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桥, 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桥梁之一, 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赵州桥是什么时代造的 赵州桥, 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桥梁之一, 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

赵州桥, 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桥梁之一, 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

2024-05-14 19: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力发展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开始腾飞,从此以后我们国家就有了一个“基建狂魔”的绰号。我国创造了无数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据世界桥梁排名,前十座最具创造力的桥梁,有8座在中国。可以说,我国是建造桥梁技术最高的国家,没有之一。

说到桥梁的建设,早在我国的封建时代就非常领先。河北的赵州桥,距今1400多年历史,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桥梁之一。在岁月的历史中,这座古老的桥梁经历风吹雨打,还抵挡过多次洪水的冲击,如今他仍然屹立在洨河的河面上,这是人类桥梁史的一个伟大奇迹,世界瞩目。

赵州桥建造的时间在隋代,是河北赵县城南的一座用石头打造的桥。这座桥的建造师和设计师实际上是一名石匠,名字叫李春。在史书上,李春的消息很少,在当时他应该只是一个平凡普通的工人。但是这个普通人却打造出了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他的作品历经多年,依然伫立在河面,赵州桥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古代石桥。

在隋朝时期,河北的赵县是南北交通的一个必经之路,也是交通枢纽重镇。赵县北上可达涿州,南下可以洛阳,所以无论是军事还是贸易,这座城市都十分繁忙。

但是这个赵县有一个缺点,他的城镇被一条洨河一分为二,每当雨水季节或者发洪水这个城镇两边的百姓就被这条河给阻挡了。公园605年,政府决定在这里建造一座石拱桥来解决这个长期困扰的问题。

当地的石匠李春就接受了这个任务,他带领自己的施工对洨河的两岸进行实地考察、选址做精心的设计工作。他们连夜施工,没过多久,他就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或许李春自己都没有想到,他建造的桥在1400年后还完好无损,继续在洨河之上发挥巨大的作用。他们的设计和施工,创下的新技术,就算到了现在也还在一直沿用。这座桥的建成也代表着中国古代的桥梁技术进一步提升了一个高度。

桥梁建造完工后,当地人给他取了一个“安济桥”的名字,希望这座桥能让赵贤的人民平安,经济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幸福。但是后人还是习惯将它称为赵州桥。这座桥梁的造型十分优美,我们古人习惯将建筑上的门洞或者桥洞称为“券”,但是大多都是半圆形。赵州桥的“券”就比较不同,他小于半圆,那段弧线特别优美。

赵州桥有独特的美态,许多文学家都对它进行过赞美,“里之如初月出公,长红饮润”,意思就是说这座桥就像一弯新月。

在桥洞的两边有个桥肩,古人叫为“撞”。李春在设计“撞”的时候就走了不同的寻常路,他在“撞”上建造了两个“小券”。

因此,后人把这种建造方式称为“空撞券桥”,被世人沿用,因为这个设计可以说是颠覆了世界的桥梁建造史。}这种建造模式可以节省大量的材料,节约成本。加上,这种方式可以减轻桥本身的重量,让他能更加稳固。

洨河在雨季的时候经常遇到河水暴涨,之前其实也有过石桥,木桥,但都无法抵挡洪水的侵袭。由于赵州桥比较轻,在被洪水冲击的过程中,承受的“力”会减少,因此它在洪水季节也能安然无恙。

那四个“小券”的设计,更是神来之笔,当洪水来临时,这些“小券”可以快速将洪水分流,从而减少了桥梁本身的压力。

所以这种“空券撞桥”是世界上伟大的设计和建造。西方社会到了14世纪才有了这种形式的桥梁,比李春的赵州桥晚了八百多年,但却早就被洪水冲毁了。所以李春如果在现代,就是妥妥的顶尖桥梁设计师。

不仅如此,李春还大胆采用了并列式的设计,这种设计在那个年代算是创新技术,他用各种铁钉将窄小的石块钉在了一起。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大大提高了坚固的效果。这些创新大胆的设计让赵州桥伫立1400多年而屹立不倒的原因。

赵州桥创造了许多奇迹,虽然李春的生平我们不太了解。一个不被时代重视的石匠,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在我国的建筑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属实了不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