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望华:我心中的赤子之心和中国情节始终坚持不渝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肖华个人简历和成就 储望华:我心中的赤子之心和中国情节始终坚持不渝

储望华:我心中的赤子之心和中国情节始终坚持不渝

2024-05-20 05: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63年毕业后留校任指挥系钢琴伴奏,尔后转钢琴系专任钢琴作品创作。1981年师从江定仙教授进修作曲。1982年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学习现代作曲,师从彼得·陶尔顿并深造钢琴演奏。1985年荣获音乐硕士学位。

「对话储望华」

「储望华谈个人经历、计划」

01

您从几岁开始学钢琴,家庭教育对您的音乐启蒙有何影响?

我是在1952年11岁上中学时,报考了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从1000个考生中录取了30名),才开始学钢琴,完全是从白丁开始,学五线谱,认中央C。

父母都是留英归国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非常重视教育和教养,但是没有音乐环境。我小学时喜欢唱歌,父亲在报纸上看到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的招生广告,让我去试试,就考上了。

02

您从小就在音乐上表现出天赋,在音乐生涯中,是否有遇到过重大的挫折?

如果有,您是如何克服的?

因为从小非常喜欢音乐,所以走上音乐之路后进步很快,我的兴趣又特别广泛,除了主科钢琴之外,喜欢作曲和美术,到了高中,主科转成了理论作曲专业,创作的二胡独奏《村歌》在1956年第一届全国音乐周上公演,《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介绍我是“带着红领巾的作曲者”。

1958年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毕业后,我报考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并被录取,却因为父亲当时被打成“大右派”,而撤销了录取通知书,被迫转入钢琴系。

我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创伤,在青少年时期遭受到了人生的第一次不公平和挫折,但这又使自己变得更为发奋努力自强不息。在钢琴系学习的同时,我刻苦钻研自学作曲,创作了一批钢琴作品,并获得出版,很快在全国音乐院校被推广使用。

03

在钢琴作品的创作和演奏方面,未来您有何计划?

最近10年以来,我从未中断创作,写了20首钢琴四手联弹曲,两首钢琴变奏曲,还创作了中国第一部萨克斯管协奏曲和中国第一部手风琴协奏曲,不久前完成了一首无伴奏合唱作品。

我本人近20年来一直坚持豋台演奏钢琴独奏,去年和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乐队合作,公演了《黃河》钢琴协奏曲,我在中国曾经和著名的女钢琴家鲍蕙荞、朱雅芬、杨韵琳一起合作四手联弹。

今后我还会继续接受各种委约创作和演出讲学邀请,在澳大利亚和中国等地从事艺术活动。

与鲍蕙荞一起合作四手联弹

演奏结束与鲍蕙荞一起致谢

「储望华谈中国钢琴作品」

01

您创作了很多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您觉得中国风格的核心是什么?

音乐作品的中国风格,核心应该是:

在演奏风格和创作风格上,一定是非常具有中国 ( 东方 ) 特有的民族风味风韵风格,首先是别致清新的音调、声音、旋律、和声、织体、节奏、韵律、色彩,充满了“中国风”“东方味”, 其人文气息和民族气质,其应具有高雅、含蓄、苍劲、淡泊、深沉、隽永、坚强、挺拔的深层内涵,也只有抓住这一切,才可能有别于欧洲,有别于古典、浪漫、印象、现代主义;

可又从以上四个历史时期及流派的大量的优秀文献中,继承、学习、借鉴、吸收到大量有益的技术、手法,创造发展钢琴艺术的新面貌新风格,而让中国人认可,并为之骄傲;让世界上认同,并为之欣赏!

02

您最喜欢自己哪首作品?创作的背后有什么故事?

