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8 脑科学日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脑年龄测试 5.28 脑科学日报

5.28 脑科学日报

2023-05-30 21: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1745期   脑科学日报

  2023年5月28日

  科  学  时  讯

  1,Current Biology:蚊子隔着一百米也能找到你!科学家搭建世界最大「气味竞技场」,揭秘吸引蚊子的关键原因

  来源:丁香学术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冈比亚按蚊(Anopheles gambiae)是传播疟疾的主要媒介生物,每年造成的死亡人数高达 60 多万。为了测试蚊子如何在更大且更现实的空间尺度上定位和选择人类宿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彭博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建造了一个溜冰场大小的户外测试场。

  研究人员发现,人体气味对于蚊子长距离寻找宿主的行为至关重要。二氧化碳和人类气味的多种成分引导了冈比亚按蚊的趋热性,受蚊子青睐的人类表现出显著更高的羧酸、丁酸、异丁酸和异戊酸的丰度,以及皮肤微生物产生的乙酰丙酮的丰度,其中以羧酸的丰度最为突出。相比之下,最不吸引蚊子的人排放的羧酸较少,但桉油醇的含量较高。

  阅读链接:

  2,Nature再发文!孙金鹏教授团队揭示嗅觉感知的分子机制

  来源:Bioon细胞

  自从嗅觉受体家族被发现后,近三十年的研究使我们对嗅觉受体的表达模式、嗅觉受体的信号通路和嗅觉受体介导的神经元投射谱等有了深入理解,然而我们对嗅觉受体和气味分子的匹配关系知之甚少。

  近日,山东大学孙金鹏教授团队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李乾研究员团队合作揭示了II类嗅觉受体mTAAR9识别4种内源性胺类配体(苯乙胺,二甲基环己胺,尸胺,亚精胺)并与下游Gas及Gaolf蛋白偶联的分子机制和结构基础,揭示了嗅觉受体“组合编码”识别配体的分子机制,阐明了II类嗅觉受体独特的激活方式,该研究系统地揭示了嗅觉感知的分子机制,为靶向嗅觉受体的药物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阅读连接:

  Nature再发文!孙金鹏教授团队揭示嗅觉感知的分子机制

  3,Advanced Science:DH突变促进胶质细胞分泌胆固醇并激活胶质瘤相关小胶质细胞促炎性极化表型的机制

  来源:BioArtMED

  IDH突变介导的PERK/miR-19a/LDLR/ABCA1信号轴促进胶质细胞分泌胆固醇,激活胶质瘤相关小胶质细胞促炎性极化表型的机制模式图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肿瘤,其生长迅速、侵袭性强、极易复发,患者的预后通常较差。其中,中枢神经系统中行使免疫功能的小胶质细胞(MG)在胶质瘤免疫微环境的行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李宁宁课题组和何裕隆课题组联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牟永告教授通过解析不同IDH基因型胶质瘤细胞的胆固醇代谢,发现IDH突变型(IDHmt)胶质瘤分泌过量的胆固醇可以作为代谢信使,调节GAM(胶质瘤相关微环境细胞)的促炎极化表型。

  研究还揭示IDHmt诱导的PERK激活通过miR-19a/LDLR轴和ABCA1/APOE上调,从而改变了肿瘤胆固醇稳态,促进胆固醇分泌,在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的同时,激活GAM促炎极化表型,从而对胶质瘤细胞实现了双重打击。

  阅读链接:

  4,Nano Lett:失活特洛伊木马细菌作为安全的药物输送载体穿越血脑屏障

  来源:ACS材料X

  血脑屏障(BBB)是人类和其他动物脑组织中特化的屏障结构,在很多的研究中已经证明了一些细菌具有穿越血脑屏障的能力。近日,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宋斌助理研究员、王后禹研究员和何耀教授团队报道了一种可以穿越血脑屏障具有较高安全性的细菌纳米药物载体。

  该研究选取大肠杆菌K1(EC-K1)作为穿越血脑屏障的载体,构建了一种无活性特洛伊EC-K1体系,该体系在有效的血脑屏障穿越后,能够在808 nm激光的照射下,产生光热作用,杀死细菌,实现对脑膜炎和胶质母细胞胶质瘤小鼠的治疗。

  

  6,Communications Biology:到了这个年纪,大脑将进入断崖式衰老,影响寿命!

  来源:国际科学

  大脑衰老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功能出现下降,包括思维、记忆、注意力、判断、语言能力等方面。一般来说,大脑衰老的症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重,但对于一些人来说,这种变化可能会更快。

  近期,首都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了Vimar/RAP1GDS1基因与大脑衰老之间的关系,发现Vimar/RAP1GDS1基因在中年后会导致大脑衰老加速,包括对记忆和学习的影响。fruitless(fru)是一种雄性特异的转录因子,其过度表达也会导致与Vimar/RAP1GDS1基因类似的中年大脑衰老现象。研究人员推测这是因为fru直接或间接地调节了Vimar/RAP1GDS1基因的表达。

  阅读链接:

  7,PNAS:分配正义中多种亲社会动机的相互作用及计算神经机制

  来源:神经的罗贝尔博士

  人们在面对或大或小的社会分配时(如个人劳动收入、国家税收),往往从公平的角度处理问题。但是,在对不公平方案进行再分配时,仅用不公平厌恶动机往往难以解释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再分配行为,这是因为除了不公平厌恶动机,人们还具有伤害厌恶(避免以伤害另一个群体为代价来帮助一个群体)与等级反转厌恶(避免推翻预先存在的等级),虽然这两种动机也具有亲社会性,但它们可能会与不公平厌恶动机产生拮抗作用。

  近期一篇研究使用行为、建模和神经影像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在资源再分配过程中,不同动机(不平等厌恶动机、伤害厌恶动机和层级反转动机)如何相互协作以指导被试行为;而纹状体作为处理公平信号的关键脑区,其在不同动机之间的权衡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阅读链接: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