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是)你的Carol Christian Poell终极指南 2021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非主流衬衫男款 (希望是)你的Carol Christian Poell终极指南 2021

(希望是)你的Carol Christian Poell终极指南 2021

2024-01-18 14: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米兰Lambrate区新工作室大门米兰Lambrate区新工作室大门

时装行业所有个性鲜明的利基(niche)设计师中,低调隐匿又收获众多仰视和狂热追捧的,目前只有Carol Christian Poell(生于1966年的“狮子男”)一位。纵观其近三十年的设计师生涯,生于奥地利林茨、隐居于米兰Lambrate区(新工作室地址,旧址在Naviglio区)的他,以其强烈自我且里程碑式的设计技巧闻名于世。从他的个人风格,到作品中实验性的面料、错综复杂的结构所蕴含的独特设计美学,以及奇异怪诞的服装展示,使他的作品具有极强的识别性,且同名品牌从未与其他品牌或公司做联名,或者通过建立副线/副牌得到资金支持——这些都是他个性又独特的语言,也是他登上了“先锋之王”宝座的台阶。现在,在Carol Christian Poell新一轮“In-Between”系列发售之际,本人呈上一份探访其光怪陆离世界且通俗易懂的最全指南(文中以Poell指代其本人,CCP指代品牌/团队,CCP srl指代其公司)。

 

A :Avant-garde(先锋)

什么是“先锋”?或者“暗黑”与“先锋”的区别?近些年来有很多大体相近但细节各异的版本,离不开极致物料、低沉阴郁、趋于避世、对立主流等特质;暗黑是形象,跟服装本身关系不大,关乎的是造型师(Stylist)和掌镜者的能力,先锋相比形象则更在于内涵。但是,这些名词在服装领域本就没有权威对其进行定义,有的只是在一堆个人风格明显的品牌上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且想法各异,可以认为Rick Owens不够先锋,因为可以以商业化程度来衡量先锋程度,更可以以是否常用黑白灰来作为暗黑与先锋的分界线(虽然这很可笑)。

在非服装领域的“先锋”理论中,不论是认为“有实验性的技术即可谓先锋”的技术方面,还是认为先锋是“在资产阶级社会中对艺术的自我批评” 、“对自己和自己所在的体系提供批判性和自我反省的意见”的意识形态方面,作为先锋界少数顶级门面及代表人物之一,Carol Christian Poell都完全符合以上描述。他是这样解释自己核心理念的:“Avant-garde是先进且独立的思考。从法语翻译过来的确切意思是‘在人群或大众前面’,因此他们不会流行,也不会去做流行。”

透明皮革:Carol Christian Poell | Boris Bidjan Saberi | Rick Owens透明皮革:Carol Christian Poell | Boris Bidjan Saberi | Rick Owens

那CCP的想法到底是“站在人群之前,为其所在的领域的未来发展铺路,而与此同时产出反映其本身和其所在体系的作品”有多远?现今开始规模化商用的“透明皮革”是一个极佳的例子。2017年Sruli Recht和Ecco Leather合作的“Apparition”企划让“透明”这种天然皮革不应拥有的属性成为可量产的现实,现今透明皮革已经可以在订货会上随意订购。然而,早在2000年,CCP就已经制出了透明皮革并用于服装之上。即使他做出来的皮革会变硬、防水性能极差以致容易发霉、无法实现轻透的质感,同时无法量产,但得益于他率先将这种古怪想法变成现实,才有后来Boris Bidjan Saberi延续其想法对透明皮革进行染色,再到Rick Owens在SS19用量产化的多色“Apparition”推出一系列基本款。艺术史学家Ulrich Lehmann评价CCP的作品“(是)很少能将社会理念,通过技术、材料角度超前并颠覆性地实际应用进时尚产业中的尝试。” Poell的远见卓识使其成为了无数非主流风格时装品牌们展示自己独特设计的标杆和灵感来源。

由主流时尚进行宣传,传统既定且极为表面肤浅的 “暗黑先锋”理应被质疑,因为它们只为呈现“先锋”品牌的“暗黑”形象,而基于外形实验而被宣传为“先锋”品牌。事实上,很多爱好者自己都无法理清是因为其“先锋”而消费,还是因为其“暗黑”形象,两者间哪个才是促使其进行消费的侧重点。对Poell而言,外形是材料/工艺实验的结果,往往不是为了呈现出某种适宜大众审美的外观,更多是为实现其概念和想法,“由此产生的结果在美学上对我没有吸引力,但是我接受它。”因此,在同样的概念下(以抬起肢端的人体为蓝本),既有一看就很有技术含量的“劈叉裤”,也有一看就很憨逼的“投降衫”。

09季度:劈叉裤 | 投降衫09季度:劈叉裤 | 投降衫

即便如此,个人依然很赞同“有‘先锋’便有‘后卫’”的说法。在篮球运动中,对于进攻方来说,前锋是最靠近“既得利益”的——即篮筐,但对防守方而言,他们的后卫才是站在了“最前面”。经常被归类于“先锋”但风格、用料、行为方式都非常传统的工匠类品牌(Paul Harnden、Elena Dawson等),在某些时候,它们也“在人群或大众前面”。而且,别忘了——再怎么先锋,CCP srl也是一家公司,售卖CCP也是一门生意。

 

 

B:Beginning(开端)

Carol Christian Poell签名Carol Christian Poell签名

“人,总会受到很多事情的影响。”Carol Christian Poell,1966年出生于奥地利林茨,他的继父在一家服装厂干了一辈子,这给了他一个从小就对制衣产生兴趣的契机,制作精美服装的天赋也在渐渐成熟。高中毕业不久,Poell就读于奥地利格拉茨市的高级商学院和服装设计学院。在格拉茨生活那会,他基本上就两个选择:要么继续打磨制革技能,抑或转而追求缝纫技巧。当时,他已经是个经验丰富的制革师,对缝纫却知之甚少,这也基本上促使其转向学习后者。

虽然Poell对自己脱离家族老本行的决定感到满意,但后来他离开格拉茨服装设计学院转去维也纳Michelbeuern 服装学院学剪裁和女装制作后,发现自己并不满足于此。他很快意识到在维也纳,(单纯的)裁缝业不需要任何大学水平的教育(便可习得),这促使他最后一次将职业生涯的重心转向了时装设计。不久之后,Poell搬到米兰,在多莫斯设计学院(Domus Academy)结束了他的求学生涯,并取得了时装设计硕士学位。这些辗转经历的巨大价值正如他自己所说——你必须深刻了解所有的规则,然后你才有能力打破它们。

 

 

C:Code(编号)

Carol Christian Poell吊牌上的编号囊括了产品的用料、版型和工艺信息。格式为:TG0000(SP) / MMMMM-XXX CCC。

 

T代表的是Type,即产品类型: 

A - 配饰、包和球鞋 Accessory, 

G - 西装上衣(不确定是不是Gilet) ,

J - 牛仔裤 Jeans, 

L - 皮衣 Leather, 

O - 外套 Outerwear,

P - 裤装 Pants,等。

 

G代表的是性别Gender:M - MALE, F - FE-MALE。

 

0000为产品型号的编号,如LM(男款皮衣)中的2400是长款皮衣,AM(男款配饰)中的2300是九指手套,PM(男款裤装)中的2507是斜门襟的掉档西裤,等。

 

SP,Special Procedure,是特殊(工艺)代号,一般在有特殊工艺或来自特殊系列的产品中出现。大多在一个字母到三个字母之间:SE代表使用Self-Edge的制版技术,IN代表In-Between系列,POD缝入内置钛合金假肢,SOD代部分外露钛合金假肢,GP代表有嵌入皮下的拳套钛合金假肢,GOP代表拳套假肢基础上有打磨处理露出金属,等。

 

MMMMM为Material材料,种类颇多,一时难以全部罗列。

XXX为处理工艺,最常见的为PTC,少数是PCC(PTC:指代Object-Dyed工艺,以下称为成物染;PCC:指代Object-Tanned工艺,以下称为成物鞣(见“O”))。

有时MMMMM - XXX本身也直接可代表一种材料。

In-Between 2020皮料小样(裁成这个Di*ck样是Poell一贯的个人趣味)In-Between 2020皮料小样(裁成这个Di*ck样是Poell一贯的个人趣味)

现有服装用皮革举例:

·BIAS-PTC:野牛皮,白鞣和植鞣皆有;

·CORS-PTC:马皮,从马身前部剥下,白鞣和植鞣皆有;

·ROOLS-PTC:薄袋鼠皮,厚度0.3~0.4mm,白鞣和植鞣皆有;

·ROOMS-PTC:厚袋鼠皮,厚度0.7~0.9mm,白鞣和植鞣皆有;

·CORPIB-PCC:马皮,从马身前部剥下,成物鞣;

·PABIS-PTC(Paper Dart):用于Parka上的混合轧制材料,一层为野牛皮,一层为聚乙烯制成的类纸材料(Tyvek)。

 

现有鞋靴用皮革举例

·BIAS-PTC:薄野牛皮,也用于服装,白鞣和植鞣皆有;

·BIUS-PTC:比BIAS更厚的野牛皮,仅用于鞋类,白鞣和植鞣皆有;

·BUUS-PTC:厚野牛皮裁片后短切纹样,仅用于鞋类,白鞣和植鞣皆有;

·SBUC-PTC:Cordovan白鞣马臀皮的皮肤面;

·CUBS-PTC:Cordovan白鞣马臀皮的反面(粗糙面,愿称其为CCP最美皮革);

·LUC-PTC:Cordovan植鞣马臀皮的皮肤面,颜色极深,如黑色或深绿色;

·CUL-PTC:Cordovan植鞣马臀皮的反面(粗糙面),颜色极深,如黑色或深绿色;

·CORS-PTC:马皮,从马身前部剥下,白鞣和植鞣皆有;

·ROOMS-PTC:袋鼠皮,也用于服装,白鞣和植鞣皆有;

·RUUMS-PTC:袋鼠皮裁片后短切纹样(镭射切割),仅用于鞋类,白鞣和植鞣皆有;

·PACAL-PTC(Paper Dart):用于Paper Dart鞋款上的混合轧制材料,一层为小牛皮,一层为聚乙烯制成的类纸材料(Tyvek)。

(Poell将正面编号倒序拼写以区分皮革正反面,如SBUC与CUBS、LUC与CUL。)

 

CCC为Color,即颜色代码。常见色号如下:

·01:亮白;                                                ·02:亮白(织物);·03:自然白/浅桃红(类似健康尿色);    ·04:米黄色(织物)·06:浅绿(绿松石);                               ·07:灰色(织物)·08:钢灰(介于19和33之间);                ·09:深灰(织物)·10/010:黑(前者织物,后者皮革);      ·11:中灰色(织物)·12:深绿;                                                 ·13:红;·14A:橙;                                                  ·15:宝石红 ;·16:电光蓝/紫;                                         ·19:中深灰;·29:极深蓝(暗灰);                               ·33:浅灰;       ·35:黄色;                                                 ·36:中灰。部分色号如101:黑色外层+白色内衬

AM2694P-IN / ROOMS-PTC 010AM2694P-IN / ROOMS-PTC 010

上图最新款Drip Rubber球鞋的编号是AM2694P-IN / ROOMS-PTC 010,其中AM2694P-IN指代此新款的鞋型、In-Between系列、带钛合金,ROOMS-PTC 010指代经Object-Dyed工艺处理后的黑色袋鼠皮。

这种编号方式使得CCP可以理性化到通过控制变量的方式进行出品:同样为36号色,不同款式和材质的鞋款同异并存;同是马皮同一色号,CORS-PTC和CORPIB-PCC呈现出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观感;同样为ROOMS-PTC,颜色和款式变化后,结果也大相径庭。

 

 

D:Dimensionality(维度)

服装是一个三维结构,缝线是一维,面料是二维。Poell在技术和概念上都对维度的变化有过研究:升维、降维、同维度的扭曲和翻转等。

SS06头发领带 | AW06双面Blazer | SS07“压平”配件 | 09季度螺旋皮裤SS06头发领带 | AW06双面Blazer | SS07“压平”配件 | 09季度螺旋皮裤

Poell通过整个2006季度思考了维度变化的可能性。SS06“U-Turn”以如字母U般的“可逆性”、“可塑性”为出发点,直观感受如盘绕成圆形的蚊香皮带/地毯、铁钉戒指、扭曲头发形成领带,概念上体现在天然材料(皮革)上加入人造物品(金属丝)这种“逆常理”思维。

AW06“B-sides”注重“翻转”,就像唱片分A碟B碟、事物总有两面一样。内部做工精细到可双面穿着的Blazer,有一款直接把两件Blazer内面对内面缝合。盒子般立体的皮衣、皮裤、皮西装,Poell以方型版型增强了三维结构的观感,裤子门襟的纽扣全缝在反面,同一条短裤衍生出裤腿处一直一弯(不同于弯刀裤和J型裤,弯曲到了可以叫C型裤的程度)两种不同版型,由成物染衍生出的成物鞣体现了技术的两面性。

到了SS07“Paranoid”,Poell对所有单品进行了“降维打击”——衣服、系带、鞋子、皮带全部被压平,以及直观体现“压平”形变起止点的秤砣项链和扁平化手表——正如一个被害妄想症患者的暴力倾向。Poell把(可能的)灵感《单向度的人(One Dimensional Man)》间接地以各种角度转化到成品上。这个2公斤的秤砣项链不只“压平”了实体,还从逻辑上把皮革和人工材料“压平”为面料,并把这个概念不直观地体现在使用该皮料的上衣、鞋子之上。

09季度螺旋裤另一版本09季度螺旋裤另一版本

SS08的胶带内部粘合(想象一下双面胶带)延伸出了下一年的Self-Edge系列,重点放在了每个版型的轮廓和强调面料的边缘。既体现在如同伤口愈合般的一片式“无接缝”鞋面结构,也体现在“螺旋”这一维度扭曲的动作:连续的面料“边缘”盘旋接合,便有了“螺旋裤”(横向)和“劈叉裤”(可视为纵向);螺旋拉链也催生了Tornado靴款等。

 

 

E:Experimental(实验性)