我创作(含改编)的作品,如果从1961年的钢琴独奏《筝箫吟》算起,至今已经半个多世纪,钢琴作品几十首,近30年来创作领域又扩展到交响乐等。

不同的时代和历史环境,诞生了不同的作品,从比较幼稚到逐步成熟,其实每一作品都是我自己的“孩子”,都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和社会生活。

其中有一部分作品在听众中影响较大,或者说受到了老师、学生、听众们的厚爱,我自己当然也喜欢一些相对更成功的作品,(这里不包括我创作的三部钢琴协奏曲及20首四手联弹曲)我自己把这当中最前面的10首作了一个排序,可能是这样子的:

1、《茉莉花幻想曲》(2003)

2、《新疆随想曲》(1979)

3、《二泉映月》(1972)

4、《第一奏鸣曲》(1981)

5、《筝箫吟》(1961)

6、《翻身的日子》(1964)

7、《民歌七首》(1979—1999)

8、《第二奏鸣曲》(2005)

9、《南海小哨兵》(1975)

10、《小星星变奏曲》(2014)

从以上所列的10首作品,可以窥见到我一生的创作历程、风格技术的演进、个人特性的形成及人生道路的轨迹。

左起:王梅玲,李萍,储望华,尹松

03

《茉莉花》、《浏阳河》除了被广泛的演奏,还被众多学者进行研究。

有的是基于音程的角度研究,有的基于民间素材角度研究,您在创作《茉莉花》、《浏阳河》钢琴作品之时,主要考量的是音响因素?还是技术因素?

创作每一首新的作品之前,有一个选材定位(比如技术程度和长度),酝酿的过程比较长,也就是心中的腹稿,一旦成熟,会在键盘上一泻而下,落笔成谱。

音乐的内容,感情的表达,某些新的音响探索和追求,一直是伴随着选择什么样的技术手段音乐语言手法同时进行的。

多年创作经验的积累,聚其一点,自己的心中永远会考虑到音乐会的演奏效果、适合钢琴师生们敎材选用。

储望华在中国钢琴作品研讨会上

04

您心中的“中国文化,中国情结”,如何在音乐中具体的实现?

从小就一直喜欢中国民歌、曲艺、传统乐曲;

当然也喜欢世界各国经典及当代艺术,自己业余爱好练习书法、绘画,写诗作文,一直都十分重视人文修养的提高,这些都为自己在创作中对中国风格的追求探索打下基础,所以在钢琴创作的语境、韵味、和声、节奏、调式等方面,汲取了中国文化的滋养。

从2001年以来,我先后在中国北京、上海、广州等10几个大城市举办了以“华夏情怀”为专题的个人作品音乐会的数十场演出,虽然旅居澳大利亚已经36年了,但是心中的赤子之心和中国情节是始终坚持不渝。

「储望华谈中国钢琴(教育)现状」

01

西方的肖邦写的很多作品是基于本民族的素材,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也是如此。

那么中国作品想在世界获得影响力,我们还缺少什么?是缺少素材吗?还是缺少作曲家?或是钢琴家?好像都不缺少,您怎样看待这个状况?

大的社会环境并不是作曲家们可以改变的。国家的经济飞速发展,物质生活也在逐年提高,但是相对来说,音乐作品能够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力的大作力作,仍然是凤毛麟角,乏善可陈;

我们目前的人才很多,作曲家钢琴家从海外学成归国者亦不乏其人,中国本身的文化传统历史蕴含非常丰富,应该在这方面更深入挖掘,写出的作品应该有国际视野,但也应为广大的中国听众们所喜欢和接受。

02

国外有各种不同体系的作品,例如车尔尼的体系、巴斯蒂安的体系等,中国的钢琴教育是否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体系出现?您觉得方向是什么?

首先要有大量的适应教学——演奏的中国钢琴曲目,钢琴技术的程度,由浅至深,手法语境体裁题材广阔多元。

我所说的大量,一是指有一大批作曲家在创作这方面的曲目和作品,而不仅是3、5人;

二是指要有数十年以上的历史积累和沉淀,作品在社会实践中,在课堂琴房舞台上,由时间来检验,好的自然会留下来传下去,那些粗糙的、不成熟的、技术手法不适合钢琴的,最终也只能是面临被淘汰的结果。

至于什么“体系”“学派”,都是隨历史时代发展应运而生,多谈创作作品,少谈体系学派。

「认识凰豆」

凰豆音乐教育汇集了音乐界顶尖教授、钢琴家、学者,凰豆音乐教育旨在提供最权威、最专业行业信息,引领音乐专业的新高度。

凰豆音乐多年来以专业音乐媒体身份参与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九大音乐学院的音乐会、学术研究工作,并做了大量权威的跟踪报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