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东印象(6):魅力杨桥,闪耀怀邵衡铁路的明珠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邵商曾小山 邵东印象(6):魅力杨桥,闪耀怀邵衡铁路的明珠

邵东印象(6):魅力杨桥,闪耀怀邵衡铁路的明珠

2023-08-01 01: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怀邵衡铁路打通了邵东快速“出海”的通道,杨桥镇处在这条铁路连接衡阳邵阳两市的正中心位置上,尤其可贵的是,怀邵衡铁路在杨桥镇书院村(原名兰桥村)设置车站,加上她本来拥有衡邵高速公路互通出口,以及S315省道和八老公路经过境内,独一无二的交通优势立刻显现。

要想富,先修路,杨桥镇的命运因交通改变。2010年衡邵高速公路通车后,我每次从广州回老家都是在杨桥互通下高速,每次都会看到杨桥镇在热火朝天搞建设。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座工厂机器轰鸣,一条条街道干净整洁,印象中的杨桥镇,生机勃勃,充满希望。

怀邵衡铁路将进一步拉动杨桥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激活历史文化。例如代表邵商文化源头的“荫家堂”和邵东教育源头的“杨塘书院”正拂去尘埃,走进大众视野之中,成为邵东最靓丽的文化名片。

位于杨桥镇清水村的荫家堂,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邵东县目前唯一的“国保”单位。古宅始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由申承述兄弟主修。地理位置坐北朝南,对称布局,厅堂为风火山墙,南向为人字屋垛,总建筑面积9191平方米,屋墙全部用青砖砌成,有正屋108间,杂屋40间,天井44个,是一座体量庞大,布局严谨,建造精美的清代大型古民居建筑。站在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佘湖山上远望,只见她背靠凤凰山坐落在山窝里,飞檐刺天,青砖高墙,栋角相连;堂前的水塘波光潋滟,稻田连垄连片,蒸水河通江达海,流淌不息。

荫家堂,“荫家”是馀荫及远的意思,暗含“荫庇子孙,悠久无疆”之深意。浏览古宅,不仅饱览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精华,而且感悟邵商文化诚信济世。在杨桥镇,至今流传荫家堂主人发家致富的故事:乾隆年间,宝庆大旱,一队米船行至邵阳东乡(邵东古称)地段时,因蒸水河道干涸搁浅、被迫停在申家余庆堂址前的蒸水河口。一连数月,晴空万里,蒸水日渐枯竭,米商心急如焚,最终决定脱手。临走前一天,商定将十几条米船留下,以极低价格,委托申家主人申蓝田就地贱卖。当天夜里,却突然下起瓢泼大雨,蒸水河猛涨,申蓝田抓住机会将米船运往衡阳,再经湘江转运至久旱饥荒的湖北,不出十天,全部脱手,获得高额利润。 然而,申蓝田却将本钱和利润全部交还米商。米商们被申蓝田的诚信义举打动,于是决定带他入行做米生意。自此,申家介入米业,凭着诚信和精明,经历三代人不懈努力,到申承述当家时,申家稳稳地做了湘中南第一大米商,修建了荫家堂这座全国最大的连体古民宅。

对申家的创业史,《宝庆府志》有明确记载,“申蓝田分业不足十亩,以微资振起,田连阡陌”。而后其子申源斋“承父业,善经营,复扩先畴”,诰封奉政大人佐鳌。其孙则为荫家堂第一任主人申承述,诰封儒林郎,是太平申氏第十九代孙。祖父三代均被宝庆府志记述,实属少见。过去宝庆府田满贯的大户相传有“武冈邓,南路伍,东路申”,“东路申”讲的就是蓝田公祖孙三代,申家传至申承述,据说拥有良田九千亩,其家势可见一斑。

荫家堂精美建筑

让人称道的是,富起来的申氏家族广行仁善之举。例如捐资一半修建宝庆府东关桥(现邵阳市青龙桥),并且在平时积极救济贫困乡亲,广行仁义慈善。清朝兵部尚书彭玉麟曾专程探访,并提笔留字赞扬其仁善精神。

2017年3月,艺术电影《城市那边有座山》在邵东县开机,将荫家堂作为主场景。7月,荫家堂再次迎来改变命运的机会:国家拨文物资金专款2000余万元对古宅进行修缮,并打造配套的古商业文化步行街。杨桥镇政府还着手以荫家堂和怀邵衡铁路书院高铁站两个重点项目为契机,将荫家堂田园综合体开发与佘湖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升级结合起来,配合邵东打造全域游。

杨桥镇的另一张名片杨塘书院,虽然规模形制不像荫家堂那般恢宏,却同样让人景仰——这所古老的学校始建于1901年,虽历经风雨,几度变迁,却始终薪火不灭,培育了无数英才。

据校史记载,杨塘书院最初是邵阳太平曾氏家族的私垫,由邵东先贤、时任上海道道台(相当于副省长)的曾炳熙捐资2万银元修建。院址位于今杨桥镇书院村,坐落在巍峨的罗石峰下,蜿蜒的兰溪河畔,因门前有一口大池塘,垂柳成荫,故名杨塘书院。整座学校坐北朝南,“田”形布局,东西长72米,南北宽34米,有房屋56间;院内有水井二口,四处空地为小花园;院后有21亩山林,苍松翠柏,鸟语花香。