幼猪皮包幼猪皮包

 “在潜意识里,我的出身影响着我,但不可能描述(得很详尽像是)如何影响或在哪些方面。”Poell可以说是在皮革中长大:他的父亲、祖父和叔叔都在做着皮革生意。15岁的时候,他就已经熟悉家族生意中使用的常见技术。早期的CCP采购Guidi的生皮和鞣制皮为己用,随着Poell对原皮料品质、鞣革工艺与质量的高要求,很多时候他无法买到满意的鞣制成品革,同时工艺上的进步使得他完全可以采购带毛发的生皮,然后根据染料的化学性质来考虑采用油鞣、白鞣或者植鞣,甚至是“女装三部曲(见“W”)”中的尿鞣。还有炫技般的将猪和马的整副皮完整地剥下来,再按照原貌做成幼猪皮包和Dead-End Horse艺术装置(因不完全符合意大利卫生法,只能偷偷做)。他甚至想将“人类皮肤加工成皮革”——当然,他尚未也不可能获得外界许可,他也不是制作人皮手套的变态杀人魔Ed Gein。

CCP早期皮裤 | PONY-PTC皮裤CCP早期皮裤 | PONY-PTC皮裤

“你可以把它传给后代..”In-Between系列的PONY-PTC皮裤由整张小马皮通过一片式版型制成。Poell会带着每一个定制尺码对应的版型前往附近的马屠夫处,一个个铺在对应的单个小马皮上,精挑细选出正确的裸皮。成物鞣后产生深色的、泥土似的且极度自然的色调,加上细致的手工抛光,使得穿着者亲密且惊异地接近那曾经活着的生物。

Poell对皮革的处理方式和开发改造显然充满了实验性和技术难度,大众审美什么的只能往后稍稍。祖父的制革厂在Poell的灵感和为皮革这种永恒面料进行创新的过程中起到了启发作用。艺术性极强的Crushable系列将皮革与金属结合,表面呈现出金属被敲击的形变,且真的可通过敲击以改变形状,在“垃圾桶靴”中便是以皮革折叠替代鞋带起到固定效果。在“保质期16/10/00(Best Before 16/10/00)”展示(见“P”)中,Poell以一种古老的、闻所未闻的鞣制工艺制出了透明皮革。这个想法源于对伤害、忧虑、死亡的迷恋,以及超越自我的机遇。

AW99牛血皮革AW99牛血皮革

Poell和他的长辈们致力于寻找“赋予皮革生命”的新方法——这句话后来Poell用于定义他的成衣美学,如同在其“女装三部曲”中那样——用血液这样“有机”的物质来给皮革著色——动物的皮肤在动物死亡后就失去了活性,而血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则代表了生命。在其AW99的女装系列中更是直接在皮革内部掺进了动物血。虽然还不清楚他的掺血皮革(他把该材料命名为HELL)具体用了哪些物料,但他坚信这是赋予皮革真正特征的唯一途径,因为血液的化学性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色调。“通过已经完成的作品,我们发现血的颜色在不断变化。终有一日,它会发霉,也许,最终会因为分解而消失。我对此尤其感兴趣,不仅仅是从概念的角度。”

AW04马毛靴 | SS07皮衣 | In-Between 2018皮衣AW04马毛靴 | SS07皮衣 | In-Between 2018皮衣

AW04可以说是“毛发季”:马毛基本上不受服装染料影响,对其进行染色是提高其品质的有效方法,也因此只有马毛皮靴的接缝和皮革部分被染色;看起来像羊毛质地的浅灰色长夹克,带有粘合的棉衬里,从羊毛纹理的微小开口中挑出内衬的棉花绒毛,就像从毛孔中拔出头发一样。诸如此类从材料/工艺角度入手、不为了“震惊”而震惊的实验性视觉戏法在CCP的产品中屡见不鲜。

SS07的部分鞋款和皮衣,表面覆盖着一层剥落、磨损的纸,如同一层褪下的皮。目前CCP最新的皮料Paper Dart(纸飞机)则在该原型上进行了染色。物如其名,Paper Dart由一层真皮和聚乙烯制成的类纸材料(Tyvek)混合轧制,具有皮的质感和纸的可塑性,没有纸的牵引阻力,因而弯折处会随穿着产生一些独特的小裂缝,高度防水的同时,从接合到染色均凝聚了Poell多年心血,可谓CCP目前最具实验性的皮料(难度还是在于染色,见“H”)。

 

 

F:Fabric(面料)

Poell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织物上,因为它们是形式和思想的容器,是他内心自我的表达。他在90年代初期来到意大利,目的是为了对各式材料进行实验。“我宁愿不分析自己,我发觉面料更有趣。面料(与我而言)永远排第一位。”从生产的第一步开始,他以专门开发的技术研究并制作了90%的所需面料,作为其超现实和极端个人化服装的基石。除了如COSURI、WIM、CORD、LAICO等普通面料,Poell会经常使用硬挺的面料来使衣服呈现硬挺分明的廓形。如SELF-EDGE面料,需使用古董织布机才能织出这般极高硬度和磅数,且所有面料接缝边缘都保留赤耳和锁边,这对面料损耗极大。同样的款式用SELF-EDGE的话要比平时多4倍,使得衣服更硬挺,结构更牢固,但穿着感受也不甚舒适。

X-LIGHTX-LIGHT

在机能性面料方面,薄如蝉翼的ARIC-PTC面料使用类似凯夫拉纤维的特殊纤维制成,具有极高防水性和抗撕裂性;偶然发现的薄蜡纸质感NAS-PTC面料虽不防水,但可染制各种颜色(印制CCP产品说明/名片的材料)。他还会将不同原材料混合制面料或是添加各种非面料材料,以呈现原面料本身没有的效果。像在两层超薄半透明面料中间织进红线的静脉条纹衬衣、在羊毛面料的纺织中加入做过特殊处理的反色纱线(可能是对纱线做打毛或者打结处理)以形成特有雪花纹路的WFACE(雪花面料),原理相同的SURFACE面料则是加入了高硬度尼龙线。

最亮眼最广为流传的X-LIGHT反光面料也是基于类似原理。传统的反光处理是把极微的水晶颗粒混合清漆刷涂或喷涂至面料上,Poell的做法则是在制作纱线的过程中便对纱线进行反光喷涂,随后再制成面料,因此水晶颗粒亦需要打磨得极其细小。虽然过程繁琐,但这可在不影响纱线本身色泽的情况下,在灯光照射时反射出纱线编织的纹理,只在低光情况下反光,且整体的反光效果相比传统更上一层楼。以这种反光纱线制成的WFACE(编号为X/FACE),被照射时产生的则是满天繁星的感觉。后来,Deepti(见“M”)在纱线中掺入99%纯银颗粒/铁丝使面料透出金属光芒,且随着银颗粒/铁丝氧化变色,呈现出独一无二的质感;Taichi Murakami也尝试过将不锈钢丝和925银与纱线或冲锋衣面料一同缝制。

AW96“抓痕”夹克 | AW99人发外套 | 09季度玻璃纤维大衣AW96“抓痕”夹克 | AW99人发外套 | 09季度玻璃纤维大衣

Poell特别注重“材料语言”,除了像AW96这样为了在夹克上体现“抓痕”感觉、大量使用尼龙材质且故意将粘合衬与外表面不完美贴合、以直观表现主题Dermatographism(皮肤划痕症)之外,也试验过诸多本不应称为“面料”的面料:如保鲜膜牛仔裤、拟声的气泡膜飞行员外套(气泡可按爆)、PVC线编织成的夹克、炸丸子般的PVC套衫、猪肠编织成的套衫等。亦从维也纳行动派中汲取“身体作为材料”的概念:“女装三部曲”中对女性的各种“限制”、嵌入头发的无袖外套、尿鞣工艺等是典型例子。其中09季度含玻璃纤维的大衣,将微小的玻璃碎片,通过将非常短的、为了固定作用喷料、衬有聚酯和棉混纺,且通过极短的纤维长度捻成了纱线。在该材料的剪和缝制过程中,由于细线会在(缝纫工人)注意到前就绞开皮肤表面,缝纫工人必须穿戴手套、面具和护目镜。这件“不为装着的着装”因此成为了那一季的炫技产品。

 

 

G:Grey(灰色) 

In-Between 2020 U-Officer 19号色In-Between 2020 U-Officer 19号色

“当我看到面料时,我会即刻想象它的最佳颜色。”相比于“暗黑之王”,或许更应该叫Poell“灰色之王”。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很明显地发现:他的灰色单品相比黑色要有质感得多。不同于外界对其的定义,他对黑色并没什么执念,对他来说,黑色并不美,但也不讨厌。介于黑白之间、隐喻边界和矛盾的灰色,且是无尽接近黑色的深灰,才是Poell最钟爱的颜色,他认为深灰色散发着不同寻常的美,并使其愉悦。(在CCP的编号体系(见“C”)里为19号色)

更直接的例子:In-Between系列的炫技产品——由整张小马皮通过一片式版型制成的PONY-PTC皮裤,色号为1919;以及那张面料展中Poell一身全灰色CCP产品的背影照。

 

 

H:Helmut Lang/Massimo Osti/Martin Margiela(奥地利/意大利/比利时著名设计师)

Helmut LangHelmut Lang

Poell个人方面极度隐匿,很难知道哪些设计师对他有着影响或是使他印象深刻。除了个人形象塑造神似Martin Margiela(之所以说神似,因为Margiela一开始并不想匿名到这种程度,为了品牌形象才习惯于如此,Poell则是发自内心的)外,他只在仅有的几个公开采访中提到过同行:Charles James、Helmut Lang、川久保玲等。同时他表示——尊敬一个设计师不代表就要在作品上体现出其对他的影响。

其中Helmut Lang可以说与Poell尤为相像:一样奥地利出身,一样的艺术家气质,一样超前和创新的理念。早在世界其他地方还没开始关注Lang之前,他就已经记得Lang 了。Poell不仅在采访中分享他的语录:“任何一个想把时尚变得现代化的设计师,(对设计)都有着相同的观念并为此孜孜不倦。”也不吝赞美:“我不认为他创造或者预测到了这个潮流。潮流来来去去,而他只是一直坚持了自己的风格。”

Massimo OstiMassimo Osti

从1970年代开始,意大利设计师Massimo Osti就是开发实验性面料和成衣染(Garment-Dyed)技术的先驱。即使他非科班出身,但也和Poell一样了解原创性研究的重要性,围绕着材料、颜色和处理工艺进行了实验和研究,持续从对新材料的实验和学习复古服饰两方面去重塑产品。抛去美感上的特质和自然的视感,成衣染也为时尚产业提供了一种新的运营方式:品牌可以大批量购入未染色的面料,并在需要染色时将已经组装完成的成衣投入染色,也可以随着每个季节更换颜色(现在的Boris Bidjan Saberi就是这样做的)。Poell评论到:“Massimo Osti是成衣染和面料处理工艺的泰斗,他不仅为意大利(的生产体系),也为整个时尚产业做了很大贡献。我们都对服装中的材料和处理工艺有着爱。” 可以说,Poell及很多专攻面料的设计师都应该感谢Osti的开路。

Stone Island | CCP 10季度Stone Island | CCP 10季度

对Dyneema、Tyvek等基于聚乙烯的非织物类防水材料而言,染色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Osti最知名的品牌Stone Island所谓的“可染色版Dyneema”也仅能做到将另一面的尼龙部分染制,而CCP不仅能染制,而且还是成物染——要知道,Stone Island和其母公司拥有业界最顶尖的材料研究设施,并拥有超过60000种不同的染色配方,而CCP srl只是一家员工少于30人的公司。包括开发实验性皮料的Ecco Leather(也跟Stone Island有合作)等大公司,与它们相比,CCP的“先锋”不仅挑战了材料/工艺的极限,也在挑战着个人/小团队在有限的资源下“能走到多远”的极限。

Poell对于材料的概念是将“不应作为服装面料的材料,当作服装面料”,既是从物质角度出发,也是反物质的。已被封神的Martin Margiela恰是“转化平凡”——“把‘面料’这种特定人群才会涉及的物品转变成‘棉被/餐盘’等一类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概念”这种设计思路的推广者,部分原因源于品牌初期因预算有限所做的下策,随后成了品牌的特色设计语言之一。

Martin MargielaMartin Margiela

对Margiela的介绍很多,不需要在这里复制粘贴。这里换个思路:

大众对Margiela的赞叹在于他展现了那个年代稀少的“灵光一闪”——通俗点说就是——他的设计让人感叹:“噢!原来这个还能做成服装!”。当惊叹并受到启发的人越来越多,这样的设计方式就很容易被抓住套路并简单复制,大家都急于去发掘和展示新的“灵光一闪”,外形设计逐渐沦为视觉上的俗套,便极易忽视了服装的“工业面”。

仔细想想,在对Margiela的赞美中,尤其是那些Archive单品,有多少是赞叹他的面料/研发工艺/版型优化呢?最常见的莫非是:原来可以把印章当高跟鞋底;原来可以把头盔伪装成手包;原来可以拿冰块做项链......即使是在鹿特丹的那次霉变作品展览,也是更多地想展示:原来可以使衣服发霉来赋予服装审美上的加成,紧接着呢?

