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的科幻世界:一百年来,我们仍活在他的预言之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预言合集 阿西莫夫的科幻世界:一百年来,我们仍活在他的预言之下

阿西莫夫的科幻世界:一百年来,我们仍活在他的预言之下

2024-06-17 23: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4月6日是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Isasc Asimov,1920-1992)逝世30周年。

阿西莫夫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幻小说家之一。他与阿瑟·克拉克(Arthur Charles Clarke,1917-2008)、罗伯特·海因莱(Robert Anson Heinlein,1907-1988)并称为“20世纪世界科幻三巨头”,还有人认为,阿西莫夫是可以与凡尔纳(Jules Gabriel Verne,1828-1905)和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1866-1946)并肩的人类科幻历史巨擘。

阿西莫夫一生获奖无数,其中就包括七次雨果奖、两次星云奖、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与此同时,阿西莫夫拥有以他命名的小行星——5020号小行星;有他的科幻杂志——《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有以他命名的奖项——阿西莫夫奖;甚至有以他提出的理论为基石建立的学科——现代机器人学。

作为著名的工作狂,阿西莫夫一生写了近500种作品,题材更是上天入地、谈古论今,或狂野或文艺,科技自然无所不包,让人忍不住惊呼:还有他不知道的事吗?以至于有人说:“如果你想和神对话,最快的途径就是读阿西莫夫的书。”

直至今日,在几乎所有重要的科幻题材的文字作品和影视作品中,我们依然可以随时见到阿西莫夫的影子。很多我们如今习以为常的前沿科技, 灵感都来源于阿西莫夫68年前的“神预言”:机器人、太阳能、移动智能设备、生物科技、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图书馆、太空殖民、自动化家居……在某种程度上,阿西莫夫预言了现代世界的诞生。

一百年来

我们仍活在他的预言之下

文 | 蝌蚪君

来源 | 灼见

01

人工智能的世界

早在1950年发表的作品《我,机器人》中,阿西莫夫就已经深入探讨了“机器人学三定律”:

第一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袖手旁观坐视人类受到伤害;

第二法则:除非违背第一法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

第三法则:在不违背第一及第二法则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这项定律被称为“现代机器人学的基石”,它的意义何在呢?

就在同一年,计算机科学之父艾伦·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1912-1954),发表了一篇论文,阐述了人工智能的基础概念,包括著名的图灵测试。相比之下,较鲜为人知的是他1951年电台上的一场演讲。演讲中他提到:

一旦机器掌握了思考方式,它们就会超越人类,人类的力量将显得微不足道,这只是时间上的事……从某个阶段开始,我们必须预想机器掌握了局面的控制权的情形。

图灵并没有给出解决方案,仿佛无奈地接受了这个无解的结局。

为什么早在机器诞生之初,图灵就有这样的忧虑?从今天的技术来看,这是杞人忧天,还是有迹可循?

今天,人工智能的场景正在迅速拓展。前些年,过去一直被视为人类智慧顶点的围棋被攻克了,接下来,自动驾驶汽车也就快现实化了。沿着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无疑,AI将持续覆盖更多的领域,做出比人类更好的现实决策。进行良好决策的智慧,是过去我们掌握世界的权柄。而打造AI,本质上,是建立比我们自己更强大的智慧系统。由此,显而易见的一个问题是:我们要如何对一个比自己强大的对象永远保有支配权?

霍金也曾经在一个社论中说过类似的话:

创造出人工智能,将是人类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但这不幸,也将是最后一个——除非我们懂得避开当中的陷阱。

但相比图灵,霍金提到了一线生机:避开陷阱。

人工智能的陷阱是什么?根源在哪里?

过去我们了解人工智能的方式,可以称之为AI标准模型——实际上,这不但是人工智能的标准模型,也是控制理论、运筹学、经济学等的标准模型,更是20世纪绝大部分创新所依赖的模型。在这个模型里,我们创建一个机制或制造一台机器,然后指明我们所要达成的目标,从外部植入机器,让它找出优化的解决方案。比如自驾汽车。我们先对系统指定好目标:“送我去机场”,然后它靠自己找到最优方案,并执行。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目标不是人工智能自己设定的,而是我们植入的。但问题是,当我们从简单的实验室场景走入复杂的现实世界,我们往往无法完整而正确地指定好这些目标。

再看一个重要的现代实例——社交媒体灾难。

如今社交媒体的筛选算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用户查阅的内容(如新闻、视频、文章等),占据了亿万人每一天的精力和时间。而这个算法是以最大化点击率、转化率之类的标准为目标的。表面上看,这没什么问题。为了达到这个目标,AI会主动学习人们要什么,以便推送我们喜好的内容。但实际上,这不是他们所做的。如果我们了解强化学习的算法,它不单是学习人们要什么,而是通过强化反馈去改变世界(即你的大脑),把你导向更易预测的行为模式。一旦我们变得更可测,它就更容易对我们推送内容,让我们点击,从而达到它的目标。换句话说,我们想让它调整自己去满足人类,但它却调动了人类来配合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即便它不带价值倾向,但对人类的重复强化反馈,无形中也把人引向恐怖主义、暴力意识、新法西斯主义等极端的行为模式。

