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八下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 借物抒怀类散文的阅读路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高中课本经典散文篇目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八下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 借物抒怀类散文的阅读路径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八下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 借物抒怀类散文的阅读路径

2024-06-18 06: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的现代散文大多集中在七、八年级四册书中,有28篇。

【写景或状物类】(10篇)

七年级上册:《春》(朱自清)、《济南的冬天》(老舍)、《雨的四季》(刘湛秋)、《全色花》(泰戈尔)、《荷叶·母亲》(冰心)。

七年级下册:《紫藤萝瀑布》(宗璞)、《一棵小桃树》(贾平凹)。

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茅盾)、《昆明的雨》(汪曾祺)。

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刘成章)。

【回忆类(写人或叙事)】(12篇)

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史铁生)、《散步》(莫怀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

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鲁迅)、《老王》(杨绛)、《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

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鲁迅)、《回忆我的母亲》(朱德)、《背影》(朱自清)。

八年级下册:《灯笼》(吴伯箫)。

【哲理类】(2篇)

八年级上册:《永久的生命》(严文井)、《我为什么而活着》(罗素)。

【游记类】(4篇)

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梁衡)、《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马丽华)、《登勃朗峰》(马克·吐温)、《一滴水经过丽江》(阿来)。

一、大单元设计设想

      散文写法自由,结构开放,语言细腻,“抒写性灵,形散神聚”是其主要特点。阅读散文,需要感知作者的所见所闻,触摸作者的所感所思,通过体味、鉴赏细腻的语言,掌握散文的一般写作技巧,探究散文中的“我”——“昔日之我”和“当下之我”,引领学生把握作者抒发的独特情感,建立起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连接,从而掌握阅读这一类的散文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学习“心智”模型,这是阅读教学的重点。

       本单元选编了四篇不同类型的散文,多角度表达了作者独特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感悟。《背影》是写人记事类散文(回忆性),以“背影”为线索,注重场景的描写、细节的雕琢和散文中的“我”,回忆往事,言情怀人,耐人寻味。《白杨礼赞》是托物言志类散文,作者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于是以“白杨树”为抒情对象,先抑后扬,以物喻人,托物言志,表达对北方抗战军民的高度赞美。《昆明的雨》是写景抒情类散文,以雨季特有景物为寄托,串联往事,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似乎是信手拈来,实则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是作者苦心经营的随便。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富于生活气息。《散文二篇》属于哲理散文,同时也带有明显的论述色彩,文章观点明确、深刻。《永久的生命》以先抑后扬的写法,热情地赞美了生命的永久;《我为什么而活着》则直接说理,说明“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人生追求是生命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此四篇文章又有共性,都借物抒怀,所不同的是,《散文二篇》的“物”是虚的,其他三篇的“物”是实的。这四篇课文提供了四种借物抒怀的逻辑结构、写作技法,呈现出语言连贯的不同语段样式。

       本单元主要的学习任务是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技巧上的独特之处,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独特语段和言语表达形式,体会文章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能力。基于此,本单元核心任务是指导学生掌握借物抒怀类散文的阅读路径。

二、单元教学过程预设:

       首先,整体阅读四篇散文,梳理、比较借物抒怀呈现的四种类型,明确作者选材、组材、结构与具体类型、表达情思、“物”与“怀”的内在联系;接着,引导学生画出四种类型散文的思维导图;然后品味、赏析关键语段和言语表达的形式,总结出语段和语言呈现的特点和技巧,学以致用;最后,指导学生运用自己擅长的一种“借物抒怀”的方法创作一篇散文,并制作《 关于借物抒怀类散文的阅读路径》的小册子。

                                                              第一课段

学习任务

1.梳理四篇课文的写作内容及文中所言之“物”与表现情思的关系,填好“借物抒怀信息表”(核心任务)。

2.分析四篇课文选材、组材和情感(志)的联系,从物、人(事)、怀(情或志)三个方面画出思维导图,总结每一种借物抒怀散文的呈现特点。

                                                       第二课段

学习任务

1.朗读四篇课文,赏析散文中典型或独特的语段形式和言语表达,感受作者独特情感。

2.从场景描写、由形到神、叙议结合、先总后分、点面结合、先因后果等角度分类概括五篇散文的写作技法,从多用短句、注重色彩、巧用标点、善用修辞、多角度描写等方面概括五篇散文核心段落的语言形式特点,为使用“借物抒怀”进行散文创作做好准备。(核心任务)

《白杨礼赞》教学思路:

1.向学生提出“作者为什么礼赞白杨树?”这一问题,有效引导学生画出直接礼赞白杨树的句子,寻找文本中的线索,即“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理出线索,梳理出课文的结构思维导图。

2.接着抛出问题“白杨树的不平凡体现在哪里?”细致挖掘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和内在气质的“不平凡”。朗读、品味、欣赏独特语段,感受作者的独特情感体验。

3.“作者是单纯地在赞美白杨树吗?”,让学生去挖掘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作者的情感,从而使学生明白,作者表面上在写树,实际上在写人。联系辊知,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展示“莲花”的图片,并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习的内容——《陋室铭》和《爱莲说》,并回答莲花的象征意义,其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与本文相似的是,《白杨礼赞》借助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和哨兵。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调取旧知的同时,迅速掌握《白杨礼赞》的主要内容和文本核心,这样既没有过多占用学生时间,又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

4. 如何评价文中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本篇的一个重点。出示象征的概念,象征与比喻的区别要强调一下。这是很多学生的困惑。明白象征是写作方法而不是拟人、比喻之类的修辞方法。拟人、比喻只表现在句子上,象征表现在篇章上,作者将所描绘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然后让学生比较白杨树和北方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之间的共同之处, “作者如何引领我们同他一起思考?”这一问题,巧妙地解释了文章的象征意义。展示写作背景,感知象征手法的好处。

                                                            第三课段

核心任务:完成一次借物抒怀的散文创作,是对学生之前课段所学知识技能的运用和评估。在学生写作过程中,要注重方法的引导,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写作支架。

学习任务

1.运用任一课例所学借物抒怀的方法,写一篇以典型的“物”作为情感载体的散文。在学生写作过程中,要注重方法的引导,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写作支架。

2.小组借助评价量表充分讨论,修改文章,选出至少三篇佳作进行班级交流展示。

3.班级借助评价量表对小组推选出的文章进行研讨及评价,指出改进之处,并依据评价修改文章,优秀作文推荐至校报刊。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