Margiela霉变人台衣 | CCP In-Between 2020 Drip球鞋Margiela霉变人台衣 | CCP In-Between 2020 Drip球鞋

假设Margiela在那个黄金90年代做出了CCP最知名的Drip Rubber系列(以下简称Drip,见“R”)的话,也只会把重点放在展现:原来可以把聚氨酯乳胶用来美化/成为鞋底。并不会考虑:那整鞋连着聚氨酯一起染色会有什么变化;改变一下鞋面结构和染色方式使其影射“伤疤和自我愈合的过程”;使用能得到的最好的皮料来配合Drip的美感加成......单纯地把Drip作为鞋底的一部分,正是CCP的Fake和复制这个“灵光一闪”想法的一众品牌们的产品中所展现出来的。就算Margiela真的先把Drip具象化,随后的Poell引用了他的想法,最后所呈现的产品也是完全的两样东西。即使Poell一直都受到Margiela的启发,不只是对待“匿名”这件事上(见“N”)。

联系一下“说唱采样”,即使现在的采样手法琳琅满目,与Old School(1973-1986)时期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不论当年再怎样粗糙简单的Loop或Scratch,但发明和完善这种方法的人们永远会被尊敬,《Rapper's Delight》和《The Message》永远会在最伟大说唱歌曲前列(更多详情可见《OP-ED:说唱采样与时装设计》)。

Poell是伪贫穷艺术,他的材料和相关技术皆顶级,掩盖于最后看似破旧的成品中;Margiela是真贫穷艺术,材料并非顶级只求够用,但转化平凡的思路带来的是革命。只能怪Poell站在了一个又一个巨人的肩膀上,并成为了另一个巨人。

   

I:Ironic(讽刺的)

“Mainstream-Downstream”“Mainstream-Downstream”

CCP最广为人知的除Drip球鞋以外,还有SS04那场人称“浮尸秀”的“Mainstream-Downstream”展示。这场展示也可以视为一次“时装秀”:CCP的正式邀请函只是一张橙红色的工厂打卡纸,上头印了个指示7点的小时钟,以及地点Naviglio Grande——米兰12世纪开始兴建的大运河,流经Poell旧工作室附近的工业区。

2003年6月25日,在河畔苦等许久的业内人士们异常疑惑:河畔没有搭建T台的迹象,没有对着耳机说话维稳的保安,没有穿黑衣服的助理在安排座位,甚至座位都没有。突然间,人群开始骚动,模特穿着由优质面料和五金组成的完整服装沿着运河漂浮。“从运河远方缓缓飘来一个男性,身上穿着白色衬衫、黑色裤子,并且穿着亮眼的红色靴子;紧接着是另一个穿着厚实皮背心的男子,远远看起来像是一团钢丝绒;他们都脸部朝上四肢平展一动也不动,面容安详就像是失去生命的浮尸,总共16位模特漂流过去,尽管衣服都被河水浸泡,看不清楚原本的轮廓,但所有人都因充满诗意的画面而失语,这种发表方式前所未见。他根本不在意衣服挂在衣架上或是商店里的样子,也不在乎有没有消费者想要,打破充斥着商业和炒作的现代时尚,成了它最重要的目的。”美国《The New Yorker》杂志评论家Judith Thurman回忆并评价道。

Ophelia by John Everett Millais (1852)Ophelia by John Everett Millais (1852)

无需座位没有限制,路人都可以在河边驻足观看。许多业内人士的反应从兴奋到厌恶,他们认为这是对自己工作的侮辱。Poell解释道:“如今,在时尚界,一切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就像一条河流。当我意识到自己深陷其中时,已经太晚了,但我放弃了这种趋势。我想表达我对这种愤世嫉俗的危机感。”主流时尚总是无意识地朝着一个方向流动——这是Poell在这场秀对当时(也可代表现今)时尚状态的诗人般的隐喻,也是对时尚体制的一次无声的反叛。这种既是时装秀又是行为艺术的展示方式,是被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女性角色Ophelia所启发,从某种程度上是对无脑跟随主流文化的直接批判,并展示了这种无脑跟随的危险性。这场秀,也是物理学上的定律:当一个物体在河流中保持静止时,它会被水流的相对速度所带走(即:逆流而上,不进则退)。这场秀通过一个位于主流时尚界局外人的角度,引用如文学的 “文化材料” 且提供了体制性的批判,将文学、行为艺术与先锋结合在了一起。

“现在街头时尚是最新鲜、最有趣的(那时期的Raf Simons已经成为现在Archive热潮中的顶流)。已在街头存在的东西正在转化为秀场的成衣系列,”Poell描述着当时的“主流”,“当我有时间的时候,我就去城里的街上看看。但是,作为一个创造者,无论受到什么(主流的)影响,你都必须保持自己的身份。”在他看来,曾经是找寻和确立身份的时尚,已经沦落为一种万能公式。

但这场秀可从两个角度理解:如果没有 “流”, 那么也就谈不上 “顺” 或 “逆” 流,或前进与后退。CCP和先锋时尚的存在尤为重要:倘若时尚是唯一一股大流的话,那也就没有了 “主流” 或 “另类” 。但是,逆流而上,是否意味着有另外一股流呢?跟随另一股流,和跟随主流,真的能被区别开来吗?

感动Raf Simons的Martin Margiela SS90感动Raf Simons的Martin Margiela SS90

对比一样隐世又超前的Martin Margiela SS90那场秀,会发现两者有诸多相似之处:从一样“漫不经心”的邀请函到亲近的人群互动方式,再到秀本身对时尚行业的震撼程度。倘若Margiela以“贫穷艺术”和“解构主义”给后人做了一次对抗主流的示范模板,那在Poell这场毫无预警的展示中,精英主义和从众的风气彻底抹去无存,以时装秀的方式狠狠嘲讽了其所代表的现代主流时尚一把。

 

 

J:Joints(接合、关节)

中世纪盔甲 | CCP Object-Tempered皮衣中世纪盔甲 | CCP Object-Tempered皮衣

“接合(joints)“的概念在皮制成衣工业中始终都是一个极具难度的工艺。在AW07“Disjoints”中,Poell展示了成物鞣之前的步骤,即在hyde(又硬又粗糙的生皮)状态下进行缝纫连接。先用化学物质(石灰和硫酸钠)去除新鲜皮的毛发,再将皮革浸泡在水中,使其变得足够柔软,减少缝合阻力,便于下一步的缝制。缝线在干燥约5分钟后展现出来,变得更密实而牢固,更有效地加强了皮革接合的连贯性,提升皮革的质量。同时在关节和接合处大量使用Over-Lock以提升韧性。现今CCP产品上常用的“letter pockets” 便是在对“口袋”这种本质上是裂缝的结构进行接合思考的结果。

被问到“除了时尚,你还想设计什么?”的时候,Poell表示了其对矫形器具和人造身体部件的兴趣(联系一下假牙项链,眼球戒指,头发领带等)。AW07以盔甲和节肢动物为灵感,上衣手肘、肩部、腰部,裤子胯部、膝盖,鞋子踝关节、脚背等多处都是盔甲关节般的设计,以成物鞣的厚重马臀皮做主体,用相对柔软的袋鼠皮作接合以方便活动,形成了一件皮革概念的“盔甲”。那一季最具代表性的盔甲皮衣还有如同节肢动物般伸缩的“头盔”,Poell称这种兼备硬度和一定活动性的方法为“Object-Tempered(回火,金属热处理工艺,使金属降低硬度和强度,以提高延性或韧性)”。相比2020年Balenciaga直截了当的“游戏盔甲套装”,Poell没有照搬既定认知中的“盔甲”,而是用“皮革”去代替“金属”作为原料来制造真正意义上的“盔甲”。

Dead-End皮衣,以及排牙直接钉在皮革的拉链细节Dead-End皮衣,以及排牙直接钉在皮革的拉链细节

拉链,作为接合的工具,看似是服装的一个小部分,却体现着服装在细节上的水准。多数品牌的拉链都来自于拉链工厂的订购,可是CCP却发展出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拉链工艺。CCP皮衣上的拉链是直接做在皮革上的,不需要依靠任何形式的拉链布带。拉链的排牙直接钉在皮革上,已经是对拉链工艺的一大挑战。在金属排牙固定之后,用钢刷将金属排牙进行初级的单边抛光,在拼链之后再进行双边抛光,为了让拉链光洁顺滑,这样的工序需要进行多次。在过程中,Poell既没有磨损皮革,也没有在拉链上漏掉任何一道制作工序。

肘部垫片 | 盔甲肘 | 肘部余量 | 钛合金肘肘部垫片 | 盔甲肘 | 肘部余量 | 钛合金肘

在肘关节这类细节部位的设计上,CCP经历过如下阶段:最开始直接在肘部拼接一块椭圆形垫片——盔甲般的双向开合肘(AW07)——关节肘部开口,屈肘状态下肘部余量延伸,伸肘时余量内折,以保证灵活性(SS08)——皮衣肘部、鞋靴踝部出现的钛合金关节(10季度),如装上真正的义肢一般自然不显突兀。

 

 

K:King?(王者?)

Fashion HellFashion Hell

每每谈到CCP,肯定会有一个前缀:王者,不管是加上“先锋”还是“暗黑”。能获得这样的赞誉并非毫无缘由。拿Drip Rubber系列举例,乳胶依然在向下滴,技术本身却引发了一系列涓滴效应:从O.X.S推出的橡胶浸渍效果的Rubber Soul系列,到以橡胶为品牌DNA的Both Paris推出的全橡胶覆盖球鞋,再到Golden Goose、1017 ALYX 9SM、 424、Kappa等街头品牌陆续推出乳胶融化或滴落元素的鞋款。他们将CCP自我到病态的形象呈现通俗化和简化后,再推广到更大众的市场。

A版 | B版不带插肩 | B版带插肩 | 11 by BBS A版不带插肩短袖A版 | B版不带插肩 | B版带插肩 | 11 by BBS A版不带插肩短袖

广泛出现在CCP外套之上的合并版型“Back Raglan”设计,在传统插肩设计的基础上,于肩部进一步改版以限制和贴合肩膀,穿着时更显肩部线条。第一种(A版)是在肩部沿着锁骨/斜方肌加入横向的版型,并将原本的插肩变成了只缝一半的肩部版型;另一种(B版)是从前侧看似正常肩膀剪裁,但将手臂前部和肩部版型合为一片版型的“Dead-End Sleevehead”,有带/不带插肩两种版本。知名“CCP致敬者”Boris Bidjan Saberi其产品之中也经常出现“Back Raglan”,如其短袖在保留锁骨横向版型的同时取消插肩设计,只用两片版便可制得,同时若穿着者身材合适,能在短袖上穿出如同带垫肩的“直角肩”效果。Poell对主流品牌和包括Boris Bidjan Saberi、Simone Cecchetto(A1923)等被划分到同类风格的模仿者的态度是:“对于正常人来说,可能我们的作品和模仿者的看着很类似。但是倘若他们将这些作品换个角度来看,一切不同,都会一目了然。”那张著名的“Fashion Hell”图更如同是CCP崇高地位的佐证。

那标题为何还要加个问号?首先,被视若神明谁碰谁抄袭的CCP,他也是有灵感来源的,而且还不少(服装领域有Massimo Osti, Martin Margiela, Helmut Lang等,文学艺术方面有莎士比亚、维也纳行动派、Egon Schiele等,款式方面有坦克手外套、美国海军工作背心、击剑服等)。René Girard说过,“人是一种对渴求无概念的生物,因而会求助于他人以下定决心。我们渴求着他人所渴求,因为我们在模仿着他人的渴求。”抛开我们附加的光环,Poell也是人。同时,CCP并不只代表一个人,也代表着一个团队,有些想法并非源于Poell,每个成员都对品牌有自己的贡献,但跟主流时装屋相同的是——出来谢幕的设计师承担了所有的赞美,并由此被偶像化/神化。

即便如此,相比直接印花、提取色调等方式,Poell则是尽力从材料和概念角度去引用艺术。CCP的实力摆在那里,毋庸置疑。但“王”的称号,或许存在着资本和市场的推波助澜。1919年,Thayaht革命性地设计了一片式裁剪连体衣“Tuta(意大利语,意为:一体的)”,其简单和多功能的性质与当时的高级时装形成了鲜明对比。但讽刺的是,Thayaht原指完Tuta“飞进寻常百姓家”,后来却成了“佛罗伦萨堂前燕”,被意大利上流社会视为新的时尚。同理,Poell曾提及“我通过质疑资本主义系统而生产”、“我在使用资本主义,但同时也在从中脱离”,然而,CCP恰好成为了资本主义时尚体系中最小众且最昂贵的品牌。回顾了Poell整个设计生涯之后,愈发觉得他就是个单纯为了表达强烈自我不断挑战自己的隐匿偏执狂(尤其早期和中期),而这一点也被资本利用成为炒作的根本。

“钟乳石鞋” | “芝士鞋” | 走量Tabi | “爱的号码牌”“钟乳石鞋” | “芝士鞋” | 走量Tabi | “爱的号码牌”

在“In-Between”之前,Poell不再发售新系列,并决定生产并发布来自过往系列的设计,进入疯狂复刻的“空窗期”。来自代理端的反馈使其开始做更多颜色的Drip球鞋,其间“Poell准备像Lang和Margiela般退隐江湖改行当艺术家”等传言甚嚣尘上,而这或许是资本为了制造CCP即将绝版的假想,在无新设计的情况下方便卖货。Drip球鞋无形中也成为了体现穿着者经济/智力/品味优越性的资本。即使是Margiela,品牌创立前/中期的白色四缝线、开裂白漆、Tabi、号码牌等印记仅在产业内人士中被认知,但对于本人离开后的Margiela来说,这些也沦为了走量的视觉俗套,尤其是Tabi和号码牌。

特摄圈有这样一个词叫“审美强奸”:一开始觉得观感不佳的形象,经过他人不断的安利、渲染和暗示,在“不明觉厉”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种审美,甚至还会“真香”。回顾一下我们接受Poell这种艺术家个人审美的过程是不是也类似?任何圈子都有神话,因为人们需要神话,但也请理性地捧CCP的高位,没必要将他作为站在高位进行时尚鄙视链的工具。

AW97 | SS01 | SS04 | SS07 | SS10 | SS08AW97 | SS01 | SS04 | SS07 | SS10 | SS08

CCP也有很多如Margiela般“原来服装还能这样做!”的合并款式产品,基本上都是“把款式A伪装成款式B,保留A和B的标志性元素,并使用其中一款的常用材料”的思路:AW97的西服材质套头衫,平铺时前部是Polo衫,后部是双开叉Blazer,一前一后融合得非常自然流畅;SS01中使用传统西裤材质,把正装裤放大扩展成套头连体裙;SS04中用连帽衫的材质去制作Blazer,并保留了帽衫中常见的前置连通口袋和罗纹袖口;SS07中用衬衫材质去制作Blazer,并保留了衬衫袖口和胸前口袋;SS10中用硬挺外套常用的羊毛材质制作的Dead-End长裙,尾部保留了Blazer的开叉结构。

还有直接“一种款式中包含或隐藏着另一种款式”的合并思路,典型例子是SS08降落伞系列中的豪华皮质版美国海军工作背心,后部可拉出由防破裂拉扯降落伞材料制成的风衣款式衬层,此刻的Vest Bag无法定义其主体究竟是“包”还是“风衣”。是的,Poell本可以跟Margiela一样只靠“灵光一闪”的创造力和智慧来颠覆市场,但其昂贵的用料和制造成本,反而强化了其精英主义,如果一个人仅仅因为CCP有助于定义某种精英地位就去买,那是很糟糕的。借用《食神》的名台词:其实根本没有先锋之王,或者说,人人都是“先锋之王”!

