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群舞《阳光下》舞蹈动作创编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藏族舞蹈动作图片 藏族群舞《阳光下》舞蹈动作创编研究

藏族群舞《阳光下》舞蹈动作创编研究

2024-06-03 11: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刘胤廷

一、藏族群舞《阳光下》概述(一)舞蹈编导

群舞《阳光下》的编导梅永刚教授是国家一级编导,四川理县人,羌族,现任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系主任。梅永刚教授自十来岁从艺以来,一直十分注重对民族文化、民族历史的深入探究,以民族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为基底,创作创新民族舞蹈,体现民族文化底蕴。代表性舞蹈作品有《上房梁》 《尔玛姑娘》 《跳羌红》等。

(二)舞蹈演员与舞蹈角色

藏族群舞《阳光下》中的舞蹈演员均选自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学生,主要是大一至大三年级的学生,男女演员总共为33 人,其中男演员17 人,女演员16 人,汉族居多。笔者于2019 年10 月开始观摩排练,12 月加入舞蹈排练,参演其中的一女四男“爱情段”。群舞《阳光下》中的典型舞蹈角色包括“藏族老爷爷”“牧羊女孩”“羊群”“格吞竞技者”“藏族女孩”“藏族小男孩”,每一个单个形象的舞蹈角色都是藏族性格化的象征,以藏族舞蹈风格性特征为基础,用个性化的舞姿凸显舞蹈角色的独一性,形成典型化角色。舞蹈中“藏族老爷爷”的形象从开头至结尾贯穿其中,以三次简单富有层次感的形象展现了一位藏族长者的朴实叙述,在舞蹈情节中娓娓道来。群舞《阳光下》的舞蹈角色是藏族人民生活化的集中体现,是独一无二的典型化形象。典型化形象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形象,就在于它对人物的精神归属和社会环境具有很大的涵盖面。每一个丰满立体的舞蹈角色因为被注入浓厚情感而得以表现。

(三)舞蹈梗概

群舞《阳光下》 似一部藏族人民简史,实实在在看到历史分量的一个舞蹈作品。藏族人民在农奴制社会下受人剥削,弯腰劳动,在一次次的朝拜、渴求、呼喊中迎来了期待的“阳光”,这个“阳光”是大自然的阳光、党的阳光、社会主义的阳光。温暖阳光下,人民自由放牧、游戏、劳动,追求心中所爱,在阳光下收获了青稞粮食,寻觅了爱人,舞起幸福的水袖,众人欢腾。新一代的小孩跳起了藏族传统舞蹈,在阳光下感受到新生的传承,藏族人民代代相传的精神力量和永不停息的坚韧步伐。

二、藏族群舞《阳光下》舞蹈动作创编(一)群舞《阳光下》的舞蹈动作形成

群舞《阳光下》中的舞蹈动作创编紧紧围绕藏族人民的劳动生活展开,将平日里劳动生活的人体动作揉碎、重组、发展、创新,创编成生活场景舞蹈化的熟悉景象。舞蹈前半段最核心的动作“朝拜”与“水袖打地”,中间转换段“太阳升起”时的水袖舞段,后半段劳作中的“拾”“摘”“打”等,都是以藏族文化背景为基础形成舞蹈动作的“核”,在准确并概括性地抓住生活动作中的“核”之后,对“核”的内涵展开丰富想象和充分美化,外化为鲜明生动的“形”。在先“核”后“形”的动作形成过程中,发挥舞蹈思维的能动作用,使日常生活劳作动作在保留原有姿态的基础上焕发新的生机,成为符合舞蹈审美形式,具有舞蹈律动、舞蹈形式的藏族风格舞蹈动作。在群舞《阳光下》的前半段中有一个象征性舞句,12 名男女舞蹈演员围成圈状,上身前压,后背朝上,每人双手环抱着前一人的腰部,头侧向圈内方向,在此造型上所有人脚下匀速步伐使圈转动起来,圈内是“藏族老爷爷”踌躇地站立起来,望向远方,转动的圆环和中间站立的个体正是藏族“转经筒”的象征,在舞蹈动作中抓住“转经筒”外形中“转”的核心,“一圈”和“一竖”的外形特征与转经筒的转动方向,产生了“核”“形”兼备的艺术效果。群舞《阳光下》所有舞蹈动作以内在的文化内涵“核”作为舞蹈动作“形”的原始动机,编创出可意会、可感知的舞蹈动作,显现着藏族人民的精神世界和社会活动。