杨塘书院最初30年,主要倡导国学教育,传授传统文化,直到1940年追随孙中山的同盟会会员曾伯兴担任校长后,注重科学和全面发展,开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教育。1942年杨塘书院废私垫创办新式中学,改名为会辅中学。解放后的会辅中学脉分两支:一支迁至佘田桥蒸水河畔,改名为蒸上学校,该校后来析出多校外迁办学,今日邵东一中、邵东三中、邵东四中三所高中皆源出于此;一支仍承杨塘书院旧址而改为杨塘中心完小,1969年改为杨塘学校,1986年恢复杨塘书院校名,现为杨桥镇初级中学。

梳理杨塘书院一簇母子学校的历史,顿时发现名师俊才辈出,光彩夺目。

创始人曾炳熙称得上彪炳千秋。他是邵东有史以来为数不多考中“举人”并担任省部级高官的人,历任户部主事,总理衙门章京、员外郎、道台等职,加二品衔,赏戴花翎,诰封资政大夫。史籍记载他“长于辞令,擅外事”,曾代表清政府参加法国人主持的中越边境划界谈判,寸步不让,又曾署理江南洋务总局仪征淮盐总栈,是具有世界眼光的洋务派官员。曾炳熙外交上的功绩,在后起的邵东老乡中,似乎只有祖籍邵东县黄陂桥乡,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蒋廷黻可比,后者曾担任中华民国行政院政务处长、驻苏联大使、驻美国大使、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署长、台湾驻联合国特别代表等职,被誉为国民党官员中“最知外交的人”。

杨塘书院历任山长(校长)均是高配。首任山长曾儒虽只是秀才,但是饱学之士。次任山长王龙文(又名泽寰)是探花(进士第二名),官至翰林院编修,学问尤其渊博。第三任山长曾廉也是举人,曾任国子监助教,参与编修《大清会典》,戊戌变法中弹劾康有为、梁启超闻名全国,后来率兵抗击八国联军侵华,晚年回乡执掌杨塘书院凡16年。民国时期,著名乡贤匡互生也到学校讲学。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杨塘书院英才辈出。粗略统计,过去100多年,在杨塘书院本部、包括在析出的邵东一中、三中、四中求过学的优秀毕业生超过10万人,其中,一百多人考上清华、北大、复旦等名校。杰出校友有学部委员、院士、将军、省部级高官等。例如: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赵文宪,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健龙;原兰州军区副参谋长周美华少将,原海南军区副政委兼纪委书记刘人杰少将,国防科技大学教授、科哲博导刘戟锋少将;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张剑飞,湖南省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桂求等。其他如余思明、尹梦龙、羊春秋、肖田元、曹袖、曾赞荣、曾超群等跻身学界或政界的精英举不胜举。

杨塘书院析出的邵东一中、邵东三中至今是“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每年高考升学率和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的人数在邵阳市、乃至湖南省都名列前茅,其中,邵东一中还是清华大学“领军计划”校长实名制推荐学校。固守原址的杨塘书院(杨桥镇初级中学),是省级“文明卫生单位”、“合格学校”,市级“红旗先进单位”,每年初中毕业会考成绩在全县首屈一指,无数杨桥学子从这里毕业后考入高中,继而考上大学,成为耀眼人物。

分析杨塘书院百年教育薪火不灭,应归功于邵东人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并且热心教育公益事业。在清朝,邵东几乎各乡各保均有较大规模的私塾,它们多数是由当地乡绅牵头联合族人捐资创立,用来培养本族优秀子弟、包括资助他们深造求学。例如著名乡贤蒋廷黻、何廉幼时均在族人创办的私塾中读过书,并获得资助到美国留学。

杨塘书院最初是由乡贤曾炳熙捐资建立,1941年又成立董事会,由民族资本家曾振之任第一任董事长,同时决定加捐校产,当时殷实人家和有识之士,如曾敬夫,曾贵初,曾清新等,共襄盛举,慷慨捐助,乃扩建校舍,增添校具。1942年创办会辅中学后,曾氏后人在杨桥和流泽等地还相继办起了守约、养吾、培基和宣受学校。进入21世纪,曾氏名人曾小山在做大做强企业的同时,始终情系教育事业,曾氏家族累计捐款3000多万元对包括邵东在内的全国多个地方资助教育教学。

余荫悠久,书香飘溢。太平曾氏百年来热心教育的大爱不仅赢得广泛赞誉,也激发本族子弟努力向学。据悉,上世纪80年代以来,曾氏子弟有多人考上北大、包括美国常春藤大学等名校,或跻身政界主政一方,或出国留学从事科研工作,取得突出成就。

一座乡镇,因交通改善腾飞,而支撑她长久发展的是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杨桥镇,深受荫家堂邵商文化和杨塘书院书香的熏陶,伴随着怀邵衡铁路通车,将璀璨夺目,熠熠生辉。

作者声明:写作此文是为了推介家乡,因本人不是历史专业研究者,所引史料虽然皆有出处,但未必全部正确。欢迎专家勘误指正。

附:独立、理性,心存善良和敬畏,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乡土历史人文。长期坚持原创不容易,如果文章引起共鸣,敬请大家留言并分享,以鼓励我继续写作。谢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