 

 

L:Lesser boutique(极少的买手店)

Lift etageLift etage

今天贩售先锋品牌的多品牌买手店不计其数,但能代理CCP的绝对算是区域内的翘楚:如法国的L'Eclaireur、英国的The Library、德国的Darkland、中国的Ink、日本的Lift等。其中位于东京的Lift绝对算是元老级的名店。1993年11月Masahiro Tsunoda和Manami Tsunoda就在代官山开设了第一家Lift。1998年前后Masahiro Tsunoda在纽约结识Poell以后对服装的认识有了根本的变化,由此Lift成为CCP以及先锋服饰在东京的代言者。

Lift分为Lift etage和Lift ecru,两个地方都曾给Poell作为展示地点,其中Lift etage还有完全由CCP成衣占据的售卖区域,艺术气息浓厚。店外著名的玻璃橱窗定期展示各大设计师(Poell、Maurizio Altieri等均有)和艺术家亲自操刀的艺术装置。2001年在Lift的“Man In The Cage”是CCP第一个买手店展示,契合着当时的季度主题“Public Freedom(见“P”)”。随后的如“Expectance”的还原真实产房布景;“Inner Value”在电梯的连接处都贴上黑色胶带,以对应当时CCP产品以黑色胶带做接缝的设计;“B-sides”中展出了Poell特制的超大皮手套;“0”在橱窗中呼应官方在公厕内对Kite S/3系列的展示等,都是作为CCP官方展示或Lift对CCP当季设计理念的呼应补充。

Samsa G. TuchwarenSamsa G. Tuchwaren

位于慕尼黑的Samsa G.是唯一一家完全只致力于推广和售卖CCP美学和产品的买手店,坐落于慕尼黑市远离喧嚣的郊区,只接受预约进店。Hamid B.和Liu Z.以奥地利作家Franz Kafka的著作《变形记》为灵感,将书中主人公Gregor Samsa的姓名倒转以命名:官网中偶尔流串的动态甲虫也印证了这一点。店铺的铺面原先是负责生产高级火车的工厂,曾为整个工厂提供电力和蒸汽的锅炉房经过改造,成为了这家完美契合CCP工业实验气息的展示空间。CCP的特殊系列“Kite S/3”也只在Samsa G.发售,In-Between 2018系列发售前半年,从Paper Dart纸飞机到服饰鞋款细节,Samsa G.在Ins不断预告着CCP的复刻时光即将结束。

Process! Episode One: AmbrotypesProcess! Episode One: Ambrotypes

在2015年,Samsa G.为CCP策划了以身体变形为主题的“Process! Episode One: Ambrotypes”的多感官摄影展。7块被氧化金属链悬挂的黑色玻璃上,呈现着Poell本人精挑细选的服装和鞋类细节,如同CCP一般传统且激进——使用的是老式玻璃干版照相法。摄影师Stefan Milev和Stefan Sappert为了这次展示,从玻璃到相机均需专门定制:美国老工匠用德国森林自行砍的木头制成箱式大相机,80*60玻璃底面也在挑战着成像极限,再经过长时间曝光,以老式成像得到现代相机无法复制的特别质感。与CCP激进的创作过程相似的是:成像后的玻璃还会有液体滴落下来,这正是展示中7个锈迹斑斑铁盒的用意,如同鞣制皮革一般呈现出意象不到的色调。旁边类似门框埋进橡胶块的装置,其实原本是相框,在玻璃底面成像了多次后变形了,他们交给Poell希望能做点什么,他给回了这个Rubber Block装置。而那台定制相机,也静静地放置在Samsa G店内。

The Library | the Office Gallery | Ink-clothingThe Library | the Office Gallery | Ink-clothing

位于伦敦的The Library由Peter Sidell于1994年创立,核心的理念就在名字中——如同图书馆一般陈列着最先锋的外套,裙子,皮质靴子。作为最早代理CCP的买手店之一,Peter在资金和品牌发展上都给过Poell帮助,是CCP的英国独家代理,曾发售过Dead-End系列外套的红色限定;位于尼科西亚的the Office Gallery,兼任买手店和画廊,以在遗弃的国际机场中拍摄“Transgression At Phytorio”CCP轮椅展示为人所知,办过Günter Brus等专题展,同时也只代理CCP,一同继承了Poell本人的神秘感;位于香港的Ink-clothing,作为目前中国境内唯一的CCP代理,由早期香港几十平米的小店扩展为男女装分开售卖的、可谓国内先锋/工匠类品牌最全的知名先锋买手店,曾在上海以“顺势出现/消失”的角度为In-Between 2018系列拍摄Campaign Videos,老板兼运动狂人Pita Cheng真的会穿着Drip球鞋去长跑和登山(还有深受无数先锋设计师喜爱的镇店喵星人MoMo~)。

MotelSalieri内的Dead-End HorseMotelSalieri内的Dead-End Horse

品牌曾授权过近40家买手店包括Barneys Japan、纽约的Atelier、墨尔本的Eastern Market(仅剩几件旧款存货)、佛罗伦萨的PNP(已倒闭)、罗马的MotelSalieri(Dead-End Horse曾在该店内展示)。实际上,CCP代理少的原因除了品牌策略和Poell个人喜恶(内地这块大蛋糕为什么一直不动的可能原因,不过官方说法是内地市场太大,无法控制)之外,代理方无法只订鞋款——这便是部分买手店还有十几年前产品库存的原因。目前全世界仍在代理CCP的买手店如下(截至2021年4月):

Lift——Tokyo

Shelter II——KobeL’Eclaireur——ParisDarklands——Berlinthe Library——LondonProject 3.14——MoscowLazzari Store——TrevisoAlan Bilzerian——BostonL’Eclaireur——Los Angeles

Cento Cose——Hamamatsu

INK-Clothing——Hong Kongthe Office Gallery——Nicosia

Seikatsu-Geijutsu——MoriokaSamsa G. Tuchwaren——Munich

 

以及...Linear(线性延伸)

与Poell同期出道的设计师Rick Owens最擅长采用“线性延伸”的方式进行设计,由过去的系列来激发出每个新系列,并且仍然售卖早期几乎所有的作品。Poell虽然也会线性延伸,但不是Owens那样一点点的小改小动;虽然他也有过疯狂复刻的“空窗期”,但跟Owens一样,他也喜欢回顾自己过去的作品,继而在每个新系列中寻找新的方式来提升和完善之前的设计。

胶带设计:AW03 | SS04 | AW04 | SS08 | 10季度胶带设计:AW03 | SS04 | AW04 | SS08 | 10季度

SS03,CCP推出了至今仍在使用的胶带缝合设计,自此CCP的大部分外套取消了里衬,改为双重的内外可见性,缝线覆盖于内部胶带之上,不再被里衬所隐藏,内部做工尤为精细,可直接反穿;AW03以“修补”的方式将胶带外置;SS04把“胶带”增厚为“胶条”,作为腰带进行展示;AW04实现了在皮衣所有主要缝线处使用胶带;SS08黄变的“双面胶带”在白色面料上带来强烈的对比;10季度的标志性Dead-End剪裁(见“O”)。在这些作品中,胶带对缝线进行了强调,进一步从视觉上凸显了缝线的意义。

Twist pants:AW01 | AW02 | SS05 | 09季度Twist pants:AW01 | AW02 | SS05 | 09季度

AW00,CCP推出了曾经招牌裤型“Twist pants”的原始版本,这是一条很长的裤子,通过内置的螺旋式抽绳达到“扭曲”的(现在可称为亚逼般的)效果;AW01时把裤脚翻转,加强扭曲的观感;AW02加入了当季“灰尘静电吸附”的独特做旧效果;SS05改变了裤袋的形状和使用Over-Lock缝纫方式。或许是基于这些前期探索,09季度才有了“大繁至简”的螺旋裤。

橡胶袜子鞋 | 无鞋底橡胶德比 | 边对边缝合雨鞋 | 初始版本Drip球鞋橡胶袜子鞋 | 无鞋底橡胶德比 | 边对边缝合雨鞋 | 初始版本Drip球鞋

SS04,CCP推出了一款袜子鞋,这对“袜子”内置鞋垫,完全由橡胶条编织而成,可直接穿着而不用担心磨损和硌脚;同季度也有一对全橡胶鞋面、没有鞋底的“未完成”Derby,依靠鞋面延伸至底部的包边来作为“鞋底”;SS08的雨鞋直接将外底和鞋面边对边缝合,使两者看似一体化造成“没有鞋底”的错觉。这样没有常规意义上“鞋底”的设计方式直到09季度,以直接去除鞋底让乳胶代替中底和外底的初始版Drip球鞋,开启了CCP在大众中的“代表作”之路。

In-Between 2020乳胶块项链,最左为01号色In-Between 2020乳胶块项链,最左为01号色

经历了两次更新的In-Between,倒也不能跟之前的复刻“空窗期”相提并论,更像是升级换代:SS08橡胶带雨靴的橡胶带成物鞣后用久了会断裂,In-Between解决了这个问题;靴款加了厚生胶底,除了观感上的加成外也更加耐用;不同版本的Drip Rubber,其中最新的透明Drip以01号色为底,可成物染成其他的色号(见“R”);有压扁隐患的U-Sole升级为观感更符合当下球鞋趋势、性能更佳的U-Jack(见“T”)等。

 

 

M:Master (导师)

Deepti Barth拍摄的“Transgression At Phytorio”Deepti Barth拍摄的“Transgression At Phytorio”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犹如Steve Jobs的大师级人物Maurizio Altieri因其注重团队意识的合作方式引得无数追随者投其门下,他的门徒也撑起了先锋界半壁江山。而Poell因其处世方式,能得其指导的不多,但也个个能打,独当一面。

2010年后,CCP将设计和生产整合在一起,设计师和员工们可以通过简单地上下楼来互相交流,并将问题即刻解决。做CCP的实习生要求非常严苛,左右两边误差要求达不到毫米级别就要重做。先锋工匠P.R. Patterson青年时期被CCP的作品所震撼而开启对先锋的认知,在跟着Poell实习的日子里,他理解到过程和精确的重要性:“我理解了所做的每一个小部件也是需要过程的,每一件都得做到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CCP的每一件产品都是这些经过深思熟虑的微小部件的组合,而这些部件对最终的成品至关重要。在CCP工作,包括怎么写备忘录,都是事无巨细。”

深圳Zovin店内的Suicide Vest深圳Zovin店内的Suicide Vest

Tania Deepti Barth,Poell最知名的徒弟,也是曾经CCP的核心人员。1978年出生在德国,2005年在圣马丁拿到男装硕士学位后,她加入CCP团队成为助理设计师和版师,钻研于材料的研发与对衣物版型及剪裁精益求精直到2012年。这段时间所有CCP展示的影像摄制、照片拍摄等均出自她手。2013年,Deepti Barth开始以个人名义在塞浦路斯the Office、东京Lift(见“L”)等店做了一些艺术陈列展示,并于2014年创立了Deepti。即使经常被诟病跳不出CCP的圈子,但在CCP推出In-Between之前,Deepti出品的成衣继承了CCP的高标准和精致,可以说是另一种延续(虽然今年Deepti也开始以“Redux”之名复刻了)。如Broken Formality季度,既有如Dead-End般的Crash-Seam,也有代表碎玻璃堆这一整体的“不为着穿而穿着”的Suicide Vest玻璃背心;Petrifaction季度推出了与CCP玻璃纤维大衣差不多的实验性炫技外套,极薄的石岩石层(硫化石英和玄武岩碎石)被粘合在面料上形成一种热敏材料,这种材料的形状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受热时具有延展性,受冷时变成固体(还有其他如Isabella Stefanelli 、Nicolo Ceschi Berrini、Wilfried Mayer等便不赘述,以及,CCP团队以前负责裤子的天才制版师来自Yohji Yamamoto工作室,现团队内有前Dior高定线的员工)。

 

N:Non-appearance(隐匿)

Martin Margiela在其纪录片《In His Own Words》中说过:“匿名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层对我这个人的保护,不仅仅作为一个设计师,也是作为一个人的个体存在,让我能够刻苦工作,没有任何行程排在我的日程表上,那些和媒体的会议,我并不是反对这些,只是自己有所不能为,这会把我带出我的平衡......因为当他们无法联想到你的脸的时候,成名是非常难的。”

“CCP”,EU48时期“CCP”,EU48时期

“时尚杂志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主要是关于宣传方面。”Poell也像Margiela一样尽可能把自己隐藏于媒体大众之外,很少有人知道他具体住哪里,他长什么样,事实上,网上流传的Poell的照片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了,现在也基本没人能认出他(出于尊重,本文并不会出现Poell的正脸,如果一定想看的话,参考Tommy Lee Jones),就连现在大部分买手订货时都只能见到Sergio Simone(见“Y”)。目前他隐居在米兰朗布拉特区(Lambrate)的新工作室里,只醉心于生产服装,并在必要时向公众展示。

他是一个工匠,也明白尽管时尚界将其捧上高位,但他在主流媒体中并无一席之地。他是一位工业设计师,选择专注于面料、材质与形态的关系,而不是关注外观呈现。“服装中的时尚已经失去了意义和社会参照...它已经变得肤浅,主要是关于自我庆祝、造型和赚钱。”时装秀和媒体报道与Poell制作服装几乎没有关系,只会阻碍他的生产过程。他不允许任何人在展示中拍照,更不要说泄露产品,所有观看者在进去前,都需要遵守保密协议。

“我不认为参与时装设计师的“魅力化”有什么意义,如果你真想这么做,最好去做个流行明星。”相反,他的天赋与神秘,共同造就了他的吸引力。他是一个爱好运动、手臂奇长的高瘦男人,从他那张用来代表自己的绿色纸片人可以印证。“他有两米高,前面戴金牙,他很可爱,就像个孩子。”L'Eclaireur大老板Armand Hadida曾描述道。在CCP的作品中基本也不会使用任何形式的Logo,只是在那些不经意的隐蔽角落,淡淡的刻写了Carol Christian Poell的字样及浅黄的Label,以及那个无心插柳的意外——SAFE(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安全认证”,见“S”)。

 

有些Poell的轶事也一并放在这一章节吧,感受一下他隐匿起来的其他面:

1、以前的Poell戴编织帽,穿着牛仔裤和T恤上班,为什么现在CCP外套的手臂处长得很呢?因为他终究还是穿上了自己的衣服,甚至每件产品会亲自检查,并亲自穿一下,无论尺寸大小。

2、Poell更偏爱像Hedi Slimane 和Raf Simons 那样的细长廓形,也深受表现主义画家Egon Schiele作品的启发(他本人也是高瘦的50码身材,以前是48码),在其AW99的素描中也可体现:一样的未完成状态/线条扭曲/用色怪异。Schiele认为,艺术不一定要写实,甚至不一定要美——把艺术换成服装,像不像在描述CCP?