(二)群舞《阳光下》的舞蹈动作特征

群舞《阳光下》的舞蹈动作在“核”与“形”的完善下,兼备难以忘却的美感印象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使舞蹈动作达到舞蹈作品的表达意义。达到这样的创编效果,主要是对舞蹈动作特征的细致拿捏,群舞《阳光下》的舞蹈动作特征,主要包含三个方面——诗化、个性化和形式美。舞蹈一开始,寒风呼啸,舞蹈演员们颤抖着身体、哈气搓手取暖,三三两两相互依偎,短短15 秒营造出一片风雪地的高原严寒,用简洁精炼的身体动作传递对“阳光”的渴望之情。诗化的舞蹈动作常常是感情充沛、动作精炼并且形象生动,舞蹈中的“牧羊”段同样具备这个特征,“羊儿们”由两个男舞蹈演员前弯腰双手撑地,一人叠在一人后背上,用两个人的手和一人的脚前行,可爱乖巧的“羊儿们”横向逐一出场,形象生动立体,产生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诗化感。个性化是形成舞蹈作品风格最重要的特征,群舞《阳光下》中的舞蹈角色是个性化的人物形象,而且是建立在人的共性情感基础上的个性。“牧羊姑娘”“格吞青年”的人物动作创编就十分注重脚下动作的节奏、力度、发力点,从“牧羊姑娘”的脚下步伐明显看到强弱、快慢、大小的变化,塑造一位高原上爽朗洒脱、潇洒自如的“牧羊姑娘”。在“格吞”舞段中,舞蹈演员用一根带子进行脖颈拔河比赛,左右拉扯,环绕旋转,所有演员的脚下移动不能合上音乐的节拍,而是要以紧促碎小的步伐移动,配合其余演员的呐喊助威,以舞蹈化的动作表现这项体育比赛的激烈紧张感。舞蹈中的流动舞段大部分是配合水袖完成的,前半段男女演员是用藏袍的长袖子完成“打地”和双臂舞动动作,后半段男演员依旧是藏袍的长袖子,女演员则是金黄色尼龙绸水袖,象征着炙热的阳光。舞蹈动作在水袖的“限制”中,前半段的动律以后背的起伏和双手的举落、“打地”为“核”,后半段逐渐解放,舞蹈动作的创编依照动作大小、强弱、高低、快慢有机组合,突出表现水袖流动的跌宕起伏画面感。流动的水袖富有旋律性、技巧性,极大烘托出舞蹈动作的形式美。

(三)群舞《阳光下》的舞蹈动作意义

藏族群舞《阳光下》 的舞蹈动作建立在藏民族历史文化上,藏族是一个历史文化厚重的民族,编导对舞蹈动作的创编其实是对这个民族集体深层心理的开掘。从舞蹈的一幅幅画面中看到了“叩拜”“转经筒”“牧羊”“格吞”“拾牛粪”“摘花椒”“筛青稞”“打青稞”,编导在舞蹈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长期体察,赋予作品藏民族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精神。编导在排练时这样说道:“地球是我们的母亲,西藏是她的心脏”。后背的呼吸起伏正是“心脏”颤动的象征,演员上下摆手长袖“打地”从后向前慢慢走来,迈着沉重而坚韧的步伐,一呼一吸表现着雪域高原的缺氧状态。“弯腰打地”的舞蹈动作仿佛看到西藏农奴社会制度时人民的艰辛,也感受到农牧文化中对一片土地的敬畏之情,让人联想到编舞家林怀民的作品《稻禾》,同样是对土地的深厚情感。“跪地打地”的声响正是生命的节奏,它不是虚张声势,而是渴望“太阳”,等待“阳光”的延伸感化作内心的呐喊。《阳光下》的舞蹈动作处处充满着生命的诉说,把藏族人民代代相传的民族心理沉淀化作具体可见的舞蹈肢体动作,传达出对生命精神的敬仰,作品实际的力量超过了创作意图。

三、藏族群舞《阳光下》舞蹈动作文化内涵(一)体现民俗情节

藏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传承度较完善,伴有歌唱、体育活动等表演形式。例如藏族年历的望果节,每年根据农作物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在节日的这几天欢庆丰收,举行各式各样的文娱活动。藏族群舞《阳光下》将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牧羊”“格吞”“拾牛粪”“摘花椒”“打青稞”“筛青稞”经过提炼、美化,使其变得有节律,在流动的舞姿过程中产生描绘、模拟、表现的审美效果。所有情节组合有序,呈现出一片劳作娱乐的热闹景象。活跃的生命力展现出独有的民风民俗,充沛的情感体现着浓厚的民族情结,散发出千百年来民族沉淀的艺术魅力,及藏族舞蹈生机勃勃的艺术传承价值。

(二)寄托美好愿望

藏族群舞《阳光下》表达着人民求安康、盼吉祥、追幸福的殷切希望。1951 年西藏和平解放之前,藏族人民深受农奴制的压迫,过着难以喘息的艰难生活,人民极度渴望阳光彩色的生活。在党的“阳光”,社会主义的“阳光”遍布这片圣洁之地时,“阳光”的温暖照射在每一个人心中,为人民的生活增添五彩斑斓的颜色。群舞《阳光下》通过普遍性有传达意识的舞蹈动作,以众人“看阳光”为分界线,从“严寒”过渡到“温暖”,从苦难的日子走向幸福的生活,凸显出“阳光”的来之不易以及“阳光”对这个民族的重要意义。阳光下,党的光明,社会主义制度的温暖和人民的美好心愿连接在一起,这片土地熠熠生辉,人民收获着金灿灿的幸福生活。

猜你喜欢 群舞水袖藏族 The Light Inside汉语世界(The World of Chinese)(2021年4期)2021-09-05Singing the Changes汉语世界(The World of Chinese)(2021年4期)2021-09-05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创造(2020年5期)2020-09-10水袖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舞剧中群舞编排的重要性文艺生活·下旬刊(2020年4期)2020-08-10壮族女子群舞《油帽戴到妹头上》艺术特色探析艺术评鉴(2020年8期)2020-06-03曼妙的水袖小朋友·聪明学堂(2020年8期)2020-02-24《演变》《藏族少女》青年生活(2019年14期)2019-10-21群舞冲纪录环球时报(2019-07-09)2019-07-09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小学生学习指导(中年级)(2019年6期)2019-06-01

艺术品鉴2021年6期

艺术品鉴的其它文章哈尔滨师范大学作品赏析林迦密作品赏析武汉传媒学院作品赏析分析漆器中的螺钿镶嵌岳丹作品赏析分析倪瓒山水画的意境美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