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词作为描述性次谓语的德汉对比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谓语和形容词的关系 形容词作为描述性次谓语的德汉对比研究

形容词作为描述性次谓语的德汉对比研究

2023-07-01 03: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来自 知网  喜欢 0

阅读量:

34

作者:

俞思羽

展开

摘要:

"次谓语"概念源于西方语法理论,其主要功能是对主谓语客体的后置描述.其分为"描述性次谓语"和"结果性次谓语"两大类.在德汉两种语言中,两种次谓语的主要差异在于:描述性次谓语作为后置修饰语出现,是对主语和宾语客体的描述,与动词关系松散;而结果性次谓语是只描述宾语客体的结果状态,与动词关系紧密.但并不是说,描述性次谓语不如结果性次谓语重要,它也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因此,不能忽视对此现象的研究.近年来,德汉语法领域对次谓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结果性次谓语的句法层面,大部分的研究运用生成语法理论,对结果性次谓语与动词所形成的结构,以及其指向性进行了深层阐释;而对描述性次谓语的研究在汉语中极为少见,其原因为汉语没有词形曲折变化,描述性次谓语如同一般状语一样总是位于主谓语之前,很容易与状语混淆.比如德语中的次谓语"Er isst einen Fisch roh"在汉语中体现在句中状语位置上"他生吃了一条鱼",如同"他小心地吃一条鱼".描述性次谓语在汉语中也因其特殊的位置常被称为形容词状语,但两者是否等同,还有待于对描述性次谓语进行进一步研究,厘清德语描述性次谓语与形容词定语及汉语描述性次谓语与形容词状语之间的关系.本文以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为依托,结合语义学视角,试图解决以下问题:是否所有形容词都能作为描述性次谓语?描述性次谓语和形容词定语及形容词状语在德汉双语中究竟存在何种差异?汉语中如何区分描述性次谓语和形容词状语?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预先对可出现描述性次谓语的句型做出限制.德语中的描述性次谓语可出现在任何句型构式之中,而汉语里他们主要分布于DE及V-V构式里.所以,本文在汉语部分着重研究这两种构式中的描述性次谓语.之后从定义出发,对比德汉两语中的主次谓语概念,在定义上明确"形容词描述性次谓语"的存在性以及其指向性.然后,从这一现象本身出发,通过对例句的分析和总结,探究充当描述性次谓语的形容词的限制条件.之后,在德语中着重论述其与形容词定语的差异,在汉语中着重其与形容词状语的区别,从而尝试对三者进行系统区分.通过研究可知:所有能表示状态的形容词,如德语中的评定形容词及汉语中的状态形容词均可充当描述性次谓语.德语中,描述性次谓语在句法上形态固定,位置灵活;语义上描述所指对象在动作发生期间的状态,时间结构上与所发生的动作具有同时性;语用层面,由于其位置灵活,与其所指的对象关系松散,会出现同时指向主语或宾语的现象,判断具体指向需依靠上下文,具有一定主观性.而形容词定语主要位于冠词与名词之间,位置固定,需进行曲折变化;语义上,描述所修饰名词的特征,此特征与动作发生时间无关,具有恒久性;语用层面与所修饰词关系紧密,不会出现歧义,表述具有客观性.而汉语中,描述性次谓语与形容词定语差别在于,句法上前者受到"的"标记,放在名词前.而后者受"地"标记,放在动词前,两者的位置均相对固定.语义上,描述主语和宾语在动作发生时的状态,时间结构具有暂时性特征;但由于人与人认知结构的差异,在出现述人形容词时,可出现描述性次谓语语义指向主语或动作的情况,具体指向需按照上下文判断,具有主观性.而形容词定语与修饰词关系紧密,始终具有客观性.其与状语主要区别在于,虽然描述性次谓语处于状语位置,位置固定,但其副词性弱,不作为副词使用;语义上,其指向主语或宾语,但只对所指对象状态进行描述,不像形容词状语那样对动词进行语义修饰.本文创新点在于:将语义与句法相结合,研究分析指出充当描述性次谓语的形容词与充当定语和状语的形容词的区别,从而提出充当描述性次谓语的形容词的限制条件;利用时间结构概念来区分德语描述性次谓语与形容词定语,厘清汉语描述性次谓语和形容词状语之间的关系.

展开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