AW99素描3张 | Egon Schiele作品AW99素描3张 | Egon Schiele作品

3、某次采访中的问题:“你自己每天穿衬衫吗?”

Lucas Ossendrijver(前Lanvin男装总监):经常;

Raf Simons:对,我每天都穿,有白色、藏青色和黑色;

Carol Christian Poell:我根本不穿衬衫。

这样的答案来自于一个曾被认为可以做出世上最帅气衬衫(准确说,是最帅Suit套装)的设计师,尽管如今他以皮制品(尤其鞋靴,更尤其Drip)而闻名。

09季度静脉衬衫09季度静脉衬衫

4、有时候,Poell难以接受在路人身上看到自己设计的产品,感觉就像有人从他身上夺走了其精心设计的最喜欢的部分,但遇到穿得很好的也不吝赞赏,比如Samsa G.的Hamid。实际上,CCP的产品通过版型上的调整和高袖孔,让穿着者在视觉上变得纤长。而对于Boris Bidjan Saberi来说:“当我看到有人穿我的衣服时,我感到非常感动,这当然会让我感到高兴。就我而言,我从头到脚穿自己的衣服。如果我这样做了,那是因为它们适合我的日常需求,而且我觉得自己穿着它们显得自己更完整。”

5、Q:“如果你要用一个词或短语来表达Carol Christian Poell的观点,你会说什么?”

Poell:“没有远见,只有优柔寡断。”

Q:“你能对希望成为设计师的年轻人们说几句话吗?”

Poell:“如果你想真正具有创造力,你最好不要成为一个设计师。”

6、由于CCP srl内部原因,Poell没能赶上AW04米兰男装周,且一开始,他们有想过跳过这一季。

AW05皮衣,染色、Over-Lock和特殊口袋均为SS05时期AW05皮衣,染色、Over-Lock和特殊口袋均为SS05时期

7、当然,实际上也跳季过——AW05,跳季原因众说纷纭:(1).有人闯进了他的实验室,偷走了他6个月来对新织物和染色方法的研究成果,速写本和笔记本电脑,但他们并没有偷钱;(2).来自当时Atelier的消息是,他的服装订单堆积如山,对他的宣传铺天盖地,以至于他希望能平静下来;(3).当时Barneys Japan店员的说法是他木有钱了,需要处理他的财务问题。总之,那一季只接了小部分订单,应要求做往季产品,但还是归为AW05,所以才叫“On Demand”,即“给钱就做”。

Premiata现售产品Premiata现售产品

8、Poell曾作为客座设计师为 Premiata和Mandarina Duck做过鞋包设计。至今Premiata部分款式还能看出一些很有CCP既视感的设计痕迹(疤痕马臀皮、冲孔、染色、Drip等)。

9、CCP团队会购买国内的Fake/山寨产品来观察其制假程度,但是,Drip Rubber、Paper Dart等的仿制程度暂且不提,光从鞋型便可一眼辨别真假。

10、“男同性恋没必要穿女人的衣服以此让人们多看一眼——我们已经领先了。对一个家庭主妇来说,看到一个男人那样走来走去可能会感到尴尬,但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性格腼腆的Poell曾经如此评论一位英国设计师当时的男装系列。

 

 

O:Object(整体)

不同款式和材质的36号色鞋款不同款式和材质的36号色鞋款

仔细观察市面上大多数皮鞋,会发现鞋面和鞋底的颜色并不匹配。这是因为鞋面和鞋底通常在不同的设备上制作,然后再组装成鞋子,且皮革是提前染色的。有些品牌则注重整体(Object)的概念,前有Massimo Osti的成衣染(Garment-Dyed),目的是为了达到同色系配色混合异调的自然不经意的美感,后有CCP以及大部分先锋品牌出品的鞋款,每一对都是组装后作为一个完全成形的物体进行染色——因此有了“Object-Dyeing”这个术语。简而言之,便是让本应在皮料鞣革完毕就做的染色步骤调换至最后,水洗做旧和染色同时进行,以得出各种斑驳纹路不均匀染色的成品。CCP的Object-Dyed(成物染)更像是套染和扎染的一种结合体染色工艺,如此丰富的色彩呈现并非故意做旧水洗出来的,而是多种染料分批次分浓度混合染制的,且皮革浸入染料前会使用一种特殊的化学陪伴剂,可使皮革表面呈现疤痕状的不规则图案,染色后会出现崎岖不平的色彩表层。由于原料性质和染色次数的不同,即使是相同色号,观感上也会有明显区别。Poell也会将其他材质的染色法用在皮料之上,如Vat Dye(还原染色),最早的古法染色之一,在过去多用于纯棉、羊毛以及植物纤维制品。然而CCP对皮革面料使用古法木桶染色,则是对传统染色工艺的一种大胆实验。

Object-Tanned皮夹克Object-Tanned皮夹克

换个想法:要是把鞣制步骤也移后会如何?由此Poell真这么做了:Object-Tanned(成物鞣)——在生皮时就切割皮革制成成衣或者皮革配件,然后再进行鞣制。这种成品效果更加无法预测,同时报废率更高(30%到50%),制作难度更大,只有极少数皮衣和部分腰带上会采用这个工艺,甚至他直接采用生皮进行简单的防腐处理后直接制作单品。

 

以及...One Piece(一片式剪裁)

一张方型纸,无需多余粘连,便可实现平面到多种形态立体玫瑰的蜕变。以折纸玫瑰的思维来制衣,在尽量不破坏面料完整性的情况下,裁剪像是纸上预先压好的折痕,缝合像是山折、谷折等各种塑型折线,这种“带着镣铐跳舞”做出来的服装,被称为One-Piece(一片式成衣)。在这个时尚更新换代愈发快速的时代,追求极致的“一片式”,且无需过多顾及“零浪费”是展现先锋设计师独特视角的极佳切入点。

Issey Miyake | Martin Margiela | CCPIssey Miyake | Martin Margiela | CCP

Issey Miyake认为东西方的时尚并非绝对对立,它们有着一致的、可以还原为一块布的源头,这便是A-POC(A Piece Of Cloth)诞生的契机。他不仅探讨人体与衣服之间的关系,同时挖掘人体与衣服之间存在的空间。1999年Martin Margiela的主体一片式棉被外套更是如出一辙,但Margiela把Issey原先的“面料”——这种特定人群才会涉及的物品转变成了“棉被”一类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概念。

1. Werksatz | A-POC | Self-Edge1. Werksatz | A-POC | Self-Edge

“Self-Edge”是对“selvedge、selvage”的语言拆义,“自己收边的布料”的简称,字面意思是布边、锁边,布料最边缘的部份,防止布料从边缘开始破损。常见的“赤耳”只是锁边时用的一条线,并不是锁边/布边本身。CCP的一片式丹宁夹克也继承了这一概念,归属于其Self-Edge系列的第二版本“Metré”,相比只沿着面料边缘剪裁、将锁边/布边作为缝边的第一种版本,对面料的使用率极高,并且有可以将面料直接“穿”在身上的感觉。概念上跟Issey的同卷面料剪裁成衣相似,但只在特定宽度的布上做,所以衣服的尺寸最多就到EU52;同系列中也有仅以纽扣做塑型的一整片Self-Edge面料长围巾。当然,Carol和Issey两人多多少少受到德国艺术家Franz Erhard Walther的知名互动系列“1. Werksatz (First Work Set)”的启发——身体与完整布料间的关系,以及两者的互动实现空间结构的变化。

Dead-EndDead-End

Self-Edge是纯化的、有序的、外向的,在某种程度上是自然而然的(如伤口愈合);下一年的Dead-End剪裁则是精心设计、错综复杂、内向且高度人工的作品,带有Poell的个人艺术色彩。现已成为标志性剪裁的Dead-End是基于传统裁缝裁衣的实验性版型,以两条一维的平行斜线为特征:两条不相交的缝线、两排不相交的扣子、两排不相交的门襟,实际上则是从版型上如肩胛骨之间、肘部、后腰线、大腿和臀部处“断开”而形成的一片式的制版技术,再对完整面料使用Chain-Seam缝制,使用胶带将走线密封,连续缝合的走线上没有一处断开,是从缝线、面料到版型,再到最终成品上的一体化。因而在已有版型上加Dead-End并不只是变几条缝线看起来这么简单,从版型开始便要重新设计,也是对时尚走入“死胡同”(dead end)的一种隐喻。

曾经的“Trigger”,最后裂但未碎的玻璃曾经的“Trigger”,最后裂但未碎的玻璃

Poell一直沉迷于研究某些事物(包括太极的“阴阳”)的矛盾状态,毕竟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我们活在充满矛盾的世界中。在10年的Showroom中,Self-Edge(的延伸版本)和Dead-End对半展示,因为“一片式”是两者的共同点。以玻璃做比喻,如果玻璃上有一条裂缝从一边延伸到另一边,可以得到两块或更多的碎玻璃,Self-Edge就像是碎玻璃个体的外部边缘,组成了原先“玻璃”这一整体(如螺旋裤、劈叉裤等)。但裂缝继续延伸并中断,这使得其仍然是一块完整的、但有裂缝的玻璃,而那条裂缝的端口似乎已经到了尽头。Dead-End就是“玻璃个体”这个整体内部的裂痕,其一体性由两个永远不会融合的个体所构成,就像磁铁的两极一样,可以单独存在,但永远无法离开整体。

 

(关于One-Piece的简史可见《“一”生万物:浅析一片式成衣(One-Piece)的时尚历程》)

 

 

P:Presentations(展示)

与其不墨守成规的设计风格相一致的是,Poell作为设计师所尝试过的最具开创性的壮举:他的服装展示亦在时装界引起了轰动。话虽如此,他却拒绝任何形式的时装秀,并将其定义为“对设计师以及他们在最近六个月所做一切的自我庆祝”。“我不喜欢在时装秀场上展示我的作品,因为这(秀)与服装无关。Show的意思像是戏剧,这会转移注意力。”

Best Before 16/10/00Best Before 16/10/00

“然而,有时,某些空间的氛围和力量与我试图表达的东西相辅相成,比如屠宰场、动物收容所或逃离办公室的场景。”CCP的灵感很大一部分源自童年。Poell的祖父是一名医生,而他的家人都从事皮革行业,所以他经常被生活在不同阶段的形形色色的人所围绕。很明显,他将其成长经历和哲学融入在最不起眼的地方,如狗房的铁栅栏后面,屠宰场里被剥皮的牛旁边,脏兮兮的公厕里,甚至停尸房的床单下面。这些场景被Poell用来表达社会对我们的束缚,探索死亡和忧虑的多重主题。

除了最知名的“Mainstream-Downstream”浮尸秀以外,CCP也有诸多意味深长的展示和其中体现的新视角。“我太喜欢跟产品谈恋爱了——我更喜欢看它们一件件被挂在那里”。在“保质期16/10/00(Best Before 16/10/00)”展示中,CCP为来者展示了一幅太平间的景象:一张张病床,一个个裤子衍生出的裹尸袋,“尸体”脚上挂着编号和“死亡证明”,或许人类的生命历程就像保质期,生命结束后的遗体也有保质期,“生于衬衫...死于裤子...”生命在这里,显得沉寂又平静。

Three Refrigerated Cells | Public Freedom | Traditional Escape | Inner SpaceThree Refrigerated Cells | Public Freedom | Traditional Escape | Inner Space

“Three Refrigerated Cells(3个冷藏间,SS01)”则是在屠宰场的3个车间中:第一个房间里的工业传送架上,像挂生肉一般挂着待鞣制的生皮;第二个房间的工业传送架上挂的是他那些极窄极长的夹克、裤子和衬衫,鞋靴在底下照着传送轨迹摆放;推开最后房间的门,来访者看到了他们自己——正对门的镜子、镜子前的木椅、墙上的衣架——就像个试衣间。

“Public Freedom(公共自由,AW01)”探讨着一个敏感的话题:我们所能拥有的自由。在动物收容所里,伴随着阵阵狗叫,模特们被关进栅栏里面,一有动静就四处张望,如同动物一样。这是个另类的“监狱”,为表现他们的“人生污点”,“监狱”里的人穿着精致但细节被夸张放大并不完美,或是把正式场合的着装与尿裤、秋裤等贴身衣物做“神经质”般的搭配。“处于限制性环境中的外表,习性的变形,将着装要求中保守的元素利用成为一种制服,试图将人的反常现象所掩盖。”我们跟监狱中的人有何不同?Poell正是这样自问。

有一定危险系数的“Traditional Escape(传统逃逸,SS02)”:穿着传统裁制西服的模特们以黑布蒙眼,用打结长绳从二楼的(旧)CCP办公室窗户爬出来,走进楼下围观的人群中。最后一位并没有下楼,他完全蒙面,解开了绳子任其落下,随后关闭窗户,扬长而去。CCP以“维也纳行动派”的方式,试图通过这帮逃逸的“艺术家”,来探索打破“时尚界的规定”束缚的想法。

聚氯乙烯的发明是为了用于消毒室等场所,保持室内温度,并通过透明的表面与外界交流。“Space/Inner Space(空间/内部空间,AW03)”受到这个想法的启发,不只在Showrooms里搭了个“隔离室”,当人们参观、并从背后看到悬挂着的物品时,捕捉到的图像将作为一场实验性的现场表演被传送到更衣室,以此展现了人们在一个共享空间中无意识的行为。