这个教训告诉我们:在AI的标准模型以及有误的指定目标下,更强的人工智能反而会带来更坏的结果。更可怕的是,在执行目标的过程中,它不单会介入世界的秩序,还会阻止你反干预。

从某个角度上来讲,这像是我们以世界的命运作为了赌注,安排了一场和机器的对弈。

从这个意义上说,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原则,就显得相当重要了,它能帮助我们在正确的原则下操作可以避开上述的陷阱,创造真正对人类有益的人工智能。

以上部分文字根据Stuart Russell于2020年9月24~25日在“GMIC 在线 Pro”的演讲内容节选整理而成,转自

02

互联网的世界

将来,一个图书馆可以连接到我的电脑,我的书桌,我的家,我坐着就可以。

——阿西莫夫预言

1980年,阿西莫夫写过一篇《全球化电脑图书馆》。

主题就是15年后出现的“互联网”,并且详细描述了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图书馆,和我们现在所应用的状况相差无几。

03

计算机生活的世界

计算机已经成为必需品:它现在开始寻求在普通家庭中的地位了。计算机化重要的副产品——移动的智能设备和机器人已经在工业中大量普及,并将在下一代的过程中渗透到家庭中。

——阿西莫夫预言

1983年,阿西莫夫应《The Star》之邀对35年后的世界做出预言。

他详细描述了计算机在未来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认为计算机将导致教育性质的巨大转变,“新一代人成长中将接受新世界的教育”,来跟上高科技世界的发展。

同时,人们的工作习惯也会因此发生迅速又痛苦的转变,但“计算机化并不意味着整体就业机会减少,因为技术进步总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远比它摧毁的多。”

而诚如阿西莫夫预言的那样,此后的二十年间,计算机和机器人的设计、开发、制造、安装、维护、修理,以及更多由智能机器带来的全新行业,都在颠覆着人们对于职业的认知。

04

探索太空世界

目前看来,我们不太可能放弃太空。如果军国主义消退,我们将利用太空做更多事,而不是将其作为战争的另一个舞台。我们也不会简单地用它来航行。

我们将进入太空,并且留下来。

以穿梭火箭为载具,我们将建造一座空间站,为太空移民奠定基础。人类会打响地球轨道结构体的第一炮,建造太阳能发电设备; 人类会再次登上月球,在月球上开始建立挖矿设备。

——阿西莫夫预言

我们的确如阿西莫夫所说,“进入太空并留下来”:人类在国际空间站已经持续居住了20年左右。

阿西莫夫对人类探索太空的预判和指导,至今影响着有太空梦的科技精英们。

2018年,马斯克发射火箭“重型猎鹰”,并在火箭所搭载的特斯拉跑车中,放了一套微缩版的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

这意味着,如果有一天,当外星生命开启这辆车时,或许会发现特斯拉和《银河帝国》这两件人类文明存在的证明。

05

基因工程的探索

人类有基因,植物有基因,细菌有基因……我们已经学会了怎么调整基因、改变基因……这是个庞大的‘基因工程’,但一旦我们知道基因之间的不同以及各个基因的功能,我们可能能消灭那些先天性疾病,我们可能能改变人类的发展方向……

——阿西莫夫预言

早在在1954年,阿西莫夫就在书中预言了基因工程,书中的角色正是利用基因改造,控制自己的外表以及延长生命。

不仅如此,1987年他还在作品中预言了纳米机器人进入人体血管内部和大脑中航行,做手术,治病。

阿西莫夫的预言和思想极致,在最著名的《银河帝国》中得到最好体现。

在全世界的科幻迷心中,这是一套被封神的科幻小说。它被美国科幻与奇幻协会誉为“人类历史上最好看的系列小说“,征服了阿瑟·克拉克、马斯克、比尔·盖茨、卡梅隆、梁文道、刘慈欣、马伯庸等众多名人大咖!

它入选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材推荐阅读书目,成为更多孩子的宇宙向往和科幻启蒙。

书中讲述了人类未来两万年的历史,涵盖世界局势、经济走向、科技发展、意识进化、生物进化、AI科技、机器人学……

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曾这样说:

我们永远也无法知晓,究竟有多少第一线的科学家由于读了阿西莫夫的某一本书、某一篇文章或某一个小故事而触发了最初的灵感,我们也无法知晓,究竟有多少普通百姓因为同样的缘故而对科学事业有了感情。

神一样的阿西莫夫,不仅贡献了《银河帝国》这套神一样的科幻作品,更借着作品将科学的种子和对未来的想象深深地埋在读者的心中。今天,向伟大的阿西莫夫致敬。

如果你还没读过阿西莫夫,强烈建议从《银河帝国》开始,触碰人类想象力的极限!

原标题:《一百年来,我们仍活在他的预言之下》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