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漫步 · “发现儿童”,老子天下第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 文史漫步 · “发现儿童”,老子天下第一

文史漫步 · “发现儿童”,老子天下第一

#文史漫步 · “发现儿童”,老子天下第一 |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儿童文化”是个热门话题,包括三个层面的内涵:第一个层面是儿童自身拥有或创造的文化(如游戏演剧、绘画歌唱、作文写诗、板报墙报、报纸杂志等);第二个层面是成人社会为儿童创造的文化(如儿童文学、儿童音乐、绘画含漫画、动画等精神文化方面的产品,及幼儿园、学校、图书馆、儿童馆、儿童公园、游乐园、影剧院、玩具、服饰等物质文化设施);第三个层面是成人社会对儿童生命这种独特的精神文化形式进行诠释时所作的思想建构。第三个层面最为重要,关于第三个层面的研究和建设,对前两个层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唐朝以道家为先,儒家为次,佛教为末。有人说这就是“老子天下第一”的来历,而孔子只能屈居第二,故被反对者称为“孔老二”,因佛教来自印度,所以中国人至今称印度人为“阿三”。这些说法是否准确有待评说。但可以说“发现儿童,老子天下第一”。图为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子造像

  古代中国哲人的儿童观

  福建泉州丰泽清源山老君岩,是世界最大的老子石雕造像。石像前立一石碑,镌刻“老子天下第一”六个大字。春秋时,老聃先生李耳(约前571—约前471)在周朝做了个“守藏室之史”的官,相当于现在的图书馆馆长。他的学问渊博,声名远播,人们都尊称他为“老子”。就连大名鼎鼎的孔夫子,就多次向老子请教,他在26岁时(前526年)还亲自跑到周朝都城洛邑(今洛阳市)拜访老子,向他求教。春秋末年,那些诸侯国的王们,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搞得天下乱糟糟的,烦死人了。加上受到权贵排挤,老聃先生不想再做什么官了。不经意排开竹简,一眼看到《易·蒙》:“六五;童蒙,吉。”心念一动:大顺,弃官归隐吧。骑着青牛,一路西行。来到了灵宝,准备出函谷关而去。函谷关令尹喜听说大名人老聃先生竟然到了他的地盘上来了,高兴得像捡到什么宝贝似的,连忙跑来关口,恭恭敬敬地将老聃先生迎接到官邸,殷勤招待。找个机会开了口,请老聃先生写本书什么的留下来。老子那么大的学问,出关走了,学问留在他肚子里,岂不可惜?老聃先生一想:看来不写点什么是走不了!也只好写点儿什么,便暂时留了下来,写下了5000言的传世名著《道德经》,此书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后来老子也因此书成了世界名人。老子在这本《道德经》里面说:什么叫美德?初生的婴儿,天生具有单纯质朴之心,本身就是一种美德,我这一生,要以初生婴儿的纯洁善良之心为理想,使有道的人都回复到婴孩般真纯的状态上去。在老子的哲学中,儿童有着崇高的地位,儿童是自然之道与精诚之至的化身和象征。“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圣人皆孩之”,反映出老子的儿童观,是他对儿童生命意义的价值认识,他肯定了儿童的价值与意义,体现了中国文化哲学与生命观念(参见《道德经》第28、49、55章)。

  春秋时期的孔子(前551—前479)对儿童和儿童文化是很重视的。他在少年时开始静下心来学习,17岁时就向老子讨教过学问。有一次,孔子会见了来自互乡的一个孩子。弟子不理解,认为互乡人难交流,不该见。孔子说:“我们赞成他的进步,不赞成他的退步,何必做得太过?别人把自己弄得干干净净而来,便当赞成他干净的一面,不要死记住他那过去的一面。”(参见《论语·述而》)孔子曾带着弟子周游到楚国,经过汉江阿谷,看见一位小姑娘正在汉江边洗衣裳。孔子叫子贡过来,嘱咐他去送点儿小礼物给这位小姑娘,并向她了解这个地方的风俗民情,子贡与小姑娘交谈探讨。小姑娘给他讲到了《沧浪歌》,说“其水载清载浊”(参见《韩诗外传》)。在楚国均州城外的汉江边上,孔子还听到一个小孩子唱童谣《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对弟子说:“自取尔。”孔子游沧浪,从包括唱“沧浪歌”的小孩子、洗衣裳的小姑娘在内的许多楚国人那里得到了不少启发。楚人的智慧使孔子的世界观发生了不小变化。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观点,就有着楚童谣《沧浪歌》的深远影响。孔子64岁离楚,68岁回到鲁国,从此,将精力置于学术和文化教育。作《春秋》、整理《诗经》、办教育,终成思想家、教育家(参见《孟子·离娄下》)。