U-Turn | Paranoid | Off-SceneU-Turn | Paranoid | Off-Scene

浮尸秀之后,Poell不再公开地展示系列,“U-Turn(回转/掉头,SS06)”的最后展示了Poell的个人收藏——一个来自俄罗斯军队的老旧训练假人沙袋,他把这个“吉祥物”命名为Sandman(睡魔),本季的尼龙质感、轻如空气的专利染色皮革或许是受到这个沙袋的启发。

“Paranoid(偏执狂,SS07)”搭建了一个“地面”开裂(实际上是纸)、凌乱破碎的“世俗世界”,鞋款的锁扣开始出现,作为镣铐,代表着这个世界的束缚。其末端放着一条传统的金属逃生梯,约6米长,相当轻,柔韧如锯片,携带方便,坚固稳定,甚至可以卷起来。有了它,一个偏执狂就可以逃离世俗世界,直面自己的内心。

“Off-Scene(逃离现场,SS08)”的官方Videos拍摄地设在一家破旧工厂以及其厕所里。视频的倒带拍摄手法象征“逃离”,厕所里展示的降落伞系列每一件单品被悬挂在天花板上,Kite-S材质内衬被拉出来落到地板上,就像是其影子一般,厕所作为一个生活必备但丝毫不体面的场景,人的性格于此得到体现。

Self-Same | Dead-EndSelf-Same | Dead-End

“Self-Same(同一,09季度)”除了“受伤-流血-愈合”的生理现象之外,在屠宰场这个本质是个大冰箱的地方中做展示,本身就有相态变化的含义在,玻璃纤维大衣指代受冷时的固态之一;受热时的延展/熔融流动态则是当时首次亮相的Drip Rubber,13号色既可以视为“血液”,也是“热量”,是温度在控制着相变。

“Dead-End(死胡同,10季度)”选择了一间破旧的罐头厂,废弃房屋的细节特征呼应着当季产品:玻璃窗户上的裂缝(Dead-End裁剪,见“O”)、青苔的颜色(首次出场的6号色,为13号色的补色,而且,数字6在西方宗教中代表“缺憾、不完美”)、阳光下玻璃碎片的闪光(X-light,“折射”现象可以说是一种光学形式上的“死胡同”,见“F”)等,是对时尚已经走入“死胡同”(dead end)的一种隐喻——所以,自此季开始,Poell便开始了长年复刻,就算是现在不断完善往季设计的In-Between,他也依然还沉浸自我的“死胡同”里。CCP的展示不仅体现了其作品中的美学和价值观,同时也是对整个时尚产业的一种评论。他的天赋,不论在哪个时代都是无与伦比的。

 

 

Q:Quality(质量)

In-Between 2020 CUBS-PTC鞋款In-Between 2020 CUBS-PTC鞋款

CCP是一个以降低生产量反向提升品质的品牌。虽然没有网上传言的一年10多对鞋单款单色这么夸张,但每年生产的CCP产品也只有3千来件,质量在一众先锋品牌中居于上乘(Drip的问题更多是乳胶本身性质所致~),大多手工完成,无法量产,用料好成本高,定价高且只在极少数特殊情况下打折。而且终身保修,只要寄回CCP的工作室都可以修复。所有出产的产品布料每次制作都会留下几米,给以后要维修的人。

“我做的衣服,每一件信息量都很足。大多数设计师都体现不出这一点,他们的作品我看到最后什么都看不出来。很难找到一件有个性的夹克,如果它去掉了时装秀的造型和所有同类的东西,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一件普通的夹克。”因此,Poell不太喜欢造型师——没什么个人恩怨,只是他认为:造型师能掩盖一些设计师在设计上的不足之处。事实上,他认为大多数设计师都是造型师罢了。有趣的是,业内一些知名造型师也会参考CCP,如Stephen Mann、Karlo Steel等。

CCP产品质量的另一种体现在CUBS-PTC、即俗称的“疤痕马臀皮”上,在不规律皮质横向纹理、纵向纹理、浅纹理同时加大粗糙面积,同样的皮料和鞋型下愣是做出明显的观感区别。成物染/鞣的产品,通常情况下会比原本缩小8%到15%,这也要求设计师们版型上预留出等同的空间。CCP的代理商和消费者需要去适应产品本身,而不是产品去屈服于消费者。例如,CCP所生产的鞋履并不遵从国际标准尺寸(如8号通常等于美码的10-11号),但若不亲身尝试,一切都无法完全确定。在Poell看来,质量并不意味着舒适。CCP很多产品存在所谓的“运动限制”,“迫使”穿着者展现良好仪态,达到庄严挺拔的视觉效果。对于这种不舒服得僵硬或发痒,他并不在乎,需要代理商和消费者去接受这种不规律和 “瑕疵”、“不适”,这与大批量生产且大都看似相近的时尚产品形成了对比。

 

 

R:Rubber(乳胶)

09季度屠宰场展示09季度屠宰场展示

CCP最受市场欢迎的系列是什么?答案很明显:Drip Rubber,俗称融化系列、滴胶系列。09年的屠宰场,这一CCP最具代表性的设计出现了。“部分原因是Drip Rubber让人想起了被屠宰的牛,这里是其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地方,然后其尸体被带到城市各处肉店的屠宰者手中。”在这个冷库里,血液随重力滴落的瞬间被“固定”,像鲜血一样滴下的橡胶也许暗示了CCP作品中存在的一种矛盾:他通过一种人造的方式(橡胶)创造了代表自然(血液)的服装,是血液创造了服装,而服装是用来模仿血液的。

 Drip Rubber原本的设计目的是进一步提升鞋靴内外底、箱包、皮具底部收口的防水性,然后包起缝线或者直接不用缝线,滴落后凝固的乳胶在视觉效果上尤为震撼,皮衣上采用Drip只是为了加成这种观感,没有实际意义。

Drip Rubber系列应该是现今诸多爱好者入门的原因,更是CCP目前最热卖的款式,几乎成为品牌的“名片”产品。Drip Rubber系列产品一般都是先制作鞋身/包身/白模,进行染色或皮革特殊处理等工艺后,拿去浸泡在液态聚氨酯材质中形成Drip Rubber。然后在乳胶滴落的过程中,放到特殊的烘干机中使其快速凝固,乳胶浸泡的鞋身使得鞋子本身的防水性能提升,并且牢牢地固定住鞋子的外底与鞋跟,包和皮衣的底部等,同时又为这些单品加成了这种具有诡异美感的视觉效果。

2018之前、2018、2020三版不同的Drip Rubber2018之前、2018、2020三版不同的Drip Rubber

早期的Drip Rubber球鞋是没有常规意义上的鞋底的,在鞋面和内底完成后直接浸泡至乳胶中,让凝固的乳胶代替中底和外底。市面上最常见的老款Drip球鞋则增加使用内支线工艺缝合的中底和外底,并包裹在乳胶中,先Drip成型后再成物染,因此乳胶部分会有不规则的染色残余;In-Between 2018款则是先成物染再Drip成型;2020款又变了回去,同时部分款式使用可染色的半透明聚氨酯为Drip原料。Tornado、Derbys和Work Boots等鞋靴上也会使用Drip Rubber,或许单纯只是为了提高防水性和美感上的加成,毕竟这种做法可比多达3-6股缝线的Norwegian Welt省时省力多了。

2019年5月,Drip球鞋以“芝士鞋”的昵称,从微博开始引发热议并在国内短暂出圈。这里以出圈卖得最成功的Guidi和Rick Owens基本款来举例,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价格在这个利基圈子里适中又不会掉排面,且都因名人上身的关系积累了一定知名度,有推向圈子以外的媒介,且圈子需要亲和(即设计足够正常)又不失逼格能吸引外人入坑和推广到圈外的门面。这两个牌子在国内的走红,部分体现在自身实力足够且恰好成为了这个市场的“基础门面”。

一切都因为这条微博一切都因为这条微博

而欲望总是无穷尽的,在“人无我有”一段时间、开始出现审美疲劳以后,就需要一个价格更甚(但绝不能最高)、设计足够不正常(吸睛)、逼格更高、自身实力更上甚至顶尖的产品来充当“顶级门面”,接着进行“人有我精”的过程——很明显,Drip Rubber鞋款符合所有的点。因而,顶级门面是为圈内人而设的,只适合成为因基础门面产品入圈的消费者产生疲劳以后的新目标,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把顶级当基础推出圈相当于直接跳过了过程,自然难以接受(更多详情可见《关于“芝士鞋”的有端联想》)。

Both Paris改名后第一季出品和CampaignBoth Paris改名后第一季出品和Campaign

至于那些将Drip Rubber理念稀释到自家鞋款的其他品牌,我觉得可以分成两类:(1).像O.X.S Rubber Soul系列和Both Paris橡胶覆盖款,并不是直接复制Drip的品牌化印记,且Campaign中都以流动橡胶做理念输出,Both的更是像Günter Brus那次自残行为的美化版(维也纳行动派代表人物,Poell的灵感来源之一),个人认为可以定义为“借鉴”。(2).至于Golden Goose、1017 ALYX 9SM、424等街头品牌的出品就可以说是“抄袭”了,尤其424,鞋型用的还是AF1,应该就中底的“424”是自己的。与CCP对比的话,它们用的聚氨酯太透明了,且不经成物染,尤其彩色款,显得更廉价,个人怀疑它们采购的都是同一种聚氨酯甚至是在同一家工厂代工。而实际上,从Drip面世开始,即使是在复刻期,CCP每一季的聚氨酯配方都是有调整的。

 

 

S:SAFE(安全)

SS00弹性皮革避孕套 | SS07秤砣项链SS00弹性皮革避孕套 | SS07秤砣项链

“SAFE”这个单词经常出现在CCP产品的标签和鞋款中,紧跟在Poell的全名下方。目前能找到的最早带“SAFE”印记的CCP产品便是SS00弹性皮革避孕套。这种弹性皮革是Poell在90年代中期(应该是95年)跟一家法国制造商合作开发的,后来成为了行业标准,还被很多品牌使用。但跟透明皮革一样,CCP没有得到专利。事实上,在橡胶时代之前,制作避孕套的材料五花八门,甚至包括皮革。在 “Form(形式,SS00)”这一季,不只有套套这种小“SAFE”,还有羊绒制成的防弹背心这种大“SAFE”。CCP的五金件会在Vicenza附近一家通常生产金属鞋头或其他工装中安全元素和部件的工坊代工,然后再因为一些机缘巧合(“SAFE”原先是原材料中抹不去的印记),“SAFE”就落在了“Carol Christian Poell”的下面了。 

 

 

以及...Sports(运动)

AW97杂志页以及天价录像带AW97杂志页以及天价录像带

“Aerodynamics(空气动力学,AW97)”可以说是CCP的第一场秀,在意大利某个地下室小影院举办,网上能找到的图像只剩下Harper’s Bazaar刊登的两页,以及一卷在Grailed卖天价的录像带。顾名思义,本季建立在“速度”之上。Poell喜好机车和自行车竞速,飙车时衣领凌乱下摆后飘的视觉形象直接转化到服装之上;再接下来是“惯性”,像一些动画中以“身体在跑头还在原地”的夸张表现手法来表示启动的“高速”,所有服装的“背面”全部消失,包括没有背面的靴子。红色是本季主色调,体现在白色服装上因为“高速”的子弹打中后的血液喷溅效果。

涤纶CCP Logo短袖 | Dainese | 钛合金手套涤纶CCP Logo短袖 | Dainese | 钛合金手套

虽然热爱运动也受到运动的启发,但Poell本人对传统运动装可能没什么好感,不过他也会用自己的方式,在CCP的产品中做到运动装的效果或者所谓的“机能性”:SS96季度名为“Fencing”,即击剑,体现在网眼透气和直接挪用至今成为经典版型的击剑皮衣;Poell曾在奥地利自行车队参加环法自行车赛时做过一些彩色涤纶材料的素色短袖,毕竟涤纶散热快不吸湿,事实上,早期的CCP偏好使用涤纶和莱卡等人造面料;竞速护具也成为其作品的灵感来源,如意大利护具品牌Dainese的手套和SS11内置钛合金手套的关联;SS08推出的防拉扯防风、可打包和正反穿着的降落伞系列,Poell也曾把Kite-S材质的短裤当泳裤去游泳;In-Between中也有以Paper Dart材质做的具备雨衣功效、加之染色后“霜冻”效果的双面穿着长款皮衣。

 

 

T:Tradition(传统)

SS08镭射外底靴 | 左U-Sole&右U-JackSS08镭射外底靴 | 左U-Sole&右U-Jack

 “我喜欢传统,它是我们对过往知识的传承。”与Guidi一样,CCP的鞋靴大多基于固特异制鞋法,手工开槽的中底、鞋中底的稳定鞋腰的钩心铁片、360º固特异沿条工艺和开槽藏线的外底缝合,在这些发展较为成熟的步骤上,Poell尤为遵循传统,但并不妨碍他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尝试——SS08,为了更强的防水性,将外底与鞋面的边削薄再对外底和鞋面进行缝合,完全不同于外底与沿条缝合的传统固特异,更为复杂且不讨巧,还在此基础上将鞋身与鞋底分体;Poell会对外底进行镭射切割或是横向开槽,这些十字、点状和横向的切割纹路或许是为了提高鞋外底的抓地力,或者提升鞋子的透气性;在有后跟的鞋款上贴上一片式鞋底,大部分由坦克用橡胶制成,极少数为一整片的野牛皮;视觉效果极佳的U-Sole结构基于固特异制鞋法改良而来,取消后跟而改用翻着外底制作镂空后跟,中间采用钢板固定以保持U型后跟状;2020年的升级版称为U-Jack(千斤顶),顾名思义,比U-Sole更饱满、更具力量感,内置碳板和高强度橡胶底使其更为耐磨且坚挺。

Over-Lock、Scar-Stitch、Chain-Seam、Invisible-SeamOver-Lock、Scar-Stitch、Chain-Seam、Invisible-Seam

Poell从不避讳工业机械的使用。在中底制作上,因为机械无法做到中底开槽,而棉麻内沿条的结构虽能提高效率,却会降低鞋的品质。他会在外底开槽并使用固特异缝线机缝合外底并藏线,并使用切割机完成外底切割。服装缝线上的Scar-Stitch、Melt-Lock、Invisible-Seam、Chain-Seam等缝线均由改装缝纫机制作。Poell曾买了一台用来做咖啡豆袋的老式缝纫机,便有了SS05首次出现的Over-Lock。其在缝线上的精准和出神入化导致曾有外科医生发邮件请教Poell关于Scar-Stitch的事项。

