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甄嬛传》对互联网文化潮流的影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甄嬛传抱腿 浅析《甄嬛传》对互联网文化潮流的影响

浅析《甄嬛传》对互联网文化潮流的影响

2023-12-31 22: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甄嬛传》76集的超长体量,众多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以及种种细节考究,让其在内容上具备了足够开放性的特征。

这些年啊,要说大家重刷次数最多的电视剧,《甄嬛传》必定位列其中。

翻翻最近的微博热搜:

#甄嬛的眼睛里有打光板#、#果郡王知道灵犀和弘曕是他的孩子#、#雪容融穿上了安陵容的衣服#

这阵势,恐怕得让隔壁在上的那些新剧都汗颜。

时至今日,《甄嬛传》早已不是一部普通的电视剧,它更像是一种社交货币,演变为一种互联网时代的亚文化。

而其实,《甄嬛传》一开始也曾遭受非议。

从最开始的原著小说涉嫌抄袭,到定妆照引来部分书迷对人物选角的不满,上星播出之时,也有人批驳它的价值观导向。

而如今,十多年过去了,《甄嬛传》却成了国产宫斗剧的标杆之作,尤其是在同行衬托之下。

这背后的转变,确实也值得我们探讨。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甄嬛传》为什么能成为一种亚文化?

01

首先,提到宫斗剧,不得不提的是其鼻祖《金枝欲孽》。

流潋紫多年前在接受《楚天都市报》等主流媒体采访时就提到过,作为从小看TVB长大的80后,她创作《甄嬛传》的一大灵感来源就是这部《金枝欲孽》。

而女主「甄嬛」之名,则取自她喜爱的另一部港剧《洛神》中的两个女主角,甄宓和郭嬛。

那么,为什么说是《金枝欲孽》开创了「宫斗剧」这一类型呢?

监制戚其义在创作此剧时,会从很多和时事、家庭、婚姻、女性问题相关的社会新闻里寻找素材。

再加上,香港地区几大豪门家族的恩怨斗争本来就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八卦,这些都给《金枝欲孽》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创作土壤。

最重要的,还是这部剧给后来诸多宫斗剧提供了故事模版:几个好姐妹在豆蔻年华一起参加选秀,入宫之后为了争宠,或是暗地里互相利用,或是光明正大地反目成仇。

这其中,争宠的手段逃不过欲擒故纵,先假装身体抱恙推迟侍寝时间,而后一鸣惊人,再拿龙胎做文章。

而嫔妃必然会和太医或侍卫等其他身份的男人有感情纠葛,甚至私通。

《金枝欲孽》剧照

同时,这部剧也塑造了几个典型的人物形象:看似慈眉善目一片佛心的,实则是幕后大boss,比如皇后;一开始嚣张跋扈、恃宠而骄的,结局必不得善终;有扮猪吃老虎的小主,也有如扫地僧般、段位极高的宫女。

是不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当然,《金枝欲孽》不仅仅是描述这群女人的争斗,它展现的是人性的复杂与挣扎。

剧中没有任何一个人物有孤光,也没有任何一个人是赢家,最后结局「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虚妄,彻底将这部剧的立意拔高。

也正因此,在当年古装电视剧还是以种种正剧,或是戏说、秘史类为主的情况下,《金枝欲孽》得以脱颖而出,开创了「宫斗剧」这一潮流。

而在这之后也诞生了很多的模仿之作。

比如天性就爱凑热闹的于正,在2006年就编了一部怎么看都像是翻版《金枝欲孽》的《大清后宫》。

他也不以为然,美其名曰,「我这部剧是集大成者,囊括了《金枝欲孽》《大长今》《冬季恋歌》等经典剧的成功之处。」

可以说,《金枝欲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了国产古装剧方方面面的创作,直到2011年《甄嬛传》的出现,成了新一代宫斗剧的代表。

02

《甄嬛传》之所以会大受欢迎,除了制作精良、演技精湛、服化道精美之外,更是因为在剧情上做到了极致「爽感」。

举个例子,如果问你,有机会穿越回《金枝欲孽》,想成为其中的谁,恐怕大多数人无法选择,因为她们每一个人都是悲剧。

但要问你愿不愿意当甄嬛,很多人或许会跃跃欲试。

虽然甄嬛没有得到心中所爱,但至少把对手一个个都给铲除了,成了最后的宫斗赢家。

虽然导演郑晓龙也曾在采访中强调过多次,在他看来,《甄嬛传》是一部有批判意义的作品,它的主题是反封建的。

左:郑晓龙

但大多数人会乐此不疲地反复观看,还是因为它能带来最通俗的观剧快感。

就像剧中确实也有很多丰满个性的角色,但不可否认,甄嬛是其中拥有最多buff加成的玛丽苏大女主。

从一个一心只想嫁世间最好男儿的17岁单纯少女,到进宫之后,落入前朝政治与后宫争斗织就的牢笼,几经浮沉,步步为营,直至成为新一代权力中心的奠定者。

甄嬛的人生怎么看都是一路通关升级打怪的标准模板。

也正是因为这种爽剧内在,让《甄嬛传》在播出之后能掀起更广泛的讨论热度。

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人在重刷这部剧时,会选择直接跳过「甄嬛甘露寺出宫,和果郡王情投意合」这一段,而从「熹妃回宫」这部分开始看起。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大家偏爱的是她的黑化,她的复仇,想要看她手刃敌人,一步一步走上权力巅峰的大快人心。