  战国时期的孟子(前372—前289)也传承了老子的儿童观。他认为,赤子之心,也就是纯真、善良、率直、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好奇而富有想象力,生命力旺盛之“心”,能够常常怀着“赤子之心”,才可以成为“大人”(参见《孟子·离娄下》)。

  明末清初苏州吴县人金圣叹(1608—1661),名气很大,他的事都被曹雪芹写到《红楼梦》里面去了。他被推崇为中国白话文学运动的先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们来听听关于他的一个故事:金圣叹的儿子十岁生日那天,他就把小说《水浒传》当作礼物交给儿子去读。他对儿子说:从今天起,你就满十岁了。我为什么要把《水浒传》拿给你去读呢?并不是我过于宠爱你啊。我觉得这是教育你的好方法好路子呀,应当这样来教育培养你。人生从十岁开始,耳聪目明,逐渐听得懂也看得懂许多东西了。就好像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它的光辉也越来越可以发挥出来了。像这部《水浒传》,如果我不准你读,你应该学到的东西到哪里去找呢?现在我知道不可以禁止你去读这样的书,就将这书和我过去对这书所作的批语阐释,全部交给你,你自己好好去读吧。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金圣叹对儿童的尊重,了解他的儿童观。他在对儿子说的话中,提出了“人生十岁,耳目渐吐,如日在东,光明发挥”的见解(参见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这样的儿童观,在明朝末年就出现了。

▲据说“苏念喜”这天时生母娘娘给人间送子嗣的日子,当地汉族称之为“娘娘节”。节日周天男女老少打扮一新,欢歌笑语,给孩子煮红鸡蛋、蒸红糯米饭,祝孩子健康成长!图为2011年贵州都市报刊登的贵州三都县周覃镇三江村、恒丰乡和勇村水族同胞欢度“苏念喜”节日图片

儿童文化具有精神价值,也离不开生活方式,是二者组成的共同体。中国传统儿童文化非常丰富。很古的时代,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水族从中原商地向西南迁徙,现主要居住在贵州三都、荔波等地。水历以十二地支计算,第一位为岁首,第十二位为岁尾,每年四月(相当于夏历十二月)第一个丑日,即是“苏念喜”(水语译音,也译为“苏宁喜”)节日。这是水族传统的儿童节。贵州“屯堡人”族群也为儿童专设了儿童节,节日是每年正月十五这一天。在古代中国,能为儿童专设“儿童节”的民族、族群的儿童观,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古代中国的儿童画

  古代中国传世的儿童画很多。晚清金绍斋绘了一幅“五子图”,被烧制在圆瓷板上,成为著名的“浅绛瓷绘‘五子图’圆瓷板”。此瓷板绘有五个小孩在嬉玩,一个双手落地脚朝天在竖顶,一个头背靠地在翻滚,一个双手叉腰站立张望,一个蹲在地下双手支腮旁观,一个坐凳上聚精会神在静看,尤有趣的是当中还有一只小狗也在一起玩耍,使得整个画面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天真、诙谐,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瓷板上方署有“五子图,甲寅之夏月金绍斋画”十二字,既起画龙点睛之作用,又是画面的补充说明,从而使其成为一件完整的作品。“五子图”妙在五个小孩神态的刻画上,个个不尽相同,却皆惟妙惟肖;巧在衣裤式样、用色上,淡雅、和谐,既有相似处,又有不同点;奇在脑勺发辫上,既数量有别,又形状各异,令人忍俊不禁。加上一只宠物小狗在当中奔跑,动静结合,恰到好处,这幅儿童画很丰富地反映了儿童的生活状况,创作此画的画家确实技艺高超啊,这件艺术品与传世名画一样的珍贵。

