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原创 · 重庆旧事】民国时期重庆的那些交通工具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重庆轮渡路线图片 【独家原创 · 重庆旧事】民国时期重庆的那些交通工具

【独家原创 · 重庆旧事】民国时期重庆的那些交通工具

2024-05-19 04: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山轿是上山下坡的重要交通工具

山轿也称为滑竿,其作为代步工具,在近代城市多已匿迹了。重庆因是山城,除市区几条马路稍显平坦可容车辆通行外,其余的支路多是高高低低,小街小巷更是狭窄,加之市内的无数层梯坎,汽车、单车根本不能通行;而黄包车只能走马路。山轿轻巧灵活,大道小道皆可行走。同时,江岸各码头坡高势峻,长长的石梯步道不下百阶。在这些地方,唯有山轿能充分发挥它的优势。

抗战时期,为躲避日机轰炸,每当敌机接近市区时,就拉响警报,人们闻声躲避,待敌机离去后,再解除警报,名曰“跑警报”。

重庆由于多山,防空洞大多开凿在山上。因此,跑警报无论是躲到山上的防空洞里,还是避往乡下,都要走小路、坡路,这时,汽车、人力车都没法使用,只能选择山轿,因此,山轿成为山城市民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之一。

重庆的山轿有一特点,就是后杠较前杠长过一倍有余,据说这样是为便于上下坡而特制的。此外,山轿所用的竹竿细长而韧性良好,据说其减震效果比当时的凯迪拉克轿车还好。虽然山轿的价格比人力车更贵,约超过人力车价格的三分之二,但是,山城市民对山轿颇为钟情。在重庆,无论是斯文调调的知识分子,还是大腹便便的生意人;无论是豪门的名媛淑女,还是走亲访友的村姑民妇;无论是南腔北调的外地人,还是满嘴唧唧歪歪的“洋鬼子”,对山轿都情有独钟,出门办事,上山下坡,都可以在颤颤悠悠之间,好好品味一番这山水之城的独有魅力。

三区市民依靠过江轮渡往来

重庆三面临江,民国时期江北、渝中半岛、南岸之间并无跨江桥梁,因此这三区市民的往来,只能靠过江渡船。抗战爆发前,市内乘客和货物过江全靠木船摆渡,全市计有渡、驳船2000多艘。抗战爆发后,重庆市内人口激增,水上交通也日益重要。1937年12月15日,新任建设厅长何北衡在重庆召集川江航务处、市社会局、市驳渡事务所、民生公司等单位负责人,商议筹建重庆轮渡股份有限公司。

1938年1月1日,轮渡公司筹备处向民生公司租用“民约”、“民庆”轮,正式开行储奇门至海棠溪轮渡航线,重庆市内轮渡正式开办。1938年6月,省建设厅长何北衡兼任轮渡筹备处主任,之后又在汉口购油船数艘。1938年9月,正式成立重庆轮渡股份有限公司。

据调查,市区轮渡各码头,以朝天门与江北觐阳门对河往来最多,每天约60余次,其余各处约在三四十次,营业收入则以东水门、望龙门码头为第一,朝天门、嘉陵江码头紧随其后。至1940年,该公司共拥有轮渡14艘,航线7条,计有储海线:望(龙门)、龙(门浩)线;朝野(猫溪)线;朝弹(子石)线;朝溉(兰溪)线;朝江(北咀)线;储黄(沙溪)线。公司职工曾达700余人,每日客运量达5万人次,月载乘客160万人次。

中国三峡博物馆 黄河

来吧,加入快乐生活QQ圈:

快乐美食 246745340

快乐光影 156639755

快乐书画 151936298

快乐歌舞 213873359

快乐休闲 115748283

快乐健康 217930841

征稿启事:

本报卷首语特向广大读者征稿,要求投稿人文章感情真挚、有感而发,能写出对生活和人生的感悟,字数1200字以内。欢迎大家投稿。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招商电话:63630255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