很难不说,这正是切中了大多数人的心理。

甄嬛的成功无疑完成了大众的这种情感投射。而这种爽感,就是比沉重的主题来得更流行,更容易引发大众狂欢。

就像我以前提到过的,我小时候看名著,最喜欢的就是《基督山伯爵》,没办法,实在是太爽了。

从根本上来说,只有当一部作品拥有足够高的国民度和话题度,才能提供给大家多重解读的空间。

而《甄嬛传》76集的超长体量,众多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以及种种细节考究,让其在内容上具备了足够开放性的特征。

而这,也是《甄嬛传》能够在后来的这些年里逐渐成为一种青年亚文化的重要前提。

03

另一边,《甄嬛传》的播出恰好赶上了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开端。

新一代的年轻人们,成长于这样的大时代环境下,本就习惯用互动的方式去观剧,用更具小众圈层的语义去诠释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

事实上,《甄嬛传》的大火也确实仰仗于互联网平台的传播效应。

其首轮播出是在各地方电视台,但并没有达到「出圈」效果,直到2012年3月在安徽卫视、东方卫视上星播出,以及乐视网以2000万元购入了版权,开始在视频网站上同步播出之后,才打出了声势。

这点,从百度指数的变化也可以佐证。「甄嬛传」的搜索量正是从2012年3月台网同步播出之后,才有了直接的攀升。

而在播出过程中,或许有同学还记得,当时很流行和《甄嬛传》相关的一些小测试,比如测一测「你是甄嬛传里的谁」、「如果你是剧中人物,能成功活到第几集」诸如此类的,这些都让《甄嬛传》在社交平台上得到了大量的曝光。

此外,剧中人物说话的腔调,什么「真真是极好的」,「仔细烫着」,这类让人容易上头的「甄嬛体」,也引来了网友们的争相模仿。

2013年,还有网友在天涯发布了《一句话毁掉甄嬛体》的帖子,以「说人话」的形式解构了甄嬛体,再次引发网友的跟风创作热潮。

如果说,「甄嬛体」还只是网友们参与《甄嬛传》二创的开端,那么在这之后,大家借助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则是彻底走上了《甄嬛传》的「玩梗」之路。

首先,是剧中皇后那一句经典的台词「臣妾做不到啊」。

2013年4月,有网友将这一剧照截图上传,蔡少芬的夸张表情让这句台词产生了旺盛的生命力,网友们纷纷以此造句。

而当年5月,皇后本尊蔡少芬更是亲自下场,发了一条微博,用「臣妾做不到」的排比句式宣传自己主演的新剧《金枝欲孽2》,带着点「自黑」式的语气,既拉近了和网友的距离,也引来新一轮的热点追逐。

紧接着,一个名叫「吟笑派」的搞笑创意视频团队,以此句台词为主题创作了一版鬼畜视频,引来了病毒式的传播,而这也可以看作如今各类和《甄嬛传》有关的短视频二创玩梗的早期代表。

在这之后,随着平台变迁,尤其是在B站、在短视频平台上,《甄嬛传》各类主题的二创短视频层出不穷。

有解说剧情的,有盘点人物造型的,有大开脑洞的,有拉郎配的。

总而言之,76集的内容,给了网友们源源不断的可挖掘空间,也助推了《甄嬛传》这些年来总能拥有持续不断的曝光度。

比如前段时间,突然火起来的「甄嬛抱腿」挑战,就来自于一张具有错位视觉效果的剧照;

而最近很火的那首歌「听我说谢谢你」,也让网友玩出了花。

只能叹一句,就没有咱《甄嬛传》接不住的梗啊。

04

表情包的兴起也给《甄嬛传》提供了另一种互联网通行语言。

说起来,表情包文化本来就是以碎片化、戏谑化、热点化为特征,其之所以能够大肆流行,也是当下互联网时代的表征。

而《甄嬛传》那么多的剧情内容,随便截取几帧,总有一款是你用得上的,更何况还有一些是极具反差戏剧效果的表情,更是成了大家日常斗图的武器。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还是弹幕的逐渐主流化。

这种来源于日本弹幕视频网站NICONICO,而后由国内A站、B站带火的弹幕文化,让我们观看一部电视剧不再像从前那样,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变成了一个主动参与创作的互动行为。

尤其到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接受一边看弹幕,一边看剧的行为。而弹幕,正是网友造梗能力的最直观体现,这也是《甄嬛传》各种稀奇古怪的梗的出处。

这种情况,在2018年《甄嬛传》的版权被分销给优酷之后,表现得更为明显。

而所谓的亚文化,以迪克·赫伯迪格在《亚文化:风格的意义》一书中的说法,「尽管亚文化的表现形式存在个别差异,亚文化的成员必须分享一种共同的语言。」

很显然,无论是视频类、表情包,还是弹幕,或者还有很多的「同人文」创作,网友们的这些二创行为,无疑是完成了一种属于《甄嬛传》的共同语言的创造。

通俗来讲,那就是确认过眼神,你我都是看过《甄嬛传》的一国人。

至于《甄嬛传》本身,套用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甄嬛传》正是在播出之后,因为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观众的审美解读,才完成了剧作的完整性。

今日之《甄嬛传》,已非昨日之《甄嬛传》。

没有你我,何来今日之《甄嬛传》。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