Scar-Stitch和Over-Lock的共同点在于从服装内部进行缝制,表现出一种外部可见、类似伤疤的视觉效果。Scar-Stitch类似外科手术缝纫心脏的缝纫手法,Over-Lock所用的线更粗,间距也更宽,Melt-Lock则用于加强Over-Lock的内部。Invisible-Seam和Chain-Seam(前身叫Open-Seam)与前面所说的都不同,它们在面料之间留下了一定的空隙,形成一个开口,区别之处在于视觉效果:Chain-Seam用棉线,Invisible-Seam用几乎不可见的半透明尼龙线,相比更为灵活;受力时Chain-Seam可以牢牢固定住面料,而仿佛没有缝线的Invisible-Seam像是服装被撕破了一样,展示出被隐藏和遮盖的穿着者身体。

皮革条编织Blazer皮革条编织Blazer

Poell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人,脚踏实地,从不偷工减料。对他来说,传统手工艺与研究新技术和新材料同样重要:一项传统技术可以通过与当时还不存在的新设备相结合,进而重生为新的技术。他曾对日本传统榻榻米感兴趣,因此专门去给一个榻榻米匠人做临时学徒,想方设法地学习,最终找到了一种新的方法来运用这种古老的技艺,于2003年制作了皮革条编织Blazer,不仅在传统上有了新的突破,而且也对逐渐失传的艺术和工艺有了新的诠释。在SS03的Showrooms中,设置在天花板后面的摄像机将图像投影到设置在地板下面的屏幕上,地板所有的连接点都用胶带覆盖——只为体现Poell从这一季开始,把传统服装的技术(缝制)和最新的技术(胶带)相结合。

In-Between四袋小马皮裤不仅颇似对CCP从过去至现在皮质作品的总结,也似乎跨越更⻓的一段时间并追溯到“一片式”的远古时代。这条皮裤体现了最先进的剪裁技术和专⻔新创造的缝纫方式,在初期拉伸阶段适应并支撑着穿着者,并在版型边缘处留下了动态的空隙,这条皮裤的元素和氛围,模糊地让人想到阿尔卑斯山地区男性穿着的传统皮裤。但同时,它的剪裁和款式却远远超越了它的根源。

 

 

U:Unintended Collection(第一个成衣系列)

Unintended Collection | 1st Intended CollectionUnintended Collection | 1st Intended Collection

Poell以设计师身份正式出道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大概是1990年,Poell以裁缝身份为多家公司工作后,给自己设计了10件衣服,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买手注意到他。1994年,当Poell准备发布他第一条男装线时突然意识到,他无意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也无意发布一个成熟完整的系列。相反,Poell推出的第一套作品是个工业服装小系列,延续了他成长过程中的许多价值观念,体现了这些服装的制作过程。AW94,Poell发布了他第一个成衣系列,当他回顾时说“我开始的方式就像一个意外”,后来称之为“Unintended Collection”,这个小系列以“透明”的形式呈现了裤子、夹克、衬衫和T恤。在他的想象中,这四款服装是男装中的“精华”,他选其作为他表达愿景的载体。命中注定的是,一小部分日本买手偶然发现了Poell做的裤子,最后他们又订了10条裤子和“Unintended Collection”其他单品。为了满足这些意大利和日本买手的订单需求,公司CCP srl也就这样成立了。尽管这样,Poell也谦逊地回忆说:“到头来,我也就做了一条裤子,一件夹克和一件衬衫这点微小的工作。”

SS95,Poell发布了第一个完整的系列“1st Intended Collection”。设计精巧的外套和芥末色的夹克衫搭配,以及首次展示了与一家法国制造商开发的弹力皮革。这次展示因Poell独特的视角而收获了热烈的反响。他很快就树立了时尚界“最考究”设计师的声誉,令人耳目一新的理念受到了业内众多人士的称赞,其中最著名的是Chanel创意总监Karl Lagerfeld(见“Z”)。

 

 

V:Visage(面容)

广告(包括Lookbook和Campaign)不仅仅鼓励我们购买产品,它还把我们带到了一个世界,在那里我们学会了如何将特殊的事物与特殊的社会概念和意义联系起来。它们是存粹的,被编织的意义,对生产和事物的直接应用没有贡献,其不仅与消费有关,也成为了消费的对象。其中的环境和人物特写(不只是脸),似乎已经成为激发产品使用者上帝视角的必备元素,两者缺一不可。在服装展示的过程中,模特本身的个人特质(如相貌)与拍摄背景往往过于直观和强烈,反而使服装成为了背景。

特意进行丑化的面容特意进行丑化的面容

Poell不认为服装是对人体的补充,相反,他希望减弱人体的概念。他认为穿着不是对身体的一种恭维,而是对身体的一种否定。他只将人体视为一种三维形态,作为展示他意象的画布。“我是一个工匠,而不是艺术家,(所以)我最先想到的应该是产品(裙子,外套,裤子...)。”如同对自己的匿名化,Poell大多Lookbook都将模特的嘴巴、眼睛、以及所有跟某个特定的人有关的部分等掩饰掉,有时还会特意进行丑化,以便去除他们的面容特征对最终产品展示的影响;SS08以“厕所”这一生活必备但丝毫不体面的场景为背景;CCP官方似乎热衷于以一种近乎神经质的单品组合方式去做Style。

SS08的公厕背景SS08的公厕背景

“我所指的不是单纯的女人或男人:我只对身体作为服装的容器时感兴趣。”身体特征不应该被美化,服装不应该跟展示服装的模特形象联系在一起,服装的个性应该由购买服装的消费者来添加。事实上,他经常质疑自己的作品和职业生涯的意义。尽管如此,他的时尚蓝图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激励他创造出能作为自我表达方式的服装。

 

 

W:Women/FE-MALE(女性/女装系列)

1995年,Poell推出了自己第一个男装系列,三年后,他从传统男装的经典元素中发展出女装系列FE-MALE。Poell认为女装设计跟男装设计不同,对男性而言,服装的完整性更重要,而女装设计非常局限,女性不论穿什么、怎么穿都较容易看起来不错,所以更容易流于平庸,难以激动人心。“在进行男装设计时,无论是表述太多还是太少,我都可以尽情探索,而不用担心走得太远,以至于显得荒谬。在男装设计中,有一个微妙的边界。在女装设计中,我本以为可以更加肆意妄为,但是我发现在女装设计中超越常态本来就是一个常态。从这个角度而言,女装设计反而更有局限性。”

Trilogy of Monotypologies IITrilogy of Monotypologies II

为了与当时现有的类似结构有所不同,Poell在首个女装系列采用了“单类型三部曲”(Trilogy of Monotypologies,前3季都是这个主题)”,这是一个围绕单件衣服展开,突出人体各个部位的系列。虽然这些服饰设计的初衷是被女性穿着,(这些服饰)也会将服饰本身的外形与女性的体型分开,人体仅是填补了看似空虚和展现空白的服饰物品。其中所体现的“脱离”是Poell的设计精神之一:既是(将自己)从法典或类型中移除,也是一种从社会角度的自我反射性定位,其中的异化和孤立,被从经济上的差距和个人异常状况,转变为了美学上的概念。他概述了一个女人存在的缺陷,塑造遭受悲剧、感官残疾的女性形象,并限制她的社会地位。

Di*ck Trousers | 马尾内裤 | 被扯断珍珠项链细节 | 体液痕迹细节Di*ck Trousers | 马尾内裤 | 被扯断珍珠项链细节 | 体液痕迹细节

“我不希望在开始女装设计时,把我的第一个女装系列通过一个整体的设计跟某个特定的形象或风格联系在一起。我更希望一次设计一件服装...这是一条长裤,这是裙子...但是你看不到一个完整的形象。”“三部曲”的构思源于Poell的决心:他不想让自己的最新系列成为潮流或风格的代名词,只是单纯的衣服而已。Poell又用了两季来完善之前只有下半身的服装,以满足他的视觉需求。这便是Le Corps Presenti(接近人体),对人体进行展示。每一季里Poell都会与前一季的服装进行联系,但绝不展示一个完整的Look。人们的注意力总是集中在展示的衣服上,而不考虑它与整个系列的相关性。“我试图理解人体,但是尚未成功。我试图把人体按照形成它的体积来对待。正如你在这个系列的服装中看到的,你会发现某件单品代表着夹克,但是这还不是所有的,还应该有一件衬衣......在三部曲这样一个架构中所有的单品都有其位置,但是我想一件一件地完成它们。”他希望让观众在作品中体会到一种更为模糊的连续性,同时对服装应该如何呈现、以及如何与人体互动进行重新定义。

SS02 ExpectanceSS02 Expectance

他在女装中更多地探讨女性不同阶段的的生理变化、社会地位、身份认同,贴近现实。“女装三部曲”以身体各部分单独展示概述,既有“Di*ck Trousers”指代“阳具妒羡”的心理现象,也有血染皮革、尿鞣皮革、人发外套、马尾内裤、透明皮革下的皮制乳贴内裤等暗指对女性的物化和服装上的各种细节(封闭的无袖、撕裂的服装、被扯断的珍珠项链散于上衣、上衣的体液痕迹(可指代眼泪、唾液等)、裙子的白斑(指代精斑)等)暗指对女性各个角度的施暴。整个01季度从“女性的气质”切入,春夏季度运用经典男装元素的“Masculine (男性化)”——以女性高跟鞋和男款靴后跟的结合作为隐喻,和秋冬季度从经典男装中提取女性元素的“Peculiar(特殊化)”,干练与温柔两种不同形象进行对比。02春夏季度的“Expectance(期望)”中,所有的服装都是基于女性怀孕状态做的,甚至衬衫还有在大肚子上做出的褶和省道,以怀孕腰包和母牛乳房小包直接明了表达思想:女性怀孕期间的外形变化,以及对新生命的期望(即使有手术托盘背包、混合碎玻璃的“九月Rape”皮革裙这样非常自我的单品)。随后出品的女装款式,则基本都是基于同季男装的改动。

 

 

X:XIII(13)

数字不仅是数量的表达,而是一种思想力量,每个都具有自己的特征。对于Poell来说,也有数字对他来说像是“外衣”且有着特别的深刻意义,体现其对上帝和圣经的思考。在CCP的首饰上常见的数字“666”便是一个佐证:在圣经里,3个连写的6是恶魔的代号,因上帝七天创世,七是神圣、祝福、圆满的意思,而缺一后重复三次,表示极不完全,这就成了代指“魔鬼,撒旦和灵数”的“666”,是不吉利的象征。“最后的晚餐”里,背叛的耶稣弟子犹大是参加晚餐的第13个人,进餐者一共13个人,晚餐的日期恰逢13日,因而“13”被认为是不幸的象征,是背叛和出卖的同义词。

厄运皮夹克 | 黑色天鹅绒西服 | GOOD LUCK厄运皮夹克 | 黑色天鹅绒西服 | GOOD LUCK

AW02“Protection/Good luck/Attraction(保护/好运/吸引)”,Poell试图深入到所有关乎“不吉利/不幸”的固定观念和迷信存在的内心深处,有意要消除诸如数字“13”等迷信的象征:如果一个人能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给出不同的解释,固有偏见便会消失,被武断地认为是不幸的事物也可以是幸运的——写着数字“13”的吊牌项链;点缀发霉般斑点的“厄运(Distresses)”皮夹克,可能隐喻长时间的被排斥和不受欢迎;如同长久没有着用蒙上灰尘的上衣,“干净”的部分在前面形成大大的“X”型,可能隐喻双臂交叉在胸前的尸体;表面铺满黑色天鹅绒的西服,则隐喻黑天鹅或黑猫,作为女巫的宠物/化身,它们象征着邪恶,但如果不是黑猫,其在人身上剐蹭则意味着好运将临。同季,在日本Lift Ecru,Poell做了个名为“GOOD LUCK”的装置,地板为镜子和13个不同尺寸的图像所组成,访者走上去会有镜子开裂破碎的声音,而砸碎镜子/玻璃是十分不吉利的行为,营造出一种危险的氛围。

长期穿着后的13号色Drip球鞋细节(真实的受伤/愈合图建议自行搜索)长期穿着后的13号色Drip球鞋细节(真实的受伤/愈合图建议自行搜索)

“我痛,故我在(原文:只要我感到痛苦,我便知道我还活着)。”——Carol Christian Poell。对于耶稣来说,因为犹大,他遭遇了无尽的肉体鞭刑和精神折磨。Poell把“13”作为09季度出场的鲜红色的色号,很难说不是在暗喻这一段故事。相比那一年的滴胶皮衣,老款Drip球鞋个人看来,则完美地表现了“受伤-流血-愈合”这一过程。符合“Self-Edge”理念的内折叠式鞋面,象征着受伤后的皮开肉绽,原先是皮肤原色的袋鼠皮经成物染后,象征着血液的喷溅,被因折磨所流出的汗水稀释后,混合着脓液往下滴落的瞬间,便是略带粉色的Drip Rubber。

伤口开始愈合(经由长期穿着),鞋带拉紧象征着“愈合”这一过程,然而,原先整齐的伤口两端,留下了不完美的“疤痕”,被割裂的地方,永远都会凹陷下去。血液因铁元素的关系开始氧化,红色的血斑/小破皮开始变黑/结黑痴,伤口本身随着时间也会变得暗沉。这种因时间和经历养出来的“不完美”,反而成为一种审美加成。流血这一习以为常但被视为“瑕疵”的事情,相比于想尽办法的“美化”,不如坦然面对。

 

Y:Yokefellow(伙伴)

缘,妙不可言。结束了漫长辗转的求学生涯后,Poell遇到了未来的好友兼合作伙伴——Sergio Simone,两人于1994年6月共同创立了CCP srl——CCP品牌的官方生产和分销公司。二十多年来,Poell在幕后一心只顾突破自己,作为Poell“前面的那个男人(他两真没什么八卦,纯粹的革命友谊)”,Sergio代替他和CCP品牌,跟买手与媒体进行商业上的交涉,挡下了很多有的没的。有时Sergio也会跟Poell一同出谋划策,助他迸发设计上和策划符合品牌形象的展示,如“Three Refrigerated Cells”、“Dead-End”等展示便是Sergio做主策划。