      ▲晚清金绍斋浅绛瓷绘“五子图”圆瓷板

 

  古代中国的儿童文学

  古时候,佩挂“骨锥”和“骨玦”是成人的标志。《诗经·卫风·芄兰》描写了这样一个场景:有一个淘气的小孩子,将爸妈佩挂的饰物骨锥和骨玦佩挂在身上,模仿爸妈的样子,像模像样地走来走去,将他的天趣憨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以幽默、戏谑的笔触,生动刻绘了这个小孩子天真烂漫、稚气可掬的生活情趣和心理状况,表现出大人对孩子的一种似嗔实喜、明责暗怜的天伦乐趣。《诗经》是孔夫子删定的,儒家的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的渊源和初步萌芽,在此诗中得到体现。以后历代,中国都有儿童写的诗或写儿童的诗传承下来。晋代左思《娇女诗》和唐代李涉《牧童词》具有代表性。明代吕坤还编辑了第一部童谣集《演小儿语》。

  战国前期,思想家、寓言家列御寇写了一则以小孩子为主人公的寓言,讲孔子到东方游历,见到俩小孩在激烈争辩。他上前询问原因。俩小孩各执一词,争论什么时候太阳离人近,什么时候太阳离人远的问题并让孔夫子判决谁对谁错。俩小孩说的都有自己的道理。孔夫子不能判决谁对谁错。两个小孩便笑话他说:“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参见《列子·汤问》)。作品中,名人孔子竟然被俩小孩嘲笑,可见儿童在列御寇心目中的地位。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是古代一部童话集,辑有世界上最早的灰姑娘型童话(比西方同类型童话早800多年),最早的长鼻子型童话(比《木偶奇遇记》早1000多年),还有两兄弟型童话、偷听话型童话、龙蚕型童话等;西晋干宝《搜神记》有精彩的“李寄斩蛇”童话;东晋陶渊明《搜神后记》有田螺姑娘型童话;明代吴承恩《西游记》是第一部长篇童话;清初《虎媪传》是最早的狼外婆型童话,等等。

   ▲明嘉靖廿一年刊本《日记故事》封面

▲内页·凿壁引光。西汉宰相匡衡,少小家贫,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终因苦学在汉元帝时期当上太子少傅

康熙皇帝非常喜欢南宋画家楼璹系列画作《耕织图》,命内廷供奉焦秉贞以楼璹的原作为基础,重绘了《耕织图》,称《康熙御制耕织图》。《耕织图》早就传遍世界,流传版本有数十种之多,在美、英、日、朝等囯都有多种临摹本珍藏。《耕织图》被称为“世界首部农业科普画册”。梅子涵称《耕织图》“这样的书从人类图画书的概念上说,它是非常标准的图画书。它们至少帮我们打破了一个历史概念,图画书不是开始于1658年捷克夸美纽斯的《世界图解》。中国很早就有!”

  北宋文学家杨亿主张对儿童进行“故事教学”。南宋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对此非常赞同。他在《小学》里引了杨亿的话:“童稚之学,不止记诵。养其良知、良能,当以先人之言为主。日记故事,不拘今古,必先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事。如黄香扇枕,陆绩怀桔,叔敖阴德,子路负米之类,只如俗说,便晓此道理,久久成熟,德性若自然矣。”杨亿、朱熹提倡“故事化教学”,倡导教给儿童一些故事,目的在于向孩子们进行道德思想的教育。元代人虞韶,根据杨亿的意思编了一部蒙学故事书,并且就用他的话,定名为《日记故事》。明朝嘉靖刊本《日记故事》已有插图,是世界上第一本有插图的儿童故事书。其中多篇是讲叙古代儿童智慧聪明的生活故事,如“曹冲称象”“文彦博灌水浮球”“司马光破缸救小儿”等,内容都是贴近儿童生活的故事,是世界第一部专为儿童编撰的图画书。《日记故事》的插图更能起到吸引儿童的作用,进一步帮助儿童理解文字内容,增加图书的趣味性,能增加儿童的想象力,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

综上可知,中国历来有注重儿童文化的传统,中国成人社会历来注重儿童生命这种独特的精神文化形式,注重对其进行诠释、进行思想建构。若要讲“发现儿童”,老子天下第一。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