补给大于蒸发的结论,而随着进一步转暖,要认准随补给类型转换河流带来的水分与盐分之间的平衡点,以及补给与蒸发之间的平衡点,才能得出湖水由淡转咸的逆向结论。

  (2)区域认知的权衡

  区域特征

  区域联系

  区域决策

  里海地理特征

  里海与河海关系

  认清区域特征是为了认知区际联系。区域特征是由于地理差异性造成的,囿于区域特征的认知,思维就固化,思路就封闭,不能解决地理问题。所以要引导培育开放理念和联系观念,从地理整体性出发,将对区域差异的考虑,提升到区域互补的层面,做出正确的区域决策。分析里海的地理特征也要考虑到里海的外部区域。考虑到区域与外部的关联,则区域特征只是一时的,随对外关系的改变而变动。

  5、知识迁移

  (2011山东卷)为了解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并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某地理实习小组在美国西部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下图提供的考察路线(R地→旧金山→盐湖城)及周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关信息。读图回答问题。

  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解释大盐湖由淡水湖演变为咸水湖的原因。

  设问立意:本题考察学生的动态思维及分析事物发展变化的能力。

  解题思路:从大盐湖所处的地理位置可知,其深居温带内陆的特点导致降水少,蒸发强。而东西两侧均为山脉更加深了其干旱的特点。其附近的沙漠可以帮助验证这一观点。大盐湖与河流的关系可看出该湖是内流

  湖,只有流入没有流出导致了盐分的积累。图中文字资料表达了两点:一是其曾经是接受冰川补给的淡水湖;二是目前冰川已消退。

  参考答案:大盐湖流域气候干旱降水少,冰川消退,湖水补给减少;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补给量;大盐湖为内流湖,盐分随径流汇入而不断积累。

  三、教学启示

  1、以直观手段为依托,增强认识

  地理图表能简明形象地表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演变过程,揭示地理要素及要素间的联系,反映地理事物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主要包括景观图、示意图、模式图等。借助图表等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手段将静态事物动态化、抽象知识形象化,有利于积累丰富的表象,便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自然界中很多演变过程是人们难以看到的,尤其是时间尺度较长的渐变型演变过程,如海陆变迁、岩石的风化过程等。利用互联网技术和 Google Earth 、GIS、3Dmap 等地理学科特色的计算机软件演示、模拟自然地理现象、过程。通过真实再现,多感官刺激,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促进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很多无法呈现的宏观的自然地理过程、瞬息万变的自然地理过程可以通过虚拟动画来实现,使难以观察到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呈现”在眼前。实施直观教学,化难为易,增强感性认识。

  2、以核心素养为抓手,加深理解

  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要落脚于特定的区域中。因此理解自然地理过程要结合本区域的地理条件,要从区域各要素的实际特征出发,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及成因,并借助综合思维来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自然地理过程。从多个维度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解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自然地理过程不仅要考虑时间维度的变化,而且强调空间过程,是地理事物时空统一的二维演替推移过程。自然地理过程作为事实性地理知识(感性地理知识),通过地理实验、野外考察等实践活动,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感知自然地理过程,加强感性地理知识和理性地理知识之间的关联,进一步提升地理理性知识。

  3、以教材为载体,实现建构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内容中,以教材为载体,合理地开发与整合教学资源,引导、启发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自然地理过程。同时教师要善于将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与教材知识巧妙结合,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以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体验,使所学内容变得生动、鲜活,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体现地理的应用价值。

  4、以试题为牵引,促进迁移

  根据课程标准,将课标中有关自然地理“过程”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专题。如地球运动的过程;大气运动过程;水循环过程;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各种地貌的形成演化过程等。教师引导学生对典型试题共同讨论,分析自然地理过程中的逻辑联系,厘清地理事物各阶段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挖掘其中的地理原理和规律,把握地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通过典型试题(高考试题)的训练,检测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提高地理基本技能和思维品质。然后将所学知识、技能迁移到新的情景中,进行变式训练,提高知识迁移能力。总之,要认真研究高考试题,体会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的特点,把握命题方向,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实施精准教学,借助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等地理核心素养全面理解自然地理过程,提升地理学习能力。

  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具体运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或方式需要根据教师个人的能力和风格、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问题本身的特点等情况来确定,只有方法得当,才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综合自讲地又讲理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