Sergio在2014年接受采访时说道:“我们拒绝以传统的季度性方式运营......6个月的准备时间根本不够进行创新、技术和创造性的工作。我们需要与我们的零售商和买手店进行直接的联系——我们不与经销商合作。我们不做网上销售。我们的产品必须利用所有的感官来探索,比如皮制品的气味和舒适度,由于我们的技术,这些都不是可以完全被预测的。你怎么能通过点击鼠标就能买到这种产品呢?(当然,现在是2021年,时间足以改变一些事情)”

 

 

Z:Zealot(狂热粉丝)

Brad Pitt | SealBrad Pitt | Seal

在其设计师生涯中,Poell早已树立了时尚界“最考究”设计师的声誉,培养出一帮人数不多但购买力强的回头客,且至今仍在不断收获新的死忠粉。他们迷恋手工制作或类哥特文化,厌倦大众追逐的主流时尚。其中不乏各行各业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为其背书。

时尚大帝Karl Lagerfeld(R.I.P)当年是在巴黎的先锋买手店L'Eclaireur初见CCP的作品,尤为喜爱,不吝赞美:“Carol Christian Poell?他是个很棒的设计师。我买了他很多作品,都很精致,可惜它们对现在的我来说有点大。”作为L'Eclaireur的大老板,服装狂人Armand Hadida慧眼识英才,很早就在多个场合竭力推广CCP:“(说出一个你欣赏的设计师/建筑师?) 我喜欢建筑师进入时装设计行业搞跨界——打破界限和合作在创造得过程中至关重要。但如果我必须提到一个人名,那必须是Carol Christian Poell。”“从他第一个系列开始我就一直在代理。他远离时尚、潮流和营销策略的道路对我至关重要。一个对金钱毫无反应的人......Poell对时尚的接触是一种技巧,他深受买手和消费者的尊敬。”Yohji Yamamoto也曾穿过CCP接受访问。

黄伟文1998年穿着CCP产品黄伟文1998年穿着CCP产品

转到娱乐圈,穿过CCP的明星不胜枚举,第一印象便是著名演员Brad Pitt——他多次上身CCP多款皮衣。曾是职业pattern maker的著名歌手Seal对CCP自然喜爱有加,已经成为CCP的“活广告”。滚石乐队曾经要求CCP为其提供舞台造型,而CCP方的回应是:你们有钱,自己去买,“我不是在给年老的摇滚明星做表演。”

倘若说韩国带货王权志龙、广东歌手张敬轩他们的上身或许是源于Stylist,那么国内最“Avant-Garde”的歌手麦浚龙、娱乐圈时尚活化石黄伟文(他真的很懂这些)等的着用就真的是源于自身对CCP的了解。

 

 

以及...Zeitgeist(时代精神)

Style ZeitgeistStyle Zeitgeist

在全球,最知名的先锋品牌论坛应该就是2006年创立的Style Zeitgeist了(简称SZ)。创始人Eugene Rabkin(论坛ID:Faust)早期也混迹The Fashion Spot等综合性时尚论坛,曾为BoF、Vogue Russia、Highsnobiety等出版物和媒体(也有Style Zeitgeist的衍生媒体SZ-MAG)撰写时尚和文化方面的文章(不要脸的说句,本人应该可以称为“SZ-MAG中文网”了~),也曾在帕森斯设计学院教授批判性写作和时尚写作课程。可以说,曾经SZ论坛最鼎盛的时候,很多志同道合的先锋时装爱好者聚集于此积极讨论,贡献了很多津津乐道的内容。

无论是Style Zeitgeist作为一个先锋论坛向更多人推广了包括Carol Christian Poell等一众先锋品牌,还是Carol Christian Poell作为一个设计师/品牌/创意团体,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时代精神。SZ现在是什么境遇就不用多说了,以Rick Owens为风格代表的“暗黑先锋”早已成为恍若隔世的历史,热度的不断衰减是必然的。

In-Between 2020 U-Officer 36号色 | AJ1 & Travis ScottIn-Between 2020 U-Officer 36号色 | AJ1 & Travis Scott

“我不太在乎潮流,我只做我想做的,这是自然且自发的。当然,这是一种时代精神,但我从未受到影响。事实上,我总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启发,但也从来没有影响到我。”CCP早期的风格(大概是前5年左右)偏向裁衣和比较直白的材料语言,以及大规模使用涤纶和莱卡等人造面料,不只有糖果色、彩虹色,还有Logo款;中期(截至开始复刻之前)加入了一些概念性和技艺,在不断以线性延伸的方式进行实验后,迎来了2008-2010这三季巅峰期,于此,CCP基本上已经超脱/逃离(off scene)了季节和时尚趋势,有些内容极端到现在的Poell也没法再超越自己,陷入了完全相同(self same)复刻出品的死胡同(dead end);从复刻直到现在的升级版过渡(in between)产物,则是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时代精神,相比以往也一定程度地妥协了:机能、老爹/丑帅鞋、AJ1 & Travis Scott标志性配色等火极一时的趋势。

Errolson Hugh穿着自己的AcronymErrolson Hugh穿着自己的Acronym

与此同时,以CCP为首的老派先锋品牌们,现今最大的对手并不是主流奢侈品牌,而是Acronym、Aitor Throup、Sruli Recht等为代表的新派先锋。“机能风”的风格代表Acronym,通过改造军事户外层搭系统和使用极端面料(很多都是军事标准,要知道,这些材料的研发成本是没有上限的),一定程度上拒绝了“计划性报废”。再将符合人体工学的制版和来自军事制服、运动装的细节融入自己的设计中,较为朴素的颜色将重心放在了外形和功能上,并更侧重功能。

Aitor Throup即将推出的AnatomylandAitor Throup即将推出的Anatomyland

以《当足球流氓成为印度神明》出名、骷髅背包为大众代表作、插画比设计还多的Aitor Throup,从每个不同的境遇下人体的姿势出发,打造出该境遇专属的人体模型并以此制版,材料和颜色也根据境遇所需提供最佳解决方案。异形静态人台加之动态剪裁下的服装,就像一段视频,动态版型蕴含了“每一帧”各异的静态姿势,比绝大多数以静态人台做的“单帧图像”服装都更为先进(在这里期待一下他即将推出的、蕴含其15年来研究之大成的“Anatomyland ”系列)。

Sruli Recht使用菌类皮革所制鞋款Sruli Recht使用菌类皮革所制鞋款

相比于服装设计师,把Sruli Recht描述为“工业设计师”更合适。他以“Forget Me Knot”人皮戒指成名,并涉猎香水、酒杯等其他轻工业领域的相关设计,大多数出品只为取悦自己,不予售卖。背靠Ecco Leather之后,他在材料方面的研究更是放飞自我:如在人为真空条件下,使用菌类培育出的皮革做鞋面,菌丝发泡材质制作鞋底,以此实现“在太空中自给自足地生存”的想法,也契合了当下的可持续理念。

老派和新派两个时代的对比,就像贴近现实/趋向虚拟,基于历史传统的蒸汽朋克/敬畏未来科技的赛博朋克,炫技远远大于实用性的物质化/基于实用性去炫技的去物质化(这里的“炫技”非贬义,更像是:在某一境遇下使用远超该境遇的技术,对认知内的实用性毫无增益。例子:曾有同学在听完成物染和一片式服装的动力学服装结构的解释后,反问了一句:那穿上去跟他身上的Puma短袖和AF1有什么肉眼可见的区别?),粘腻潮湿厚重的遗弃角落/干脆无尘轻盈的都市穹顶,挥舞生锈铁链血肉模糊的屠夫/手持激光剑全身数码化的未来忍者,低调至近乎隐身/高调幽默LSP的IP化社交媒体人格(特指Errolson Hugh ,也包括Rick Owens等),《Me Against the World》般个人或小团体孤胆英雄主义/《We Are The World》般接受多方合作在理解和妥协中实现共赢......等。

09季度屠宰场和MotelSalieri店内(注意Drip球鞋和墙壁颜色的对应)09季度屠宰场和MotelSalieri店内(注意Drip球鞋和墙壁颜色的对应)

最后,社交网络的炫耀性也重新赋予了CCP一些老设计新的生命,以及本身基于现实但又超现实主义的设计风格——以配色为例,Poell经常从现实中尤为常见以至于熟视无睹的生活细节上取材,如“伤口愈合(生物)/金属氧化(化学)”对应以Drip Rubber形式呈现的“血红/黑绿”球鞋,显得特别自然——CCP的产品反而适合在这个过度图像化的Instagram时代/无限夸张追求新奇的审美风潮时代/各式展览颇多且人均艺术爱好者的时代,成为一种民主化的艺术品来进行摆拍。

这是最好的时代吗——应该是的,不然你们也看不到这篇文章(希望你们也能看一下后记)。

 

 

 

 

最后,依然以一段Poell的快问快答结尾吧:

 

代表作是?——并没有;

是什么激励着你?——问题;

经历如何影响设计?——在设计中质疑自己;

过程还是产品?——生产产品的过程

美的定义?——无法定义

人生观?——怀疑;

学到最重要的一课?——Not everything sells.

 

 

 

图片、采访及部分文字来源:

Carol Christian Poell官方

Ink

Lift

MAK.at

Grailed

Darkland

Samsa G.

Lazzari Store

The Library 1994

The Office Gallery 

公众号:先锋狗C

微博:doublev_z

微博:Primafacieee

微博:AMoveableFeast

微博:2000l3l9

Tumblr:carol-christian-poell-archive

Instagram:carolchristianpoell_archives

小红书:烏鴉先生

The Academia

Style Zeitgeist

The Fashion Spot

Style Forum

LE PARADOX

Spatial Narratives

The New York Times

Anniversary-magazine 

Instagram、Google等杂七杂八的图片搜索

Ulrich Lehmann《Fashion and Materialism》,以及微博:doublev_z的翻译

Christian Michel《Thought Without Concept》,以及微博:yuzhhhu的翻译

 

 

Special Thanks:

Davina Lau、lllChEnHaOlIl、Ran、郭大大_GROUNDLESS_、yuzhu、.+. 、咸兮姑娘、AMoveableFeast、太史、KIMKIMKIMKIM、徐小喵(@喵娘叫做徐小喵)、Mars。(排序随机)

以及对时尚零概念的、被逼着看完全文的、本人可怜的亲妹妹~

 

 

Corresponding Author:

doublev_z

 

一段小小的后记:

也曾问过自己:为什么要在Carol Christian Poell上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或者说,为什么会执着于喜欢和研究“先锋”这种现今无法带来更多曝光和着数的风格呢?

很有趣的是,就本人而言,长期关注CCP后,在码字上的直接收获就是——不论写什么品牌,字数问题永远不用愁:与一个有一定地位的品牌进行合理类比和分析,是一种有效扩充文章字数和升华文章内容的方式。毕竟无数品牌和设计师明面/暗面地“致敬”着CCP,或是跟CCP一样的灵感来源/思维方式。

事实上,专精于某一风格或某一具有代表性的品牌,并不会使个人视野局限于此,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框架以后,当看到其他风格或主流品牌(不论是奢侈品还是街头品牌),自然会发现其中一些喜闻乐见的共性,更有助于去了解它们。同理,不要因为“降低逼格”“掉价”等理由而去抗拒了解其他类型的品牌,一样也能从其中发现符合你个人喜好的知识点。这便是对其他品牌都是被动了解状态(被动了解不代表一看就过),本人也敢写“消费主义”、“流量红利”、“商业真假”、“时尚理论”等此类宏观话题的原因。

《齐马蓝》《齐马蓝》

某位经常与Poell相提并论的设计师在对往年的CCP表示“great job”的同时,对于In-Between,则以惋惜的神情轻摇了下头。而个人看来,现在的Poell,就像《齐马蓝》(《爱,死亡和机器人》第14集)的齐马,从“泳池边的意外”开始,兜兜转转之后才发现它不断追寻的、认知中熟悉又模糊的那一抹蓝色,便是它的“本我”。Poell以各种极端性的创造力和智慧去突破传统,追寻着那一抹“先锋”的同时,他作品中的“蓝色色块”也越来越夸张,并成为其被他人视为“王者”的资本。复刻期和In-Between舍弃了很多巅峰期之前独特的“蓝色色块”,在逐渐回归他“到头来,我也就做了一条裤子,一件夹克和一件衬衫这点微小工作”的“本我”(跟第一季一样,新版In-Between在某些方面采用了“透明”元素,接下去会依然如此,无意外的话)。至于他会不会像齐马一样“谢幕”并寻求“单纯的快乐”,还是交给时间去验证吧(这段话之所以不放正文,因为只有看完正文,以及看过《齐马蓝》原著和动画,才更能理解个中意味)。

即使相比两年前的版本已经补漏了不少内容,但该标题的“终极”二字与本文的“百科”性质联系起来依然会有争议,且因为Poell个人性格/资料的匮乏/本人能力有限等原因,本文实际上仍远远达不到“终极”,有些本可展开讲述的地方只能一笔带过,要喷的话望轻喷。

这些年生产的内容以Rick Owens和Boris Bidjan Saberi居多,有点尴尬的是,一提到Mascarar这个ID,很多人第一印象依然是“CCP A-Z”,即使CCP的文章只有这一篇,即使也给上述两者写过A-Z。以及,“CCP之王”这个称呼既受不起,也配不上,叫“CCP理性吹”就行了...

对自己的定位一直都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示经个人粗略理解后的复杂理论”的码字二传手,因此,若你们能从本文得到一些关于“为什么Carol Christian Poell会被捧上高位”的收获,由此更能理解doublev_z的硕士毕业论文、他导师Ulrich Lehmann的《Fashion and Materialism》CCP章节、Christian Michel的《Thought Without Concept》等学术性文章的话,便是一种认可。

于本人而言,这便是个人认知内的CCP最全指南,部分地方带有些许个人情怀,希望它即便不是你们的最全指南,也能做最“通俗易懂”的指南吧。也请把该文与其他一系列文章一样,当成一个交流即可,这是一个提升自身水平的途径,所以疏漏错误之处也请不要留情,我渴望一切超出自身认知的知识。

Thanks Again!

​​​​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